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75000000024

第24章 星火与太阳(3)

面对三省敌人的“会剿”,红四军决定转战江西。1930年1月3日,林彪留下贺信后不待毛泽东回复,便率第一纵队先行离开赖坊村,向目的地进发。毛泽东率第二纵队后行一步,也在1月7日离开协成店。战争一触即发,局势相当危急,而坚定红四军的革命信念,提高全体指战员的认识更是刻不容缓,这不仅关系到眼前的生存,更关系到革命大业的发展与成败。于是,在着手部队转移、阻击敌人的前两天,也就是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在协成店那间栖身的小房间,洋洋洒洒地写下了一篇7000多字的回函。

在信的开头,毛泽东写道,之所以没有立即回复,一则“有些事情忙着”,二则搜索枯肠以便“想出一点适当的东西来”。一旦构思成熟,毛泽东便挥动手中毛笔,龙飞凤舞地写了起来。

毛泽东住在协成店一楼左侧,房间不足六平方米,室内陈设简陋,唯有一桌、一凳、一床而已。而伏案写作的他,在一星如豆的油灯下,目光早已穿透小小的陋室,射向广阔的世界与未来;桌上闪烁的灯火,在他眼里也漫成了熊熊燃烧的通天火光。他激情昂扬地写着,身体处于一种最佳竞技、亢奋状态。不知不觉间,公鸡打鸣,长夜远逝,天边的一缕曙光透过窗棂射进房间,在即将完篇的文稿上跳跃浮动。毛泽东站起身来,探身望望窗外,深深吸了一口山间清洌的空气,以一种盎然的诗意与豪迈的激情在回函的结尾继续写道:“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此函虽为私人通信,但针对的是当时存在的一种普遍倾向,所以,毛泽东题名为《时局估量和红军行动问题》,油印成小册子散发给红四军的基层党支部公开传阅、讨论、学习。

如果说古田会议确立了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那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则为中国革命夺取胜利指明了前进的道路与方向——实行工农武装割据,走农村包围城市之路。

古田会议旧址与协成店这两座标志性建筑犹如一对“双子星座”,它们相互辉映,在共产党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时期,起过里程碑式的重要作用。

关于军队的领导权问题,从人类社会发展史的角度观之,已经历了由私人武装、家族武装、军阀武装,过渡为政党武装,又向国家武装、人民武装迈进的历史转折阶段。每一次过渡与转型,无疑都是一次巨大进步。

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没有古田会议的召开,没有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控制与领导,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胜利将是一句无法实现的空话,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正是从这样的角度而言,古田会议有着永久的价值与意义。

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则坚定了共产党人的信念与斗志,把准了发展道路的脉博,其科学预见很快变成现实,革命浪潮席卷全国,星星之火燃遍神州。“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19年后,毛泽东那站在天安门城楼响彻寰宇的湖南口音,将永远凝固在每一个中国人心头。

然而,恐怕令毛泽东当年没有想到的是,在一场轰轰烈烈的“文革”“造神”运动中,他本人也由一点闪烁的“星火”,变成了一轮耀眼的“太阳”,受到全国人民如疯似狂的景仰与崇拜。

客观公正地评价毛泽东的功过是非,我以为,在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时期,如果没有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中国共产党能否取得胜利实难逆料,至少得在黑暗中进行一段更为漫长的摸索。而革命胜利后,毛泽东没有及时转轨,仍然沿袭、套用战时模式进行经济建设,将一切活动纳入政治斗争的轨道。比如“大跃进”时期的“放卫星”,难道毛泽东真的昏聩到弄不清水稻亩产十万斤这样的浮夸是多么虚假与荒谬吗?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水稻亩产量多少,他比谁都知道得更加清楚。之所以让这场“闹剧”上演,不过是加以利用,以纯洁所谓的无产阶级队伍,完成心目中的政治革命与思想改造而已。

毛泽东的“一言堂”、“家长制”封建作风,早在古田会议前的闽西革命斗争时期,就已为其他共产党人所警觉。在此,我们不妨将陈毅在红四军“七大”决议案中对毛泽东的几点批评摘抄如下:“A、英雄主义;B、固执己见,过分自信;C、虚荣心重,不接受批评;D、在党内用手段排除异己,惯用报复主义;E、对同志有成见;F、工作态度不好;G、小资产阶级色彩浓厚。”决议的小结写道:“因有以上之错误,使同志们怕说话,造成个人信仰,使小团体观念加重。”

这样的批评应该说是一针见血的,虽有某些不合实际之处,但大都比较中肯。比照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我们不无惊异地发现,二者之间原来有着一脉相承的“血肉”关系。

