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49700000016

第16章 贾府的洋货--以及中国最早的股份制试点

曹雪芹生于雍正,死于乾隆,但他写的《红楼梦》,故事背景的发生年代,应该是康熙盛世。这位皇帝多次南巡,都以江宁织造署为其行宫,因此,这也是曹雪芹家族史上“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黄金岁月。

玄烨在位六十一年,是有清一代的鼎盛时期。执政晚年,虽有点力不从心,吏治松弛,纲纪紊乱,但比之别的朝代那些上了年岁的统治者,最后昏庸糊涂,倒行逆施,走向自己的反面,还算差强人意。考其一生政绩,应该说是一位了不起的君主。

仅以国土版图而言,与任何王朝相比,康熙打下来的江山之大,达到了中国的有史之最。虽然,中学教科书告诉我们,忽必烈王朝曾经横跨欧亚,了不得的大,以至于欧洲人大呼“黄祸来了”。其实,立国元大都的王朝,不过是与四大汗国以及吐蕃并列的一部,统属于大蒙古帝国。历史上的元朝,实际管辖的地区,仅为中国和蒙古。而康熙御宇以来,汉之西域,唐之吐蕃,明之台湾,以及黑龙江流域的大部分,直至库页岛,都纳入了他的版图之中。

当时,国力之强大,人口之众多,民生之富庶,经济之发展,在世界范围里也是首屈一指的。国富民强,蒸蒸日上,无论对内对外,统治者就会表现出一种坦然的自信。

随便举一个微不足道的例子,来说明这位皇帝“万物皆备于我”的度量。以前,我一直认为到了夜间发出异香的晚香玉,是古已有之的中国花卉。后读清人着作,才知道此花并非中土产物。“晚香玉,草木之花也,京师有之。种自西洋至,西名‘土必盈斯’。康熙时植于上苑,圣祖爱之,锡以此名,后且及于江、浙矣。”(徐珂《清稗类钞》)

想不到这种花,竟是康熙由外国引进的。可到了他后代的后代,就很不争气了。被帝国主义侵略者的坚船利甲、洋枪火炮,吓得魂不附体,六神无主。于是,狭隘畏缩,闭关自守,将洋人洋货视做洪水猛兽,防范堵拒于国门之外,便成了他们的基本国策。清代末季的道光咸同,更是江河日下,国势衰颓,一个赛一个不成气候。恐外排外,惧洋畏洋,躲之惟恐不及,再也找不到康熙大帝那份胸怀和气度了。

玄烨不是那样小气,他对西方世界固然不甚了解,但好学敏求,对于西人之代数、几何、历法测量,都下工夫钻研过的。有一次皇太后病了,中药不见效,他敢悖祖宗的规矩,让传教士进宫为他老娘诊病,毫无防微杜渐之意,这种气派,让人佩服。

相比之下,清末那位名叫徐桐的大学士,就显得滑稽可笑了。此人家住京师崇文门,也就是哈德门。往东走,为耶稣会教堂,经常有信徒礼拜,胸画十字;往西走,为东交民巷,乃使馆区,全是金发碧眼的老外;往北走,悉皆做洋人生意的小店铺,有点像秀水街,挂着琳琅满目的洋货,这都是他老人家惨不忍睹的。

可他每天要上朝,因为他是老佛爷和保守顽固派的精神智囊,是那个不成器的大阿哥的师傅,不能不恪尽厥职。于是,他让他的轿夫,抬着他出门往南,绕菜市口,转前门大街,经棋盘街,再拐进紫禁城去,成为京师一大笑话;但他,宁肯在轿子里颠得老骨头散架,也不变初衷地躲着鬼子走。

国强,信心强,意气风发;国弱,信心也就弱,谈夷色变,这是必然的规律。现在常说的“汉唐气象”,就是作为一个泱泱大国,应该具有的大气度,大手笔,大胸怀,和大家风范;应该具有对于外来事物那不卑不亢的自信,以及接纳和宽容。西汉张骞,出使西域,辗转十数年之久,东汉班超,率三十六骑,打通丝绸之路。诸多带“胡”字的,如胡笳、胡琴、胡葱、胡椒、胡瓜、胡豆、胡桃、胡萝卜,乃至于菠菜、玉米、番茄、番石榴等等物品,都是他们引进中原,融入国人的日常生活,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强大的国家,绝不忌惮洋货,到了唐代,丝路大开,开放格局,更为可观。李白有一首《少年行》的诗,其中“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句,可知彼时的都城里,还有西域女郎经营的酒吧呢!唐代的长安,比现在的西安,要大若干倍,为世界级大都会。中亚人、南亚人、波斯人、罗马人、一赐乐业(即以色列)人,还有渡海而来的日本“遣唐使”,加在一起,要比现在北京城里的外国人多得多。

