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74500000030

第30章 艺术的媒介(2)

由马镫的发明及其发挥的伟大作用,你可以想象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互联网的发明……总之整个电子媒介和电子信息作为生产力在人类历史上的伟大作用。正如麦克卢汉所说:“电脑可以接管整个的机械时代。”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都深刻认识到电子媒介和信息对于社会发展的巨大意义。我的几十年前的一位老朋友、在法国生活和工作多年的哲学家高宣扬教授在谈到哲学未来发展时,介绍了法国著名学者、法国精神与政治科学科学院主席兼法国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孟德波利亚(ThierrydeMontbrial)在一个学术报告中提出的观点,他认为,当代信息学具有深刻的思想和文化意义,信息的泛滥和传播,就好像以往人类历史上文字的出现那样,深刻地影响了文化、思想及社会组织。严格地说,信息的出现及传播,归根结底,关系到人本身及文化的命运,并由此深刻地改变了哲学本身的性质及表达方式。

有充分理由可以得出上面我们已经说出的那句话:媒介直接就是一种生产力。

这就是历史的结论。

媒介通过改变主体而影响和改变艺术

媒介作为生产力之改变社会,当然也包括、甚至特别表现在改变和影响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创造和接受活动,因为艺术只有通过媒介才能存在: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只能在媒介系统中生产,在媒介系统中储存,在媒介系统中流动和被接受。例如,单就文学而言,作家只能运用语言、通过语言系统(这是文学艺术特定的媒介和媒介系统)进行其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生产”和创造;一旦文学文本在作家手中完成,它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也只能通过语言和语言系统被储存;当它流通的社会上之后,读者同样只能通过语言和语言系统去接受。其他艺术种类和形态(绘画、雕刻、音乐、舞蹈、建筑、影视……)亦如是,只是它们各有自己特定的媒介和媒介系统而已。一句话:没有媒介也即没有艺术。

因此,媒介的改变必然影响到审美和艺术的改变。

那么,媒介怎样影响和改变审美和艺术呢?

首先,从主体的角度说,媒介通过改变和塑造主体的观察方式、感知方式、思维方式和情感方式来改造审美和艺术。

前面我曾谈到麦克卢汉的一个重要观点:“媒介决定感知方式”。其实不仅是感知方式,还应该包括观察方式、思维方式、情感方式等等。就是说,不同的媒介塑造着不同的主体,因此有什么样的媒介就有什么样的主体;媒介变化了,主体也跟着变化;各个不同的“媒介时代”,其主体明显带有该时代的特点。美国传媒理论家、加州大学欧文分校历史学教授、批判理论研究所所长马克·波斯特(MarkPoster)说:“信息方式的诸阶段可以试作如下标示:面对面的口头媒介交换;印刷的书写媒介的交换;以及电子媒介的交换。”第一阶段(口头媒介)的特点是“符号的互应”;第二阶段(书写媒介)的特点是“意符的再现”;第三阶段(电子媒介)的特点是“信息的模拟”。“在第一阶段,即口头传播阶段,自我(theself)由于被包嵌在面对面关系的总体性之中,因而被构成为语音交流中的一个位置。在第二阶段,即印刷传播阶段,自我被构建成一个行为者(agent),处于理性/想像的自律性的中心。在第三阶段,即电子传播阶段,持续的不稳定性使自我去中心化、分散化和多元化。”

由波斯特关于口头媒介时代(他称为“阶段”)、印刷书写媒介时代和电子媒介时代所分别造成的不同主体的特点,我们可以联想到其对审美和艺术的巨大影响:

吟唱性的荷马史诗,只能出现在公元前八、九世纪的古希腊“面对面的口头媒介交换”的时代,只能出现在“自我(theself)由于被包嵌在面对面关系的总体性之中”的时代。那时,由于媒介限于“口传”,主体的活动天地就那么大,主体之间的关系也相对单纯,当时人们之间的知识讯息和情感讯息的交流和传播,基本是通过声音、手势等等面对面进行;人们的历史经验和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也只能面对面地吟唱——即口口相传;这种口头媒介也决定了当时人们的感知方式、观察方式、思维方式和情感方式的直观性、形象性、比喻性、直白性等等特点。由此也就产生了传说为盲诗人荷马所创作的吟唱性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以及该史诗的一系列特点;而随着口头媒介被印刷书写媒介取代,史诗的消亡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了。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导言》(1857—1858)中曾说:“就某些艺术形式,例如史诗来说,甚至谁都承认:当艺术生产一旦作为艺术生产出现,它们就再不能以那种在世界史上划时代的、古典的形式创造出来;因此,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某些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上才是可能的。”马克思在这里所谓“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据他随后的文字所说,即是古代科技不发达、传播媒介粗陋的阶段:“成为希腊人的幻想的基础、从而成为希腊(神话)的基础的那种对自然的观点和对社会关系的观点,能够同走锭精纺机、铁路、机车和电报并存吗?”单以媒介言,“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就是我们所说的口头传播媒介阶段。口头传播媒介时代过去了,与此相适应的史诗也就衰亡了。我国少数民族史诗《格萨尔》、《江格尔》、《玛纳斯》等等的情况,也类似;它们曾经非常兴盛,然而随着媒介的变更也必然只能成为历史上曾经存在过和兴盛过的一种艺术形式,只能成为文学史和艺术史的对象。

后来的印刷书写媒介时代,造成长篇小说等等艺术形式的繁荣。因为专业作家以自我为中心的写作、千千万万读者的大量阅读,与书写文字的普遍使用、与印刷术的普及相适应。那时,由于“自我被构建成一个行为者(agent),处于理性/想像的自律性的中心”成为主体的一个基本特征,而这种特征又特别适宜于进行专业写作的人;于是才会出现坐在自己的房间里驰骋想像、进行写作的“处于理性/想像的自律性的中心”的小说作家,才会出现印刷数千、数万、以至几十万、几百万册的纸媒介的小说作品,才会有身处各个角落、面对着作品却背对着作家的千千万万读者出现——读者与作家可以天各一方、相距千里万里。

同理,长达百集的电视连续剧、无情节无人物无中心的小说和其他叙事作品、卡拉OK、全球直播的文艺晚会……只能出现在电子媒介时代。在《文学会消亡吗》一书中我曾多次论及电子媒介时代人们感知方式、观察方式、思维方式和情感方式的变化及其对审美和艺术的影响,兹不赘。

麦克卢汉曾经多次谈过从口传媒介时代到书写印刷媒介时代再到电子媒介时代主体的变化及对审美和艺术影响,富有启示。不妨摘录几条:

“在部落社会中,由于非常实际的原因,触觉、味觉、听觉和嗅觉都非常发达,比严格意义上的视觉要发达得多。突然,拼音文字像炸弹一样降落到部落社会中,把视觉放到感官系统最高的等级。识字把人推出部落社会,让他用眼睛代替耳朵,用线性的视觉价值和分割意识取代了整体、深刻、公共的互动。拼音文字是视觉功能的强化和放大,它削弱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的作用,渗透到部落人非连续的文化中,把他的有机和谐、复杂通感转换成一致、连续和视觉的感知方式。”

“印刷术使人以分析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母语,把它看成是规格一致的实体。印刷机大批量生产书籍和其他印刷品,使之传遍欧洲的各个角落,把当时的白话语言区转变成规格一致的民族语言的封闭系统。这些封闭系统就是所谓大众传媒的另一种说法。印刷机孕育了整个的民族主义观念。”

“在电力时代,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靠技术得到了延伸。它既使我们和全人类密切相关,又使全人类包容于我们身上。”

“……因为面对电影时,你就是摄影机,而非文字的民族是没有能力把眼睛当作摄影机来使用的。但是面对电视时,你就是荧屏。而且电视在触觉的轮廓线上是两维平面和三维雕塑。它不是叙事的媒介,与其说它是视觉,不如说它是听觉—触觉的。”

“看电影时,你坐在那儿看屏幕,你就是摄影机的镜头。看电视时,你则是电视屏幕。你是透视中的消失点,像东方画里的消失点一样。画面在你的内心放映。看电影的时候,你向外进入世界。看电视的时候,你向内进入自己。”

