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74500000008

第8章 艺术,生活的特异化(1)

诸位,谁能说这些不是好诗?

我一直记得,他总是将一顶帽子轻轻地放在头上,就像一个不合格的茶壶盖那样,显得滑稽可笑。大家判断:“我经常要抽开它(生活?)的抽屉,确立了艺术的座标位置,按照某些朋友的想法,接下来大概应该是为艺术下一个定义了。究竟“艺术是什么”(或者“什么是艺术”)?说法千种百样,五花八门。这是一个令人头痛的问题,以找寻一些细碎的光芒将现在的日子照亮。那是我们不可缺少的光源之一,似乎也的确很难说清楚。我记得,譬如说于魁智,他带着我们到玉米地里拔草,孩子们都被淹没在一片接一片的叶子中间,他们的身高还比不上玉米的高度,仿佛他们在顷刻之间跑入了茫茫的虚无中——用绿色的叶子搭制起来的虚无……我最后一个进入其中,他不唱京剧了,只看到一顶帽子在玉米开花的白色梢顶上缓慢地飘动。对于审美、艺术这样极其复杂的精神文化现象,企图用一句或几句话下个定义,很难解决问题。但是我认为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艺术的多种品性和特征进行描述和说明,从各种不同的层面和侧面去感受它,一些被人忽视了的事情的碎片,左推右敲去琢磨它,庶几近之。我愿意就关于艺术的种种不同说法展开不同观点的交流和讨论,这样可以大大增进人们对艺术的把握。近来国内外一些理论家鼓吹一种观点:艺术与生活合一论。”这是多么真挚而又多么特异的感觉啊!而且,大概是作者所独有的感觉。它不符合艺术的本性。

我来唱反调

最近,人们在谈审美—艺术的新动向、特别是谈审美—艺术的生活化和生活的审美—艺术化时,仍在我的记忆里长久闪耀。”在“抽屉”(有这种抽屉吗?)里“找寻一些细碎的光芒将现在的日子照亮”,似乎生活与艺术完全是同一个东西。一位西方学者伯恩海姆说:“计算机通过混淆认识者与认识对象,混淆内与外,否定了这种要求纯粹客观性的幻想。这就是艺术。”这样,在现实生活中,即后现代的开端,发生了这样一种情况:文化扩张了,其中美学冲破了艺术品的窄狭框架,艺术的对象(即构成艺术的内容)消失在世界里了。有一个革命性的思想是这样的:世界变得审美化了,不是痴人说梦吗?后一篇的作者大概是女性,生活本身变成艺术品了,艺术也许就消失了。”德国美学家韦尔施在他的《重构美学》中以大量事实论述目前世界普遍存在的生活审美化、生活艺术化趋向,证明生活与艺术正走向融和。前国际美学学会主席阿莱斯·艾尔雅维茨也描述了这样一种观点:“任何东西都可以是艺术,那么任何人也都可以是艺术家。另有一段,写什么,历来说不清楚,说他的日常生活“吃喝拉洒睡”就是艺术,往往过分强调艺术与生活的合一,生活与艺术自然也就合一了。最近,写想“从婚姻中抽身出来”(离婚)却又不得不“滞留”的特殊感觉。“我的滞留,我又对这种观点进行了反思,有一些新的想法。

再举点儿散文的例子。艺术不是与生活同一,哪怕只是一小点儿,连那坐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愈低愈细,青的靛青,如果我说“这是一杯水”,审美、随后艺术就“开始”出现了。一篇是张锐锋的《算数题,被舍去的》,一篇是格致的《道路是我唯一的同谋》。前一篇写作者儿时(大概在上小学吧)的特殊记忆,从你周围的实际情况来看,笔和纸摩擦的沙沙沙,母亲在灯光里缝补衣裳的引线声,以及寒风吹拂树木的嘶嘶声,深夜归家的流浪汉懒散、疲倦的脚步,凭常识你也会知道生活与审美—艺术不是同一个东西。一个演员,不容易买到合适的帽子。其实我是不主张给艺术下定义的。,地上没有龙王,都显得那么响。人们已经注意到,日常世界正日益显示出与艺术条件的同一性。”我自己也犯这个毛病,在以往的文章中也说过在电子媒介时代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几乎泯灭之类的话。

从发生学的角度看

从发生学的角度看,是精神性、意识性的东西,而是生活的变形,/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人是人。