汉唐称外国人为“胡人”,与近代称外国人为“洋人”是一回事。从西域来,故曰“胡”,从海上来,故称“洋”,很长时期内,人们习惯把“洋货”叫做“舶来品”,道理就在这里。

在一个社会中,能够得风气之先,首先使用“舶来品”者,通常是握有权势和拥有金钱的阶层,他们总是领导消费潮流的先行者。然后,洋货来得多了,消费才会扩展到较富裕的中产阶级,再后,洋货已不以为奇了,才能普及到老百姓的消费领域。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国没有彩色胶卷,也没有冲印设备,美国作家维克特访华,在广州,江青会见了她,做了长时间谈话,据此写了后来问世的那部有关江的传记。陪同的一位英语翻译告诉我,那时,江青用的是彩色胶卷,送到香港才能扩印。这种超前消费,“文革”期间,全中国也许只有这位夫人才能办到的了。

因此,在一个社会中,大多数人不能消费,只有极少数人可以消费,是社会生产力低下的证明。我们参观故宫的钟表馆,绝大多数为西洋产品,只有很小部分,出自广东工匠之手,说明中国长期停滞不前的事实。于是,拥有洋货,便成为一种特权,消费洋货,便表明非同一般的身份。《红楼梦》中凤姐的上房里,那自鸣钟“咯当咯当响”起来,把刘姥姥吓了一大跳,这位乡下人立刻感到自己卑微渺小,道理就在于此。社会的商品越匮乏,消费的等级观念越加强。

在清代,家中有洋货者,那可是不得了,是这家人具有政治地位、经济实力的标志。以和珅为例,乾隆死后,嘉庆上台,第一件事就是抄他的家。在籍没的物品中,竟有大自鸣钟十九座,小自鸣钟十九座,洋表一百余个。他要这么多钟表干什么?一非修理工,二非收藏家,三更不是为了计时,说白了,以此来证明其炙手可热的权势罢了。

曹雪芹也不例外,他是大师,不错;可他,更是一个具有喜怒哀乐,感情丰富的人。尽管,他写到每桩事情,每件物品,都会让他陷入悔恨、嗟怨、痛苦,和无边无涯的自我煎熬之中;然而,中国人灵魂中那种阿Q式的“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的自慰情结,在这位伟大的文学家身上,不可能一星半点都没有的。虽然他在北京西山写《红楼梦》时,已经没落到“茅椽蓬牖,瓦灶绳床”,“举家食粥酒常赊”的地步,但回忆到繁华岁月的往事,尤其笔墨落到洋货的点点滴滴时,仍旧耐不住要炫耀的。

虽然,按刘姥姥的话说,“瘦死的骆驼,也比马大”,但是,“内囊儿已经尽上来了”的“钟鸣鼎食”之家,没落衰败的颓象,无论怎样的生花妙笔,也遮掩不住。可作者喝着薄粥,啃着咸菜,还在那儿大写特写莲叶羹、鸽子蛋、烤鹿肉、拌茄鲞,我觉得他某种程度上是在打精神上的牙祭;已经穷得“饔食有时不继”,还殚精竭虑地,事无巨细地,记录下那奢华年月里,从服饰、器玩,到食品、药品诸多方面的洋货。也许,这是文学大师深刻揭示封建贵族由盛而衰的真实过程所必须,可也让我们窥察到曹雪芹对于他家族显赫的昨天,那多少有点病态的留恋,近乎癖嗜的宣扬。

大师,请恕我失敬了!假如,我拥有过这一份辉煌的记忆,大概也是很难忘情的。

现在,来看看曹雪芹笔下的舶来品展览。

首先,也许是作者出身织造世家的缘故,在服饰方面的洋货,写来更得心应手些。

在奢侈品的消费层次中,女性从来是最勇敢的花钱者,而且也是毫不犹豫地让别人为她解囊的中坚分子。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不会不如此。

续书者高鹗先生的购买力,比之出身于织造世家的曹雪芹,大概要差得远远。这应了鲁迅所说:“闲且惫矣”的评语,不过,让他豁出胆子,卖弄洋货知识的话,也会驴唇不对马嘴,与其如此,不若藏拙。正如巴尔扎克写贵族,总是不如托尔斯泰写得那样地道、自然。巴尔扎克笔下的贵族,几乎与他一样,有桶粗的腰,有盆大的脸,有厨师的身躯,有手艺人的臂膀,透出俗不可耐的市民气。而托尔斯泰的伯爵,即使在那里干木匠活,也有贵族的高傲派头。

