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43500000011

第11章 伟人不流鼻涕(11)

王蒙说文学重直觉,重想象,重虚构,而科学的个罪,是摧毁了一厢情愿的梦幻。文学的浪漫主义常常写月亮,但是科学已经登月了,已经知道月亮就是月亮,还让人相信上边有玉兔、嫌娥?反正我是不信了。(全场大笑)

但是,他说浪漫主义是可以再创造的。可以构建新的浪漫主义。(掌声)海洋大学就是抱着近乎浪漫主义的热情与追求,来召开这个决乐的会一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么多身怀绝技的科学家传授很具冲击力的知识,而且知识里充满了人文精神,充满了真善美:这样的好事儿,不是经常能得到的:(掌声)

我想,如果出一道抢答题:用两个字说出王蒙是什么?作家?文学?智者?

糊尔答错了:王蒙是学生。

一个永远的学生:一个天天6点就开始学习的学生:今天这个数字时代,一切都在重新洗牌:文化的表清越来越加速变换丰富多彩:今天你出局,明天他登台,优胜劣汰,为青年俊杰喝彩:但是会议期间,王蒙老是被年轻人追逐着:王蒙老师,有没有时间……王教授,能不能……王蒙这位青春偶像,实在是青春级的:有人叫我用一两句话说王蒙。我说:好好学习,天天创造,所以他能当上王蒙。

或者不如干脆借用王蒙的一本书名:《青春万岁;有科学家讲到圆满人生、缺憾人生等等:便有人举手说,他认为王蒙是圆满胜。

王蒙立即说:我很怕圆满,水满则溢,人满则患。而且我是显著的不圆满:因为我对自己不圆满的悲哀,所以这次我都找高个子的、靓丽的同行来虛-实现我的圆满:(全场大笑)

近年有个流行词叫审美疲劳:人们看王蒙,审美不疲劳:当然,因为智慧:但不仅仅因为智慧:一个光有智慧没有童真的人也是会引起审美疲劳的。有人发言讲到王蒙大道无术,为人不设防:我想,其实就是:童真。

多赚10万美金

网络世界所以热闹,因为那个世界里可以尽兴地释放智慧释放童真。于是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于是流行起轻舞飞扬这个词:王蒙的对答非常地轻舞飞扬,但更加常常的是文字激扬:他在闭幕词中讲到作家有时候是爱找事儿的一些人。(掌声)会上科学家没有嘲笑文学的。但是(他声音提高了)文学不断地嘲笑科学:但是(他声音又高一度)这才热闹!难道你们不需要声讨吗?(全场大笑)这也是学术民主!(全场大笑)不仅仅允许爱因斯坦发言,也允许胡搅蛮缠的人发言!(全场大笑)

王蒙讲人类历史的进化,是发展,但是也充满了质疑:现在有个词叫满意度:生活的提高,带来欲望的提高,所以报上有文章说现在有些人对生活的满意度相当于60年代:可是王蒙说他对生活的满意度,是一百倍、一千倍于60年代(全场鼓掌)当然这种数字又是文学的思维,不过这不需要做很仔细的测箅。(笑声)

后来有科学家说60年代后期,有一本有影响的科技杂志上,写到无穷大的符号00就被人批评:怎么把8字横过来写?又一位科学家笑:那时候说12加12等于14是天经地义。

于是科学家文学家都说真是时代进步了。

我的发言从数字讲到爱情:数字时代的爱情也可以估计了。英美两位经济学家调查6万人之后箅出答案:家庭生活美满相当于一年多赚10万美金,性生活美满相当于一年多赚6万美金:王蒙说家庭生活美满不止多赚10万美金:他说其实中国古代文学里就充满了数字:白发三千丈、长风几万里、桃花潭水三千尺、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数学充满了诗意,在数学的世界里可享受遨游的快感:数学和文学都来源于人的本体,都是对人生对世界的一种发现,都是开辟心智:而智慧,是一种美。科学家文学家共同来关切这个世界,发现这个世界:文学家是科学家的朋友,科学家是文学家的老师。我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是文学界的。毛主席说谦虚使人进步么!(掌声,笑声)

有科学家说:下一次我们科学家和文学家再联姻:王蒙笑:我们不离婚。

是科学先爱上了文学,还是文学先爱上了科学?