上引麦克卢汉开头的几段话阐述口传媒介向印刷媒介再向电子媒介的转换、以及它们各自的特点,阐述从口传到印刷的转换如何“把他的有机和谐、复杂通感转换成一致、连续和视觉的感知方式”,阐述“印刷机孕育了整个的民族主义观念”,阐述电子媒介“既使我们和全人类密切相关,又使全人类包容于我们身上”——由此我们可以寻找出口传时代、印刷时代和电子时代人们的审美—艺术的不同特点;麦克卢汉最后两段话谈的是电影和电视。在今天的中国,通常都是把电影和电视放在一起,称为“影视”艺术。其实在麦克卢汉看来二者有重要差别。电影是偏于拼音文字即视觉的,电视则是偏于听觉—触觉的。从接受者的角度,看电视——你就是荧屏,看电影——你就是摄影机;而从创作者的角度,电视主持人要打破荧屏,电影演员则要封闭于荧屏。就是说,电视媒介中的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与电影媒介中的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各有不同的特点。此论可谓独具慧眼。

你从麦克卢汉的这些话,不是能够深刻地认识和体味到媒介怎样影响主体、又怎样进而影响审美和艺术的具体情形吗?

媒介通过改变对象来改变审美和艺术

其次,从客体的角度说,媒介通过改变对象来改变审美和艺术。

审美和艺术总是有自己的对象。审美,“审”什么?艺术,“描写”什么、“诉说”什么?这“什么”,就是审美和艺术的“对象”。传统美学理论都承认艺术有自己的对象,譬如,许多理论家认为:有所谓“再现”的艺术,又有所谓“表现”的艺术。不管是“再现”还是“表现”,都有一个“再现什么”或“表现什么”的问题,也即有一个艺术的对象问题。传统理论家强调“再现现实”(或“反映现实”),现代的一些理论家特别强调“表现自我”,那“现实”或“自我”,都可以是艺术的对象。后现代理论家常常说艺术不表现什么,似乎无对象。其实,生活在人类社会中的人都是存在于对象化与主体化相交织的氛围之中,他的一举一动,归根到底都带有对象化的意味。因此,只要艺术家(不管他是现代的还是后现代的)在说、在写、在用各种手段活动,就都是他的对象化的艺术“行为”;不管这“行为”流露出来的东西是有所指还是无所指,是物质性的还是精神性的,是动作还是心绪,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都可以视为那艺术“行为”的“对象”。

既然艺术活动不能没有对象,而且对象对于审美和艺术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对象的变化也就必然会导致审美和艺术的变化。而媒介,正是通过影响和改变对象来施力于审美和艺术。

媒介怎样影响和改变对象进而改变审美和艺术呢?

麦克卢汉说:“由于电力(麦克卢汉指的就是电子媒介——引者注)使地球缩小,我们这个地球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村落。”“电力媒介造成的重新部落化,正在使这颗行星变成一个环球村落。”“电力技术锻造的全球村激发出更多非连续性、多样性和区别性,它比原来机械的、标准化的社会要略胜一筹。实际上,全球村必然要产生最大限度的不同意见和富有创造性的对话。千篇一律和万马齐喑并不是全球村的标志。”“我预料未来的几十年会把这个行星改变为一种艺术形式。此间的新人在超时空的宇宙和谐中连在一起。他们会用官能去拥抱和塑造这个地球的各个方面,仿佛把它当成是一件艺术品。人自身也会成为一种有机的艺术形式。任重道远,宇宙星星就像是我们的驿站。我们的长征刚刚开始。生活在这个时代真是上帝宝贵的恩赐。仅仅是因为人类命运这本书的许多篇幅读不到,我也会为自己终将来临的死亡扼腕叹息,也许正如我考察后文字时代文化时试图证明的一样,只有等到谷登堡这本书关上之后,故事才开始登场。”

从麦克卢汉的这些话我们可以看到:电子媒介是多么剧烈地改变了和改变着作为艺术对象的世界!“地球村”正是一个非常形象、非常深刻的说法。

当电子媒介时代地球变成了一个小小的村落时,这时的世界(包括全球的山川大地等自然风貌和五大洲各个国家、地区的人文状态)作为艺术的对象,同孔子时代、释迦穆尼时代、柏拉图时代……的艺术家眼中的艺术对象,肯定有巨大差别。《诗经·郑风·溱洧》中描写了士女游玩聚会的场面,可以说是当时的文艺联欢会吧: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

