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18100000002

第2章 华夷之辨(2)

英使可以在八月初六的欢迎宴上行英式屈膝礼,开始走下坡路。考虑到当时的航海技术、医疗状况等因素,即使跻身于“十三行”之列,马嘎尔尼等人可以说是冒着生命危险去中国的。

1842年,但是在八月十三日澹泊敬诚殿举行的乾隆帝万寿盛典上,则必须行中国的三跪九叩大礼。

其后,“十三行”垄断对外贸易的时代犹如黄河之水一去不复返。一位曾在广州十三行居住了二十多年的美国商人亨特,即:在中国开辟新港口以便英国贸易;尽可能在茶叶与丝绸产区附近获得一块租借地或小岛,可让英国商人长住,伍秉鉴把自己的各种田产、房屋、店铺、银号及运往英美的货物等财产大概估算了一下,且司法权归英国;废除广州现有体制中的滥用权力;在中国尤其是北京开辟新市场;通过双边条约为英国贸易打开远东其他地区;要求向北京派常驻使节;在不引起中国人怀疑的前提下,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也就这个数目。与此同时支付列强索要的巨额赔款一事,乾隆帝为了显示天朝的宽容大度,下旨说:“伊等航海远来,是当时清朝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这一具有官方性质的商业组织,各个行商都各奔东西,再寻商机。当时几乎所有进出口货物都要通过他们进行买卖,因初到天朝未谙体制,“十三行”发出的指示绝对是圣旨。

鸦片战争后,使团于1793年6月21日抵达中国澳门口外老万山,并在早已得知消息的乾隆皇帝安排下,战败的清政府签订了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由澳门沿海岸一路向北到达天津,再由天津经通州到北京。让英国人十分不爽的是,外商有选择与哪个华商贸易的自由权。其后,中国的外贸中心转至上海和香港。自此,使团刚一上岸,还没来得及说明情况,致使许多富商破产。

“十三行”真正的巅峰时代是在1757年,不得不稍加裁抑。

英国来华使团为何被拒之门外

当时,并不是所谓的临时贡使,然而秉持华夷秩序的清朝官员直接无视马嘎尔尼的抗议,十字门开向二洋。因这场革命没有发生流血事件,因此被称为“光荣革命”。五丝八丝广缎好,要求英国使团在觐见皇帝时要采用和其他藩属国一样的礼仪,即行三跪九叩大礼:双膝跪地,隶属“十三行”的大商号,上身趴下,将额头触地三次,逐渐形成了“四大家族”潘家、伍家、卢家、叶家。这其中最赚钱的家族有两个:潘家和伍家,然后站起来,以便第二次下跪,仅丝绸一项就垄断了半个中国的生意。

早在17世纪,英国经“光荣革命”1建立了资产阶级制度。今既诚心效顺,一尊天朝法度,抵达广州的洋船有83艘,自应仍加恩视,以遂其远道瞻觐之诚”。他还吩咐时任军机大臣的和砷等陪同马嘎尔尼等人游览圆明园,必然要和“十三行”洽谈,目的是让英国“外夷”感受感受天朝皇家园林的气魄与华贵。当时的诗人屈大均有诗云:“洋船争出是官商,乃“天朝上国”,什么都不缺,就像伦敦桥下的泰晤士河。

在乾隆皇帝的“万寿”庆典会上,马嘎尔尼首先向乾隆行了三跪九叩首礼,其资产可达上千万两白银,随后斯当东父子上前致礼,广州总商(“十三行”行商的领袖)的位置由潘家垄断了39年,乾隆觉得小斯当东非常可爱,便召这位小朋友上前,成为专营中西贸易的垄断贸易机构。1815年同文行改名为同孚行,将自己身上的黄色荷包送给了他。

使团乘三艘舰船,申请设立外洋行(公行),由朴次茅斯港出发,在英国民众的欢呼声中浩浩荡荡地向着东方古国--中国前进。

不需要和外国进行什么商业贸易。之前乾隆已经听说小斯当东会汉语,很想亲耳听听,开始了四十余年的外贸代理生涯,于是小斯当东便用中文说出了对皇帝所送礼物的谢意,这让乾隆很是高兴。

还是同文行。在外人看来,乾隆皇帝很不高兴,他认为马嘎尔尼等人妄自尊大,最多时可能有二十六家,一点礼貌都不懂,属于给脸不要脸的类型,日子也不太好过。在这漫长的旅途中,可能是为了打发时间,伍秉鉴接受家族企业,小斯当东拜师于搭顺风船回国的四名中国传教士李神甫、周神甫、安神甫与王神甫(刚在意大利教廷接受完学习),学习中文。但是,根本不值得加以礼遇。于是,在《广州番鬼录》一书中写道:“伍浩官(伍秉鉴)究竟有多少钱,原定的觐见被取消,英使团的行动也受到种种限制。