已经联姻了,就懒得去谁先爱上谁的问题了。

这天开完会一起坐大轿车回住地:王蒙和夫人瑞芳照例并排坐着:我在刹那间回想起童话的结尾,总是说王子和公主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故事戛然而止:如果再写结婚以后的生活,结婚十年的生活,不知道会不会就写成英国式离婚或是美国式离婚:王蒙至今是个青春万岁,一会儿在台下举手向台上的科学家发问关于中国科学发展的问题,一会儿站起来问文学家:你到底是要拍口看中医中西结合,还是不拍口保持中医的纯洁?但是,当王蒙坐在蹄身边的时候,就老实了:贿艇么老实腳雌了一辈子就是他的家。

我笑:我发现你们已经多賺了10万美金了。王蒙笑:这个税我还没交呢。

一个葱绿的文化醉人

王润华先生来信要我写周策纵先生,说是要编集子:哦,周先生,当然,这些年来,周先生于我是那么亲近而熟悉了。既要写他,先要回忆一下我与他的交往。这一想,自己一惊:莫非我只见过他两次?且第一次只站着说了几句话。

周先生的名字我是早就敬仰的。真正印象深了,是我的小弟祖言去威斯康辛大学做了他的学生。大约4年前,突然接到周先生的电话,说他路过北京,上午几点到琉璃厂购书。我急于知道小弟的近况,赶到琉璃厂会他:然而,哪一位是周先生呢?我丈夫梦溪因几度与他一起参加学术研讨会,常与我讲及先生的才学。我以为我早已知道了周先生,然而此刻才想起先生是什么模样的呢?琉璃厂街上哪一位路人长得像威斯康辛大学的教授呢?

前方快步走来一人。他刹着一个板刷头,花白的板刷。敞着很不起眼的西服。北京稍讲究的人都不穿这样的西服了。当然讲究西服比讲究学问要简便而易行。这人像是外地来的一介寒士。然而他脸上似有一种聪灵饱学之气,或许他是从很外很外的外地来的,从大洋彼岸来的?他怎么会是呢?可就觉得俾是。您是周策纵先生吗?

呵你是陈祖芬!他快活而童真地笑着,一下把他从大洋彼岸真真切切地拉到我的跟前,把胃差、时间差、年龄差一下全拉平了。他从第二句话开始就夸奖祖言的学业如何之好:然后还是祖言祖言祖言。他知道我来看他是想通过他看到祖言。真是想吾想以及人之想。

大约两年后,我又从电话中听到那快活而童真而喷发着热气的笑声。周先生说他下榻在北京的燕京饭店,约我和梦溪去共进早餐。我说谢谢,不过我们吃完早餐再去吧!按约定时间到了饭店,轻叩他的房门:也许,叩轻了?要不怎么没人开门?叩重一点:还是没人开:然而屋里似乎有人讲话,当然也弄不清这话声来自这间屋还是那间屋还是压根儿是我的一种幻觉?我们开始由弱渐强地敲门:这强,自然也不能强到像强盗或准强盗:梦溪本斯文儒雅之士,如此敲门已觉失之礼仪,于是他说走吧!我说好。

进家却接到一个不那么斯文也未必儒雅的电话,以诗人才有的那种激动问我怎么说好了去而不去,白白让他等了一上午?我高兴他的这种率真、这种认真-兑好了早餐后等我们就一直等着了,等不到我们就认真地着急了:我想起好像从他房里传出的讲话声,或许他一边与人打电话一边等我们?或许嘴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的时候耳朵的功能就相对减弱?

周诗人的激情过后,电话筒那边又喷发奢决活的热气:去年春季,我对周先生的嘴的功能才有所领悟。这天晚上他第一次来我家做客:高级房间!他童稚般地高兴,为我和梦溪高兴:其实我们的家是寻常百姓家:只是书籍多,都有可放的地方:我们很得意的是我们从海边抱回的几块大石:有一块石上竟有如兰竹的花纹:我家有海有石有书有竹,梦溪自诩无梦斋主:既无梦,更少梦话:只是做一点能做的事,当时正筹办创刊《中国文化》:弃园主人周先生,或许是长年被弃在文化堆里了,浑身冒着文化味儿,一拍打衣裤就能掉下金文钟鼎文:一旦被弃在了除中国文化再无其他的无梦斋里,他便讲诗词讲甲骨讲回文体:他说中国的回文体乃无极文学:而我觉得他一开口讲中国文化亦是无极的,好似他的嘴一抖搂就是无穷无尽的回文体:于是想起他曾寄来的他手书的《无极》一首:是寄给我和大弟的,因为,他觉得围棋也是变化多端而无极的。

