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世纪是蒙古帝国大规模扩张的时代,公元1252年,成吉思汗的孙子旭烈兀率领蒙古铁骑从和林出发,开始了他们的第三次西征;与此同时,1253年,凶猛的蒙古兵团长驱直人,进兵丛林密布的南诏王国(今云南一带),1254年,建立于八世纪、经历了516年的南诏王国从此在历史上消失;紧接着,蒙古兵的铁骑继续践踏安南(今越南北部),又分三路向大宋帝国开拔:西路南下进攻合州(今四川合川),北路南下进攻鄂州(今湖北武汉),南路北上进攻潭州(今湖南长沙)。
1259年,蒙古的西征大军终于取得了全面的胜利,而此时蒙古铁骑的南北两路也势如破竹,南路抵达潭州城下,北路跨过长江兵临鄂州城下。在这种非常危急的时刻,大宋帝国及时擢升贾似道为宰相,在此之前贾似道的职务是京西湖南北四川宣抚使。贾似道得到如此突然的提拔,可谓临危受命,但是面对如此强大的蒙古军队,贾似道惊慌失措,在无可奈何的条件下,他只好派遣秘密使者向忽必烈企求和解,并且向忽必烈承诺了如下条件:
1.宋帝国向蒙古国称臣,降为藩属;2.以长江为两国疆界,宋帝国全部割让江北土地;3.宋帝国每年向蒙古帝国进贡银币二十万两,绸缎二十万匹。
就在贾似道派遣的使者到达蒙古军队驻扎地的时候,蒙古方面传来了一个让忽必烈心急如焚的消息:蒙古大汗蒙哥在合州城下逝世,亲族会议很有可能推举忽必烈的弟弟阿里不哥继任大汗,而根本没有忽必烈什么事。所以,忽必烈急于返回蒙古首都和林,他仓促地接受了贾似道的条件,蒙古兵团放弃攻城计划,全部北返。
贾似道得到蒙古撤军的消息之后,马上换成了另外一副嘴脸,背叛自己提出的和解协议,而且下令追杀蒙古军队殿后的部队,用蒙古兵的人头作为辉煌战果的证据。大宋帝国只知道蒙古撤兵的消息,并不知道撤兵的真正原因,举国欢腾。皇帝赵昀认为贾似道有再造帝国的盖世功勋,贾似道率领军队凯旋的时候,皇帝甚至亲率文武百官到郊外迎接,当时有一个作家还像模像样地写了为贾似道歌功颂德的《福华篇》,赞美贾似道为国家做出的伟大贡献。
在大宋帝国举国欢庆的时候,在蒙古帝国为了争夺大汗宝座而陷于一片混乱的时候,忽必烈却异常清醒、理智,他派遣自己的使者郝经来到了大宋帝国,要求与大宋商谈履行和约的细节。贾似道也与忽必烈一样清醒,他迅速命令手下将这个不速之客秘密逮捕,囚禁在真州(今江苏仪征)军营。没有人知道贾似道投降乞和的事情,更没有人知道蒙古使者来访的事情。在贾似道看来,一切都是那么地神不知鬼不觉。
再说忽必烈,他率领大军走到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的时候,宣布继任大汗,而蒙古帝国的皇族会议却选举阿里不哥继任大汗。一山不容二虎,忽必烈与自己的弟弟阿里不哥展开了争夺大汗之战,最终以阿里不哥的失败而结束。1264年,忽必烈大汗把首都从和林迁到大都(现北京)。
1269年,蒙古帝国对大宋的进攻进入了攻坚阶段,大兵已经将襄阳(今襄樊)围得水泄不通。此时赵昀早已仙逝,他的侄子赵祺继承了皇位,没想到他也是一个糊涂皇帝。襄樊已经被包围一年之久了,而这个一国之君竟然还被蒙在鼓里呢,皇帝老儿竟然昏庸到了如此的地步,你说这个国家还有不灭亡的道理吗?
