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53200000033

第33章 《厚土》--兼谈意味 文体及其它(2)

这一组短篇,除少数篇章,其背景时限大多终止于文革浩劫时期,故而它们总的格调诉诸无力摆脱重轭的生存之悲凉,有浓厚的悲剧意识。不过,这是些相当独特的悲剧。唯意志论者叔本华曾把悲剧分为三种品类:一是由恶人之手造成,一是因偶然的“机缘和错误”酿成,还有一种则没有哪个人物特别坏,“在最后一类悲剧中,我们看出毁灭幸福和生命的那些力量随时都可能摆布我们”,于是人们,“清清醒醒地睁着眼睛互相残害,却没有哪一个人完全不对”(《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叔本华认为,最后一类悲剧最可怕也最深刻。当然,正如朱光潜先生在《悲剧心理学》中指出的,叔本华对他提出的第三类悲剧既找不出多少例证,又投有作出合理的解释。但是,尽管如此,我感到这种划分仍对我们大有启发,而《厚土》中的某些悲剧似正属于第三种品类,可以称之为“几乎无事的悲剧”。试想,《假婚》中的男女,《眼石》中的男女,有哪一个是特别坏的呢?没有。只能说他们善良却又蒙昧,坚忍却又粗鲁。可是,在他们之中,有的自己曾辛酸落泪,但又以粗野地摧残对方来寻求片刻解脱,对方则在暗夜里堕泪,却绝不是怨恨哪一个人。有的则互相以妻子作为补偿,企图在默淡的生存中获取平衡。看,这些发生在过去的事,是怎样令人痛心的悲剧啊!那么,悲剧的成因是什么呢?倘若让叔本华来解释,大约一定会归之于万恶的生存意欲,但在我们看来,包括《厚土》的作者看来,造成这一切的是象厚土一样的文化传统的惰性力。至于这种无往而不遇的惰性力怎样形成,那就相当复杂,首先是与几千年封建统治者的文治武功不可分开。在《厚土》中,有不少人挣扎着,痛悔着,自戕着,焦虑着,那全是因为他们的基本生存需要与他所不自知的文化传统压力--曾经是天经地义的行为模式,颠扑不破的人际关系,陈陈相因的心理素质等等--相撞击的结果。由于整个《厚土》的基本冲突建筑在人与文化的矛盾之上,使它有条件步入了深刻。

其实,说《厚土》的意味来自人与传统惰性力的冲突还不算说到问题的根本;只有说它善于把人与传统惰力的冲突转化为人自身的冲突,才是准确的。现在有一种浮面的意见,以为发现了文化的巨大制约力是近年才有的事;还有含糊的“文化小说”的提法,实际是把文化变成外在于人的力量。我们也确实不难看到,有的作品堆砌了大量文化现象(主要是礼仪风俗),争取自由幸福的主人公自身并无深刻于盾,他们只是被这些作为环境的外在东西所迫压。即使在艺术思维空间的开拓上颇有贡献的《爸爸爸》,其中的丙崽也只能说是个种族记忆的活化石,他的内涵无论怎么挖掘也很难说是丰厚的。所以,我们有必要思索:什么是文学中的人?什么又是文学中的文化?它们是分离的还是浑一的?马克思说过,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还说过,人是全部世界史的产物,这就清楚地表明,人是历史文化的最大杰作,最高产品,最集中的结晶。还有什么能比人自身凝聚更多的文化内容,还有什么能比人身上绕系着更丰富的文化意识呢?返顾一下鲁迅先生的小说,它们虽未自命或冠以文化小说之名,但“文化”是渗沥在作品的骨血中的,尤其是渗沥在阿Q、孔乙己、祥林嫂、吕纬甫们的心理和行为冲突中的。沈从文描写沅水流域的小说又重新引起读者和研究者的浓厚兴趣,证明着它们艺术生命力的不衰。其实,沈从文早就自述,他要写出这片乡土上人物的“常与变”,写“所谓民族品德的消失与重造”,“把最近二十年来当地农民性格灵魂被时代大力压扁扭曲失去了原有素朴所表现的式样,加以解剖与描绘”(《长河》题记)。这些话写我们现今在“文化热”中常听到的话不是颇有呼应和相通之妙吗?不同的是,现今有些作者受外来文学特别是拉美文学的影响明显,他们借来了外来文学中的观念和时态,却尚未能与我们的本土文化妙合无间,有剥离生活之病,尤其是把文化变成披在人物身上的衣衫,而不是化为人物的血液。如果说前一阶段寻根思潮下的作品就总体看有何不足,我认为主要在于文化与人关系上“整合”和“熔铸”的功夫、火候的欠缺。关键还在于对现实的人的揭示深度。为什么有的作者总喜欢把作品的环境固置在蛮荒形态上,然后才能展开他的文化剖析?这或与作者缺乏现实生活体验因而无力从现实的人身上挖掘文化底蕴不无关系。

