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88年,汉武帝刘彻大病,这时他想到了立太子的事情,刘彻对此颇费踌躇。
这要从白马之盟说起:西汉王朝开国皇帝刘邦夺取天下之后,为了巩固政权,防止外戚干政,与老婆吕雉共同订立了一个“白马盟约”,彼此约定“非刘姓不能封王”。但是刘邦死后,刘邦的老婆吕雉却立刻违背了与老公生前的约定,把“白马盟约”全都扔到了脑后,她以皇太后的至尊之位,高高地凌驾于皇帝之上,大权独揽,把她的兄弟、侄子大批封王,皇帝都成了被她玩弄的傀儡、木偶。后来,吕雉死了,刘姓皇族才有了一个喘息的机会,他们马上来了一个大规模反扑,结果吕姓戚族全部被杀。可是,刘姓皇族可以把吕姓戚族斩尽杀绝,却不能将所有可能篡权的外姓的戚族杀尽,这也是那个时代所无法解开的一个死结。
刘彻临死之前为什么踌躇?因为他也无法解开这个死结。
刘彻当时准备立他最心爱的小儿子刘弗陵为太子,而此时的刘弗陵只有九岁,根本不具备独当一面的能力。
因此刘彻担心自己归西之后吕雉的悲剧会再一次上演。
经过深思熟虑,刘彻决定采取一种极端残忍的手段,预防外戚干政事件的发生。他在立太子之前先杀死了自己心爱的女人、太子的母亲--美丽的钩弋夫人。他后来无奈地向人们解释:“我死之后,她当了皇太后,一定为非作歹,重用她的家人。为了避免吕雉故事重演,不得不如此。”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当时外戚干政的情况有多么严重!然而外戚干政最严重的却还不是西汉,而是东汉。
东汉王朝有一个非常奇怪而又非常有趣的现象,就是皇帝的年龄都非常小。除了开国皇帝刘秀和他的儿子刘庄之外,其他的所有皇帝都是未成年人,最小的一个皇帝只有三个月大小,还躺在妈妈的怀里吃奶呢!然而人家就是命好,一边吃奶一边当皇帝。
皇帝躺在妈妈的怀里吃奶,妈妈很自然就成了权力的中心。而在当时的那个时代,儒家思想占据主流,男女授受不亲,皇后很少有机会与外界的男人接触。就这样,在各种陌生、复杂、重大的政治行动面前,皇帝的母亲孤立无援,手足无措,无所适从。唯一可以指望的不是那些朝中的大臣,因为她根本不认识他们,她不可能到朝廷上去听政、布政,大臣们也不可能到后宫里去叩拜、请安。她唯一能够仰仗的只有那些她常常可以见到的亲属,父亲、兄弟、侄子、外甥……这些人才是她的选择。
公元一世纪八十年代,东汉的第四任皇帝刘肇即位,当时他只有十岁,他的嫡母窦太后依靠她的兄长窦宪管理朝政。紧接着,一个接一个的婴儿皇帝、儿童皇帝、少年皇帝纷纷出现,于是皇帝的母亲们也一个接一个地冒出来,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外戚干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第五任皇帝刘隆登基的时候只有三个月大小,他的嫡母邓太后依靠她的兄长邓骘管理朝政;第六任皇帝刘祜死的时候更有意思,刘祜的老婆升格为皇太后了,她却没有立自己的儿子刘保为皇帝,反而立刘祜的堂弟刘懿为皇帝。如果从常理上判断,这事的确让人费解。但是看一看刘保和刘懿的年龄你立刻就豁然开朗了,因为刘保那年十一岁,而刘懿只有八个月,掌握一个八个月的婴儿当然要比掌握一个十一岁的少年容易得多了,而且皇太后当政的时间也要长久许多。
你再看:第九任皇帝登基的时候是两岁,第十任皇帝登基的时候是八岁,第十一、十二、十三、十四任皇帝登基的时候年龄分别是十五岁、十三岁、十四岁、九岁。这不是正常继位所得到的正常结果,而多半是经过人为之后产生的结果,这是那些成年的人们、那些皇帝的长辈们,尤其是皇帝母亲一边的长辈们所期望得到的结果。因为皇帝的年龄越小,母亲、舅舅、外公等对他的控制就越容易,他们就可以打着皇帝的旗号而干自己的勾当,实现自己的利益。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要从一个着名的假设说起,这个假设就是“经济人”的假设。