当毛泽东的威望建立之后,就再也没有人像早期那样敢于揭短“挑刺”了;或者说一旦供上“神坛”,那五彩光环便遮掩了一切过失。就拿当年指陈毛泽东缺点的陈毅来说,随着时光的流逝,他的态度也发生了180度的转变,从最初的怀疑批评,到愧疚于心、主动改正、紧紧跟随、敬佩仰慕,而晚年更是将毛泽东奉若神明。1972年1月6日陈毅病逝,身体极度虚弱的毛泽东赶来参加他的追悼会,陈毅夫人张茜噙着眼泪对毛泽东回忆道:“陈毅同志病危时,还想到主席的寿辰。12月26日那天,他进食已经很困难,但还是吃了点寿面,他说他要祝您老人家健康长寿。”

面对前后判若两人的陈毅,我的心中,涌出的是一股难以抑制的辛酸。战友、同志之间敞开心扉坦露自己的观点,思想认识产生分歧展开激烈争论,这是一种难得的平等与民主,也是共产党人胸襟坦荡的一种境界,容纳百川的一种见证。然而,随着共产党武装夺取政权的快速推进与发展,东方专制政体与民族文化积淀共同合谋,将毛泽东推向了“神坛”。浮躁过后是冷静,动荡过后是思索,于历史的检点中,我们不能白交“学费”,总得有所反思,有所吸取,有所借鉴,才对得起那些为理想而献身的先烈。

还是回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篇文章来吧,它也随着时代的变迁及当事人命运的沉浮几经改头换面。1947年,《毛泽东选集》收入此信时,题目简截明了,题为《毛泽东写给林彪同志的信》。1948年,身居东北野战军司令员、中共东北局书记的的林彪致函中共中央宣传部,要求以后印行《毛泽东选集》收录这封信时,不要公开他的名字,以免“在群众中引起误会”,在国外造成“种种无益的推测”。毛泽东善解人意,不仅同意了林彪的请求,还对信的开头及结尾进行了相应的删节修改,标题改为后来人们熟知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51年,中共中央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编辑《毛泽东选集》时,在此文的注解中写道:“这是毛泽东同志的一篇通信,是为批判当时党内的一种悲观思想而写的。”在我收藏的三种不同版本、不同时期的《毛泽东选集》中,都无一例外地标有这一注解。

1971年,林彪谋反事泄,仓皇出逃,因飞机失事摔死在蒙古温都尔罕。于是,一人之下,亿万人之上的党中央副主席变成了反动恶魔与跳梁小丑,鼻梁给涂上了一抹象征性、符号化的白色。《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成为他反党、反革命、反毛主席的罪证与批判材料。在铁的事实面前,林彪无可置疑地成为回避革命的可耻逃兵、动摇革命的怀疑分子、反对革命的破坏分子。

历史不是任人装扮的小姑娘,不能为了某一目的刻意篡改,或粉饰拔高,或抹黑贬低。对待它,我们应该采取科学认真的客观态度,拂去尘埃,还其本来面目。林彪既不是神,也不是鬼,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正如对待毛泽东的功过是非分为不同的历史阶段进行评价一样,对待林彪,我们也不能因为他那身败名裂的归属而抹杀从前的所有功绩。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是,林彪的军事天才在中国革命战争中确曾发挥过他人难以企及,或曰难以替代的重要作用。在低潮时期对革命的未来产生悲观情绪,也是人之常情。即便如此,毛泽东在删去的段落中也曾一分为二地写道:“我知道你相信革命高潮不可避免的要到来,但你不相信革命高潮有迅速到来的可能。”由此可见,林彪对革命的态度在本质上也是坚定的,只不过对时间的迟早有所怀疑罢了。

74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导游掏出钥匙,打开了挂在协成店大门上的铁锁,我们一行人踏入了森森的院落。院内已有好久没住人了,不仅清冷,还散发着一股潮湿与霉味,与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红火热闹相比,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每一时代都有着它特定的主题与烙印,如果说我们所置身的时代是以商品化为特征的全球化浪潮侵袭,是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那么上个世纪的20、30年代的时代主题,则是革命,是斗争,是通过武装手段夺取政治话语霸权。每一置身那一时代的热血青年,都会身不由己地卷入其中。