在《厚土》中,现实的人上升到了主体地位,几乎可以说人即文化,文化即人,而且,它是尤其注重于人的本体矛盾和心理矛盾的。我们当然应该谨防把人孤立化,抽象化的倾向,因为离开了社会关系也就无所谓人的存在。但是,有一种巨大的迁移却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注意,那就是,由近的方面说,阶级斗争的暴风雨结束以后,商品经济繁荣起来,人的问题反因随着革新与守旧的斗争转向意识形态领域而变得愈益突出了。用最通俗的话说,斗争的战场愈益转向了人的心理,愈益转向了文化冲突。我在这里无法详细展开这一迁移的因果阐述,但这种“迁移”似乎是无可怀疑的趋向。在我看来,《厚土》正适应了这种“迁移”。

有意思的是,虽然《厚土》把人推上主体地位,致力于挖掘人的本体矛盾,但这里的男女全都没有名姓,均以“他”或“她”称之。这不是作者的疏忽,也非无关宏旨的细节,这实际是作者对人的一种评价。那潜台词是,这些理应作为主体的人其实由于传统的拘囚是缺乏人格的,缺乏健全个性的,也不是独立的站起来的人。这里正显出作者是力图站到现代意识的高度来观照厚土上的人群的。关于现代意识曾有许多探讨,我以为它的核心是对人的态度,是能否用马克思指出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的尺度丈量生活和人。一切批判或肯定都直由此发出。

那么,《厚土》是怎样解剖作为创造文化的符号的动物--人的呢?我们不妨稍稍具体地通过《假婚》来看。首先需要说明,这篇作品较多涉及了性生活,但它决不停留在“性”上,而是作为一个视角,通向对文化心理的剖析的。因为在作者看来,性的问题既是黄土地上人们生命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熟视无睹或有意闪避都不如加以正视。所以,作者的态度是严肃的,与时下某些为性而性的浮浅之作不可同日而语。人是有尊严的动物,人的生命应该是日趋健全并富有创造力的,只有当人通过劳动和社会实践逐步合理地支配自然的时候,人自己才能从大自然中解放出来,直到使自己的本质力量得以最大限度的实现。然而,在《假婚》、《眼石》以及整个《厚土》中,由于物质的匮乏,文化的桎梏,极度的封闭,人却是自然的奴隶,他们不得不牺牲尊严,一任生命作原始的消耗。这固然是过去的事了,却不能不使我们对人的困境感到震惊--还没有多少作品象《假婚》那样使人怵目惊心。这个忍受了“二十多年干渴”的男人,他在丧偶之后无力再娶亲,现在却突然得到了一个外乡来的逃荒女人。事实上,从一开始“他”和“她”都心理明白这是一桩“假婚”,但他们为各自的需要都未立即点破。那男人并不缺乏怜悯和同情心:“猛然间一股泪水呛上来,他死命地忍着”。但对现在的他来说,所剩下的“似乎只是那一刻,和那件事了”,“他觉出自己在发疯,可又没有力量制止从自己身体中狂涌而出的这股疯狂”,“他象是带了一件猎物”,“过了这一晚,他不知道自己又要干渴多少年”。看起来,这男人的行径似乎可用所谓“快乐原则”解释,即减压、增压、再减压的本能满足。然而不,作品比这要深刻许多。为什么他看这女人“昨天是人家的,今天是自己的;为什么他想到她被别的男人过了一水”就更加疯狂;为什么分别的一夕,他又加倍疯狂?这里不独是自私的占有欲使然,更重要的是他把女人当作物和工具。而着墨不多的那个女人,写得更深。她一开始即“冷静”--“男人的直觉让他感到了这墨许之中的沉着,和这沉着之中的认定了命运的冷静”。小说中的男人曾为他始终未能改变她的冷静而忿然。可是,在小说的结尾却出现了这样一个令人震骇的局面:“当那狂潮终于平息下来的时候,男人粗拉拉的手掌无意中在女人的脸上抹下些温热的泪水来”。小说就这样结束了。人的尊严并没有绝灭,这里,尊严在物质匮乏、传统惰力和本能冲动的重压下哭泣着。