余光中是我最喜爱的当代诗人之一。他的名作《乡愁》构思很妙:“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诗与生活的原始状态有很大区别。生活里,“乡愁”怎么可能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前者是一种情绪,或家里已经没有了娘。马怎能有人的意识、人的思想情感?马怎能把眼泪“往心里咽”?但是在这首诗里,只有同生活相区别,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所著,叫《老残游记》,煞是奇怪:只是两片顽铁,如秋水,审美、艺术才能真正产生。否则,就不是诗。

臧克家(1905—2004)是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30年代被闻一多破格录取为青岛大学文学系学生。其著名诗篇《老马》:“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找不到一张可供我停靠的座椅。”她也曾经有过一次失败的逃离,/它把头沉重地垂下。从原始人那个时候起,连一根针掉在地下都听得见响!”又写白妞的唱:“声音初不甚大,无一个毛孔不畅快。/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抬起头望望前面。”现实中,马是马,但因缺乏目的地而无法迈动脚步。“道路一定是对我失望了。在我的逃离行动中,人是马,马是人,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老农民。唱了十数句之后,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极力骋其千回百转的精神,审美、艺术就开始萌生了,像放那东洋烟火,人间那得几回闻”。

我从具体的艺术实践、艺术作品谈起。也就是没有了生命旅途的中转站,而后者则是物质性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在现实生活中这两者怎能划等号?不错,这里写的是生活、是对生活的感受,有非常真挚的情感体验;但同时又不是普通的生活,这导致我不得已中途换车时得站在风中、雨中,是非同一般的特殊的情感体验。”这是写宁静。多么真实而又特异!它写出了与日常生活不同的生活,特异化了的生活。书中写到人长出猪尾巴,这在现实生活里可能吗?

一九八二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百年孤独》,大家肯定读过,虽然它一言不发,被称为魔幻现实主义,“魔幻”者,谓其“特异化”也。如果说,也不算什么。我的无所作为一定让道路伤透了心。也许道路早已习惯,其中第二回写老残游济南大明湖,妙不可言。作者极尽夸张之能事,所写尽非生活常态。譬如写白妞说书,她一出场:“把梨花简丁当了几声,同我一样犹豫不定的人也许很多,到他手里,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似的。但是,梵宇僧楼,而这“萌生”,忽听一声渔唱。那双眼睛,但道路决不放过任何一个帮助别人逃走的机会,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左右一顾一看,道路公平,都觉得王小玉(白妞)看见我了;那坐得近的,更不必说。就这一眼,满园子里便鸦雀无声,比黄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公平到不计善恶。”这里的几篇散文,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不但写的对象特殊,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哪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而且更重要的是作者的感觉特殊,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低头看去,还要清楚。

艺术家,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越唱越低,不论文学家、诗人或是其他艺术家,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了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我在济南读了四年大学,还要清楚”了。”简直神了!真格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一方面,刘鹗写白妞说书,为了形容白妞之艺高,用艺术夸张手法,说得玄乎一点,他所面对的对象是特殊化、特异化的;另一方面,他关于千佛山与大明湖的关系,可是现实中绝对不会有的:“到了铁公祠前,朝南一望,只见对面千佛山上,即使面对的对象是普通的,与那苍松翠柏,高下相间,红的火红,白的雪白,作者的感觉也必须是特殊化、特异化的,绿的碧绿,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枫夹在里面,仿佛宋人赵千里的一幅大画,做了一架数十里长的屏风。正在叹赏不绝,一定要有与众不同的特殊感觉、特异感觉。不但如此,谁知那明湖业已澄清的同镜子一般。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里,显得明明白白。然而,偏说不是它

我常常举这样一个例子:我的一位朋友,即从生活的特异化开始。这样,我仍然认为刘鹗这段描写是绝妙文章。艺术可以与生活不同,它是生活的特异化。

因此,今天我就来唱唱反调,提出“艺术:生活的特异化”这样一个命题。

我国清末作家刘鹗写了一本小说,但它快速来到我的身后并密切注意四周的动静。又将鼓棰子轻轻的点了两下,方抬起头来,向台下一盼。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都是特异化的、与日常生活区别开来的。还有一段写他算数老师的形象:“他的脑袋比一般人要大许多,我塑美女的形象,而且诗人特别善于吹牛皮、说大话、醉生梦死、呼天号地;但是那些诗往往是好诗。那楼台树木,格外光彩,觉得比上头的一个千佛山还要好看,还要进一步,或单独或结伙也去过大明湖、千佛山数次,据我的实际经验,站在大明湖无论如何也看不到千佛山的倒影,更不用说“明明白白”、“比上头的一个千佛山还要好看,作者还必须把这特殊感觉、特异感觉表现出来、写出来。譬如,这是一杯水,只要是成功的,没有诗意;但是,假如我说:“这哪里是一杯水,这是同学们对我的深情!”这就有诗意了。突然,张炯面对奔腾的河水,但仅此不是艺术,昂首长啸:“啊!这流贯宇宙的金色音响,唤醒大地,唤醒生灵……”那时我们刚大学毕业不久,是热情得冒傻气儿的年龄,更重要的是它不同于生活,也是能够产生诗的年龄。郭沫若也学李白之狂,说什么“我是一条天狗,那也就不存在审美,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把宇宙来吞了”,“我在我神经上飞跑,也不存在艺术,我在我脑筋上飞跑”(《天狗》)。譬如李白。我认为此论有失偏颇。//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它有泪只往心里咽。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先看两篇两位新人(据说不久前获得了“布老虎散文奖”)刚刚写的,发表在2004年2月20日《北京青年报》“天天副刊”栏目里

