如果以刘邦与项羽相比较,在用人之道上两人恰成相对的两极。项羽以任人唯亲、嫉贤妒能为当世诟病,刘邦则以知人善任著称。两者的用人之道在楚汉相争时就已有定论。陈平曰:“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韩信曰:“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郦生曰:项王“于人之功无所记,于人之罪无所忘;战胜而不得其赏,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项氏莫得用事;为人刻印,刓而不能授;攻城得赂,积而不能赏;天下畔之,贤才怨之,而莫为之用。故天下之士归于汉王,可坐而策也。”高起、王陵答刘邦问其何以得天下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此等言语,皆为刘、项之对照,凡项受指责处,皆是刘得分处。然而,事物总不会是绝对化的。刘邦亦有任人唯亲的时候。试论如下。
刘邦任人唯亲之最典型者,当数对卢绾的任用。据《韩信卢绾列传》,卢绾与刘邦同里同日生,两家素相亲相爱,这就奠定了二人关系的基础。及长大后,又是同学,关系特别好。而到了刘邦逃亡后,卢绾与之相伴、追随左右,两个人的关系特别铁。但刘邦起兵后,卢绾基本上无所作为。但这并不影响他在刘邦的庇护下飞黄腾达,跃居众将相地位之上。从卢绾日后的表现来看,他并没有作战才能。而在刘邦入汉后,他却被封为将军,进而为太尉、拜长安侯。众所周知,在秦汉时期,太尉是武官之首,以卢绾之才具,任此高官,显然是刘邦的偏袒的结果。因为在整个楚汉战争中,卢绾常与刘邦同出入,其见刘邦无任何约束,随到随见 。这是其它在努力工作的萧何、曹参等人无法望其项背之处。
卢绾在楚汉战争中的唯一作战,或就是《高祖本纪》记载的汉四年,其与刘贾击楚后方。就是这个功劳,可信度不高,如果有的话,主要还是刘贾取得的。只要看记录刘贾战功的《荆燕世家》就可以得出结论。《项羽本纪》提及此事,就只出刘贾一人,而不及卢绾。则卢绾的作用,可想而知。待项羽覆灭后,分封天下之前,卢绾实在没有战功,为了给卢绾加官进爵,刘邦就给了他击定反叛的临江王的机会,并让刘贾陪他前往。可惜,卢绾确实不是作战的材料,连续几个月,也没能攻下临江,最后,还得靠刘邦的得力干将靳歙出马,立刻就将小小的临江平定。临江之战的结果,本来应该使刘邦对卢绾的才具有个正确估计,但到了封王时,刘邦还是想封卢绾为王。并且他的这种心思早已为众部下所洞悉。
众人顺从刘邦之意曰:“太尉长安侯卢绾常从平定天下,功最多,可王燕。”于是,刘邦顺水推舟地立卢绾为燕王。然而大家所说的“功最多”,恰好透露了极大的讽刺意味。不仅如此,卢绾受宠幸的程度更大大超过其它诸侯王。但刘邦对卢绾的这种无理偏袒,并没有得到好报,最终卢绾以背叛而报答。这是刘邦始料未及的。
卢绾之外,刘邦对夏侯婴与周绁的事迹也脱不了任人唯亲的痕迹。只不过此两人多少还有战功,又不可与卢绾同日而语。夏侯婴与刘邦的关系可以追溯到秦末,刘邦为官场小吏,夏侯婴亦是地方小官,其对刘邦始终是言听计从,恭敬得很。刘邦曾失手将其殴伤,他为刘邦掩饰,并为此而坐牢。在楚汉战争中又救了太子刘盈与鲁元公主。故其功劳虽不及樊哙、灌婴,但其受封户数则大大过之。
