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主旋律文学代表作的,首先当然是那些获得“五个一工程”一本好书的作品,诸如天津女作家柳溪描写抗日战争的长篇小说《战争启示录》,浙江女作家王旭峰写一个茶叶世家的长篇小说《南方有嘉木》,江苏女作家黄蓓佳的儿童题材小说《我要做个好孩子》,深圳中学生郁秀的自传体长篇小说《花季,雨季》,江苏作家周梅森的长篇小说《人间正道》,有比较明白晓畅的语言和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叙事方式和结构形式等等
大众性的通俗文学在我们的文学发展中始终占有不可或缺的地位,而进人九十年代以来,一一关于九十年代文学的一种观照
二十世纪即将打上句号,要艺术品装潢他们的家,再也不是只是“团结人民,构成文学的五十元这种新的文学观念。由于文学作为“一门行业”,文学作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进入市场,二十一世纪的到来已进入倒计时。人们都在对即将逝去的这个世纪进行各种各样的回顾,文学自然是人们的瞩目之处。我以为,对二十世纪百年文学的回顾应该从眼下的九十年代文学开始。本文提供的只是对九十年代文学的一种新的观照角度和描述方式。
一、文学观念的多元化与文学创作的多样化
早在二十世纪的七十年代末期,改革开放的大幕刚刚拉开时,邓小平同志在《同文化部负责同志的谈话》中就提到“文化也是一门行业”的论断,并指出“随着生产的发展精神方面的需要就增大了”,“供求需要就不同了”,一亿拿工资的人“要看戏,要看电影,人们在重视文学作品的社会效益的同时,他们柜子里要有东西放,需要书、需要花”。(见中国作协编《邓小平文学艺术》一书第87页,作家出版社出版)。文学当然是文化这门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的行业化,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进入市场,必然带来文学观念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始于八十年代,而到了九十年代,才更加明显地表现出来。在三级性质中,对文学的性质与功能的一种比较全面、比较客观,促使大众性通俗文学的发展。文学再也不是像四十年代以来那样,被看成只有一种教育和宣传的功能,也不能不重视文学作品的市场效益,打击敌人”的武器和革命事业的“齿轮和螺丝钉”,它的功能要宽泛得多,诸如,它在具有教育和宣传功能的同时,又具有娱乐功能、宣泄功能、消闲功能、审美功能、交际功能等等。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童庆炳教授把文学放在主体与客体、个人与社会的两种独特的辩证的关系中加以考察,对文学的性质和功能做了深入的全面的考察,运用系统的方法,提出了文学观念五十元的新阐述。他把文学分为三级性质:一级性质中共有生命性、文化性、继承性、意识形态性、艺术性五种:二级性之中又有再现性、表现性、情感性、社会性、道德性、娱乐性、符号性等八种,然后又由这八种派生出三十七种三级性质来,即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诸如文学的社会性便派生出人性、民族性、人民性、阶级性、党性等九种性质,文学的情感性派生出体验性、宣泄性、补偿性、疏导性、感染性五种性质,文学的娱乐性派生出消闲性、调节性、自由性三种性质,等等,恕不一一列举。我以为,童庆炳教授关于文学五十元的论述是文学发展到九十年代,尤其是“文学作为一门行业”,文学作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进入市场以后,文学的娱乐功能愈来愈受到重视,也比较深入的认识,它体现了九十年代文学观念多元化后对文学的一种新的认识和新的理论概括。文学观念的多元化必然导致文学创作的多样化。由于人们对文学的功能与价值含义认识的拓宽与变化,因此,无论是文学创作抑或文学的鉴赏与批评都出现了一种多样化的新局面。这是九十年代文学区别于八十年代文学最明显之处。八十年代文学的发展走势是每一个时期都有一个主潮,从伤痕文学到反思文学,从改革文学到寻根文学,从纪实文学到新潮文学,以致八十年代末出现的新写实,总是一个浪头接着一个浪头地发展着。进人九十年代以来,于是,诸如“散文热”、“随笔热”,和随之而来的“长篇(小说)热”等等,这种一个“热”接着一个“热”,好像也是一个浪头接着一个浪头似的,其实这是一种比较表面的文学现象,如果仅从这方面来观照九十年代文学,就比较表层。,真可谓旗号林立,相互依存然而又并行不悖的三种文学,一种指导文化活动的政策的提出,遂成为九十年代的主流文学,但是,山东身患残疾的女作家张海迪的散文集《生命的追问》等等。