从一楼来到二楼,从一个房间走向另一个房间,我们的脚步在铺设的木地板上橐橐作响。犹如巡行般一遍走过,同行的厦门、福州及闽西作家大多走出了清冷的院落,而我仍站立二楼,沉浸在当时的氛围之中。此时,太阳正在西下,一道血红而艳丽的阳光越过新建的赖氏宗祠射了过来,一瞬间,我的心头一闪,不禁找到了一种特殊的感觉。我将目光推向前方,挥了挥手,学着毛泽东的样子,大声叫道:“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已然走出院落,站在协成店门楼前的同行们闻言仰头,不由得异口同声地笑道:“哦,还真有点天安门城楼的味道呢。”

我不知道,74年前的毛泽东站在协成店的二楼时,是否有过天安门城楼那一幕动人情景的预演;但我知道,毛泽东与他的战友们,正是凭着一股对共产主义坚不可摧的激情与信念,才使得星星之火燎原神州,创建了一个崭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同类推荐
  • 中国就像棵大树

    中国就像棵大树

    中国就好比这一棵树,虽被斩伐了许多枝条,但是新生出来的比原有的更多,将来成为比原来更大的大树。中国将来也能成为比原来更强的强国。
  • 只想记得这些好

    只想记得这些好

    张冬娇十年散文精选本《只想记得这些好》,唯美,清新,纯静。捧读文字,就像在火炉边和朋友交心,感到岁月美好而温暖。
  • 书缘与人缘

    书缘与人缘

    《书缘与人缘》是由高为编写,《书缘与人缘》共分3个章节,旨在警示国人,大力提倡读书。具体内容包括《鹤坪印象》《谁的悲哀》《不可小觑的旧版书》《伪书盛行谁之过》《传记只读前半部》等。该书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 印象乡村

    印象乡村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大多数国人都是踏着唐诗宋词的韵律走上社会的,我也不例外,小时候,一手被李白的浪漫主义牵着,一手由杜甫的现实主义拉着,开始咿呀学语,习字诵诗。读初中的时候,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那时候学生中涌动着一股强劲的读诗写诗的热潮,大家都跟着舒婷北岛疯狂,我因生命的底蕴而好诗喜文,就糊糊涂涂地跟着感觉走,渐渐地就走进了诗里。
  • 名家名作精选:老舍散文(学生阅读经典)

    名家名作精选:老舍散文(学生阅读经典)

    北方的春本来就不长,还往往被狂风给七手八脚的刮了走。济南的桃李丁香与海棠什么的,差不多年年被黄风吹得一干二净,地暗天昏,落花与黄沙卷在一处,再睁眼时,春已过去了!
热门推荐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重生之决战白莲花

    重生之决战白莲花

    有一种你无法理解的神奇生物:她有一双如雾如梦的眼睛,如屎一般的浪漫情怀。小强一样打不死的精神,杂草一样令人忧伤的命格,周围只要是雄性生物都会爱上她,没爱上她的一定是恶毒的男配女配,总能在“无意”间将她对立面的人弄的生不如死,凄惨无比。不幸的是,苏瑾就没爱上她。幸运的是,苏瑾决定主动出击。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总裁的懒妻

    总裁的懒妻

    懒人系列一:当老牛碰上嫩草,当懒散女碰上勤奋男,当貌似腹黑女碰上事实腹黑男,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呢?她,众人眼中不求上进,考试托尾,但运气超好的懒人,在职场中插科打浑,没事玩玩电脑,和周公下下棋、打打麻将,晚出早归地过日子,直到某天人事部一道‘圣旨’,成为董事长大人亲封的副总秘书,这安稳的日子就此不再安稳…可另她不解的是,这董事长大人怎么会亲封她为秘书呢?难道是她的懒太有名了?他,从小便被认识是个天才,而实际上也是个天才,十六岁读大学,十八岁出国留学,二十三岁,任命为副总裁。为人勤奋,工作上一丝不苟,生活中,父母眼中的孝顺子,朋友眼中的可信者,员工眼里的好老板,女职员眼中的大众情人(虽然很多女职员都是老牛…但在某人眼中,这些都是伪装,他实际上是一头披着羊皮的儿狼!情景一:某男接过某女手里的骰子,同时也用仅某女能听到的声音轻声说:“这杯酒,你喝定了!”“如果我喝定了,那你也得喝!”某女也轻声回了句。“才一杯酒,没什么大不了的!这点小酒,还不至于把我灌酒,但你却不一样了!”某男扬起个笑容。情景二:“过来!”某男正声。“有什么事,说吧,我的耳朵没问题,在这里也能听到!”某女目测两人间距离。“那我过去!”某男边说边向某女靠近,“因为我要办的事,这个距离我没法办!”某女看着那越来越近的身影,赶紧往后退,不想手臂一紧,已经定定地站在某男面前:“有什么事,好好说,不准动手动脚!”“这事儿,不动脚还可以,但不却手,却没法办到了!”某男很温柔地笑着。某女看着那越来越靠近的手,吓得冷汗狂奔,赶紧闭上眼睛,却听扑地一声笑:“我只不过把你头上的树叶拿下来,你以为我要吻你么?”“靠!老娘以为你要打我了!”某女睁眼,脸红心跳地争辩。————本文主要讲懒女的爱情故事,懒女在职场上的奋斗故事,懒女在遇上某男后,慢慢由懒变不懒,再由不懒变懒的故事。故事情节慢热,但绝不弃坑,有兴趣的请跳坑,无兴趣的,请绕道。谢谢合作!鞠躬撤退!————友情链接:夫君个个是极品霸上大律师新坑宣传:帝君的懒后(懒女系列)邪王的懒妃(懒女系列)风流女画师(风流佳人一)恋上恶男(现代温馨文)懒凰天下落的群:101128213152904369敲门砖:书中任意一人物名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小故事大道理