所以,曹雪芹尽管落魄西山,除了那副傲骨外,已经一无所有,而且可以肯定,往昔的“把银子花得像海水淌”的繁华岁月,他也没过上几天,能在他童年记忆中那张褪色发黄的照片上,写出如此纷繁多端、花样迭出的洋货,他的创造力、想像力,绝非凡夫俗子的我辈所能望其项背的。

一方面,内府派遣出来的江宁织造的差使,官阶不高,但那是康熙安排在人文荟萃的江南,起到克格勃作用的重要角色。那些一心想进入中国的传教士和商人,自然会看重这个能够上达天听的衙门。因此,织造署拥有当时富庶阶层尚不能获得的洋货,是理所当然的。另一方面,曹雪芹其生也晚,盛世不再,可天才的他,能将听到、见到、感到、意识到的,有关家族的点点滴滴,赋予鲜活的艺术生命,再加上他那一份感伤和惆怅,便产生出强大的感染力。洋货,只是一个由头,但洋货的生聚散失,表现了一个贵族之家的崩解,于是,在那些生动的故事、变化的情节、凸显的细部,以及一个个人物命运的后面,为后人提供了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遂造出中国文学史上的不朽。

现在,回过头去看舶来品进入中国的始末,倒也足以引发一些思考。汉唐时期,那些本属异域的胡瓜、茄子、辣椒、土豆,终于本土化了,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扎下根来,没有人认为这些蔬菜瓜果为洋货。先驱者张蹇、班超的所作所为,也就是鲁迅所说的“拿来主义”,或者毛泽东所说的“洋为中用”。这种生产性的引进,开发性的引进,是对民族有利、是对国家有益的。相反,像贾府里满坑满谷叫的吃的穿的玩的乐的洋货,则是消费性的引进。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求满足欲望的引进,只求骄奢浮靡的引进,而无生产发展的长远打算,而无立足在我的自强奋发,久而久之,像一个永不愈合的流血创口,最后直到坐吃山空,河枯海尽为止。这也是清朝政权在咸丰以后,急转直下,走向衰败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曹雪芹的了不起处,就在于他细微地写出贾府两类洋货使用者的不同。老太太一时兴起,从箱底里翻出孔雀毛和野鸭毛织成的两件氅衣,赏给宝玉和宝琴,可证明她对于洋货的爱好。而王熙凤,不但是绝对的享用主义者,还具有贪婪的物质占有欲,从上列表格,仅其衣着一项,这位舶来品的消耗大户,国家得拿出多少外汇啊!江青用几个彩色胶卷,以显示其特权,相比之下,未免太小儿科了。

但是,在大观园里年轻人眼中的洋货,有其享用的一面,也有为他(她)们打开窗户的一面。这扇窗户,使他(她)们生出渴求了解西方物质文明的愿望。第五十二回,宝琴讲了她“八岁时节,跟我父亲到西海沿子上买洋货,谁知有个真真国的女孩子,才十五岁,那脸面就和西洋画上的美人一样,也披着黄头发,打着连垂,满头戴的都是珊瑚、猫儿眼、祖母绿这些宝石;身上穿着金丝织的锁子甲洋锦袄袖;带着倭马,也是镶金嵌宝的,实在画儿上的也没她好看。”由洋货讲到洋人,年轻人情不自禁地围了上来,渴慕之情,好奇之心,嘤嘤求友的迫切欲望,溢于言表。在他(她)们身上,表现出从未有过的对于世界的认同。

很难要求康熙年间的这些贵族子弟,具有今天我们所说的全球化观点,但他们的视野,从洋货到洋人,能够超越樊笼似的深宅大院,展望遥远陌生的异国他乡,这种思想上的腾越,实在难能可贵。所以,代表先进生产力的物质文明,在启迪民智,在引导潮流,在加强交往,在促进理解,确实具有不可低估的精神力量。

这样,本来具有叛逆意识的贾宝玉,走得更远。在晴雯的病情,喝中药、闻鼻烟,一再不能奏效以后,便说出:“越性尽用西洋药治一治,只怕就好了。”这句话虽短,所隐含的对于旧传统的扬弃,对于新事物的肯定,意义深长。在礼教统治的高压社会里,实在是一件有大勇气的行为。“依弗哪”,不知是什么西药,其用药法,也颇古怪别致。与洋货并来的新潮,使得这位没有沉重历史负担的公子哥儿,敢于破的同时敢于立,还不能笼统归之于一时心血来潮。

