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98300000015

第15章 贝多芬:平凡的乐圣(5)(1)

有一个夏日,音乐家莫谢莱斯和奥地利诗人(《致远方的爱人》的词作者)一起到贝多芬家中拜访,他们走到那幢“黑西班牙人”房子的二楼,钦了半天门铃也无应答,于是擅自推门进屋。只见前厅无人,书房里传来哼哼呵呵的声音。他俩走到门口,见墙上挂满了乐谱纸,上面乱糟糟的用各色炭笔涂满了记号,贝多芬热得只穿汗湿的贴身衬衣,一边往墙上写音符,一边挥着拍子,一只手还在钢琴上摸和弦。那架钢琴的琴弦早已被他敲断。他们觉得上前打招呼可能会惊扰耳聋的大师。终于见过贝多芬工作的样子,两人心满意足地走了。

晚期的奏鸣曲“自传”变得亲切。OP.110,朗诵调语气,主题来自两首歌曲,《我家的猫生了小猫咪》和《我风流,你潇洒》。有趣的是,他将这两首通俗歌曲发展出了神秘而忧郁的气息。这里叫人印象深刻的是结构上的突破,呈示部不再反复,整首乐曲几乎不可分割。后部分构成复调的迷宫—缓慢的、贝多芬口味的主调式对位,像波光闪闪的河流,之后直接加速,仿佛河流流向了天空。

Op.111也是一气呵成。织体的衔接更自如,如和声衔接一般起伏有致,情绪照样纷乱。第一乐章热烈而阴郁,第二乐章却像换了一位钢琴家在弹,明朗地忘了之前的阴影。仿佛物质与精神,两个世界,二元对立,自彻底中获取力量。这里一共只有两个乐章,当时学生们都问贝多芬第三乐章何时写完?贝多芬只是笑笑,说算了,没时间。而我们听到最后,发现全曲已经圆满告终。他已无话可说,终于释怀了,看淡了,得道了。托马斯·曼在他的小说《浮士德》里花了整整一章描绘这首op.111,他形容第二乐章的小咏叹调的开放式高潮是“没有回头路的结尾”,连再现也不必了。在第一乐章暴风雨中的酷烈挣扎之后,结局已变得不再重要。这种识破给予钢琴家不少挑战,弹奏它,已不是在弹钢琴,也不仅寻求美与诗意,而是探寻自己的灵魂里是否有这份真实的超然。

说到宗教感,朋友们都知道,贝多芬从不上教堂,吃饭睡觉前也从不祷告,而且时不时爆出泛神论甚至异教徒的言论。贝多芬不信神。但他写宗教音乐,并在全欧洲推广自己的弥撒曲,如《基督在橄榄山上》、《C大调弥撒曲》、《李奥波德二世加冕大典清唱剧》,还有晚年写的著名的《D大调庄严弥撒》。

《庄严弥撒》写了4年,是为贝多芬的学生、资助人鲁道夫公爵而作。在1819年,鲁道夫公爵被封为奥尔默兹大主教,《庄严弥撒》本来要在典礼上演奏。可是到1823年,奥尔默兹做了三年主教之后贝多芬方才写完这首献礼。此时离贝多芬去世只余4年。辛德勒说,贝多芬作此曲的时候,改头换面,浑身散发出狂热而庄严的气质。这也正是这首大型乐曲的气质。他有如天启,知道时间不多,要集中力量于此。这一首宗教音乐写得正是时候,它成了时代的产物。在经历了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的20多年动荡之后,人们开始质疑启蒙运动的唯理主义思潮,重新理解基督教并从中寻找皈依。

