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29600000037

第37章 醉爱红尘(13)

三部讲述的差异即是李洱的历史观,正是罗兰巴特的观点: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它会随着讲述者的语言而变化,所以无所谓真实与虚构。讲述者因为在特殊处境下的特殊身份以及厉害关系,故而在讲述中自觉不自觉地对历史进行了窜改,历史的真实就藏匿在这些缝隙深处。爱玛·卡法勒斯诺说:“受海登·怀特著作的启发,我把现实世界里的事件想象为一块布或一条缎带,历史学家只切割其中的片断。切割部位决定着他们的阐释。怀特说:‘同一事件可以成为诸多不同历史故事的不同要素……在三个不同的故事里,国王之死可以是开头,可以是结尾,也可以只是一个过渡性事件。’在我看来,切割部位对阐释的作用是,它决定哪些事件可以包括在阐释国王之死的相关配置之内。

小说中一位女歌手说,“花腔”是一种带有装饰音的咏叹调,没有几年的功夫是学不来的。确实“一咏三叹”,但是在白圣韬听来,“跟叫驴差不离”。在小说里,花腔并不是一种音乐方式,而是一种说谎的方式,有意掩盖真相。阿庆在前来调查他的反革命行径的“革命委员会”成员面前耍尽了花腔,却反复强调:“俺有个长处,就是不耍花腔。”白圣韬在国民党中将范继槐面前一再保证:“有甚说甚。”他们都知道自己所说的话对方未必就会相信,但是仍然竭力将谎言听上去更为可信。在这种花腔演绎下的关于葛任的讲述就因此真假掺和在一起,形成了这部历史花腔化的讲述特色。

当新历史主义小说思潮渐趋沉寂时,李洱以《花腔》宣告自己历史诗学的诞生。《花腔》的内容由三个当事人的讲述和大量的引文构成,葛任从没有直接出现在读者面前,一段段的讲述中,他的形象变得模糊和分裂。讲述者身份,阅历及在故事中所扮角色各不相同,这就注定了他们在各自的叙述中带上了不同的腔调和色彩。每个人都不可能成为历史真正的见证人,真实的历史是虚幻的存在。李洱对意识形态话语的解构昭示着葛任以及那段历史永远的都如柏拉图的经典比喻所言它们都是虚幻的存在。沃尔什认为历史的客观性几乎不可能达到,因为有主观性思维在左右着历史叙事。《花腔》的历史是在对话中产生的,它受制于对话的语境。就像李洱在《遗忘》里所说:“历史是一条长在嘴巴之外的舌头,和一块石头没什么两样。它无法言说,它需要借助别人的嘴巴确证自己。”而人性作为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参与了历史的进程,众多的腔调背后,历史滑向错乱。

关于葛任在当时的生活状态,作品中有众多言之确凿的证据,根据李洱的说法,它们出自某年某月某日的报刊或者杂志,煞有其事的描写着一段段的战争和一幕幕的生活。而其实,这些看起来很真实的生活都是作家在故意的渲染一种效果,他把这种荒诞的叙述作为一种修辞肆无忌惮的在历史中横行。

“《花腔》是站在现代性的人文主义价值立场上讲述历史,对文本之外有一个客观存在的历史客体并不怀疑,对人的价值,对人的主体性并不怀疑,它的思想意义主要在于批判权力对个人的控制和践踏。”刘思谦教授的话说明了在那个时代知识分子人性的不确定性。他们在各种诱惑力面前无能为力,每个人都希望葛任幸免于难,但每个人都参与了他的死。最终的结局和意愿背道而驰,人们分裂的人格定格了这样的结局。他们对葛任的爱仅仅是希望他的死是别人下手,自己可以逃离谴责与不安。冷漠无情贯穿着整个的文本叙述,葛任的遭遇是整个社会的悲哀。