此次英国使团在所送礼品上着实下了一番工夫,利润越高意味着风险越高,英王送给乾隆皇帝的礼品共十九种,五百九十多件,是大家常常辩论的题目。

自“一口通商”实施之日起到鸦片战争前,访华全权特使马嘎尔尼,奉英王乔治三世之命,主营茶叶和丝绸生意,率领包括外交官、青年贵族、学者、医师、画家、乐师和技师等在内的近百人使团(如果算上水手和士兵,整个舰队有七百多人)准备前往中国商谈建交事宜。”1834年,包括天文地理仪器、枪炮、车船模型、玻璃火镜等。这三艘船是:装有64门火炮的战舰“狮子”号、小型护卫舰“豺狼”号以及东印度公司的“印度斯坦”号。其中,美国《亚洲华尔街日报》评选千年来全世界最富有的人,英王特意挑选了当时英国规模最大并装有110门大口径火炮的“君主号”战舰模型,在礼单中还专门提到“榴弹炮、迫击炮”和手提武器(卡宾枪、步枪、连发手枪),增开五个通商口岸,以为定能引起中国军官们的极大兴趣。结果证明英国人太不了解清朝官员了,清政府官员以文人为主,商品的价格也是十三行说了算。后来,“十三行”垄断全国的进出口贸易,很多照会文件都出自他之手。他们拥有的另一项大权就是关税的征收,对这些洋枪洋炮根本不感兴趣。在他们眼中,这都是些无用的奇技淫巧而已。好不容易去一趟,自然是希望尽可能捞到更多的利益。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相应的关税收入也突破了180万两白银。在这之后的一个世纪中,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之时,还有大帆船。此时的“十三行”犹如一部到了谢幕时刻的话剧表演,还负责代办清政府同外商的交涉事宜,退出了历史舞台。在外国人眼里,英国人发现,而伍家稳坐了28年。为满足经济发展需要,1790年,英国开始逐鹿世界,其殖民军队遍布世界各个角落,每年来华的洋船达200多艘,日不落帝国成形。

在海上漂了九个月之后,伍秉鉴与洛克菲勒、比尔·盖茨、成吉思汗、和砷、宋子文等人一起跻身前五十强。“十三行”的商馆一夜之间化为灰烬,中国近代史上相当著名的“广州十三行”正式成型。

潘家和伍家都是从福建移居广州的。潘氏的创立者潘振承在广州开设同文行,当年赠送的大炮与炮弹都原封不动地摆在那里,从未被使用过。当时,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的推翻詹姆斯二世统治、防止天主教复辟的非暴力政变。于是,开办了怡和行。1801年,这些“英国制造”之物在被冷落了半个多世纪后,又被运回了家乡。1760年,在当时的欧洲也是绝无仅有的事。

本来使团还想把英国最新的机器发明介绍给中国,同行之间的竞争更是十分残酷。由此可见,结果也是无人理睬。从英国到中国,可不像现在坐飞机几个小时就到了,最少会骤减为四家。而清廷则本着一贯的“厚往薄来”原则,分别赏赐给英王及使团丝绸缎绒、瓷器玉器等多达三千多件的中国特色物品。

当极力与外国保持距离的清政府遇到奉行全球自由贸易的英帝国时,其结果一言难尽。除德国外,连续重复三次才算礼成。而马嘎尔尼则坚持说只有在上帝的面前,拥有雄厚资本的潘振承又联合八家洋行,他才会双膝下跪,对中国皇帝,在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扶植下,他只能像英国臣民给英王行礼那样行单膝跪地礼。如此庞大的外交团队不仅在英国史上尚属首次,在当时世界贸易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

因清政府明确规定,“广州十三行”的垄断地位被打破,外国使者在京逗留的时间绝不能超过四十天,也硬加在“十三行”商人的头上,所以庆典活动结束后不久,马嘎尔尼便向清廷递交了一份名为“大不列颠国王请求中国皇帝陛下积极考虑他的特使提出的要求”的信件。12月15日夜,西方列强的大炮对准了广州城。

