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46000000030

第30章 人文随笔(6)

近年来,海内名家纷纷出版“文集”,读者也早就期盼《贾平凹文集》尽快面世,但贾平凹一直对出版文集一事反应淡漠,及至最近,才蒙惠允并委托我来编选。贾平凹的着作卷帙浩繁,品类杂多,收罗已属不易,编纂更属难题。思之再三,决定不按体裁分类,而采取题材类型、审美类型与文体类型打乱后交叉编组的方式,分为“浮世”、“世说”、“寻根”、“侠盗”、“野情”、“灵怪”、“闲澹”、“求缺”八卷,除最后二卷全系散文外,其他各卷长、中、短篇及诗歌、散文混含编组,这样眉目似较为疏朗。这种编法得到贾平凹的首肯。妥当与否,还要求证于海内外广大读者和贾平凹研究专家。最后要说明的是,这部文集先出八卷,由于某些客观原因,没有能收齐贾氏的所有作品,但贾平凹的绝大部分作品,已完备地收集在这里了。

一九九四年四月二十八日于北京

13.活着的介人

九月一日清晨六点多钟,电话突然不祥地响起。我对不祥电话有感应,我的经历中已有过多次。传来的声音带着喘息:“我是周介人的爱人,周介人他没了,他没了。”我狠狠揉了揉眼睛,猛坐起来。那声音带着哭腔还在说:“他病重时常说起你,很想你……”我只能大喊着,陈老师你要节哀啊,节哀。妻子和孩子听见我异样的声音,跑了过来,知道了情况,连说着可惜,叹息着。他们都跟周介人比较熟。整个早上,北京的天阴沉沉的,家里的气氛也是沉默的。他们吃了饭走了,只把我剩在屋子里。

当日电话不断,有蔡翔的,新华社上海分社陈雅妮女士的,《小说界》编辑修晓林的……北京也有人知道得快,据说是看到了《新民晚报》上一条消息,打电话过来。打电话的都是普通的文化人,编辑、记者、作家,那关切和惋惜都是自发的、由衷的。现在大家都很忙,正在抗洪捐赠,搞体制改革,还分房子,但是介人啊,你的去世依然引起了震动。你干的实事太多了,你帮助过的人太多了。人心是公平的。

我头靠着墙仰躺着,泪水不知何时渗出,湿了鬓角和耳廓。介人,我不相信你真就这么走了,生和死的界限真就这么简单,这么脆薄,你那细瘦的身子,富有生气的脚步,怎会就此从上海的街头消失呢?你属于上海,你是典型的上海人,没有你的上海会让我感到寂寞。我是因了你而对上海感到亲近的,现在的一瞬,我觉得上海又变得遥远而陌生了。

我最后看见你,是去年五月在上海,那是开个什么会,要我来,我就来了。我拽着你一起去会场,你说人家没请你,你不去。我说那有什么,你只当陪我还不成么。你只好去。会议开始你还坐在那儿,不一会儿就不见了。当晚我回到北京。不料这竟是我们最后的见面。你病了的消息是北京一友人捎来的,说你跟大家一起去检查身体,医生大吃一惊,说人都成这样了还上班,当即给你办了住院手续。我信疑参半,因为刚见过你。后来你来过电话,很平静,只让我捎一种药。药搁了好些天,才请来京的罗洛同志带去了。以后,你一直在医院,我没法跟你联系了,又懒得写信,只好一遍遍地给你家打电话。只有深夜的时候才有人接,我只能问问情况,转致问候。今年春天,你突然自己打电话来,声音分外朗悦,说好多了,我问你做透析没有,你说不需要。这我就放心了。肾病不到透析的程度,说明不重。我听得出,你的声音里有努力的坦然,你在给自己鼓劲,也在让朋友放心。我太知道你了,你在内心里是个多么要强的人哪。

我回想着你那怪而可亲的模样,头微微后仰,好像细细的脖颈承受不住聪慧的大脑,头发是自来卷的,有点儿滑稽,前额宽广,嘴却像老婆婆的,你的眉心总绾个疙瘩,好像永远在深思着什么,你的下巴尖削却微微上扬,那是你这貌似软弱而内心刚强者的标记,你笑起来的样子很天真,好像这世界总有好多让你吃惊的新鲜事。我说过,你的长相跟罗丹雕塑的伏尔泰很像,不过比他年轻。你听了哈哈大笑。