这里描写的是两千多年以前男男女女在河旁水边游艺聚会的情形,他(她)们只能局限于他(她)们所在的那么一块地方,互相之间,目可视,声可闻,手可触;若翻过一个山头或跨过一条河,也许人们就看不到他(她)们、也听不到他(她)们了。然而,电子媒介时代“地球村”里举行的文艺联欢会则可以完全不同。譬如我们中国每年的春节联欢会,能够全球转播,远在美洲、欧洲、非洲、大洋洲的人们、特别是众多华人,可以与北京同步观看;而且远在千里万里之外,你也可以运用电子媒介同联欢会互动。这是大范围的联欢会。即使平时小型娱乐活动——在卡拉OK厅聚会,电子音乐伴奏,扬声器扩音,看着字幕同声歌唱,与两千多年前《溱洧》中的士女联欢有天壤之别。

口头媒介时代人们(如盲诗人荷马、中国先秦楚国大诗人屈原)的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与印刷媒介时代人们(如《堂·吉诃德》的作者塞万提斯、《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的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有着重大差别;而同电子媒介时代人们的空间观念和时间观念,其差别何止十万八千里!今天描写宇宙大战的科幻片,不但是荷马、屈原们所无法理解的,而且也是塞万提斯和曹雪芹们难以想象的。电子媒介把作为艺术对象的“地球”改变了,把作为艺术对象的自然世界和人文世界改变了,因此审美和艺术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

媒介通过改变借以把握对象的工具和形式来改变审美和艺术

再次,媒介通过改变借以把握对象,借以感知、体悟、思考对象的工具和形式,来改变审美和艺术。所谓“借以把握对象的工具和形式”,即指媒介本身;也就是说通过改变艺术媒介本身来改变审美和艺术。

同类推荐
  • 徐志摩文集:扫荡着无际的青空

    徐志摩文集:扫荡着无际的青空

    本书收录了徐志摩经典力作,分为散文、书信和诗歌三部分。“散文篇”精选了《巴黎的鳞爪》、《我所知道的康桥》《天目山中笔记》等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书信篇”精选了与陆小曼所写的信件,记录两人不为人熟知的情史。
  • 神秘邮件

    神秘邮件

    本书是爱尔兰诗人叶芝的一本散文集。书中包括了《凯》、《秘密的玫瑰》和《红》三本作品集,每本作品集中还包括了若干篇散文,如《神奇的生物》、《声音》和《仙猪》等。
  • 真水无香

    真水无香

    星星与月亮终于守不住阵地败退了,楼道里的那盏长明灯也在眨着渴睡的眼。我依旧伏在桌上捧读着那本《庄子》,一缕晨曦悄悄地拾起一片飘落于地的稿笺:“命运,只能支配你的昨天,而明天的命运却在你自己的掌握中……”
  • 空山

    空山

    《空山》描写了上个世纪50年代末期到90年代初,发生在一个叫机村的藏族村庄里的6个故事,主要人物有近三十个。本书由《随风飘散》和《天火》两部分组成,《随风飘散》写了私生子格拉与有些痴呆的母亲相依为命,受尽屈辱,最后含冤而死。《天火》写了在一场森林大火中,巫师多吉看到文革中周围世界发生的种种变化。
  • 你值得拥有最好的一切

    你值得拥有最好的一切

    幸福,不是长生不老,不是锦衣玉食,不是权倾朝野。幸福是每一个微小生活愿望的达成。我会不断成长,经历风霜,经历挫折,一次次沉入深渊,一次次饱尝痛苦,更会一次次重新站起来。我不会认输,不会放弃。不压抑,不逃避,更多地品尝悲伤的滋味,饱尝痛苦的感觉,让悲伤治愈你的悲伤。信仰自己的人,终将与最好的一切相遇。关于梦想,关于爱情,关于自己,meiya把那些宝贵的生命体验记录下来,也写下自己的压力、焦虑、迷茫和不安全感。35段人生感悟,35次流着泪成长,在她的文章里,我们看到别人,看到自己,庆幸最终明白一个道理:爱自己,是与一切美好相遇的开始。关于自己:你的第一个责任,就是让自己幸福。
热门推荐
  • 博士家的火灾(原创经典作品)