从记载看,周绁对刘邦的关系属于紧跟型,其早期战功已不可考,但其又与傅宽与靳歙同传,而战功大大不及前二者。然而,他在刘邦至霸上时,便已为列侯。之后,其受封户数又超过了傅宽。其传记资料表明,无论刘邦作战利与不利,其始终无离上之心。故司马迁评论曰:“蒯成侯周绁,操心坚正,身不见疑,上欲有所之,未尝不垂涕,此有伤心者然,可谓笃厚君子矣。”以此等事迹,却要与战功显赫、从未吃过败仗的傅、靳二人同传,司马迁的用心或许是相当无奈,或许是别有用心,即出生入死之人,其最终的犒劳,未必多过唯唯诺诺之人。司马迁将夏侯婴与樊、郦、灌同传的用心,或也与此相似。因为夏侯婴始终没有如其它三人那样,在楚汉战争中独当一面,基本上属于因人成事者。
刘邦任人唯亲的其它受益者还应当有任敖、审食其、戴侯彭祖。任敖的情况与夏侯婴有类似处,他早年也是沛县小吏,与刘邦关系较铁,刘邦逃亡后,吕后系狱,任敖即动手打伤对吕后不恭的执法人员。反秦战事中,其为刘邦守丰;楚汉战争时,他为上党守;基本上都在远离战场的地方,亦不见其对前线的贡献。可就是这种履历,亦使他受封达一千八百户,为许多出生入死者所不及。审食其的情况就更不值得一提了。他基本上是刘邦的家臣,其所有的履历,只是在反秦与反楚战事中侍候刘邦的父亲和妻子。
只有一件与众不同处,即,他与太公、吕后一同做了几年项羽的俘虏。戴侯彭祖的功劳有与审食其相类处,即其在反秦与反楚战事中,也是以侍候太公为主要事迹,但其尚有一突出处,即在刘邦初起攻沛时,由他为起义军开城门,此事或为一殊荣,值得称道。上二人的封侯,皆足让功臣齿冷。但在家天下时期,为人主者就这样办了,其它人也无可奈何。
至于吕氏兄弟的封侯,因为其或有不小之战功,不得简单视之为任人唯亲现象。而营陵侯刘泽之封,则可勉强视作此等行径。因为刘泽与刘邦非至亲,当为疏族,不得与刘邦之兄相比。其加入刘邦阵营的时间亦晚,为汉三年。其功劳无足称道,但其受封数却惊人地多,为一万二千户,位列功臣的曹参的受封户数也不过万六百,而萧何、张良、周勃、樊郦滕灌傅靳蒯成就更不在话下了。其受惠最多,然而在定论功位次时,其功劳是排不上号的。汉初十八功臣中,有任人唯亲嫌疑者,或只有夏侯婴一人,而且其毕竟在反秦时有过不小之功劳。
其实,在刘邦的任人唯亲中,还可以加上陈豨和张良,原因是这两个人与刘邦特别投缘。陈豨与刘邦投缘是因为共同的爱好——两人都是魏公子信陵君的崇拜者,所以天下大定之后,陈豨被委以赵代两国武装力量的总指挥。而张良在战争中没什么功劳,且有离开刘邦随韩王成到项羽楚都彭城的说不清的历史,但刘邦在封侯时任其自择三万户。须知,经过长年的战乱,即使是大县,人户也不过五千,三万户,差不多要抵一个小王了。
当初项羽立吴芮为衡山王,也不过六县之地,而且相当僻远,可能远不足三万户。至于刘邦所说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云云,在史料中得不到证实,但张良对刘邦立下的功劳决不是什么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可以替代的,在项羽分封时,张良为刘邦讨得整整一个汉中郡,凭这一条,就足以封万户侯。
但张良比较识趣,只择与刘邦结识的留为封地,其地肯定不足万户。但此二人对刘邦事业的贡献肯定大于上述诸人,所以任人唯亲的痕迹不明显。
