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置之死地,往往能扭转险情
第二十四章第1节固执己见,煮熟的“鸭子”飞了
历史回眸:背水一战
“将略兵机命世雄”,刘禹锡在《韩信庙》的开篇就这样盛赞韩信的军事天才。而历史中的韩信到底是如何精于兵机、神于运兵的?也许赫赫有名的“背水一战”的故事最有说服力,“背水而战”会导致自断后路,向来乃兵书大忌。但是韩信却偏偏逆风而行,背水布阵,结果大获全胜。这其中有着怎样的奥妙和玄机呢?
刘邦、项羽两支起义队伍是秦末农民战争中两支主要的起义力量,在推翻秦王朝的战争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推翻秦王朝后,项羽依靠自己强大的军事力量.自立为西楚霸王,并封18个王,刘邦被封为汉王。
但是,刘邦一直想争夺天下,于是在公元前206年秋,亲自率领大军从陈仓〔今陕西省宝鸡东〕出兵,击败关中的章邯等3个诸侯王,占领了关中地区。不久,刘邦率军东进至彭城,被项羽打败。刘邦退守荥阳,从此楚汉两军形成对峙局面。由于汉军在彭城大败,魏、赵、齐等诸侯王纷纷背汉向楚,形势对刘邦非常不利。为了扭转局面,刘邦命韩信领兵进攻魏、赵、齐等地。
韩信平定魏地以后,又向刘邦建议,请求率领3万汉军继续北上,进攻赵国、讨伐燕国,并向东平定齐地,向南切断楚军粮道,与刘邦主力形成钳形攻势,先消灭楚的侧翼,孤立并包围项羽,然后在荥阳会师。这是一个很有远见的战略部署。刘邦欣然采纳了韩信的建议,并派常山王张耳跟韩信—起,率军出征。就是在攻打赵的时候、发生了著名的背水设阵的战役——并陉之战。
早在公元前208年正月,张耳和陈余便拥立贵族赵歇为赵王。到公元前206年2月,项羽分封诸侯时,又把赵歇的地盘分封给常山张耳,而把赵歇改封为代王。公元前205年10月,陈余因为没有被分封为王.便联合齐王田荣进攻常山王,张耳战败,投奔刘邦。陈余占领赵地,并把赵歇迎接回赵地,仍尊为赵王。赵王歇对陈余感激个尽,便让陈余做了代王。当刘邦彭城之败以后,赵歇和陈余便背汉降楚。
公元前205年闰九月,韩信开始向赵国进发。赵歇和陈余得到消息后,立即在井陉口(今河北井陉)屯集重兵,严阵以待。当时,赵军号称20万,韩信号称数万,实际上不过数千,因为那时的刘邦把他的精兵调到荥阳,抗拒项羽,所以兵微将寡。井陉口是太行山的险要关隘之一,乃兵家必争之地。
赵国的谋臣李左车认为,韩信、张耳是在打败了魏国、代国之后,乘胜追击,锐不可当,但是井陉口的道很难走,车不得并行,骑不能成列。韩信要通过这数百里狭窄山路,辎重必然远远落在后面。于是,他向陈余建议:“如果能给我3万精兵,让我从小道截断他们的给养,你则深沟高垒,不与汉军交战。这样汉军前不能进,后不能退,欲战不能,欲退无路,在荒凉的山野,粮草又得不到接济,不出十日,他们必败无疑。这样,韩信、张耳的头颅就会送到您面前。如果不这样做,我们反而会成为他们的阶下囚。”
可惜陈余是个纸上谈兵的书生,不重视战略战术,他对李左车的分析很不以为然,反而认为:“只要是仁义之师,就用不着诈谋奇计。”他对李左车说:“我记得兵书上讲,如果十倍于敌人,就把他们包围起来;如果两倍于敌人,那就跟他们较量—番。现在韩信号称数万,其实不过数千,又千里迢迢来进攻我们赵国,现在他们早已经筋疲力尽了。像韩信这样微不足道的兵力,我们现在却躲避他,以后如果遇到更强大的敌人,我们又如何取胜呢?像你说的那样,诸侯知我们胆怯,以后便也会轻易来进攻我们!”他固执己见,拒不接受李左车的正确建议。
殊不知,正是陈余的固执,让一场注定可以获胜的战争化为泡影。当然,他的下场比李左车预言的还可悲,他连阶下囚都没做成,而是死在两军的混战中。可见,固执这种人性弱点严重了也是会害人的,它就像一种病毒使得人的思维僵化,听不进别人任何的不同意见,无论正确与否,在这种偏执的心态下,难免会犯下致命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