《庄严弥撒》叫人以为贝多芬向神靠拢了。评论家说,其中《圣经》的诗文安排地相当保守,处处体现虔敬之心。《庄严弥撒》里流露的是宗教情感吗?一开始的《垂怜经》是规范的,三段式,复古范儿,精致平衡,叫人想起莫扎特。四位独唱者穿梭于合唱中,四声部以繁复精妙的形式,慢慢渗透、起伏。千言万语,一声声召唤与回响。它依旧不平静、不妥协,仿佛巨浪在大海的最深处翻涌。其后的《荣耀经》,一副流动的画面,一开始的“Gloria”如海上日出,万丈金光霎那刺穿云层。到一首漫长的赋格曲,男女声独唱就像画中勾勒的大海的线条,此起彼伏,层次分明。其间《圣经》的诗文以缤纷的音色呈现。《信经》将之前爆发的情感进一步深化,贝多芬的力量终于挣破云霭,激烈而深沉的乐思将结构撑大了。在狂热的合唱之外,独唱声部的漫漫高音浮现于云层之上。这是戏剧性的一章,从耶稣化成肉身到被钉十字架的一幕,情感汹涌激荡。而到了复活,乐队停止,留合唱队以清唱歌颂。《庄严弥撒》叫人想起莫扎特最后的《安魂弥撒》。两位作曲家在表达宗教感时,音乐个性昭然若揭。莫扎特的音乐总是回避自我,只有到上帝面前,他才能够敞开心扉,他的宗教情感就是他的真情实感。同样,贝多芬也是在宗教里抒发自我,但他不像莫扎特那样直率,也不像巴赫那样平和。他始终在思考,夹叙夹议,时而下笔如流,时而投笔深思,写得沉痛而绵长。赋格的出现,多声部的穿插,让情感变得缜密而深邃,喜忧不辨,多声部又让音乐显得理性,理性的情感让他变得更忧郁了。他变成了音乐哲学家,反反复复不想说完。对人世,对英雄、对真理,对感情,他爱得太多。《圣哉经》回归纯洁的和声,弦乐队的漫长曲线之后过渡到小提琴独奏,至此,贝多芬的温柔与激情有了丰富层次。最末的《羔羊经》是祈祷,更是人生百味意犹未尽。

无人像贝多芬那样,在宗教音乐里虔诚地回到文艺复兴早期的多声部声乐复调曲,回到若斯堪和奥克冈,贴近帕莱斯特里那的灵魂。到了晚年,卧病在床的日子,出门散步的下午,他一直在学习早期复调音乐的写作技巧。《庄严弥撒》几乎是一部复调技术大全,他对古老复调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早期合唱起伏有致,表象流畅,但缺乏内在的结构感。他融入自己多年的和声张力与曲式的结构艺术,试图解决巴洛克早期复调曲漫游症的技术问题。艺术上的成就令《庄严弥撒》成为宗教交响曲,一种交响曲的变体,表达人类广义的宗教感。

围绕着《庄严弥撒》一直争议纷纷,人们听不清贝多芬到底持何种宗教态度。后来英国著名音乐评论家唐纳德·托维爵士解释:“贝多芬先是用铺天盖地的神性的荣耀淹没了我们,接着就用他的永志不忘和随时随地的人性的虚无做出了对应……”。神性终究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人和人性。他与莫扎特一样,两个无神论者,在音乐道路中领悟了神。神无所不在,总会在生命中遇见的各种造物中闪现。

萨义德在《论晚期风格》里,将《英雄交响曲》和钢琴奏鸣曲OP.110进行比较,认为《英雄》逻辑严密而具有综合性,而晚期作品很像“插曲”,他小心地批评它们“有点纷乱、经常是极其粗疏和重复的”。他是敏感的理论家,察觉了这些乐曲的困惑。著名乐评家阿多诺也有类似评论,他已经观察得相当透彻:“他的晚期作品依然在进行着,但不是作为华彩乐章;而是作为极端之间的一种迷人的闪光,它再也不顾及任何稳固的中间地带或自发性的和谐。”有“迷人的闪光”,但不和谐,也就是说,贝多芬晚期的音乐有些破碎混乱。这些都是对贝多芬后期音乐最富创见的质疑。一般对一位大师的评价,几乎都是根据他的生平遭遇对号入座,学习阶段以模仿为主,黄金时代如何灵感喷薄出手成章,失落时消沉封笔,后来几经命运聚散离合起承转合,到晚年终于到达了成熟完美至臻化境,等等,如此套路,屡试不爽。他们对贝多芬晚期风格的质疑却不是非此即彼的否定。这样的发现倒叫人们对贝多芬徒生更深的敬意—到了晚年,他的创造力并未随身体衰竭而渐弱,此时他更具怀疑精神,更无情地审视自我,突破的欲望令他自己难以及时消化,只愿听任激情摆布,任它带领自己去向美好的未知。晚期于他又是一个蜕变期,一个实验与转型期。只是时间不够,后期风格未见成熟已先身卒了。贝多芬57岁去世。