总之,人以一己之好恶予人功予人利,基本上可以算作为人之天性,并非只是项羽的专利。在刘邦一方,也无法戒绝。只不过刘邦的任人唯亲并未影响到刘汉阵营的对敌斗争。在战场上,基本上还是做到了人尽其材,物尽其用。对于自己喜欢的人,不是用委以重任,而是用赏以厚爵的方式来落实这种偏爱。不像项羽用诸项,如项它(汉二年为曹参所破,汉四年为灌婴所擒),项冠、项悍(二者于汉三四年为靳歙所破),项声(汉三年为彭越所破,汉四年为灌婴所破)等,全是失败的记录。
因此,刘邦的任人唯亲,还没有如项羽般到了感情用事的地步。这就是刘胜项败的另一种深层次根据。
十 皇帝老爸爱骂人
爱骂人的皇帝,骂得最粗俗也最有味道的恐怕要属刘邦了。太史公在《史记》里写刘邦的骂人,为的是突出刘邦的人物性格。因此,刘邦骂人的话——它的传神处,不同的理解,留给人的“刘邦形象”自然就会有所不同。
汉高祖十年九月,刘邦手下的大将陈豨造反,掠夺了赵、代等地,刘邦亲自征讨。到了邯郸后,刘邦问手下的周昌:“赵地有壮士可以派任将领的吗?”周昌回答道:“有四个人可以担任将领。”等到这四个人来谒见刘邦的时候,可能是他们的外貌给刘邦的印象太糟糕了吧,刘邦不仅破口大骂:
“竖子能为将乎?”(见《史记韩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
你看,这话骂的,随口而出,不假思索。看来,这位地痞出身的皇帝老爸刘邦尽管地位变了,但乾坤易改,本性难移,素质并没有多大提高。
刘邦的这句骂人话,最能反映刘邦性格的,关键是“竖子”一词。有不少人认为“竖子”就是“小子”的意思;《辞源》就是这样解释的:对人的鄙称,犹谓“小子”。所以,有的人(有的书)顺理成章地就把刘邦这句话翻译成了:
“这些小子也能当将领吗?”
这样的翻译,表面看好像很符合“规范”,但显然不符合刘邦的口吻,因为这样的语气太软绵绵了,十足的书生气,以刘邦的性格和当时的心境,他不可能这么文雅地骂人。
固然,“竖子”一词是对人的蔑称,几乎成为古人骂人的通用语,这没错。关键的是,对人的蔑称,蔑称到了什么程度,这就要依据骂人者当时的语境,加以理解和把握。具体到刘邦的这句骂人话,按我的理解,似乎就应该这样翻译:
“这些犊子也能当将领吗?”或:“这些饭桶也能当将领吗?”或:“这些蠢货也能当将领吗?”
只有这样的骂,也只能这样的骂,赵地的这四个人听了才会“惭服”,也才符合刘邦豪放不羁,干大事不拘小节的风度。
同样的,刘邦还有一句骂人话,也很有意思。汉高祖三年,楚汉战争相持阶段,项羽把刘邦围住了,刘邦既着急又害怕。他的手下有个叫郦食其的给他出了个主意,叫刘邦分封六国的后代,说这样会获得老百姓的拥戴。也许有病乱投医的缘故吧,刘邦听后就同意了。
哪想到呢,张良听后认为不可行,并高屋建瓴地从八个方面阐述了这个主意不可行的道理,其中有一条说道,你封了六国的后代,各方的谋士说客都回去侍奉他们的主子了,谁还追随您?刘邦听后,如醉方醒,大骂郦事其:
“竖儒,几败而公事!“(见《史记?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这句话,有的把“竖儒”也套成“小子”,不确切,道理上面已经说了。按我的理解,刘邦的这句骂人话,其实很粗,说白了简直就是街头巷尾老百姓说的粗话,所以,似乎这样译(理解)才最传神:
“这混蛋书生,几乎把你老子的大事给搞砸了!”或:“这傻逼书生,几乎把你老子的大事给搞砸了!”
