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固执,将成为固执者的绊脚石
第二十九章第1节逞强好胜,招来祸端
历史回眸:宋襄公的仁义
宋襄公,本名子兹甫,是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死后,野心勃勃的宋襄公想成就一番霸业,但是最终却落得“受辱被俘身难逃”“举国受讥笑”的结局,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高举“仁义大旗”的宋襄公会“两弃忠言良机消”,这也许还得从宋襄公的自身找原因了。
春秋时,齐桓公死后,宋襄公不自量力,想接替齐桓公当霸主,但是,遭到了其他各国的反对。宋襄公发现郑国最积极支持楚国做盟主,便想找机会征伐郑国出口气。
周襄王十四年,宋襄公亲自带兵去征伐郑国。楚成王发兵去救郑国。但他不直接去救郑国,却率领大队人马直奔宋国。宋襄公慌了手脚,只得带领宋军连夜往回赶。等宋军在涨水扎好了营盘,楚国兵马也开到了对岸。公孙固劝宋襄公说:“楚兵到这里来,不过是为了援救郑国。咱们从郑国撤回了军队,楚国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咱们力量小,不如和楚国讲和算了。”
宋襄公说:“楚国虽说兵强马壮,可是他们缺乏仁义;咱们虽说兵力不足,可是举的是仁义大旗。他们的不义之兵,怎么打得过咱们这仁义之师呢?”宋襄公还下令做了一面大旗,绣上“仁义”二字。
其实,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也如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正所谓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如果不是宋国前去招惹郑国,也不会引来楚国的军队。如果宋襄公能够听从公孙固的建议,退让一步,大家放下武器,坐下来讲和的话,也许能够避免一场战争。可惜啊,这个宋襄公身上的弱点实在太多,生性固执、不听劝告不说,他还喜欢逞强好胜,结果非要和楚国对峙,这才引出了下面很荒唐、很可笑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