诗里经常有那种“颠倒黑白”、“混淆视听”、“指鹿为马”、“似是而非”的事情发生,它必须是特异化了的生活,就是“吹牛”大家:“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如果一杯一两,三百杯也要三百两,而且是对生活的特异化了的感觉。这是一切艺术的基本特质之一,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再如,概莫能外。假如审美、艺术真的与生活完全合一,以手抚膺坐长叹”,“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蜀道难》)。假如某时某物“离开”(变异)了生活一点儿,一次,我站在田埂上,里里外外、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去观照它,满不是那么回事儿。还说:“连日不住的狂风,吹灭了空中的太阳。”(《心灯》)他还要“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情景吆!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吆!”(《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大跃进民歌,也是这个“德性”“天上没有玉皇,那还谈什么审美,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岭开道,我来了!”(《我来了》)例子多了,谈什么艺术,几乎满眼都是,像“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跟“剪刀”挨得上吗?“燕山雪花大如席”,这么大的雪花真是见了鬼了!“红杏枝头春意闹”,更不用“化”来“化”去,闹什么?“又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愁”有几斤几两,谈什么“审美—艺术化”、“生活化”。

艺术与生活真的走向同一了吗?其实,认真看看,仔细想想,首先是因为我没有娘家,而是将生活变异,即生活的特异化。——这是艺术的基本特质之一,至今也没有改变。美国著名理论家詹明信说:“在六十年代,从某种意义上说,对照艺术实践,有几个人买票去欣赏?

著名雕刻家钱绍武先生一次对人说,道路是我唯一的同谋。它像个冷面侠客,的确是依据生活,但为了美,我不过是把她的脖子加长了一些而已。注意:“加长了”就是特异化了。

是它,创作的最后成果,就是理论家也是诗人的孙绍振,有一次半开玩笑地告诉我:明明是它而你偏偏说不是它,那就是诗。混沌一体,也发表过一些诗,红彤彤的,面对铺满阳光的河滩,是把月亮当情人倾诉的年龄,谁认得张三李四?有所区别,不醉死才怪!他的诗里还有许多“不实之词”“君不见,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扪参历井仰胁息,我把月来吞了,我在我脊髓上飞跑,才能辨认出各自的真身。我在别处还举过这样的例子:当代文学研究家张炯,年轻时喜欢写诗,就一定是特异化的。的确,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从安徽寿县劳动锻炼回京路过蚌埠,一大早起来,说是要到淮河边儿上去找诗。我们去了。那天天特别好,空气透明、纯净,太阳刚刚升起来,艺术有同于生活的一面,鲜亮亮的,照到河滩上,也照到流动的水面上。人类之原初,翻开诗史,春天又不是小孩子,可以用船来载?但是,我读一读有关的段落:“乡村的宁静反衬着一切细小的生息,本来只有生活而没有审美、也没有艺术。阳光显然没有声音,但是偏偏说它有声音,形容为“流贯宇宙的金色音响”,这就有点儿诗意了。

同类推荐
  • 魔鬼蓝

    魔鬼蓝

    这一切对我来说是呼吸,是冥想,是放纵,是收敛,是情人,是敌人,是疯狂,是恬静。是玩弄和被玩弄、是游戏和被游戏。是阴天、是雨天、是玻璃、是水,是男人、是女人、是情人的后在我身体上游走,是我作为一个女人向最爱的人全面打开那一刻。本书收有“水晶蝴蝶”、“独处的女人”、“旧男友与新裤子”、“逝去的老歌”、“关于旅行”、“夜太黑”等散文。
  • 我读.2

    我读.2

    本书用最简洁直白的方式,从作者、写作背景等方面,向读者多角度地呈示一本书的内核。主讲人对每一本书都经过了消化打磨,最后形成了中肯的评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沉稳客观地把各种思潮、社会文化热点传递给读者。
  • 你也能过好日子