1273年,襄樊全面陷落。1274年,忽必烈下令对大宋帝国展开全面进攻,并且宣布了宋帝国背叛盟约、扣留使者郝经的罪状。原来,百忙之中的忽必烈仍然没有忘记十五年前的盟约以及自己派到大宋的使者。
忽必烈派遣大将伯颜率领蒙古军团继续向南方挺进,草原上训练出来的铁骑在中原大地上横冲直撞,所向披靡,很快鄂州被攻陷,然后顺江而下。祸不单行,皇帝赵祺在这个多灾多难的时候也撒手归西,他那还穿开裆裤子的、只有四岁的儿子赵显被抱上了皇帝的座位,孩子的祖母主持政府的一切,孤儿寡母,国难当头,他们唯一的依靠就是这个以投降乞和获得暂时安宁的贾似道。大家一致要求贾似道亲征,仿佛只有贾似道亲征才能扭转国家的乾坤。
贾似道没有其他选择只好亲征,他进抵安徽芜湖,以长江天险为天然屏障,企图阻挡蒙古军团的锐气,并任命范文虎为水陆联军总司令,据守安庆。人们说强将手下无弱兵,孬种手下当然也不可能有英雄。本来范文虎的司令当得挺好的,可是1275年蒙古军团刚刚逼近安庆的时候,范文虎就像老鼠见到小猫一样腿立刻就软了,蒙古军团不费吹灰之力,范文虎全军投降。贾似道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简直是魂不附体,当场被吓得目瞪口呆。万般无奈之下,只好再次拣起当年欺骗忽必烈的神秘法宝,派遣自己的心腹为密使晋见伯颜,又一次向蒙古军团乞求和解。伯颜当然知道当年贾似道背信弃义的故事,当场就拒绝了贾似道的秘使,大军继续挺进。临时抱佛脚,贾似道在千钧一发的时候突然想起被自己囚禁了十几年的郝经。他急如星火地奔往扬州,释放了已经是白发苍苍的郝经。
但是一切都已经晚了,贾似道为当年自己的背信弃义付出了血的代价,蒙古军团再不可能相信一个撕毁盟约的宰相了。
后来,贾似道被谢太后贬谪到循州,押解途中被押解他的差官拖到厕所里一顿拳脚将其打死。而谢太后抱着一个只有五岁的皇帝只好投降。这之后,赵显九岁的哥哥赵是又即位,小皇帝与自己的母亲杨太后一起继续向南方逃亡,在逃亡中丧生。接着,大臣们再拥立赵是的弟弟赵丙即位,杨太后、小皇帝、大臣一起惊慌地向南方逃命。最后,一位十分忠诚的大臣背着这个八岁的皇帝蹈海自杀。
在蒙古军团的追杀中,具有320年历史的大宋帝国就这样随着历史的战火云消雾散了。
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是什么?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只能是饥饿、疾病、贫穷、颠簸……贾似道当然知道这些。所以在贾似道由宣抚使初升宰相的时候面对强大的蒙古军团他选择了“和解”,而忽必烈也答应了贾似道提出的各种条件。贾似道之所以后来不被伯颜相信、被谢太后流放、被押解的差官打死,原因都来源于他的“违约”。因为他有了第一次违约的记录,所以他再次想要与蒙古军团缔结条约的时候被拒绝了,于是就有了贾似道被流放、被打死的结果,于是大宋帝国这幢大厦面对蒙古军团的追杀迅速崩溃……当然,大宋帝国的灭亡有其更为深刻的历史原因,但是贾似道的“违约”似乎起到了导火索的作用。
政府是规则与制度的制定者,政府以及政府的领导者应该成为维护、执行规则与制度的典范。任何人的行为都是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下的一种理性行为,这种理性行为可能产生三种结果:
一是既有利于个人也有利于国家、社会、集体;二是有利于个人,但是不利于他人或者社会;三是既不利于个人也不利于国家、社会、集体。
面对选择,人们采取怎样的行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度环境,人们的素质如何,关键取决于制度的优劣。好的制度环境使人们的素质不断提高,坏的制度则使人们的素质不断下降。
开始,贾似道违背忠君的古训擅自与蒙古军团和解,他首先就破坏了制度,他的这种理性行为有利于他自己,不利于国家和百姓。但是,即使如此他也没有受到处罚,相反他还因此得到了犒赏、提升,这种制度环境为贾似道栽下了灾难的种子;接下来他不计后果又故伎重演,鲁莽地扣押了蒙古军团的使者,违背当初订立的和约,很明显,他的这种理性行为既不利于他自己也不利于国家和百姓。最后,他对内失信于君,失信于民,手下的将领不战而降;对外失信于蒙古军团,失信于忽必烈、失信于伯颜,大家都对贾似道失去了基本的信任。这样,贾似道那套骗人的伎俩终于失去了市场。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在市场经济社会里,诚信、守约同样是非常重要的。
欺骗常常只能赢得暂时的成功,但是市场博弈的最终结果必然将违约者驱逐出市场之外。
市场是无限大的,市场中的人们彼此并不相识,但是这些互不相识的人们按着一定的“游戏规则”却能够顺利地进行交易,为什么?因为人们之间的交易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之上的。人们可以很放心地将几百万元现金交给银行里面素不相识的业务人员,可以很轻松地将几千万元的支票交给政府里工作素不相识的工作人员,人们为了从国外进口某种商品,可以将自己银行中的存款汇给国外根本不知道是什么去处的某某公司……为什么呢?因为人们之间彼此拥有信用,因为人们在诚信经营的过程中逐渐建立了一整套保证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游戏规则”,而这些“游戏规则”对不讲诚信、不守规则的行为都给予了严厉的制裁,而对诚实守信的行为都给予了极大的褒扬。
再来看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买卖行为:我们在市场购买蔬菜的时候,我们基本上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但是无论如何,这一手钱和一手货之间总是要有先有后的,那么我们假设一下,如果对方收了钱而不承认,我们该怎么办呢?或者我们收了蔬菜而不肯给对方钱,对方该怎么办呢?幸好,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很少发生的,如果我们每天都这样心存顾虑地和市场中的人们打交道的话,人类的社会活动恐怕根本就不会存在了。如果市场里有人这样经营自己的生意,那么这个人也不可能把自己的生意维持下去,他的蔬菜早就在市场里腐烂得乱七八糟了。
经济生活里的人们和历史书里的人们、故事里的人们都是一样的,唯有一点是不同的,经济生活里的人们对发生在他人身上的故事一般都记忆力不太好,但是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记忆力却出奇地好,人们一旦被他人欺骗,记忆会非常深刻地留在自己的大脑里,就像忽必烈被贾似道欺骗了一样,即使已经过去了十几年,即使忽必烈坐到了皇帝的宝座上,他在百忙之中仍然念念不忘。
有再一再二绝不可能有再三再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