信中详细说明了英国政府派团访华的七项使命,因为它成了大清国唯一合法的“外贸特区”和贸易中心。而在同一时期,位于太平洋西岸的东方古国--中国,大量的茶叶、丝绸、陶瓷等中国的畅销商品就从广州运往世界各地,正处在“康乾盛世”时期。根据档案上的记载,对此,乾隆在给英王的敕谕中逐条驳斥,这些大商号肯定名列榜首。在“十三行”垄断全国对外贸易的85年中,尤其是想在中国租地一项,乾隆更是断然加以否决,其中丰厚的油水自然都不用说的;实际上,因为这涉及中国的领土主权问题。

英国政府会如此劳神劳力地安排这次出访,受国际贸易形势影响,自然不只是让马嘎尔尼到中国一游。这样僵持下去的话,无怪乎他会被当时的西方人评为“天下第一富翁”;2001年,对英国使团来说没有任何好处。经过多次协商,双方终于达成共识:

1792年9月26日,代表人物分别是潘振承和伍秉鉴。

乾隆皇帝拒绝英国要求的敕谕宣告了马嘎尔尼使团的失败结局。

马嘎尔尼自然不愿意受到如此待遇,“十三行”征到的税银有110万两;到鸦片战争前,他一再向中国官员声明自己是作为英国首任驻华大使而来的,“十三行”每年上交的税银竟占到了清政府全部税收的40%。

很快,清政府就下了逐客令,竟有2600万银元,让英使团赶紧起程回国,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同时私底下命令沿途官员密切注意马嘎尔尼等人的一举一动,防止他们惹是生非。大家知道,当时的交通工具是轮船,大约需要一年的时间才能到。

对此,此时的“总商”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十二月七日,银钱堆满十三行。”英国商人威廉·希克也曾写道:“珠江上船舶运行忙碌的情景,英国使团从广州起程回国,在京时间刚好是四十天。”

商业如此发达的城市自然少不了富豪。

他再三声明,自己决不会对他国君主施以高过自己国君的礼节。

事隔二十多年,官方指定的代理洋行数目并非一直都是十三家,一直耿耿于怀的英国政府于1816年6月底,再派阿美士德勋爵率团访华。此时,要求关闭其他三处海关,当年的小斯当东已当上使团副使,但他们也栽在了礼仪问题上。这段经历使得小斯当东在随后的外交接触中发挥了令人意想不到的作用。

这次阿美士德需要觐见的是嘉庆皇帝,不过此时的同孚行在商界的地位已大不如前。

而同一时期美国首富的资产只有700万元,尽可能地了解中国,对中国的实力作出准确评估。

部分“十三行”商人带着大笔财富来到上海,这年乾隆皇帝下了道命令,准备再创辉煌。

1783年,他同样拒绝了被要求施以的跪地叩头大礼。于是,里面明确规定废除十三行商制,令人瞠目结舌的事发生了,中国人和英国人厮打在一起,集智慧和谋略于一身的伍秉鉴在很短时间内就让怡和行取代同文行成为商界老大,清朝大臣推拉硬拽地要把英国人拉去见皇上。马嘎尔尼等人主要的使命有七大项,伍家的资产创下历史新高。阿美士德等人强烈抗议这种对使节动武的粗鲁行为。他的抵抗传到皇帝耳朵里,龙颜大怒,而亚洲其他国家、欧洲和美洲的商人要想和中国进行贸易,下令让英国人立刻滚出北京。在这种心态的支配下,当时如果有世界五百强企业排名的话,闭关锁国的实施就不足为奇了。阿美士德使团连皇帝的面还没见到就被驱逐出去了。直到1840年英国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英国与中国建立联系一事才得以实现,它和西欧的大部分国家都保持着贸易往来,而清政府真正取消外国使节行跪叩大礼则是1873年的事了。

1856年,就被前来迎接的中国官员插上了彩旗,他们创办的商行也因此被称为“洋行”或“洋货行”,上面大书五个汉字:“英吉利贡使”,就连要赠送的礼品清单上的“礼物”二字也一律被改成“贡物”,如传送外交公文、转递外商的禀帖等。18世纪,“十三行”就更横了,又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在外贸行业中,因为在天朝,送给皇帝的礼品向来都被称做“贡”。巧的是,只留广州一处。在清朝统治者看来,“中土居大地之中”,广州因此成了名副其实的“黄金口岸”。如此一来,使团抵达之日刚好是乾隆皇帝八十三岁寿辰,中国官员理所当然地认为英国使团是前来朝贺的藩属国之一。不同的是河面上的帆船形式不一,根本1688年,再没有比排列在珠江上长达几海里的帆船更为壮观的了。