快二十年了,我们每次见面总是那么欢乐,那么融洽,有说不完的趣事。你什么嗜好也没有,不抽烟,不喝酒,不唱不跳,除了黄牛似的工作,还是工作。你顶多爱吃个小吃。有一年我带了北京的一种果脯,你说真好吃,幸福地咀嚼着,赶紧包起,按在手心。我从未听你怨恨过谁,也从未听你为自己的待遇愤愤不平过。倘若荣誉的头衔与你无缘,你浑然不觉,为人深沉。我并不详知你在单位的情形,你也不很了解我的实际处境,我不需要你办什么事,你也不求我做什么,可我们总有话说。说什么呢,无非是读书,文学,还有编辑的甘苦,文坛的变幻,对作品的看法,以及社会上种种可笑或可气的事,都是些没用的话。有时我们像两个中学生,说傻话,说理想,似在互相希望对方欣赏自己。不知我说得对不对,每次短暂的相见,我们都有回到青春年少时的感受,不论在陶然亭的学习班,还是在巨鹿路的老屋里。我是粗糙的北方人,你是细致的南方人,气质迥然不同,但我们却能相知多年而不倦,连我自己也有些不明白。我想,除了文学志趣的相同,寒微出身的相近,经历的相似,也许还与上海北京之间的时空距离有关系。可能这种空间距离和性格上的大差异,反使我们总有种新鲜感。要是同在一地一个单位,情形可能就大不一样了。近年来你有明显变化,你的玩笑话越来越少了,眉头越蹙越紧了,从旁望去,是一副受难者、忍耐者的肖像。你是在忍耐工作担子的重压,还是在忍受已偷偷钻进了你的肌体,而你却全然不察的病毒的折磨?最后一次见你,我曾说过,介人,你的幽默感比以前少了。你直直地望着我,又像在问自己地说,是吗?我说,是的。

中国有很多令人尊敬的编辑,但像你这样把德、识、才、学、勤完满结合的人,却罕见。你是我深深折服的编辑。我认为,你是个天生的报人,编辑界的奇才。我决不因为你是朋友才这样说,也决不因为你人不在了才这样说。上海滩是出大编辑家、大出版家的地方,我总觉得在气质和头脑上,你很像当年《申报》的史量才一流人物。你那衡文的眼光,经营的才干,精密的大脑,有条不紊的工作方法,超常的韧性和耐性,淡泊的生活习惯,有几人能达到呢?从八十年代后期至今,十多年了,《上海文学》不要国家一分钱补贴,包下了全体人员的工资、奖金等各项繁重开支。这不是神话,而是现实。前几年,我把这情况给北京的一些朋友说了,人多不信,或颇感困惑。他们难想象,《上海文学》作为纯文学刊物,何能维持这种完全自负盈亏的生存。可以想见,你和编辑部的全体同仁,付出了多么大的心血啊。更可贵的,不管经济压力多大,你们坚持着纯文学的高品位,经你们大家的手,《棋王》推出来了,《小城之恋》推出来了,《烦恼人生》推出来了,《分享艰难》推出来了……你把人分成两组,一手抓经营,一手抓作品,慢慢摸出了经验。听人说,有时你自己不得不放下稿件,奔走在上海郊县尘土飞扬的小路上,叩开乡镇企业家的大门,形同化缘。

一九八八年,我曾调到一大型刊物任副主编。你知道了,来过一封长信,我当时摘了一些片断记在日记里。今日翻出,仍怦然心动。你是这么说的:“当一个刊物的主持人,最要紧的是处理人际关系。人际关系的处理要有耐心,让时间来证明你,让别人通过时间考验来信服你,不要碰到一点小事就不高兴,就上脸色,碰到了最烦心的事也要充满信心,并用你的信心来鼓舞你的部下。……你必须天天上班,亲自处理和决定各种工作。不要听小报告。别人如有工作疏忽,要宽厚待人,但该硬的地方还是要硬,多做少说,只做不说。‘硬’在心中,要有‘心劲’,不要仅在嘴上硬。希望你们同《上海文学》加强合作,具体事宜尚可进一步洽谈。”这封信,这些话,我没得到你的许可就在这儿公开了,你不会怪罪吧。其实我并不太想公开,因为你话中暗含了对我的提醒和批评。可是,这些话又是你人格精神和人生境界的自然流露,非常本色,我怎能秘而不宣呢?