《花腔》中葛尚仁的祖父非常宠爱他的一只猫,因为爱之太过,便在死之前杀了那只猫咪,熬成一锅汤喝了下去,他认定那是对它最好的爱。葛任就是死于这种爱观。他是一个诗人、翻译家,革命家。曾东渡日本留学,北上苏联学习马列主义,拜见过托茨斯基,聆听过列宁的教诲。被认为“以身殉国”“英勇战死”时,他实际上在大荒山做小学教师,一边养病,一边写作自传《行走的影子》。小说中他多次有逃跑的机会,但是都放弃了。卷首语中有一个耐人寻味的交代,他说:“有人说,葛任的生与死,其实也是我们每个人的生与死。还有人说,葛任身后长着一条尾巴,一条臧否各异、毁誉参半的尾巴,一不小心就会抽打住您的神经末梢。”作者申明,葛任是我的一个亲人,“我对他的爱也与日俱增。”与其说作者在扒拉历史的真相,不如说他在寻找个人生存的真相,对政治、革命、知识分子命运等的一次沉重而深刻的思考。窦思忠在决定葛任命运时所说:“要把他看成某一类人,这类人一世英明,却在革命的紧要关头犯下了天大的错误。如果我们还像往常那样深爱着他们,那么除了让他们销声匿迹,没有别的好办法。”认为杀死他是对名节的保护。

葛任渴望远离政治,却陷入了政治的漩涡。他是个个人主义者,有自己的憧憬与理想,但他的生命成了权力之争的牺牲品。在他的生命即将结束的时候,他对范继槐说他的志愿是当一个自由自在的文人,可是实现这种个人的自由愿望是多么的难。

斗争无处不在,党派之间,人与人之间,历史与现实之间,国与国之间。斗争触及到灵魂和肉体,血淋淋,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各种各样的争斗。历史之途就是一条充满凶险的争斗之途,弱者就是陪葬品,美好品质、个人身份都成了陪葬品。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是被窜改和蒙蔽了的。这也就涉及了新历史小说的诸多对历史的看法。

《花腔》引发了我们对于历史与现实,真实与虚构,记忆与遗忘,个人与群体等诸种生存状态的体验和考察。知识分子在李洱那里受到深刻的考察,他超脱的观望和嘲讽着知识分子的一切喜怒哀乐。李洱的小说总是让人感觉意犹未尽,关于后来的情节以及故事的真正结局都是由读者完成的,他用语言及情节的与众不同来使读者融入其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引发读者沉重的思考。

《午后的诗学》中费边是位大学教师,他一张嘴就是诗学,是对自己日常生活的精妙分析,有时还包含着最高类型的真理。90年代初他们经常聚会,这种带有知识分子沙龙或者自由主义者聚会的形式,实际上是对焦虑的一种主动抚慰,渴望在这种形式里得到缓解。有着“那个时代特有的颂祷、幻灭、悲愤和恶作剧般的反讽。”过去的朋友韩明当上了系主任兼党支部副书记,在即将上任前把三把火的想法(政治学习打卡;开办学术讲座等)告诉了费边,费边却将哈姆雷特的名言送给他:“在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唉,倒霉的我却要负起重振乾坤的责任。”如果放在韩明当官之前,这句话定会博得赞赏与共鸣,但时势的改变却使这句话显得不合时宜,甚至在韩明看来有讽刺和嫉妒之意。费边在妻子生孩子时未参加政治学习,便被扣了五十元奖金。

两个人正式闹僵是六月下旬准备系里的歌咏比赛,韩明亲自监督老师们的排练,并训斥了一些老师。费边插科打诨说,记不住歌词应该怪那些歌词文理不通,文过饰非,虚张声势,咋咋乎乎,和真实相违背,先天具有被遗忘的性质。费边的话解构了严肃的训斥气氛,使话题巧妙地转向。并得到了呼应,一位写过《建安风骨论》的副教授说,往人堆一站,听大家打狼似的一吼,舌头就不听使唤了。费边借题发挥,这些歌曲一旦与个体经验相脱离,就成了虚妄之物,记不住它,是因为它遭到了人的记忆的排斥。即便借助强势力量侵入了记忆,也无法在记忆中扎根。因为你发出的是别人的声音,它取消了个人存在的真实性。这一段颇见功底的发言如果从纯粹学术的角度出发,是非常精彩深刻的。但是在此刻的氛围,韩明就认为是对他行政身份的抵牾,刚刚走马上任的韩明想通过这样一个活动“给自己的从政生涯来个开门红。”而在费边等人看来,为了争夺名次而反复排练的这类歌咏比赛是无意义的。二者的基本目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甚至精神气质出现了南辕北辙的差异。两人由口角争风升级为拳脚相加,两个人的友谊到此戛然而止。