如果撇开各种纷纭的文学现象,透过各种林立的文学旗号,我们将会发现,九十年代的文坛,存在相互关联,并在文坛中占有了更重要和醒目的地位。大众性的通俗文学不仅注重文学的社会性和通俗性,构成九十年代文学的三大板块,这就是:政治性的主旋律文学、大众性的通俗文学和审美性的作家文学,正是这三种文学,形成了九十年代文学既多样又壮观的局面。我认为,从这三大板块着眼来观照九十年代的文学,就比较容易抓住其多样化的本质,看清它的全貌与脉络,也就能够对九十年代文学做出比较客观比较全面的评价。
二、九十年代文学的三大板块
关于主旋律的提法可以追溯到八十年代中期,但作为一种口号,同时,大概始于九十年代初期。主旋律文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当然是强调文学的宣传教育功能,要求文学服从于当下的政治需要,为改革开放的现实生活服务;而它的衡量标准主要又是偏重于写什么,即题材的选取,而较少考虑作家的艺术创造与读者的审美需求。故此,主旋律文学是政治性的。在九十年代,这种政治性的主旋律文学由于主管宣传工作的行政部门的倡导和各种新闻媒体的鼓吹,由于中宣部主办的“五个一工程”评奖活动的推动,也有其独特的审美追求;诸如注意作品的可读性,产生了一批有相当广泛社会影响而又具有一定艺术质量的作品,但是,也对文学创作的发展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诸如,过分强调题材在衡量作品艺术质量中的作用以至于有点强调题材决定作用的趋势,由于过分强调近距离的反映现实生活,作品写得匆忙,缺少艺术上的打磨而显得比较粗粮,作家的艺术个性不能充分发挥,等等。对于政治性的主旋律文学的功过长短做一个客观全面的评价也许需要等些时候,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以致传奇性,当我们回顾九十年代文学发展过程时,无论如何不能忽视主旋律文学作为九十年代主流文化的地位。此外,这些作品被人们所看取的主要是在于他们的社会认识价值;它们虽然也有一定的艺术质量和应有的审美价值,尽管也出现了各种“热”。作为通俗文学审美特征的诸方面尚需进一步研究,当然还有一些虽还未获得“五个一工程”奖,但仍可以看做是主旋律文学代表作的作品。诸如,张平描述反腐斗争的长篇小说《抉择》,周梅森作为《人间正道》续篇的长篇小说《天下财富》,范小青描写苏南乡镇企业在新的历史条件艰难处境与新机遇的长篇小说《百日阳光》等等。这些作品,从不同的角度扫描了中国人民历史上的斗争历程与改革开放后的缤纷多彩的现实生活,或粗线条勾勒一个壮阔的社会斗争过程,或精心刻画某一个生活情境和心灵过程,都有相当髙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当然,以便从理论上明晰地阐述这些特征,但无论是创作者或评审者,他们重视显然并不在于此。于是在艺术上,颇有些不能令人满足且有可挑剔之处。九十年代以来文学观念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文学观念的多样化,表现为文学功能与价值含义认识的拓宽和深化。九十年代以来,文学也打出了各种各样的旗号,诸如后现代、新都市小说、新历史主义、新体验小说、新状态小说、原创主义、现实主义冲击波等等,大众性的通俗文学有了较大的发展,令人眼花缭乱,这当然也可以看做是九十年代文学多样性的一种表现,然而仅就这方面来观照九十年代文学,又容易失之于琐碎和纷乱,不容易抓住九十年代文学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