同类推荐
  • 西方音乐简史

    西方音乐简史

    该书概括地介绍了西方音乐的发展过程,力求简明阐述了各个时期的风格特点和重要作曲家及著名作品。全书分为六卷,如第一卷古代音乐这一阶段的西方音乐的主要事情及整体状况进行了横向的飞类叙述,最后一卷为现代音乐,介绍了20世纪西方音乐的成就及其多分化发展态势。
  • 中国古代戏曲故事经典

    中国古代戏曲故事经典

    我国古代的戏曲故事,从元杂剧中的《窦娥冤》《西厢记》《汉宫秋》到四大南戏中的“荆、刘、拜、杀”,再到明清传奇中的《牡丹亭》《桃花扇》,从充满神话色彩的《柳毅传书》到富有生活气息的《救风尘》,从瞒天过海的《连环计》到引人入胜的《梦黄粱》,从伸张正义的《灰阑记》到大义凛然的《赵氏孤儿》。足以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本《中国古代戏曲故事经典》适合大众阅读。
  • 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

    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

    “好莱坞编剧教父”罗伯特麦基30年授课“故事”培训班的精华梳理,全世界编剧经典之选,当然也适用于小说家们。自1997年初版以来,《故事》一直是全世界编剧必读经典,至今,仍属于美国亚马逊最畅销图书中的Top1%。本书集结了罗伯特·麦基30年的授课经验,在对《教父》《阿甘正传》《星球大战》等经典影片的详细分析中,清晰阐述了故事创作的核心原理,其指导意义不应只被影视圈的人所认识,更应得到小说创作、广告策划、文案撰写人才的充分开发。
  • 西方音乐史纲与名曲赏析

    西方音乐史纲与名曲赏析

    本书以作者二十余年来的西方音乐史教学和研究为基础写成,其所面向的读者群主要为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学生。
  • 笛语新说

    笛语新说

    欣闻曹晓磊先生编著的《笛语新说》一书即将出版,我感到甚是喜慰。关于器乐演奏教育教学的专门著述在我省范围内为数不多,笛子演奏类的专著更是少之又少。今天,曹晓磊先生以他从事笛子演奏和教学的亲身感悟及切身体会和多年的实践经验,倾全身之力编著了这部新书,为我省的笛子演奏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热门推荐
  • 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俞敏洪写给迷茫不安的年轻人

    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俞敏洪写给迷茫不安的年轻人

    本书就是这些记录文字的呈现。全书精选了104篇文章,针对当下年轻人面临的一系列困扰,按青春、理想、心态、亲情、友情、人生、教育等主题,呈现出他对世界的看法和态度。在这个充斥着不安感的浮躁社会,给年轻人内心坚强的力量,让每个人思考应该怎样更积极地度过人生。
  • 爱,好难好难

    爱,好难好难

    “救命啊,放开我,呜呜……求求你……不要,求你……不要,不……”一个雷雨轰隆的夜晚,除了黑暗就是恐惧,一个年约四五十岁的男人,面目狰狞的撕扯着女孩的衣服……叶欣儿猛的睁开双眼,发现枕头已被泪水打湿,这样一个噩梦叶欣儿已经不是第一次梦到,如果是梦,为什么那么真实!为什么要频繁的出现在自己的梦境中,纠缠恐吓着自己。自从两年前的车祸,叶欣儿失忆了,从那以后,就会经常被这样一个噩梦……
  • 人情世故一本通