费边开始整天琢磨可能会被捅刀子的方式:收集课堂内不谨慎的言辞,整理后交给领导;职称问题;朋友中造谣等。诗意的费边变成了世俗的费边。这段时间他嘴边的不再是诗学,而是民间谚语,诸如,“先下手为强”,“老虎屁股摸不得”,“死猪不怕开水烫”,“我也不是手端豆腐的”等等。这些话语反映出费边头脑里的政治意识和他对生活的认知。一个努力想要摆脱被异化的生活的人,发现自己已经被政治权力化,日常生活被权力所毒化。仅仅是与直系上司的一场顶嘴就足够让他草木皆兵,神经高度紧张,丧失了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这实际上是一种极其荒诞,极其苦涩,而又在生活中普遍存在的讽刺。而韩明由一个自由发表见解,在沙龙中畅谈的自由知识分子,一经披上官衣,便不能容忍异端和玩笑的存在,他要的是权威和统一整齐的唱歌队伍。于是费边的戏谑就成了对韩明主任权威的冒犯。

两个人由一场小争论上演为非你即我的生存大战,最后,权势人物出场,韩明被解除系主任职务,整天神思恍惚,被出租车撞断了一条腿,后服利眠宁自杀。双方的争斗以一方的死亡告终,闹剧变成了悲剧。知识分子的品格、骨气在此也一一被嘲讽,他们的知识也仅仅成为了装饰的花边,是夕阳中的诗学,即将沉没。

小说对其他人也没好气,几乎把文人的陋习都刻画了下来,因为是文人的刻画,故而更加入木三分。诸如办杂志流产,好卖弄嘴皮却难以付诸实践,性情中的柔弱,难当大任与嘴上的使命感、责任意识等。在荒诞中有嘲讽,语言不乏精粹、提神之处。尤其是以费边为代表的语言,是一个哲人、诗人的混合体发出的对人生、社会、世界甚至宇宙的感悟,深沉而高蹈的诗学随处可见。

还有《导师死了》中的封建帮主意识,阴暗卑琐的心理,在这样不择手段的追名逐利的文化环境中,人渐渐异化为非我。他们谨言慎行,人格萎缩,丧失主体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甚至行为能力。为了生存,甚至不是为了生存,他们降格以求,抛弃良知与操守。41岁的民俗学家吴之刚教授住在疗养院里一遍又一遍地修改他的民俗学专著,他才华平庸,因为娶了民俗学界权威常同升推荐的演员缪芊而被当作弟子,从而渐渐出名;常同升教授直到全身瘫痪,失语状态下还利用自己的权威地位对吴之刚进行打压,最终导致吴帮常洗澡时有意或是无意淹死了常,最终吴也跳楼自杀。“我”是吴之刚的学生,亲眼目睹了师长辈的作为,小说的结局,“我”与老师的情人、常同升的女儿嫦娥结婚,并修订了《中国民俗学原理》以备再版。很荒凉的结局,否定了一切良知、道德、操守。可算是“礼崩乐坏”的一个现代注解。在荒唐的表象下,有着深刻的、惊人的生活的真实,哲理的真实。从知识者的生存本相入手,从日常生活琐事——衣食住行、晋职调资,到最个体的最隐秘的爱情婚姻,情欲冲突,我们看到了当代知识者的一隅。

《喑哑的声音》大学教授孙良是一个矛盾的人,一方面他在麻将桌前消磨生命,追寻生活中一次轻松而迷人的猎艳,利用讲课时机推销自己的文集;另一方面,又像费边喜欢收集好诗一样,他搜集着生活中残存的诗意:黄昏田野中惊飞的乌鸦,艳遇中女人的羞怯的表情。对他说,邓林仅是他的一次猎艳而已,或许动了些真情。比如,孙良会突然想去看邓林,看见在公众面前有些做作的邓林,“想闹出点乱子来。”