我是在横扫文化的岁月度过自己本应苦读的青年时代的:如水中生长的植物,长也长了,但是没有什么根基:所以那天周先生在我家,我很想张开一只大口袋去接住他抖搂下来的各种各样的知识:听弃园主人与无梦斋主的对谈和笔谈(边谈边写来写去我只有张口袋的份儿)那天乍暖还寒,弃园主人感冒流鼻涕:鼻涕的捣乱一点不曾打断他的谈兴:我便觉得鼻涕也增加了这场谈话的文化可以醉人:但是接阛先生的车就要到了:醉人之一无梦斋主请醉人之二弃园主人书写无梦斋三个字:弃园主人一边请鼻涕不要捣蛋,一边说好好好:我铺画毡,不经意地把茶盘放上:周先生心疼地摸着毡说:这么好的东西!这租,并不箅贵的:然而一切与中国文化相关的,都是周先生的生命之源。

临走周先生孩子似的不好意思地笑笑,说:没办法,我就是喜欢讲话:他这句留言,却是非常的叫我们喜欢的:他不隐瞒不保留不遮拦不设防不间不隔不假思索不亦乐乎:如果跟晚辈在一起,他也变成晚辈,变成年轻人:他把他想到的都倒出来,包括我就是喜欢讲话:我们送他到车旁,他还在讲:一直到浑开走,载走了他和他的无极文化。

望着远去的小车,我感叹祖言有这样一位洞开心扉的老师:我想起有次祖言信中讲到他从哪儿飞回陌地生,是周先生自己开着车去机场接他的,顶着花白的板刷头……

虽然冬天降落到周先生的头上,他的心是葱绿的:我几度原讶像他这样资深的老学者,他的自由体诗竟是那么年轻:我最喜欢的一首好像发在香港《明报》上的,可惜手头没有,背不出来:手边能找到的只有《联合文学》上的一首《白橡》:写他在斯坦福大学寓所窗外的巨大的橡树:攀住天空死不放手,但反手一扣,就存了松鼠的宝穴,月光下的白橡狼藉纵横的影子,就朦陇大醉了,空白处像挣开白眼,乜斜着问苍天,回觑自己一这木中的巨象,不,这人的传龙。

思维如白橡的反手一扣点了松鼠的宝穴一般使人常感意外,想象如月下狼藉纵横朦胧大醉的白橡树荫那样恣狂烂漫。

一个葱绿的周先生,才会对五四运动一直有着葱绿的感情二1989年他写《不能有个反民主反科学的五四运动》:开头几句,就使我感到一种葱绿的生机:五四运动转眼已是七十岁了,可是五四永远是年轻的,五四永远是年,五四永远是年知识分子。

周先生至今,他身上未必没有正宗五四风味的热血:我1985年访日回国后写过一篇报告文学,叫《日本的启示》:我无非是当时正热衷写中国的经济改革,此次东渡自是不能白去的:总希望从日本高度的危机感勃发的工作狂等等,结合中国的现状写一点感想,写一份着急:用自己的优点比人家的缺点,不如用自己的缺点比人家的优点:周策纵先生读过这篇文章后,说:要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读这篇文章:这句话从大洋彼岸传到我这里,我依然感到一股不灭的爱国热忱,而且是五四式的。

写到这,又想到周先生把财人译成陌地生,又自号弃园主人:而周先生花白的板刷已是雪白,无论他是怎样的文化醉人,他的弃园里始终是缭绕着或浓或淡的乡愁:前些日子他腕骨摔坏了,真正地被弃在陌地生了:当然还在写文章,还在想吾想以及人之想:他给已经远离陌地生的祖言打长途,让祖言代他向梦溪和我问好:我们说要紧的是他的手腕快点好起来。

陈逸飞来故居来龙门故居

如果这里不是他的老家,他很可能会说,用他常用的词来说,这是视觉垃圾。

院门外,破席盖着旧木,三棵孤零的制,像垃圾千金般地无助。

走进四进的大宅院,一行侧房的两个窗户前,屋檐下挂着三根晾衣竹竿。两个拖把,木柄支地,拖把头靠在墙上晒太阳,乱懒洋洋。

这两间矮小侧房,窗外各有一个砖头砌就的中西式的装饰框,协调而各异,对于这两间小破屋来说,这两个窗框简直是富丽堂皇,简直就是光荣与梦想!