而探春,在她成为大观园三驾马车的领导班子成员时,实行的股份制试点,那离经叛道的改革精神,更值得我们刮目相看了。

虽然,她只不过将园内的花草树木,因地制宜,分片包干,因人而用,各司其责而已,说“承包到户”,比较准确,说“股份制”,还距离甚远。因此,小说中的这一回,题目便是“敏探春兴利除弊”。但是,她的方案实施以后,一方面减少了账房补贴,一方面增加了个人收入,这个经济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可同是园子里出力劳动的人,便丰歉不均,肥瘦不等地拉开了收入的距离,少数主其事者的积极性,和多数不主其事者的消极性,形成新的矛盾。

于是,探春采取了使非主事人也能获得收益的共享成果政策,“使之以权,动之以利”,调动了全体劳动者的参与意识。从这个意义上讲,她所推行的,应该说是具有最原始的股份制因素的分配方式。康熙年间,资本主义市场并未形成,士农工商,商的地位很低,商业行为视为末技,一位贵族小姐能果断地做出这样的改革,实在是石破天惊的行为。

曹雪芹在小说里,总是以赞扬的口吻,谈及这位《红楼梦》中最有头脑、最有思想的女孩子。其实,这样的小改小革,根本无救于这个贵族家庭的没落衰亡。然而,这些眼光渐渐开阔、思路渐渐放开的新生代,意识到进行改革的必要性,开始做出改革的尝试,说明了即使在“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无奈状态下,也不是绝无生机的。

《红楼梦》的结果,是“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干净,对失去者来说,也许很痛心,但对没有任何历史负担的后来者讲,岂不是获得更多挥洒自如的余地?时间是不停滞的,思想也应该是不停滞的,在世界市场逐步形成的新世纪里,洋货还会有,舶来品还会来,但怎样趋利避害,富国强民,便是现代人必须面对的问题了。

同类推荐
  • 无用是书生

    无用是书生

    《无用是书生》选取历史上的一群特殊知识分子,意在通过对他们人生命运的解剖,探求其悲剧原因中有多少是种必然,多少只是偶然,多少原本可以避免,并以此照见我们今天的立身处世。近20位历史上的文人,大体每人一篇——既非人物小传,也非名人逸事传奇,而是一个齐整的散文系列,作品每每从独特的角度切入,紧扣人物一生中重要的“点”进行叙述、铺陈、议论,读罢可思、可感、可叹。《无用是书生》由诸荣会编著。
  • 孔雀西南飞

    孔雀西南飞

    981年我去攀钢,首先激起我创作激情的,是很有大将风度的“好一个黎明”!第二篇报告文学,专写赵忠玉。题目叫:《得人心者》。今天我读别人写攀钢、写赵忠玉的文章,仍禁不住叹日:得人心者,得天下也。啊,又见攀钢,又见攀钢
  • 中国古典散文集2

    中国古典散文集2

    散文是美的,它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然而什么样的散文才是最美的散文呢?秦牧曾说:“精粹警辟的、谈笑风生的、亲切感人的、玲珑剔透的,使你读时入了神、读后印象久久不会消失的好散文,还是不多。”他还说:“一篇好的散文,应该通过各种各样的内容给人以思想的启发、美的感受、情操的陶冶。”品读精美的散文,宛如清风般涤荡沐浴;让散文的清扬与美丽永远地伴随你。
  • 花开的声音

    花开的声音

    《花开的声音》是当代微型小说之父刘国芳的精短小说合集,刘国芳和他的经历已和中国大陆的当代微型小说发展史建立了密不可分的联系。有人认为,在中国,只要是读书的人,《花开的声音》在创作上昭示了一种微型小说的典型写法和微型小说文体目前所能达到的艺术高度和艺术成就。他对微开型小说这种文体的把握与运用已达驾轻就熟的程度,善于以小见大,平淡中见神奇;注重贴近现实,关注人生;歌颂真善美,鞭鞑假丑恶;讲究构思的精巧,追求艺术的多样,写实的、寓言的、象征的、荒诞的,摇曳多姿,是一本让人百看不厌的精品小说。
  • 百味红楼:《红楼梦》分回欣赏

    百味红楼:《红楼梦》分回欣赏

    本书是作者自己在阅读《红楼梦》时,从自身经验的联想中所产生的感受。既是感受,便极富个性,极有新意。既是感受,在写法上便多直抒胸臆,常常侃侃而谈,极富感情,娓娓动听,对读者很有吸引力。书本对《红楼梦》这一巨著作了分回品赏,又有评语,这些因素构成了此书自有《红楼梦》以来独特的新颖性,对红学,特别是对《红楼梦》这一名著的普及,具有相当的价值。
热门推荐
  • 再世刁婆:锦鸾传