但如此而已,在邓林一次意义莫名的哭泣时,他想:“如果她现在明白无误地对我说,她也深爱着我,那又顶什么用呢?”意义、爱情都隐藏在迷雾深处,似乎他的生活已经不堪负重,担当不起任何的真情。生活中的潜秩序与飞扬的灵魂诗意之间没有截然两立的矛盾,它们似乎是并存着,无关乎高尚或低下,都是生存,是生存的不同侧面的体现。

在李洱的小说深处蜷着一份无奈,或者说无聊,对人生意义的一种安静的否决。——看上去很精神抖擞地,很用劲很用力地。不再有束缚与挣扎,不再对谎言和欺骗愤怒,一切都因明白而麻木,因习惯而熟视无睹,而心肠冷硬疲沓下来。在充斥着对金钱、性的崇拜中,费边这位成长于六十年代的大学教师(职业)、诗人(爱好)内心深处顽强的保留着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的情愫:精神的优越感,迷恋写作。从他冲口而出的那些哲学家、诗人的名言可以看出他的性情。他甚至玩赏孤独。他越是用心描述费边的语录和他生活中的悖论,越是让人想到这个时代对精神和诗歌的压制。他的过于高蹈决定了他的生活只能靠诗和哲学来疏通精神的淤塞。这里显示出一种暧昧和矛盾。没有愤怒,没有屈辱感,对于现实生活的认知,他比别人更清醒更洞彻,游鱼其间,只是沉重肉身的无奈涉足,而非精神认同。于是更多的时候,他陷入精神的无聊。

同类推荐
  • 雪域放歌

    雪域放歌

    《雪域放歌》是黑龙江省第三批援藏工作队的重要学习成果和精神收获。这部诗文集感情真挚、内容丰富,充分体现了龙江援藏队员们对西藏的热爱眷恋和好男儿志在四方的豪迈情怀。
  • 毛泽东与西游记 封神演义

    毛泽东与西游记 封神演义

    也不像对《西游记》、《水浒传》那样,在毛泽东喜欢阅读的古典文学名著中,对书中故事时常运用,随手拈来譬解事物,解释道理。从目前看到的史料中,当作政治、军事书来读,毛泽东谈起《封神演义》的时候不算多,但是,毛泽东却熟读这部书,《封神演义》占有特殊位置。他读《封神演义》虽不及《三国演义》和《红楼梦》那样,对书中故事有自己的分析,并且用他这种分析,讲述重要道理
  • 快活的发明家

    快活的发明家

    本书收录了“快活的发明家”、“生之门”、“一个普通女人的故事”、“明星篇”、“总是春光”等10余篇报告文学
  • 唐代类书与文学

    唐代类书与文学

    本书是“西南大学文献学研究丛书”之一,全书共分3个章节,主要对唐代的类书与文学作了介绍,具体包括唐代类书的编纂、类书与文学、类书与题材惯例。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 周恩来在重庆

    周恩来在重庆

    换言之,在这九年期间,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尤其是影视作品多有反映。长征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重点战役几乎都有所反映,周恩来在重庆前后计九个年头。诚如我当年写电视连续剧《长征》的时候,周恩来在延安以及其他地方的活动,自周恩来逝世三十多年以来,略述或不述;二、全剧笔触的核心是,周恩来的人格魅力。经与金冲及、冯蕙、廖心文、黄允升以及李准、仲呈祥、李硕儒等协商:一、全方位反映周恩来在重庆的战斗生活。为此,他对党、对人民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同时,他在重庆期间指导党的地下工作、与中统和军统斗法等所显示出的机警、灵活的胆识就从略了。在这期间,但没有一部全方位反映长征的电视连续剧
热门推荐
  • 重生渔家女

    重生渔家女

    小鱼觉得,穿越不可怕,重生不可怕,可怕的是一穷二白,随时担心会饿死。她重生在渔村,家中亲戚一大堆,穷的穷,抠的抠,最厉害的不是赚银子,而是嘴刻薄,让人哭笑不得,都是穷给闹的。渔船落后,地少人多,穷的还真没话说。看她一个渔家女,怎么翻手赚钱子,覆手抢银子。--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触动心弦

    触动心弦

    他的悲摧之处在于顾盼生辉的美人对他的熟视无睹,如若终生不相识,他还会不会为她的无视而失落,继而陷入情网?她却无知无觉,始终沉浸在自己的梦中不能醒来,那又绿江南岸的微风细雨能否转入此间来……你许我一抹笑颜,我馈你一世芳华!且看一段都市男女的爱情童话……
  • 我是你的朱丽叶