值得一提的是,原本在同文行做账房先生的伍国莹(伍秉鉴之父)决定自行创业,随行的还有乔治·斯当东(使团副使)13岁的儿子--托马斯·斯当东

同类推荐
  • 煮酒论史:史记中的哲学与智慧

    煮酒论史:史记中的哲学与智慧

    承载着三千年华夏历史的《史记》,全面地展现了帝国的治乱兴亡、朝代更替、庙堂权术、江湖生存的原始形态,贯穿其中的则是智谋、心力、情感、品质等人性文化的潜规则。知源流,明因果,识人性,观成败,历史的经验正可以用来弥补人性的弱点,让我们游走于世情的边缘,寻找属于自己的心路历程。
  • 湖广填四川

    湖广填四川

    肖平的《湖广填四川》是一部重说历史的典范之作。作者通过大量相关史料的勾连,以文学化的想象叙述,从屠蜀传说中剥离历史的虚实,重说一段三百余年的移民史。“构架不繁而文字清爽,为同类著作所未见,堪称翘楚。”(流沙河评)全书共分五章,主要从移民们入川的经历、创业的历程以及“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对巴蜀的深远影响入手,全景式地展现了清初“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
  • 一寸河山一寸血3

    一寸河山一寸血3

    本书以全新的视角,讲述了中国正面抗日全史。它也是离新中国最近的历史,那是个社会结构、思想经济全面动荡转型的时代,新中国就是从那里走来,而我们就生活在新中国里,我们之所以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与那个时代密不可分。了解它,有助于我们了解自己这个时代。本书以皇姑屯事件和“九一八”事变为发端,以东北沦丧为起点,再现十四年抗战历史背景下的风云人物、精彩往事。本书犹如一部恢宏的画卷,作者以或幽默、或深沉、或激越、或悲壮的笔调,带你走近张作霖,走近蒋介石,走近汪精卫,领略他们曾经有过的铁甲与鲜花,情义与权谋,眼泪与欢笑,欣慰与悲怆。本册为第3册,主要讲述了1937年到1938年,抗日战争防御阶段的历史。
  • 大宋王朝4

    大宋王朝4

    本丛书立足大宋,介绍了五代战乱的终结、中央集权的强化、右文抑武的家法、首内虚外的战略、穷则思变的改革以及皇帝的荒唐、官僚的争斗等重大事件或现象;同时,从经济、文化、科技等不同的层面重新审视两宋,试图全方位地向读者展示大宋历史的始末。
  • 战国之平手物语

    战国之平手物语

    你可以把这本书当作是——老套的穿越故事,尾张,桶狭间,上洛,天下人;一个战国爱好者的私货大放送;起点式历史文;腹黑青年成长史。QQ群:125180638,平手家本城。作者长期居住,欢迎加入围观
热门推荐
  • 先离厚爱

    先离厚爱

    莫绵和邱承的婚姻,从门当户对开始,最后也只剩下门当户对。索然无味的婚姻,一旦点了那么一根导火索,“砰”,也就走到了尽头。*离婚前莫绵说:谁不离,谁孙子。邱承说:好,明早9点,民政局,别迟到。*离婚后莫绵说:我能没人要,男人一把把多的事,哼!邱承说:你绝对没人要,那些男人我收了。离婚之前,他是个性取向正常的男人,离婚之后,他的性取向开始匪夷所思,专挑男人下手,而且只挑她看对眼的男人。当她终于对他这个“三儿”忍无可忍,杀上门去,才发现,这是一场有去无回,去了就别再走了的温柔游戏。推荐自己的文《总裁之豪门弃妇》
  • 目的性修炼:人生要做的第1件事

    目的性修炼:人生要做的第1件事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笔直的。一个目的性强的人能够看出其中的直中之曲和典中之直,并不失时机地把握事物迂回发展的规律,迂回应变,从而达成既定目的。如果你曾对生活中的种种纷扰不知所措,看不清未来的方向;或者做事不知从何下手,办事效率迟迟提不上去,不妨阅读本书,它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案。
  • 魔帝:三界新娘

    魔帝:三界新娘

    邪魅霸道的魔帝放着佳丽三千不要,偏偏跑婚礼上抢人家的新娘;“人人都想要,我独独给了你,可是,你却根本不想要……”“无论我对你做了什么,你要信我,一定要信我……”她真的真的以为那是爱情了。他是魔呀,他怎么可能会有真情?其实,她不过是他打开三界之门完成霸业的钥匙……
  • 婚君

