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济在黄檗禅师门下,行为精纯专一。睦州首座问他:“你到这里多长时间了?”临济回答:“三年了。”睦州又问:“你参问过老师吗?”
临济回答:“没有。”睦州告诉他:“你去问问住持和尚,什么是佛法的大义?”
临济就去问了,话音未落,黄檗就打他。临济回来后,睦州问他:“你问得怎样?”临济答道:“我话还没有说完,和尚就打我,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睦州说:“你还没弄清楚,再去问问吧。”临济又去,黄檗又打。就这样,三度发问,三度遭打。临济心灰意冷,对首座说:
“承蒙您慈悲为怀,鼓励我去问佛法。也感谢住持和尚不吝赐教,只恨我太愚钝,不能领会深义。我只好离开这里了。”
首座说:“你就是要走,也应该去向和尚告辞。”于是,睦州首座先到黄檗那里为临济说好话:
“三次向你问法的那个和尚,非同常人,如果他来告辞,你要指引他一条路。往后雕琢成一棵大树,天下人都可以享受到阴凉。”
临济去向黄檗告辞时,黄檗告诉他:“你今后别的什么地方也别去,只要去大愚和尚那里就行了,他一定会指点你。”于是,临济直接去找大愚。
大愚问:“你从哪里来?”临济答:“从黄檗那里来。”大愚问:“黄檗有什么话语?”
临济答:“我三次去问佛法大意,三次都被师父打了。不知道我有没有过错?”大愚说:“黄檗这么婆婆妈妈的,为了帮助你悟法,弄得自己都累死了。可是你还到我这里来问错没有错。”临济一听,恍然大悟道:“原来黄檗的佛法也不多啊!”
大愚一听,一把揪住临济道:“你这尿床鬼,刚才你问有错没错,现在又说黄檗佛法没多少,你明白了个什么道理?快说!快说!”
临济却不答话,直朝大愚的肋部打了三拳头。大愚推开他说:“你的老师是黄檗,悟不悟不关我的事。”
临济回来,把事情的始末原原本本地告诉了黄檗,黄檗听完便说:“大愚这老鬼真饶舌,等将来我一定要痛打他一顿。”临济便说:“等什么,要打现在就打。”说完,便挥拳朝黄檗打去。黄檗大喝道:“你这个癫和尚,竟敢在虎口拔牙!”临济便大喝一声。
临济禅师开辟临济一宗,在此过程中经历了常人难以忍受的苦难,哪是嘴上说一些公案,背几首禅诗那么容易?
学禅只有实证,你证到了以后才知道,是法不可说,凡是可说的都不对。因此,我们可以这么说,禅不是虚玄的,而是一个修证的事实。每个想要有所成就的人,都必须付出实践才能获得真正的解脱。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身体力行普度众生
暴雨刚过,道路上一片泥泞。一个老太婆到寺庙进香,一不小心跌进了泥坑,浑身沾满了黄泥,香火钱也掉进了泥里。她不起身,只是在泥里捞个不停。一向慈悲的富人刚好坐轿从此经过,看见了这个情景,想去扶她,又怕弄脏了自己身上的衣服,于是便让下人去把老太太从泥潭里扶出来,还送了一些香火钱给她。老太太十分感激,连忙道谢。
一个僧人看到老太太满身污泥,连忙避开,说道:“佛门圣地,岂能玷污?还是把这一身污泥弄干净了再来吧!”
瑞新禅师看到了这一幕,径直走到老太太身边,扶她走进大殿,笑着对那个僧人说:“旷大劫来无处所,若论生灭尽成非。肉身本是无常的飞灰,从无始来,向无始去,生灭都是空幻一场。”
僧人听他这样说便问道:“周遍十方心,不在一切处。难道连成佛的心都不存在吗?”
瑞新禅师指指远处的富人,嘴角浮起一抹苦笑:“不能舍、不能破,还在泥里转!”
那个僧人听了禅师的话,顿时感到无比惭愧,垂下了目光。
瑞新禅师回去便训示弟子们:“金钱珠宝是驴屎马粪,亲身躬行才是真佛法。身躬都不能舍弃,还谈什么出家?”
僧人过于重视形式,心中装满了色相,就好像深陷污泥,团团转不能得禅法。而瑞新禅师却是身体力行实践了真正的慈悲,这才是得禅道的大境界。
禅宗认为,佛法是需要验证的,一个人去验证、实践佛法不一定能成佛,但一个不去验证、实践的学佛者则绝不可能获得解脱。实证佛法是一个身体力行、实现慈悲、普度众生的艰苦过程。如果只是每天坐在寺庙里想着如何拜佛敬佛,想着不能玷污了佛的神圣,安能求得真佛法呢?