    我是你的朱丽叶

    本书描写的是一个花痴女生与帅哥老师的悲催情感故事。米星希是学生们的知心朋友,恋爱却一直不大顺利,他和美眉老师林可可是一对欢喜冤家,两个人互相爱慕,却都不承认,他们总是吵嘴,以各种方式攻击对方——当老师的恋情出现危机时,暗恋老师的女生疯狂制定“老班培养计划”,美女老师只好绝地反击——两位“麻辣教师”以独特的风格教育学生,他们对学生宽容,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亲人对待,为他们付出自己的努力,觉得学生就是自己的一切。我们可以从这本书中看到许多的感动,会从中感受到老师的伟大。这本书就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不仅笑料百出,有数不尽好看、好玩的故事……
  • 倾国红妆

    倾国红妆

    本是小山村平凡女子,为保护家人自愿进宫为妃,却不料家人最终难逃一死!失去了唯一的羁绊,她剩下的只有仇恨!主导后宫争斗,引起纷纷战争,只为报仇:“既然不让我爱的人活,那么就用整个周国来陪葬吧!”
  • 恋人在身边

    恋人在身边

    夏夜的雨来得又急又猛。滚滚雷声爆裂着粉红色的电光,划开幽暗的夜。窗内的空气燠热又压抑,潮得让人喘不过气来。清瑾长眉斜挑,薄薄的唇喑哑地吐出残忍的话,“从我来到这个世间,第一眼看见你,这一切便已经在劫难逃!”============================================【某苏的VIP读者群:134237135,亲们敲门请提交红袖ID。】
  • 绝色仙妻

    绝色仙妻

    本文为半价书,看完不足三元——————————————————-她如同一阕美丽的词,开尽了所有的风华绝代,让男人在梦里阅读,于是,风都老了,很平静,云也老了,很飘逸,月更老了,很凄艳,男人们也老了,相思催人老!江湖,宫廷,疆场,田园,何处是情人的最后归宿呢?嫉妒,误会,伤害,情到深处人自伤。天下第一庄的少庄主慕容闲云,幽冥宫宫主聂清漪,契丹国的太子,皇叔宁王,还有乡村少年阿更,谁才是杜梦白最大的情敌呢?********************************************另外,请支持柳絮的其他两篇文:钦差相公仵作妻》《邪魅丞相狂妄妻》********************************************在这里不能免俗地说一声,喜欢的话就多多给柳絮推荐,QQ群52416440敲门砖,书中人物名PS:亲们的的留言收藏才能给柳絮带来写作的动力!^○^希望大家多多支持!!
  • 谁赶走了优秀员工

    谁赶走了优秀员工

    系统地阐述了如何防止企业优秀员工流失的途径及方法,从多个方面详细介绍了环境留人、待遇留人、工作留人、制度留人、情感留人等方面的知识。深入剖析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误区,提供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帮助广大企业管理者了解留住人才的各种途径及具体操作技巧,以便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打造一支稳定、团结、向上的职业化的高效团队,为企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与智力保障。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迷糊娇妻霸道夫(全本)

    迷糊娇妻霸道夫(全本)

    一个大总裁,在替朋友代课时被一个年轻的女学生迷住了,继而愿意继续代下去当她的兼职老师。一个财团的继承人,也是未来的总裁,却在第一次班会课上,被一个女生的开场白深深打动,从而愿意当她的免费司机兼家教、不要钱的房东。一个被家族要挟要剥夺继承权的总裁,为了心爱的女神,宁可放弃总裁不当,而当一个杂志社的主编。一个美国驻香港的服装总裁,也为了一见钟情的女人,宁可当别人孩子的名义爸爸……与她同床共枕……Q群:83086636(岛之恋)
  • 落日余晖(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落日余晖(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从喧嚣中缓缓走来,如一位许久不见的好友,收拾了一路趣闻,满载着一眼美景,静静地与你分享。靠近它,你会忘记白日里琐碎的工作,沉溺于片刻的宁谧。靠近它,你也会忘却烦恼,还心灵一片晴朗。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