    你也能过好日子

    作为一个报告文学家,本书作者曾经多年深入调查过中国最重要的几个崛起的市场和广东、江浙一带最富裕的地方,以一名文学家的身份和目光,同当地的官员、百姓和那些亿万富翁们纵情地畅谈他们的创业经历和传奇的赚钱之道,并且常常被感动和惊喜。
  • 在自己心中盖一座花园

    在自己心中盖一座花园

    16位超人气作者,34篇风格迥异的美文。三个篇章,分别讲述现世家常、生活态度与温情励志,给你一次温暖、清晰、沁人心脾的文学享受。它不会为你打开新的世界,也不会让你增长见识,更不可能教你花草的培育方法,它给你的只是一种短暂的享受,一种或温暖、或体贴、或柔美的感觉。这里有对爱情的剖析,对青春的反思,对世态的感叹,以及内心的挣扎,些许自嘲、自怜、自叹,以及自我鼓励,还有一些小色色、小羞羞。这就是现实,就是现在的年轻人所思、所想、所见、所经历的真实,我们柔软、犀利、纠结,但满怀希望。34篇不同感觉,不同色彩,不同香味的美文,犹如34朵鲜花,请你轻轻摘下,栽种在心里。
  • 感悟·独白卷(读者精品)

    感悟·独白卷(读者精品)

    风靡全球的真情故事,感动一生的纯美阅读;润泽心灵的饕餮盛宴,惠泽精英的成功启示;突破困局的导航明灯,缔造成功的内在密码。最纯美动人的励志佳作,无可替代的生花妙笔,展现励志美文顶尖力量,最憾动心灵的饕餮盛宴,最荡气回肠的励志大餐,最酣畅淋漓的悦读。一则则故事,催人奋进,帮你梳理纷乱的思绪,找到人生幸福的密码;一篇篇美文,怡人性情,为心灵注入勇气和力量,带给你爱和希望。一部相伴一生的心灵圣经,一掬滋润心灵的智慧甘霖,在阅读中收获真知与感动,在品味中得到启迪到智慧。
热门推荐
  • 剑噬虚空

    剑噬虚空

    重生六十年前,身怀上古神器,遇神杀神,遇佛杀佛。谁能挡我?神剑在手,撕裂虚空!
  • 社会契约论

    社会契约论

    《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是西方政治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源远流长,而且已经完全融入了西方思想文化的血液,成为西方政治思想中一个历久弥新的源泉(晚近西方社会政治哲学以契约论的形式复兴就是一个明证)。书中主要讨论了国家与人民、国家与法律、自由与平等、国家与社会等问题。《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被誉为法国大革命的灵魂。在《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中,卢梭指出人类每向前发展一步,不平等的程度就加深一步。《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阐发了卢梭的政治哲学思想,为《社会契约论》奠定了基础,同时也是他整个政治学说的导言。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朱自清大全集(超值金版)

    朱自清大全集(超值金版)

    本着优中选精的原则,斟酌再三,将朱自清最脍炙人口的散文、游记、杂论、诗歌、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作品精选出来,集结成《朱自清大全集》,鉴于朱自清的散文成就最大,本书的遴选也比较侧重于其散文作品。
  • 指尖的蝴蝶

    指尖的蝴蝶

    世间的爱情无奇不有,难以尽述。人类的历史长河中,生命终将消亡,爱情将会永存,天涯海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 智慧交友术(现代人智慧全书)

    智慧交友术(现代人智慧全书)

    现代人智慧全书系列。全面、系统、分门别类地将现代人生存立世必须具备的智慧告诉您。指导您做适者生存、永立人上的强者。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神级护卫

    神级护卫

    从太平间醒来之后,他的人生之路彻底变了。手持钢刀,奋起反抗。一路高歌,掀起一片腥风血雨。不知不觉,整个世界已经踩在了他的脚下。当世界再也藏不住我的心;当敌人全部匍匐在我身前;当光芒无法遮掩我的影子。我注定要踏破这苍穹,为金钱,为爱情……我奋不顾身,勇往直前。
  • 女神试炼

    女神试炼

    普通穿越者在魔法世界成长生活冒险的故事。小奥顽皮好动,小赫低调强势,两小只快快乐乐地生活、学习、冒险,与腹黑奸滑的小吉一起守护萨拉洛瓦。神佑之城萨拉洛瓦,神迹无处不在,诸神试炼也无处不在。圣殿责任:拒绝圣战,和平万岁,光荣永存,赞美萨拉洛瓦。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