    人情世故一本通

    《人情世故一本通》内容简介:有的人,也许满腹经纶,才华横溢,却不得人缘,屡遭人忌;有的人,也许刚正不阿,品德高尚,却常遭暗算;有的人,也许勤奋努力,满腔热忱,。却不被赏识,郁郁终生…… 你可以说,他们对为人处世缺乏了解;也可以说,他们在办事求人方面缺乏手段;还可以说,他们的人生经营得很失败。其实,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他们不懂人情世故。不通人情世故的人是不成熟的人,这种人不但在社会上吃不开、行不通、玩不转,而且还会时时受掣肘,处处碰霉头。即便是那些有着一技之长的人,如果不通达人情世故,最终也将难成其事。
  • 女人,决定婚姻的成败

    女人,决定婚姻的成败

    俗语说,幸福的婚姻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婚姻各有各的不幸。在幸福和谐的婚姻里,有一些共同的法则是有迹可循的,有一些成功经验是值得借鉴的。聪明人和笨人的区别之处在于,前者是善于借鉴和学习的,而后者一定要自己吃亏受挫后才能醒悟。本书要为你提供的正是这样的一些成功法则。借助这些法则,我们可以少走许多弯路,朝着幸福的方向前进。
  • 至尊盛宠

    至尊盛宠

    洗妆园的一次邂逅,帝君的绝代风华令她念念不忘。以求学为由接近他,妄想成就一段“师徒恋”,可偏偏帝君的心上人出现了。帝君大婚后,她被送去了九幽冥,不幸误喝下忘川水,忘却前尘……她变身为幽冥小仙孟戈,刚刚醒来,就有个俊秀男子告诉她,等他回来后便会娶她。三百年后,非但没能等到承诺娶她的人,反而有一只野鬼找上门来,蛊惑她……【瞧女尊权倾天下,看美男轮番打酱油~】欢迎关注新书《凤谋天下之谁与江山》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绝世鬼修

    绝世鬼修

    六道皆可修真,唯我鬼修独尊!冥界是死者的国度,这里有一望无际的荒野与黑暗浑浊的冥河,但却没有丝毫生气。这里没有草木,没有动物,有的只是躺在荒野之中,数之不尽的遗骸白骨,以及被冥河吞噬,不断挣扎,哭喊的死者亡魂。而我们的故事就是在这个死气森森的冥界开始的。
  • 核能:威力惊人的能量(青少年科学探索·求知·发现丛书)

    核能:威力惊人的能量(青少年科学探索·求知·发现丛书)

    《核能:威力惊人的能量》这本书带领读者了解核能的惊人威力。科学是人类进步的第一推动力,而科学知识的普及则是实现这一推动的必由之路。抓住这个契机,大力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是我们全社会的重要课题。
  • 将军的填房妻

    将军的填房妻

    冲过去,不然就要迟到了!但怎么总感觉手上没劲儿,再加速。一辆右拐的油罐车从后面驶来,司机没想到这辆电动车居然会大着胆子冲黄灯,小娇开始加速,一个刹车没刹住便撞了上去。“啊……”川流不息的十字路口传出一声惊呼,待人们回头时,只瞧见一个急速的身影向着电线杆子飞去。‘咯嘣’小娇听到自己额骨碎裂的声音,眼看路口就要变红灯,犹如铁器钻入脑中一般,并且浑身支离散架,“好…………
  • 五环辉映下的金陵:2014南京青奥会知识读本

    五环辉映下的金陵:2014南京青奥会知识读本

    青少年奥林匹克运动会(TheYouth Olympic Games, YOG),简称为“青少年奥运会”或“青奥会”。青奥会是当今世界的新型体育运动赛事,它是国际奥委会为贯彻“奥林匹克宪章”而增设的一项国际性的体育盛会,是专门为全世界青少年而开设的一个集体育比赛、文化和教育于一体的青少年的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