偌大一个旧宅院,不知有多少间屋子不知住着多少人。独独这两间的主人,在有限的空间里拓展出这样超然的视觉艺术。

对面一间小矮屋里走出一老妇,对我说:这是陈逸飞的家!他是美国画家!他在上海有开店的!

这句话,我得实录才原汁原味。附近这一片的人,都把陈逸飞像近亲那样挂在嘴上的。

今年清明,陈逸飞跟着宁波北仑区的人走进这大宅院,第一次看到他出生的这两间半小矮屋。他泪水涌涌,语声讷讷:我怎么办?我能为家乡做点什么?

陈逸飞并不知道他是北仑人:他只知道自己是宁波镇海人:1986年镇海县分为镇海区和北仑区,陈逸飞的故居就在北仑区:到2003年,北仑的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的增长已经连续5年全国第一了:北仑要开发文化资源了:有关人士找来大宅院这一带的居民开了几次会,弄清楚了陈逸飞的父辈、祖父辈、家族、家谱:于是在2003年腊八那天,顶着一头大雪来到上海一幢楼前。

北仑人知道初次见陈逸飞,一定是在他的工作室:进去以后才发现这是陈逸飞的家:真没想到,真没想到!他们心里来回嘀咕着:而陈逸飞,让家人煮了宁波汤圆来款待来自家乡的宁波人。

今年开春,陈逸飞对上海朋友说他清明要回老家:上海人说你老家早已呒没了!(没有了)

北仑的确出落成一个着新装的生机勃勃的少年人了:独独陈逸飞的出生地,还原封未动,不过也就要动迁了一所以说就要,因为原先不知道这里诞生了一颗明星:陈逸飞出生6个月前都在这里:有人开玩笑,说陈逸飞的父亲和母亲在这里用6个月的时间,事实上已经完成一个大工程,培育出一个著名宁波人一陈逸飞。

陈逸飞站在老家窗前门前,来回说:我怎么办,我能为家乡做点什么?我要尽我的心!我已经迟了这么多年了!

北仑人带陈逸飞去看北仑的山和水,陈逸飞终于呼出一口气:我想为家乡尽尽上、,我找到点了!

20天内,陈逸飞三次从上海来宁波。

第三次,他带来了上海世博会建筑、规划和景观设计首席建筑师,西班牙的马西亚柯迪纳克斯,带来了在美国、加拿大从事建筑设计的专家,带来了上海的发展商。这两肚海人,原来也是宁波人。

同类推荐
  • 我笔下的七宗罪

    我笔下的七宗罪

    《便衣警察》《永不暝目》《玉观音》《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海岩为大众所熟知,这得归功于他笔下的这些剧。海岩是个奇人,只有小学四年级的学历,却成为高级经济师、著名作家、重点大学的兼职教授,写小说改剧本,屡屡创造收视高峰,而他的本职工作却是企业家。本书主要包括了四大部分:第一解读海岩;第二与名记者对话;第三海岩杂烩;第四网络海岩,是一部海岩的传记文集。
  •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随笔精品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随笔精品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随笔精品》共收录了1901年至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随笔精品80余篇,作品字里行间透露着文学大师对社会的见解和生活的智慧,为所有读者提供一份供学习、欣赏、借鉴的随笔经典之作。《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随笔精品》1995年12月初版,此次为修订后再版。
  • 马季诗选

    马季诗选

    青年诗人马季的个人作品集《马季诗选》,该书选入作者2001年远离家乡后,陆续发表于《诗刊》、《诗选刊》、《星星》、《诗潮》、《中国诗人》、《诗歌月刊》、《诗林》等刊物的133首诗作。
  • 白洋淀纪事