我们知道,在经济学研究过程中,我们必须人为地把很多问题简单化、抽象化、理想化,因此很多时候要做出一些假设,经济学的很多研究前提就是由这些假设构成的。在这些假设中,最基本的一个假设,就是“经济人”假设。所谓的“经济人”是指理性的经济人,这是伟大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他着名的《国富论》中提出的,并得到经济学家的广泛认同。这个假设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私利,作为一个理性的经济人,只要条件允许,他们首先希望实现的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包括金钱利益的最大化,也包括非货币利益的最大化,而任何其他人的利益必然都是第二位的。人的感情是非理性的,它会干扰人们对经济利益的合理追求。
我们知道了亚当·斯密的这个假设,我们对上面谈到的问题就非常容易理解了。东汉王朝的儿皇帝层出不穷,原因正在于他们的母亲的自私自利。
为了自身的利益,什么国家的利益、儿子的利益都不在话下了,自己的利益、权力才是最重要的。就是在这种利益的驱动下,东汉王朝那些皇帝的母亲们、舅舅们甚至已经达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程度,他们为所欲为,滥杀无辜,腐化堕落。即使是皇帝自己想要收回本来属于自己的权力,也同样面临着你死我活的危机。
第十任皇帝刘瓒九岁时,由于受不了堂兄舅舅梁冀的傲慢无礼,说了他一句“跋扈将军”,梁冀就敢斗胆把皇帝毒死了。一个皇帝的堂兄的舅舅可以肆无忌惮地把一个皇帝毒死,外戚的权力达到了一个怎样的程度,皇帝已经窝囊到了怎样的水平,我们由此可见一斑了。
皇宫里的事情是如此,其实社会里的事情也是一样的。有人的地方就一定会存在利益分配的问题,而在利益面前,在可能的条件下,人们首先想到的都是自己的利益,其次才可能是企业的利益、政府的利益、国家的利益、他人的利益。因此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依靠亲属关系、裙带关系、朋友关系来治理国家、治理企业其实并不可靠。
机会主义无处不在,道德风险比比皆是,利益面前、机会面前,有谁能够抵挡住金钱、权利、利益的诱惑呢?
母亲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把儿子当皇帝的机会放弃,舅舅为了自己的私利可以把自己的外甥毒死,外公为了自己的权力也把外孙子视为障碍……至于历朝历代发生的那些兄弟互相残杀、儿子弑杀父亲、母亲掐死女儿等等的事情就更是不胜枚举了。人性、良知、正义、公德,这些人们赞美的、认同的公知良俗,在突然来临的利益面前显得那样渺小、苍白、无力。
市场经济社会里,类似的事件在我们的身边同样是屡见不鲜地发生。比如儿子为了骗取巨额保险金,可以把母亲烧死;父亲为了独吞巨额奖金,能够把自己的儿子淹死;弟弟为了实现和嫂子私通,可以把哥哥杀死;为了获得几万元钱的赔偿,人们甚至可以在矿井下面偷偷地把自己的同伴、老乡杀害……至于在家族企业里,老爸拿儿子的回扣,儿子骗取老爸的佣金,舅舅偷偷赚外甥的外快……这样的事情更是防不胜防了,根本就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事情。
董事长为什么不希望总经理的能力太强呢?厂长为什么期望与自己搭档的书记是个草包?主管部门为什么选择了一个窝窝囊囊的经理?老师为什么喜欢听话的学生?领导为什么提拔唯唯诺诺的下级?男人怎么愿意讨温柔的老婆?这些道理与老妈期望当皇帝的儿子听话是一个道理,只有这样,能力强的一方才可能获得最大的利益。
道德、感情并不是万能的,在人的欲望面前,这些东西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严明的法律、严密的制度、严肃的纪律、科学的方法、合理的激励才是符合人性的,才是比较可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