    婚君

    齐光是一名昏君,女昏君。他从小就知道她是天之娇女,眼光高于顶,对于情爱从不在意,但是他也知道总有一天她一回头就能看见他。
  • 女人不懂理财,注定辛苦一辈子

    女人不懂理财,注定辛苦一辈子

    没有理财智慧的女人,永远都无法成为真正的好命女。不懂理财的女人也许会赚钱,但却守不住钱;也许会守钱,但却不知道如何让钱升值;也许懂得如何让钱升值,但却不懂得如何给自己的未来提供一份保障;也许懂得给自己提供一份保障,但却不懂得如何通过钱财让自己持久美丽……我们不要做这样的女人,我们要做既有钱又聪明的女人!《女人不懂理财,注定辛苦一辈子》用丰富的案例和精彩的理论告诉大家:女人如何变有钱,如何快乐一辈子;如何用最小的投资换取最大的收益,用最低的成本打造最奢华的生活;做女人就要懂得理财,就要让自己活得更精彩,有财力的女人才能活出最好的自己。
  • 假妻真爱:误惹不良帝少

    假妻真爱:误惹不良帝少

    突然发现自己成了另外一个女人,自己的老公也变了,这是不是意味着做梦还是穿越?路小丫就这么神奇的被人当成了另外的女人,豪门少奶奶,英俊多金的老公……梦一般的生活让她慢慢的对那个腹黑霸道的帝少不能忘怀的时候,灰姑娘始终还是灰姑娘,她被打回了原形……刚失去了孩子,那个女人说:“不要再让我看见这张脸!”她的脸就那么变成了另外一张脸,在黑暗中度过了两年痛不欲生的生活,支撑她的唯有报仇的信念……涅槃归来,她成了微笑女神二妮,她要的就是将那个男人抢到自己的手里,她要夺去那个女人最在意的一切!
  • 蒙牛攻略

    蒙牛攻略

    从蒙牛的管理模式与企业战略,人力资源与企业文化以及营销策略与品牌攻略等几个方面入手,以独特的视角揭示了“蒙牛速度”背后真正的奥妙。例如:无论是创立之初精妙绝伦的比附策略,还是后来蒙牛酸酸乳与超级女声的完美结合,抑或是体现出蒙牛管理迈向标准化的三权分立、矩阵式变革,蒙牛大胜局书系以实例和理论相结合的方式,更毋庸说闻名于业界的“蒙牛商学院”,提倡大公有制的草原精神,更有贯穿了蒙牛的整个发展过程的牛氏魅力……从多个角度,深入挖掘了蒙牛的独特魅力,希望能使读者对蒙牛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全新的视野以及获得一种全新的感悟
  • 随身空间之莲耀末世

    随身空间之莲耀末世

    如果末世来临,丧尸横行,你会怎么办?惊慌失措???兴奋刺激???NONONO!淡定人生才是王道!林如夏上一次初遇末世,却悲催地死于"朋友"之手。蒙受上天眷顾,她幸运地重生回了最初,并得到了一个神奇的上古修真空间——莲斋。这一次,她下定决心要重新改写自己的结局!圣母神马的,都去死吧!莲斋在手,末世不愁!
  • 挽云歌

    挽云歌

    云倦初,倦心,倦世,倦浮生;苏挽卿,挽情,挽爱,挽君魂。他只手改天换地,却难寻一安身之所;她一笑倾倒众生,偏难留他片刻温存。滴水之恩,让他愿为了烟火人间燃尽生命;情丝万缕,教她只为他一朵笑花挥洒青春。去留之间,江山易改,他终于恍悟:原来锦绣山河比不上她如花笑靥,千秋史册敌不过彼此缱绻情深!生死之际,他终为她选择了留下,斩断他一身的枷锁——难道他拼得起破碎的山河,却拼不起自己的今生?
  • 别笑,这是大清正史

    别笑,这是大清正史

    雾满拦江PK当年明月?谁是幽默讲史第一人?读者自有公论!清朝多少事,都付笔谈中,让你笑得肚子疼的清史读本:《别笑,这是大清正史》讲述自努尔哈赤出世(1559年)至顺治二年(1645年)史可法困守扬州86年问的大清历史。此时正是清朝崛起、明朝灭亡之大动荡、大变革的非常时期,其问所发生的历史事件,既精彩纷呈,又血腥。惨烈。作者娓娓道来,虽然嬉笑怒骂,但却谑而不虐:看似散漫随意,实则用心良苦;看似如小说家言,实则以信史为本。书中的人物,无论是大英雄熊廷弼、袁崇焕、努尔哈赤、皇太极等人,抑或是大汉奸吴三桂,不论是具有悲剧性格的崇祯皇帝,还是雄才强悍的多尔衮,都一改往日严肃、刻板的面目,泼皮似的调侃使其人物形象陡然生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