    白洋淀纪事

    《白洋淀纪事》是“文革”前孙犁文学创作的代表性作品集。《白洋淀纪事》即是“非人所能以口舌定贵贱”的作品。它从1958年问世迄今已有几个版本,多次印刷,成为新中国以来广为流传的作品集之一。今次新版,除了收入可以收集到的,“文革”前他所创作的所有作品外,还特地将他的中篇小说《铁木前传》合在一起出版。《铁木前传》是他的代表性作品之一,要全面了解和认知孙犁的创作风格,不可不读它。读了这本书,读者就会很好地理解孙犁的那些自述和评论文字,同时,对孙犁和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以及他的文学创作,能有一个比较全面的、基本的认识和理解,能从他的作品中汲取宝贵的精神力量。
  • 文摘小说精品:校园卷

    文摘小说精品:校园卷

    本书收录了一些文摘小说中的精品故事。青春是一首歌,演绎着浪漫的童话,这里有我们青涩的成长历程,有我们甘之如饴的美好回忆。任时光流转,最初的亦是最美。
热门推荐
  • 渣女重生之前任

    渣女重生之前任

    结婚七年,终究还是敌不过七年之痒。被小三陷害,保释自己的居然是一直深爱自己的前任。莫名死去,却回到了十年以前,正是自己读大学和前任恋爱的日子,这辈子,将会珍惜这份感情。
  • 青少年历史常识必读(青少年必读常识)

    青少年历史常识必读(青少年必读常识)

    每一朵花,都是一个春天,盛开馥郁芬芳;每一粒沙,都是一个世界,搭建小小天堂;每一颗心,都是一盏灯光,把地球村点亮!借助图书为你的生活添一丝色彩。这是一套包罗生活万象的、有趣的书,向读者介绍了不可不知的中的常识。包括文学常识、地理常识、历史常识、安全常识、文化常识、动物常识、植物常识、科技常识、天文常识、生活常识等。这些都是一些生活常识性的问题,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因为零散,平时想了解又难以查找,我们将这些你们可能感兴趣的、富有趣味的日常生活中日积月累的宝贵经验搜集并编辑成册,以便您在遇到问题时随时查询,轻松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 他们看我不顺眼

    他们看我不顺眼

    《他们看我不顺眼》收录了柳恋春近年来创作发表的24个短篇小说,其中多为公开发表的小说和省级文学刊物获奖作品。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2008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

    2008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

    《2008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的选本包括:中篇小说选(分上、下两卷)、短篇小说选、报告文学选、散文选、诗歌选、微型小说选和随笔选七种。力求选出该年度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力求选出精品和力作,力求能够反映该年度某个文体领域最主要的创作流派、题材热点、艺术形式上的微妙变化。同时,坚持风格、手法、形式、语言的充分多样化,注重作品的创新价值,注重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期待,多选雅俗共赏的佳作。
  • 美男给姐笑一个

    美男给姐笑一个

    有些人的美在外貌,有些人的美在心灵,夏年初的美,大概是在名字。一心只想和江涵影过平淡生活的大男孩,在面对家庭的变故之后,内心深处,始终保留的还是最初的那份纯真。爱情到底教会了我们什么?失去和拥有?挣扎与救赎?其实你只要想一想,就会明白,最美的,是你的回忆。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隐身草的秘密

    隐身草的秘密

    放暑假的第一天,罗奕奕迎来了他的堂妹豌豆妹妹。豌豆妹妹的大名叫做罗琬琬,不过每个人都叫她“豌豆妹妹”,因为豌豆是她最喜欢的蔬菜。豌豆妹妹离不开豌豆,就像熊猫离不开箭竹,兔子离不开青草。绿蘑菇状的叶片可以隐身,青樱桃状的果实可以现身。叶片是甜的,果实是苦的。一次偶然的发现,奕奕和豌豆妹妹掌握了用隐身草隐身的诀窍,这可比玩具战斗机、捉迷藏和之前玩过的任何游戏都要刺激有趣得多。
  • 离婚365次

    离婚365次

    【完结】结婚前一个月,她和一个陌生男人有了纠缠。几天后,她被逼在昏暗逼仄的电梯一角,男人英俊不凡的面容噙着意味不明的笑。她屏住呼吸,“我马上就要结婚了,到底要怎么做你才能放过我!”“你有两个选择。”男人竖起两根修长的手指,桃花眼中闪过一丝邪气的笑容,“一是不结婚,光明正大跟我在一起,二是结婚以后,背着你老公跟我在一起!”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