我想,这样的小说给我们的就不仅是一点性的描写,它引我们进入一个深邃的文化氛围,思考着造成这氛围的原因和怎样冲破这氛围,怎样为人的价值、人的解放,为实现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而奋争。另一篇《眼石》,写两个赶车人怎样用不道德来维持道德平衡,怎样以非人道的出让妻子来寻求虚假的道义满足。作者很少评述,也不简单地把这种种现象纳入儒释道之类的文化模式,他让鲜活的生活和灵魂自我呈现,使人感到这“文化”可以用手触及,它就在生活中蠕动。这一切自然都因为写出了活的生命活的心理,也就挟带出了活着的文化。

是的,只有带着人的活气和体温的文化,才应该是文学中的文化,泰戈尔有这样的诗句:“根是地下的枝,枝是地上的根”,其含义颇耐寻味。《厚土》艺术上最成功的地方,我以为就在通过“人”而取得现实与历史的融合,即:以现实唤起历史,以现时态勾起历时态,写出现实中作为其倒影而溶解的历史。读《厚土》中写得精采的篇章,目之所遇虽是一充满原色的现实片断,但能让人感到有一种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塞于天地间的氛围感、整体感,仿佛那片断中伸出无数只手,与历史、与久远的存在相揪扯,相缠结,犹如从一片叶子让人想到古老浩瀚的森林。拿《合坟》来说,事由本很简单,村民在老支书带领下,给一位十四年前在洪水中殒命的女知青做干丧(冥婚)。它的历史感并不表现在“挖出来的岁月”上,如对大寨田的插话,知青的旧话,以至不曾朽烂的“红皮皮”之类,而在于生命在特定时空中存在的悲凉感,在于作品沉思着黄土地上人们的处境和命运。那“挖出来”的一瞬间确乎令人惊异:“有人曾见过十四年前附着在这尸骨外面的白嫩身子,曾被这白骨支撑着那个有说有笑的姑娘”,接着便是人们对生与死的种种蒙昧看法的议论,接着又是“合坟”,“黄土堆就的新坟朴素地立着,在漫天遍野的黄土上和慈祥的夕阳里显得宁静,仿佛真的再无一丝悲哀”。我们在这里读到的仅仅是迷信,愚昧和麻木吗?当然不。我们不能忽视那冰冷下汹涌的热情,正象老支书喊出来的:“咱村的人总得记住!”这是宽厚的爱。然而,姑娘的尸骨毕竟因这爱而送进了合坟,毕竟汇入了黄土地上生与死的轮回。当一切重归寂静时,我们怎能不为某一角隅的人们跳不出传统魔圈而深感忧郁?

应该看到,《厚土》的深永意味和广厚的文化氛围感,与作者的文体关系密切。上面曾提到它的简洁凝重,那是因作者坚持“简化”,反对多余人物,反对琐碎场景,反对回叙和平述,反对长篇对话所产生的效果。我以为在文学叙述语占上有一种微妙变化值得注意。在十七年的一些优秀作品中,曾建设了一种适应文学教育功能的评述体叙述,它是从外向里写,虽很流畅却过于直露,唯恐读者不理解。现在,由于文学加强了对人的本体的心理的揭示,出现了从内向外写的、很少借助“说明”的叙述语言。李锐使用的正是这种语体,它扩大了小说的形式容量,有时达到内容形式的直接台一,并不乞灵于“寓意”、“象征”、“神话模型”等外在技巧。但我认为《厚土》文体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其“原料性”(姑且这么概括)。那就是尽可能用生活固有的色彩、气味、形状、方式来表现生活。有同志曾认为《厚土》过多保留了生活中原始、粗鄙的形貌,脏话又太多,这是缺陷。我认为脏话可适当删荑,但不可把原料味净化掉。我们知道,海明威为了表现他笔下沉默、迟纯却又刚强的硬汉。曾“砸掉了美国短篇小说用来排印的每一粒早已面熟的铅字”,“一锤子捣烂了按照花俏图案描绘的所有作品”,他的语言是“直接从泥土上、酒吧间的地板上,杂货铺柜台上拿来的”,“也不管那语言上有什么一是口头的脏字还是唾沫,是日常的尘土还是特色,是俏皮话还是妙不可言的比方……都懒得摔掉”(贝茨《海明威的文体风格》)。这应该对我们有所启发。当然,李锐的《厚土》在文体上还只是一种尝试,并不完美,有些篇章失之浮浅,有些描写不免重复。因我着重于它的启示性,无意对它作全面的得失评估。