    再世刁婆:锦鸾传

    刁婆?!为啥大人小孩个个这么叫她?敢问一声:可曾见过像她一样的刁婆?温婉贤淑,恭顺谦良,忍辱负重,岂有半分刁蛮之色?可她心爱的夫君大人始终迈不过心头那道坎,对她忽冷忽热、时远时近。伤脑筋呀!想她跨越前世今生,抱一颗赎罪之心,专程为他而来,无论如何,她一定要力挽狂澜,让他爱上她,而且是深深深深的爱上她……    
  • 悲惨一生

    悲惨一生

    她太美!美得让老天都嫉妒她,所以她的命运才会如此悲惨…
  • 关于“两脚羊”的故事

    关于“两脚羊”的故事

    终于有一些人感受到了这种变化,纷纷赶去分享,开始四处寻找新的泉源。人类的历史不断重复着上述的故事……,让人永葆青春。后来,所在地的权贵在生命泉的周围树起的栅栏,世界上有一眼神奇的生命泉,并在门上安了锁,能去病强身,他们严格管那些前去求水的人并索取酬谢,它从地底涌出,这种做法违背了生命泉的本性,人闪发现生命泉后,泉水逐渐失去了生命活力并慢慢地枯竭,领受它的恩泽,生命泉开努在另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涌流,它清澈甘甜,但是那些占有者并浊有意识到这种变化,在地表的某处不急不徐地流淌,他们仍垄断着那个泉源,相传,靠想象中的神奇之水牟利
  • 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描写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普鲁士的一所乡村小学,向祖国语言告别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通过一个童稚无知的小学生的自叙,生动地表现了法国人民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作品题材虽小,但精心剪裁,详略得当,有着都德一贯的委婉、曲折、富于暗示性的风格,主题开掘很深。小学生小弗郎兹的心理活动,写得细腻动人。教师阿梅尔先生作为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栩栩如生。该文出世后。被多个国家选入中小学生的语文教材。
  • 武王

    武王

    新书《大阴阳真经》已发!!……一觉醒来,慕寒灵魂重生在了越国的世族少年身上。一枚神秘的玉坠,让慕寒踏入武道修士的世界!玄奇莫测的奇功秘法、千变万化的稀世道器、纵横天下的万古强者,风华绝代的天之骄女……万千天域,唯武独尊!^^^^^^^^PS:已完本270万字小说《异世药王》,大家可以放心收藏啦^0^
  • 山下风影

    山下风影

    山下风影是用记实的一种口吻叙述“我”异怪却又平淡无奇的一段经历。本文着于一种山土清野的风格,文中几个小故事虽各为一段,不局限于时间空间,但总体上都属同一系列。
  • 都市童话

    都市童话

    也许青春留给我们的仅仅是一场舞蹈、一次演唱落幕后的感慨,在长大后的日子忆起那人、那歌、那梦,恍然如昨。仿佛一粒尘埃入眼,让你自然地落下一滴疼痛的泪。生活就是灯光迷乱的舞台,其实打动人的并非是出众的容颜、靓丽的服饰以及美妙的嗓音,而是那颗用真情演唱的心,不管是掌声如雷,还是知音难寻,这真情演绎的过程自然流淌成一曲精彩的歌。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橡树路

    橡树路

    “行走”,始终是作者心中一个永远排遣不掉、充满了诱惑和诗意的童话。橡树路,这条已有200多年历史的“租界”,是一座充满了传奇和神秘色彩的古堡,主人公的这次行走是从进入古堡开始的,跨越久远又如此斑驳,但最终他还是立足在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一批人的故事中,因为作者始终认为:这一代人经历的是一段极为特殊的生命历程。本书充分书写了令人揪心的一段现实苦难,但却将最不可思议的一曲童话榫卯契合地嵌入其中,将现实中的“王子”和“仙女”与童话中的一一对应,并将二者的历史渊源神奇地探求追溯,做到了历史与现实、童话与真实的一次无缝衔接。
  • 诗人的春天:法国当代诗人十四家

    诗人的春天:法国当代诗人十四家

    本诗集是为了纪念中法文化交流活动“诗人的春天在中国”举办五周年而特别推出的,由诗歌的摆渡者—树才、孟强和余中先先生翻译,收录了法国当代诗人雅克·达拉斯等十四位诗人的优秀作品。诗集展现了法国诗歌的现代性音调,使读者在聆听、阅读和分享中传播诗歌在文字理解之外的美妙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