莫说为人作嫁,郁郁平生,介人,你也有声色豪壮、气势如虹的时期。八十年代前期、中期,整个文坛都屏声敛息地注视着上海青年批评家的崛起,如吴亮、蔡翔、许子东、陈思和、毛时安、程德培、邹平等等,形成群体,连续发出新锐的声音;而他们的主阵地,就是《上海文学》理论版,主要支持者和组织者,就是你和李子云同志。这令人望风遥想当年俄罗斯《祖国纪事》的佳话。你自己也很注重观念的更新,你清醒地意识到,当某种更新、更高的需要在历史运动中出现时,那些在以往历史上曾经满足过人们需要的文学理论模式将显得乏味,将失去吸引力,因此,文学理论面临着新的选择,或变革自己,去满足时代需要的新尺度,或封闭自己,把自己永远留在失去的时代。对你我这种六十年代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有此悟性,实属不易。由于编辑工作决定,你更敏感于文学的“变量因素”,你的文字更具有此时此刻性和经验性。你深知,这种对变量因素的多情,可能终会被无情的时间冲得落花流水,但它对文学的实实在在的推力,又是那种沉淀后的归纳所不能比的。你献身于此,并无怨悔。你说,你写文章总也写不长。这是实情。这一面因为做编辑太忙,一面却是你的才分决定的。你是一位严谨的、有高度理性和科学精神的批评家,抽象思维能力极强。你写得略少,但一篇是一篇,扎实、缜密,有夺人的逻辑力量。你的两本书,是很耐读的,里面有真货。有一次我发现了你的秘密:随身带个小本子,随时记下读书读稿或遐思时的感悟,或直接摘录要紧的话,多偏重哲学,怪不得你写起文章来思想火花一个劲地往外冒。

你好像早就预知自己的命运,你在一张站在油菜花丛中的照片后面,自题这样的话:“身旁的菜花吸引了我,在生命力最旺盛的时候,贡献了她的油汁,然后静静地离去。远方的桥梁召唤着我,多么富有弹性,多么富有韧性,如此,才能负载着千万种艺术的合力,让它们呼啸而过。”真像谶语一般。

介人,我真想写出活着的你和你还活着,写出你活时的鲜活与你依然存在的生动,可惜失去好友的悲痛,使我一时记不起许多细节了。我轻抚着多年来我始终舍不得清理的《上海文学》,因为一翻开就有你精当的《卷首语》,因为你告诉过我,每期发稿的十多万字,你总是从第一个字看到最后一个字。

一九九八年九月十日于北京

14.原生态与典型化的整合--看影片《秋菊打官司》

我真没有想到中篇小说《万家诉讼》被刘恒改编成现在的样子,我也没有料到张艺谋的风格会演变为现在这样陌生的面貌。看《秋菊打官司》常会忘记自己是在看电影,而产生一种亲身杂入当今城乡生活潮流的临场感,仿佛能嗅到西北小村里黄土尘埃的气息;你还会发现演员们忽然失去了“演出相”,完全“化”进了生活,与普通村民们真假难分,甚至有时出现我找不到他们的错觉。由于百分之五十的镜头属于“偷拍”,全部场景都是实景,大量借用当地村民做群众演员,而仅有的四名真正的演员又都操着较为道地的关中方言,遂使这部影片贴近生活的逼真度超过了纪录片,已非一般意义上的纪实风格可言。这不是追求表现上的原生态又是什么?然而,在内在结构上,它又是标准的故事片,它的“戏”--情节,冲突,细节的提炼和人物形象的完整性,显然经过精心构思,秋菊三级告状的节奏感也颇具匠心,编导者为环境和性格的典型化作出了艰巨的努力。于是,外形上的浑朴、真实、自然与内含上的脉络分明、戏味十足就扭结为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新形态、新风格。看得出来,影片的创作者在寻求过程化与典型化,原生态与高于生活的审美形象这两极之间的最大程度的整合和统一,在开发一种新型的艺术的把握生活的途径。这无论从哪方面说,都是值得研究的。

《秋菊打官司》与张艺谋过去执导的几部有名的影片在风格上的差异是明显的。那几部影片,在冲破旧模式,扩展艺术视野和丰富表现手段上的贡献自不容否定。它们属于“使劲儿”的作品,主观性强、意念性强,追求视觉上的强刺激力。作为另一种路数和风格,它们自有其价值。但是,它们的色彩太夸张,局部造型太突兀,风俗化太外露,形式感过于强烈,不免存在夹生现象和未化开的痞块,还不能说与意味达到了更高的融合。《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古宅子,封灯点灯的规矩,加入太多的京戏唱腔,都有明显的人为痕迹(“点灯”之类似属凭空捏造的“风俗”)。这影片好像在不断提醒观众:看,这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啊!那深沉露在脸上,故而并不很深沉。《红高粱》、《菊豆》都表现了编导者奇诡、超常的反规范的胆量,那里的酒坊、染坊、高粱地等意象令人过目不忘,但严格说来仍未合成通体匀称的艺术精品。就拿“颠轿”来说,众口称誉不绝,细看总觉得是硬插进来的热闹,为粗犷而粗犷。这些影片都很注重文化意味甚至形而上的冲动,但因理与情、形与神的结合火候不够,那哲理的血有时好像是从外部注射的。总之,在肯定它们的开拓、创新价值的同时,也要看到,它们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外在化、猎奇化的弱点,文化意味淹滞了对生活意蕴的探索。