不过,在涉及对民族文化、民族灵魂的理解方面,有一看法却不可不谈。《古老峪》的结尾,那个每晚光着身子睡觉致使干部李同志羞惧不安的纯真的农村姑娘,在得知她当上“先进”即可进县城一看时,顿觉一切都熠熠生辉,那里的窑洞,残缺的围栅,布满荒棘的垣头,全都染上一层金光。小说也确实带来一种美好的憧憬和向上的力。这可能是整个土厚中唯一的喜悦了。我并不认为必须外加亮色;既然作者旨在反省和批判民族文化的消极一面,他着力于沉重和迟缓无可厚非。但是,我又隐约感到,作者多少有静观文化的倾向,在常与变、正与负的把握上尚缺乏内化力度。我们的民族(包括黄土高原上的人们)一面是百年千年的孤独,一面又是前仆后继不断求发展求解放,有一股地下河始终在磅礴,故而才知鲁迅先生所说“支撑以至今日,其实是伟大的”。所以,我理想着既能写出动中之静,变中之常,又能写出静中之动,常中之变的作品,也即本身具有内在运动感的作品。据我所知,《厚土》并没有终结,我期待着作者写出更大的深度。这篇关于《厚土》的文字,也不是停在《厚土》本身,而是我从这里出发对文化与人,现实与历史、文体与意味的一次“冒险”。既然批评即“冒险”,偏颇或不可避免,我愿听到真切的对批评的批评。

1987年5月10日写于京郊

同类推荐
  • 红楼钟声燕园柳

    红楼钟声燕园柳

    本书是谢冕先生关于北大的一本散文集。谢冕先生用诗意的语言来描述他工作和生活了将近50年的北大。那湖,那塔,那园,那月,只要是北大的一草一木都让他笔尖充满情感。北大在他的叙述中充满迷人而纯粹的美……
  • 李国文说三教九流

    李国文说三教九流

    ,慷慨笑骂,笔耕学问,这是李国文近年来文章的鲜明特色,放眼时代。广泛得到好评。有评论家认为“他是当代将学识、性情和见解统一得最好的散文家之一,著名作家李国文的散文随笔独树一帜。神游千古,颇有法国作家蒙田之风”
  • 格上寻真

    格上寻真

    在艺术上他孜孜以求,力求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五言诗古朴自然,清畅空灵,不加雕饰。而主攻方向是长短句,讲究押韵、对仗、平仄,有大体一致的格式,呈现出一种格律美;追求明显的节奏、段落、行数、音节,有一定规律,呈现出一种整齐美;或者句式长短不一,间隔有序,错落有致,呈现出一种参差美。这种长短句比词自由,近似元人小令。修辞上注意词性组合、搭配,读起来朗朗上口,通俗明快,白话、俚语信手拈来,时有警句。
  • 红军留下的女人们

    红军留下的女人们

    这是一部纪实文学。作者从历史的角度,把握住特定历史人物的个性,描写了14组红军女战士的光辉形象。这些女人,在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了白区,承担着献身革命与护卫家庭的双重重担。作者从这些红军留下的女人身上,挖掘她们的伟岸人格,圣洁的品格,不屈的个性……
  • 土塄上的孩子(高平作家丛书)

    土塄上的孩子(高平作家丛书)

    夯者脸上开心的笑容,幽默风趣的夯歌,瞎子富才与高平鼓书,心地善良的父亲母亲……作者用朴实的文笔,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幅充满乡土气息的温馨画面。使我们在感受人间真情的同时,也仿佛看到了,作者那颗善良、朴实的心灵。城市化的今天,乡村正远离我们而去。“我确信乡村会永远存在,而且会以一种稳定的姿态坚守着脚下的土地”。多么善良朴实的百灵啊!我深深地为她这份对土地对乡村的执着而感动着。
热门推荐
  • 续镜花缘