在勤奋中打发时间,必将得到生活的奖赏
闽南佛学院的智藏法师在成为《海潮音》主编前连字也不识,但他只用了六年便成功了,原因便在于他像一棵耐得起严寒的松柏一样耐得起苦行。他打扫厕所用手抠,他疏通没有人通的阴沟,所有没有人做的苦事他都一力承担。刻苦勤劳是他的本性。用这种吃苦的习性去读书,他自然能够比别人更早地收获成果。
成功的得来不像老鹰抓小鸡那样容易,而是勤奋工作得来的。只有辛勤劳动,才会有丰厚的人生回报。即使给你一座金山,你无所事事,也会有坐吃山空的一天。传说中的点石成金之术并不存在,在劳动中获得财富才是最正确的途径。
想获得成功,唯一的方法就是辛勤耕耘。在勤奋中打发时间,必将得到生活的奖赏。
不被六尘所诱惑
仰山禅师有一次请示洪恩禅师道:
“为什么吾人不能很快地认识自己?”
洪恩禅师回答道:“我给你说个譬喻,如一室有六窗,室内有一猕猴,蹦跳不停,另有五只猕猴从东西南北窗边追逐猩猩。猩猩回应,如是六窗,俱唤俱应。六只猕猴,六只猩猩,实在不容易很快认出哪一个是自己。”
仰山禅师听后,知道洪恩禅师是说吾人内在的六识(眼、耳、鼻、舌、身、意)和追逐外境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鼓噪繁动,彼此纠缠不息,如空中金星蜉蝣不停,如此怎能很快认识哪一个是真的自己?因此便起而礼谢道:
“适蒙和尚以譬喻开示,无不了知,但如果内在的猕猴睡觉,外境的猩猩欲与它相见,且又如何?”
洪恩禅师便下绳床,拉着仰山禅师,手舞足蹈似的说道:
“好比在田地里,防止鸟雀偷吃禾苗的果实,竖一个稻草假人,所谓‘犹如木人看花鸟,何妨万物假围绕’?”
仰山禅师终于言下切入。
生活中,有很多人的心情都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更有甚者,将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建立在他人的态度之上,更是本末倒置。真正的佛法就是要求人能把握自己的心,别让自己的心那么散乱,人心一旦散乱了,活着就会觉得辛苦。
心不动才能真正认清自己,遇到顺境不动,遇到逆境也不动,不受任何外在的影响。就不会被六尘所诱惑,亦不会被六识所蒙蔽。就能走出自己的人生,过好自己的生活。
执著坐禅,不如自然修行
一天,南岳和尚来拜访马祖和尚说:“马祖,你最近在做什么?”
“我每天都在坐禅。”
“哦,原来如此,你坐禅的目的是什么?”
“当然为了成佛呀!”
坐禅是为了观照真正的自我,而悟道成佛,这是一般人对坐禅的认识,马祖也这么认为。
南岳和尚听到马祖的话,竟然拿来一片瓦片,默默地磨了起来,觉得不可思议的马祖便开口问:“你究竟想干什么啊?”
南岳平静地回答:“你没有看到我在磨瓦吗?”
“你磨瓦做什么?”
“做镜子。”
“大师,瓦片是没法磨成镜子的。”
“马祖啊,坐禅也是不能成佛的。”
南岳和尚用瓦片不能磨成镜子的道理,来告诉马祖坐禅也不能成佛的原因,这个对话的内容看似骗小孩子,有点滑稽,实际上意义非常深远。
如前所述,一般人都认为坐禅是悟道成佛的唯一方法,因此在修行时,非常重视坐禅,主张彻底地去做。不过,南岳看到马祖天天坐禅的生活,却予以否定的评价。
为什么呢?南岳言外之意是想告诉马祖,他过分执著坐禅的形式和手段。虽然坐禅很有意义,可是如果被坐禅束缚,心的自由就会受到制约、控制,也就无法悟道成佛了。
“敢”很重要
20世纪50年代,一位大德禅师听说有一处偏远之地无人愿意去弘法,于是便自愿独往那偏远处弘法。他在那里遇到了许多困难。他不再是一位受大家景仰的得道禅师,而只是一个无名苦役,每天搬桌椅,搬蒲团。但是他坚持每次下到乡间弘法教导人们识字写作,阅读佛经,渐渐有了成果,建起了一座富丽庄严的寺院。
敢很重要。这位禅师不会外语,却也到世界各地弘法,建设了一百多座道场;他身躯弱小,但也敢到环境恶劣的印度留学,到非洲感化民众。正是本着“敢于游走于悬崖边”的精神,他组织了教会,办起了佛学院,用开阔的胸襟成就了“但愿众生离得苦”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