    小故事大道理

    在一本普通的书中,除了我们放进去的东西之外,我们找不到别的什么。但是在一本好书中,心灵能找到存放大量东西的空间。书的内容轻松幽默,而故事的内涵却令人回味无穷。只有精品细读,方能有所收获。此书最适合常备案头,能够使你在茶余饭后,睡前醒来,工作的间隙,休闲的时刻,心情舒畅的瞬间,郁闷烦恼的时候,随手翻阅其中的小故事,相信能给你心旷神怡之感。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提升女人幸福力的10堂课

    提升女人幸福力的10堂课

    追寻幸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每个女人都希望自己能幸福,然而,幸福从来都不会从天而降,女人需要足够努力,足够聪明,才能具备足够强大的幸福力,才能保持幸福指数不断攀升。本书分别从生活、做人、做事、财富、成功、友情、爱情、亲情、婚姻、幸福等方面入手,给女性以全方位的指导。书中不乏真知灼见,大都是过来人的切身感受,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年轻女孩可以从中展望人生,尽早领悟生活的智慧和法则;成熟女人可以从中寻求共鸣,找到朋友与知音。希望在本书的陪伴下,所有女人都能拥有一个美满、幸福的人生。
  • 血色残阳

    血色残阳

    江南的陶镇是一个古老的城镇。陶家是这里辉煌几代、富甲一方的大户。这日,陶家喜气洋洋,正准备迎接在外经商的老爷回家过六十大寿。不料,迎回来的却是老爷的无头尸和陶家人从未谋面的老爷在外新娶的五姨太。陶家从此人心惶惶。对于老爷的死,陶家的姨太太们和大少爷又喜又怕。喜的是,治家严苛的老爷死了,平时做的那些违背家规的丑事就不会暴露,终于可以躲过轻则钉刺、重则投井的处罚;怕的是,新来的五姨太似乎知道每个人的秘密,还知道陶家一个关于财宝的秘密。自从五姨太进了陶家,怪事接连发生……就在陶家人互相倾轧、乱成一团之时,死去的陶老爷回来了……
  • 冷帝的盛宠

    冷帝的盛宠

    他是楚仪国最隐忍狠辣的皇帝,九岁双腿残废,十岁被册封为太子,十二岁登基,历经波折。她是宠臣之女,万千宠爱集一身,天真叛逆,自小与楚仪国第一少年将帅订婚,青梅竹马,情深不悔,却被他掳入后宫。谣言传:她不喜位居人下,他便为她废去皇后,立她为后。还传:她善妒,一日,遥帝醉酒,歇于醉茵阁柔妃处,皇后醋意大发,一怒之下连夜闯入醉茵阁当众掌掴柔妃,自此遥帝不顾朝纲法纪,为她散尽六宫。后又传:她爱黏人,遥帝坐朝议事时,她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坐于他大腿之上撒娇。那一次,他为她半月不上朝。那一回,他为她移平了皇宫的花草树木,种上她心爱的梨花,只为博她一笑。那一年冬天,她惧冷,他便让人猎杀了一百多只珍狐野兽的皮毛做地毯。再后来,她私通叛军,引敌军入城…。《楚仪野史记载》:三十六年,下臣秦云荻率叛军攻入上京,遥帝仓惶出逃,叛军追至,遥帝自缢于南华山。临死前,地上刻着一行字:情之一字最难解,不知从何兴起,却又如此之深。可以生死相许,可以死生与共。若是强问因由,譬如风来风去,冷暖自知又难觅难寻。全天下都以为他爱她,可她不信,等到信了时,却已经太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