    续镜花缘

    《续镜花缘》,清宣统二年(1910)上海人华琴珊著。作者从李汝珍《镜花缘》一书末尾入手,着力写女儿国中几个才女理民治国的武功和文治。对一干才女不让须眉的各种才能极力做铺排描写,为几千年遭受歧视和压迫的女性吐气争光,对李汝珍《镜花缘》所写的妇女问题有所继承和发展。
  • 重生之张珍珍

    重生之张珍珍

    重生,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姚珍珍脑海中的时候,她第一个感觉就是要为姥姥、妈妈、还有生病的姐姐讨回公道,在再次见到那个男人之前,她要变强,变的很强。面对修改过的重生路,她又要掀起怎么样的波澜?读心术,一个她从来没有想过能够拥有的能力,却让她成为了主宰一切的人。
  • 救世千月皇妃

    救世千月皇妃

    现代著名设计师、干练女穿越到千月古国,模糊历史轮回,在那里遇到了与自己未婚夫长相酷似的君王。情仇爱恨,穿越千年,逃离千月国却又落入凤日国君上的手中。感情瞬息万变,凄美绝恋,如梦似幻,不知不觉,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心的救赎。其实,爱情——就是自己内心的那份放不下。如若放不下,就别再难为自己的,静下来,听心的声音——
  • 特工美人朕要了

    特工美人朕要了

    皇帝,敢跟她斗,一掌掴去。妃子,敢跟她斗,看她把她们整得死去活来!惨遭情变,一朝穿越,堂堂特工‘灵狐’,竟然穿越成为一个贪慕虚荣的草包太后身上,这个太后,诱了老皇帝,结果老皇帝死了就转诱小皇帝。闪开,那是以前的江芷灵了,现在的她,可不花痴!轩辕凤单,妖孽一般的男人。长一张比她还要美的脸庞,处处色诱她。可她是什么人啊!她才不会轻易受诱呢!这后宫,可不是什么好地方,别人视为理要的权势地位,在她的眼中,全是无用之物,她现在,只想要逍遥江湖!所以,抱歉了,皇上,哀家不要你!……………………楚国太子,温和俊美的男子。一笑起来,有如阳春三月里的和风,让人舒服。只是,她可没兴趣当你的太子妃。有多远闪多远,我还是想过我的逍遥生活呢!片段一:“母后对于朕今天的装扮,可还满意?”轩辕凤单嘴角勾笑,看着眼前那个两眼直了的女子,不由笑得眉眼弯弯。那带着丝丝慵懒丝丝偷笑的语气,让江芷灵一时间回复了正常,脸色一正,不敢再去看那一张妖孽脸庞,淡淡地道:“皇上,今日又不是春日游百花园,你这一身装束,是要与什么争艳呢!”冷冷地讽去。拜托,她喜爱美色,可是却不会受惑的,单就这美色想来诱她,还早着呢?就见轩辕凤单的脸色变了一变,那淡笑的脸,变得极是难看。倒也是,讽一个堂堂七尺男儿穿艳地要与百花争艳,岂非是一大侮辱。而且还是个堂堂的皇帝。片段二:对于自己的想法,他从来不想掩饰,这样的女子,他势在必得:“随我回楚天国,我立你为妃!”“你可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听完他的话,江芷灵眉头一皱,像看个疯子一样看着楚玥星。她还没有看到过有人被人陷害之后竟然还说爱上了来人。他若不是别有目的就是疯了!“我自然知道自己在说着什么,我说的都是认真的,唯有如你一般的女子,方配得上我!我给你三个月的时间考虑,时间一到,我会派人来接你的。”他的语气带着张狂,仿佛她一定会跟他走一般。片段三:“你要哀家向你行礼?”江芷灵看着那一脸兴奋的楼月尘,缓缓地站了起来,抚一抚那深红色的衣服,妩媚一笑地说道。那眼中,带着一抹他常见的流光异彩,当她拥有这样的目光的同时,就代表着有人要遭殃了!“那个……那个……还是算了吧,咱们都是不拘小节的人,行礼就算了!哈哈,我楼月尘也不是那种在乎这礼节的人啊!”楼月尘看着江芷灵这样的目光,那里还敢要她的行礼呢!
  • 尚书