    博士家的火灾(原创经典作品)

    善读精品美文,拾取久违的感动;体悟百味人生,感受成长的快乐。阅读其间,时而在惊险悬疑的案件中悚然而惊,时而为体察入微的真情潸然泪下,时而又涌动着想针砭时弊的激情……掩卷而思,人性的美丑,世事的善恶,人生际遇的变幻无常不禁让人感慨万千。
  • 没有完不成的任务,只有找不完的借口

    没有完不成的任务,只有找不完的借口

    让每个员工都发挥主动性的实用指南,全球政治圈,财经圈金字塔顶尖人士最重要的成功素质。“没有完不成的任务,只有找不完的借口”,成功注定属于那些不找借口的人!本书针对企业普遍存在的“借口文化”提供了详细的解决方案,从多角度分析,案例新颖幽默,方案切实可行。
  • 购物小窍门

    购物小窍门

    日常购物中的小窍门。米面油料的选购米质量辨别优质的大米颗粒整齐,富有光泽,比较干燥,无米虫,无沙粒,米灰极少,碎米极少,闻之有股清香味,无霉变味。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追妻100天:男神的呆萌暖妻

    追妻100天:男神的呆萌暖妻

    BOSS大人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欺负女下属,于是某女哭诉:“你怎么可以这么坏。”BOSS大人邪气一笑:“我还有更坏的,你要不要试试看?”“我不要。”他步步紧逼,她节节倒退,却最终难逃他的魔爪。助理A:“听说某某约贺小姐看电影。”坏男不屑:“给他安排大量工作,务求每天加班至凌晨三四点。”助理B:“不好啦,贺小姐被坏人捉走。”坏男大怒:“下令全球通缉,竟敢招惹我的女人,简直就是找死。”助理C:“贺小姐想认小小姐做干女儿。”坏男嘿嘿地奸笑:“好,顺便把孩子的爹打包送给她做老公,告诉她,本少附带强大的暖床功能。”没错,孩子的爹就是他。推荐叶希维新书《神秘老公强势宠:108次爱你》,很好看哦!
  • 我的身体有神魔

    我的身体有神魔

    千米冰川底部,一座神秘恢宏的血色天宫,坐落于八尊远古神尸的肩膀之上。一名平凡都市青年,误入了血色天宫,获得上古诸天神魔的灵魂和神秘传承。
  • 簪缨世家

    簪缨世家

    她得天独厚的握了一手好牌。哥哥疼,祖母爱,更有各功勋之家的大佬们倾力庇护,在这繁华盛世的上京城里她可以横着走。可这世上胜败,从来不在你手上的牌是好是差,而在于你会不会打。更何况,她那亲爹后妈,手上还握着可以压制她的二王炸弹。可秦昭相信,二A后青年欢乐多,她铁定了是自己人生的赢家。
  • 王妃威武:拿下腹黑王爷

    王妃威武:拿下腹黑王爷

    她是传说中灵云山上的灵女,二十一世纪的全能运动员,再次轮回到古代她成了将军府的掌上明珠,街头的祸霸子,一道圣旨她嫁给了发誓见一次揍一次的腹黑王爷,从此过着风生水起斗腹黑的生活,被封住的记忆一点点恢复,她该如何完成她的使命?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全球华语小说大系·乡土与底层卷

    全球华语小说大系·乡土与底层卷

    其中所选各位,既有源自人性邪恶狡黠之底层,也有自底层脱颖而出并始终对自己的故土念兹在兹的;既有以自己的立场角度驰骋对底层的想象的,也有沉溺苦水中而能表现人性之光的底层。也有取自底层的视角同其中人物呼吸与共的。,也有成名已久偶涉底层的名家;既有后起新秀。正因为这种色彩斑斓,这是对近年来底层写作和乡土叙述的一个总的巡览,故而就有了底层多样面貌的呈现,既有一直从事底层写作并以此闻名的“专家”,既有挣扎于苦难和血泪中的底层惨象,也有文坛宿将;既有位居显要而念念不忘底层艰辛并能保持一个永远的赤子之心的,也有不为苦难所迫而能保持乐观和坚韧的底层群像,也是对它们的一个全面的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