但无论怎么译(理解),有一点可以肯定,“竖子”、“竖儒”绝不是“小子”,起码出自刘邦嘴里的“竖子”、“竖儒”,不是“小子”的意思。古人说“小子”——含轻微的蔑视,或带有自谦的语意,都直接用“小子”。在这里,不妨试举两例。
据《旧唐书?白居易传》载:白居易做左拾遗的时候,经常对朝政的弊端提出意见。有一次,唐宪宗生气地说到:
“白居易小子,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礼于朕,朕实难奈。”(大意是:白居易这小子,是我把他提拔起来做的官,却对我不尊重,我真受不了他。)
还有,据《商书?汤誓》载:商国君主汤讨伐夏桀,汤的军民不愿战争,汤于是就做了一次战前动员,他这样说道:
“格尔众庶,悉听朕言。非台小子敢行称乱!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大意是:来吧,你们众位,都听我说。不是我小子敢行作乱!因为夏国犯下许多罪行,天帝命我去讨伐它。)
这两处说的“小子”,它的意思,才等同于我们现在的人所说的“你小子怎么怎么样……”的“小子”。显而易见,刘邦的骂人话,骂的绝不是“小子”,他骂人的语气,无疑地,要比这个“小子”所表达的味道粗多了,这一点,史上出了名的唐宪宗和商汤的话就是很好的佐证。
十一 皇帝老爸刘邦的人格魅力
历代的政治家、史学家,都对刘邦的成功原因进行探秘,但角度各有不同,结论自然也有差异。本篇只谈刘邦的人格魅力。他纵然是高高在上的皇帝,但也是人,是人就有人格问题。
刘邦的人格魅力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善交朋友,人缘很好。
刘邦起义之前,在沛县结交了许多朋友。他的朋友按职业分有三类:一类是城乡中的能人,包括杀狗的、编席的、练武的、吹箫的、赶车的,都有一技之长,脑子比较灵活,其中有:樊哙、灌婴、周勃、夏侯婴。
他的第二类朋友是政府官员。一个是萧何,此人在县令手下任职,主管总务、人事、文秘,很有些实权,消息也灵通。还有一个是曹参,此人在沛县监狱当差,与三教九流关系密切,也有些实权。
卢绾、王陵是刘邦的第三类朋友,他们是刘邦的同学和邻居。刘邦结交的这些朋友,被人视为“酒肉朋友”,连他的老爹也训示说他不务正业。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些朋友都成为刘邦的“左膀右臂”。
二、有自知之明,胸怀坦荡。
刘邦在洛阳南宫举行酒宴时,他问部下:我为什么能得天下?王陵等人回答之后,刘邦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讲到运筹策划于帷帐之中,决定胜利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镇定国家,安抚百姓,供应粮饷,使运输道路畅通无阻,我不如萧何;统帅百万大兵,战而必胜,攻而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位都是人中之杰,而我却能够任用他们,这就是我之所以取得天下的缘故。
这段话,是刘邦当了皇帝,在大庭广众之下说的,足见刘邦有自知之明,胸怀坦荡,能够客观地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当然也能表现出他的帅才。
三、从谏如流,知错就改。
刘邦率军路过高阳时,看管城门的郦其食请求进见。这时刘邦正坐在床上,叉开两腿,让两个女子给他洗脚。郦其食见到刘邦,并不下跪,只作揖说:“你如果下决心要讨灭暴虐无道的秦朝,就不该用这种不礼貌的态度接见别人。”刘邦一听,马上站起来,提起衣服,向他道歉,还请他坐在上首。郦其食这才给刘邦出了个主意。刘邦又封郦其食为广野君,任命他弟弟郦商为将军。
刘邦率军攻下咸阳的秦宫时,见宫女如云,宫殿豪华,马上就晕了,想住下不走了,一时忘了统一大业。后受到樊哙等人的提醒和批评,便撤了出来。
签订鸿沟协定后,项羽东撤,刘邦打算西去。张良、陈平劝刘邦乘势追击,刘邦采纳。刘邦称帝后,将首都最后定在长安,也是听了娄敬、张良等人的建议。
刘邦身为“一把手”,能如此虚心听取部下意见,并马上认真落实,马上改正,难得可贵。
四、乡情浓醇,知恩图报。
刘邦衣锦还乡时,设盛宴招待家乡父老,并对沛县父老含泪说道:“远行外地的游子,总是怀念故乡的。我虽然定都关中,但百年之后,我的魂魄还是想回故乡的。我自从被立为沛公以来,讨伐暴君逆贼,如今终于取得天下。现在就以沛县作为我的汤沐邑,世世代代免除沛县的赋税徭役吧!”
刘邦在沛县住了十多天后,决定离开。父老乡亲一再挽留。刘邦说:“我的随从人员多,总留在这里你们供不起啊。”他为家乡人着想,尽量减少负担。作为封建皇帝和政治家的刘邦,对家乡表现出的这份感情,是人性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