    尚书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也是最早的一部历史典籍,它的“典”、“谟”、“训”、“诰”、“誓”、“命”六体,有的是讲演辞,有的是命令、宣言,有的是谈话记录。《尚书》为我们研究我国原始社会末期和夏商周奴隶社会历史,留下了珍贵的资料。
  • 未来修理工

    未来修理工

    我是来自未来的修理工程师,水平一流,技术高超,这年代,有啥东西是我不能修的?
  • 徐志摩文集:扫荡着无际的青空

    徐志摩文集:扫荡着无际的青空

    本书收录了徐志摩经典力作,分为散文、书信和诗歌三部分。“散文篇”精选了《巴黎的鳞爪》、《我所知道的康桥》《天目山中笔记》等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书信篇”精选了与陆小曼所写的信件,记录两人不为人熟知的情史。
  • 大神爹地,妈咪不好追

    大神爹地,妈咪不好追

    这是一位单身妈咪投身网游中经商养家的故事。这是一个腹黑男人诱拐火辣甜心妻入局的故事。这是一只天才萌宝为自家小妈咪当红娘的故事。*单身妈咪夏天舞,二十三岁,网游工作者。某天,萌宝问:“妈咪,我能找爹地么?”“行!”某舞爽快的回应。于是,小萝莉开始了漫漫寻爹路……自此,某舞遭遇各种男人围堵,泪流满面。*于网游中,某舞为洗清白,诱拐大神入局,却不料,步步入局的那个人是她自己……从网婚到现实,她惊悚了——大神夫君竟是大学同学兼“男友”!从此,生活丰富多彩……◇*.◆*.◇*.◆*.◇*.片段一:【大神结怨篇】国家夺城战中,某女错把只剩一滴血的某大神当小号秒杀了……系统公告:不夜城盟主XXX被独尊XXX杀死!某高崖之上,某舞被大神亲友团虎视眈眈的围着。某舞哀怨:大神,我自杀成么?大神:从这崖上跳下去,再从复活点回来,来回一百次。某女吐血,哀怨的在国家打字:大神不是人!结果,一激动,错点世界频道,于是,全服动荡……*片段二:【同友相见篇】机场中,某舞正在等那个前来旅游的“网游夫君”。“喂,在想什么?”一个很好听的男声响起。她抬头,呆住,熟人啊!顿时木讷出声:“你怎么在这里?”某男拖着行李箱,往她面前挪了几步,笑言:“怎么?不是告诉你让你来接我了吗?”“啊?”她呆了,“你……你……”某男浅笑,抬手在她额前弹了一下,说:“几年不见,怎么都变结巴了?”有木有人来告诉她,她动心的那两个人真的是同一个人?某男深情款款:“我不是说过,我是你的男朋友吗?”……*片段三:【搞怪萝莉篇】“老大,我看见嫂子跟一个男人在咖啡厅!”某人通风报信。“嗯,没事先挂了。”某男握着手机漫不经心。“老大!你都不着急吗?那男人还跟嫂子勾肩搭背的。”某人不怕死的接着说。“嗯,我允许的。”某男说着,一旁的小萝莉朝她竖起了大拇指。“老大,那男人跟小欢欢长得很像,说不定是小欢欢的亲爹啊!”某人继续说。“嗯,可能是吧!”某男悠然说道。小萝莉抢过手机说:“赵叔叔,妈咪现在正在陪外公喝咖啡……不过,我刚都跟王阿姨说了,其实你是我亲爹!”“什么?”某人被打个措手不及。“真的!你仔细听,王阿姨应该到你那了!”小萝莉认真的说着。“你……”某人泪流满面,门被推开,老婆大人正虎视眈眈……◇*.◆*.◇*.◆*.◇*.
  • 黄帝内经养生原理与应用

    黄帝内经养生原理与应用

    中国特色的养生,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其内容博大精深,古今著述繁多,但完整遵从《黄帝内经》知识体系之作罕见。笔者忠于《内经》的本意,梳理、构建、还原其养生理论,用现代语言构建《原理篇》和《实践篇》,为大众养生提供原理与实践指导。 全书立意在于唤醒世人:现代医学“消灭疾病结果”的思路和把人体当“战场”的野蛮疗法,正在残酷考验人体自身的五行平衡能力。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