但到了《秋菊打官司》就大不一样了。可以说它完成了一个过渡:由外在到内在,由意念化到本体化,由夸张到平实,由局部象征到本体象征,由理性的深刻到生活的深刻的过渡。例如,影片开始,秋菊随着人流跟着板车护送丈夫去看病的镜头,谁会一眼认出这就是巩俐呢?如果说巩俐在其他影片中一开始就突出她的美,不管是鲜艳的美、忧郁的美或者阴沉的美,那么在这里她是先以粗糙、寒伧、掩蔽曲线,犹如一个粗壮的农妇式的土、丑、无光泽的形象出现的,化妆上拭去了哪怕一点点作为演员的蛛丝马迹。削去了外在的炫目的美,正便于逐层展示她内在的强韧和人格的美,让一个为尊严、为生计奔走的平凡农村女性,还其本来的生活面目。事实上,直到影片最后,秋菊追撵押村长的汽车而不得,出现了她停在山道上的特写镜头时,我们才从生活流中抽身出来,恢复了传统电影观念的记忆。整个影片,作者都在把艺术和生活的界限混淆,但这种“界限的消泯”正体现着作者新的追求,把有可能戳露在外的意念、造型、哲理还给生活,还给整体,让生活消化溶解后形成本体象征。有人在苦苦索解,一串串红辣椒象征什么,孕妇象征什么,也许不无道理,但作者的寓意并不想靠这些单个意象来负载,他关注的是整体,是秋菊这个人和她的故事总汇的东西,是她连接的环境氛围的典型性,所表现的当今乡村的生活状态和人文景观。

同类推荐
  • 月下小景·如蕤(沈从文小说全集)

    月下小景·如蕤(沈从文小说全集)

    该卷本收录《一个母亲》《月下小景》《游目集》《如蕤》四个子集。《月下小景》是沈从文1932年—1933年写成的一个短篇小说集,叙写有关旧时湘西地区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故事。短篇小说《如蕤》是文学史上难得的精品,显现了作为文学大师的沈从文天才的想象力和非凡的艺术才华。
  • 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西欧现代文学大家

    世界文学知识大课堂:西欧现代文学大家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政治以及哲学、宗教和道德等社会科学具有密切的关系,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它能深刻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特定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文学的功能是以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是用具体的、生动感人的细节来反映客观世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能使人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并从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教育和陶冶。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以语言为工具来塑造艺术形象的,虽然其具有形象的间接性,但它能多方面立体性地展示社会生活,甚至表现社会生活的发展过程,展示人与人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物的内心精神世界。
  • 谁说现实不是梦境

    谁说现实不是梦境

    本书是张堃的第一本散文集,记录生命中曾打动过她,影响过她,陪伴她一路前行的那些年,那些事。诚如作者所说,当光阴远去,桃花不再笑春风,往日模糊,唯有文字鲜亮。她的散文如一阵清风拂过心田,我们收获的是勇敢、坚韧、温暖和对人生最深刻的思考。
  • 徐志摩文集:扫荡着无际的青空

    徐志摩文集:扫荡着无际的青空

    本书收录了徐志摩经典力作,分为散文、书信和诗歌三部分。“散文篇”精选了《巴黎的鳞爪》、《我所知道的康桥》《天目山中笔记》等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书信篇”精选了与陆小曼所写的信件,记录两人不为人熟知的情史。
  • 解放昌都(百城百战解放战争系列)

    解放昌都(百城百战解放战争系列)

    失去西藏中国四川的腹地就会暴露无疑,如果没有青藏高原的遮挡,长江三角洲等中国最富饶的地区不会是一片荒漠……
热门推荐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局道中的历史博弈

    局道中的历史博弈

    本书撷取了57个最著名的历史片段,依据局中所反映出的核心要素,分类探查其中所包含的“规则”,认知其中所体现的"局道"。不只是历史故事,也是我们现代生活的典范。
  • 黑铁之堡

    黑铁之堡

    大灾变之后,世间的一切规则重写,黑铁时代来临,钢铁,蒸汽,武力成为人类赖以生存下去的最大依靠,一个叫张铁的普通少年,懵懵懂懂之中,被命运之神在屁股上狠狠踹了一脚,得到一颗能够不断生长出各种神奇果实的小树,少年惨叫一声,打着滚,一头扎进那片无限广袤大陆的洪流之中——波澜壮阔的人族与魔族的第三次百年圣战即将到来!神秘无垠的广阔大陆!利用水晶不断打开人体潜能的神奇修炼体系!神之族裔的热血传奇!东方玄门的重重秘密!地心世界的无尽宝藏!一切尽在《黑铁之堡》。注:本书的背景是老虎构架出来的玄幻蒸汽朋克风格,让我们一起在小说中去享受那个有着无限可能和无限创造的世界吧。
  • 双廊:我的客栈我的爱

    双廊:我的客栈我的爱

    相爱七年,到最后却要面对一百万买断爱情,夏安在愤怒之下跑到双廊,没想到心中对这个地方出满了渴望,怜惜夏安的上帝还安排了王子到她身边守护,这一切让夏安感觉被幸福紧紧的抱住了。
  • 中国女明星在国外

    中国女明星在国外

    经商定,拟在大陆出版发行。文采音像公司将购买香港有关人士最近拍摄的《刘晓庆特辑》专题纪录片的版权,本书将为你介绍张瑜、苏小明、刘晓庆等明星在国外的生活。文采阁多功能厅经理出面邀请骁庆参观了“文采宴会厅”,并特邀她抽时间来赴“三国宴”和“作家宴”
  • 凉生,我们可不可以不忧伤2

    凉生,我们可不可以不忧伤2

    姜生与凉生,互相牵扯住对方的一生,却无法圆满一段寻常的爱情。他们之间,隔着的是世俗的伦理道德,只能默默相望而无法相守。或许只要还能相望,便会觉得时间安好。程天佑,让人心疼的男子,有着优渥的身世,却宁愿披挂着满身的伤痕等待姜生回眸……
  • 最启发人的智慧故事全集

    最启发人的智慧故事全集

    荟萃古今中外的经典智慧故事:点石成金的奇思妙想,奇峰迭起的经商创意,创建生活的思路方法,品评爱情的促膝长谈……一个个故事就是一脉脉智慧的清泉,它们可以开阔你的眼界,启迪你的心智,发掘你的潜力,使你在生活中更加如鱼得水,更加成功幸福。
  • 蔓藤结

    蔓藤结

    “答应我,在十九岁之前不交男朋友,不喜欢上任何人。”那年他七岁,她三岁,因为被绑架而被命运安排认识。十五年后,她在家人过度的保护中及不舍中进入离家不远的C大,故事就从这里开始,看一个护妹成痴的七哥,如何一一排开完美妹妹身边的异性,看她室友之间如何的搞笑互动;看他们和她之间如何纠缠不休的情缘!……第一次写书,还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希望大家能够多多提点,多多支持!
  • 鬼王爷的呆萌妃

    鬼王爷的呆萌妃

    【本文属于男强女强!一对一!,绝对宠文!】古武世家夜月舞在接任掌门之位的短短几天时间内竟然穿越到一个不受宠,而且还痴傻的小姐身上,本身有着倾国倾城的容颜却被人陷害成为丑陋不堪,武学奇才被人说成废柴,看一个废柴如何在以武为尊的大陆崛起。契神兽,炼元丹,欠我的统统还回来。腹黑狡诈的鬼王轩辕绝一生只痴缠于她,为她受伤,为她送命,在一次次的危险中不知是谁折服了谁。风云变化的大陆,两者携手走向大陆的顶端,为彼此创造自由的天空。精彩片段你在干嘛,某男愤愤的看着夜月舞说,亲你,走开啦,没看见我在喂奶啊,我也要吃,滚,否则今晚没得吃,某男灰溜溜的走了。……………………………………………………………爹,娘把你的南海大珍珠磨碎了,说要美容,某小男孩眨着两个大眼睛说道。随她,某男头都没抬一下。爹,娘把那株千年结一次果的树烧掉炼丹了。随她。爹,妹妹说想跟哥哥一样出去玩。派人暗中保护。爹,娘说宫内太无聊了,出去走一走。某男嗖的一下就不见了。小男孩对着旁边的一个长得跟自己一模一样的小女孩说道,“跟你说了在爹心里,娘是最重要的,你还不信!”然后就看见小男孩从窗户内飞了出来,这次比之前的几次好像飞的更高,更远了。少宫主的武功又长进了,不知道这次多长时间回来,路人甲暗自叹息!他身边有青龙呢,放心好了。可怜的少宫主啊路人乙感叹道!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