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92100000024

第24章 兔死狗烹(2)

天地鬼神难容!”韩信说:“有何证据?”“你家臣谢公著首告在此!”“谢公著诬告下臣,娘娘不可听信!”“你与陈书信尚在这里,你还有何话说!”韩信本想申辩,吕后岂容他多说,喝令武士将他推入钟室杀死。瞬息之间,百万大军的将领,马上就要身首异地。韩信自知绝无再生之理,仰天长叹:“我悔不听蒯彻之计,而今反被女人所诈,实在是天意!”韩信被擒,在长安宫钟室被立即处斩,夷其三族。后人议论萧何说:“当初萧何三荐韩信,月下追将,方得登坛拜将,何等敬重!当谢公著密报谋反时,也应该在吕后之前陈述:韩信开国元勋之功,留其子孙,方显得是个忠厚长者。反而设谋擒信,夷族之时,一言不发,缺仁义如此!”至今流传着这样一首诗:萧何胸中智略多,萧何三荐定山河。岂知勋业反成怨,成萧何败也萧何。至今尚有一句叫做“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话,其源就出于此。韩信就这样身死家灭,令后世之人有许多议论,至今流传着这样一副对联:

生死一知己,存亡两妇人。韩信的生死全在于萧何一人,萧何是他的“知己”,又是他的索命神;韩信的存亡又全在他曾乞食的漂母和吕后这两个“妇人”的一念之间。韩信死了,刘邦消灭陈归来,喜忧参半,忙问吕后韩信临死前说了些什么。他以为韩信会骂他忘恩负义之类。吕后说:“韩信说他只恨没有采纳蒯彻之计!”刘邦说:“蒯彻是齐国的一个能言善辩之士。”于是令曹参逮捕蒯彻。不久,曹参亲解蒯彻来到长安,刘邦亲自审问:“是不是你唆使淮阴侯韩信谋反?”蒯彻说:“是,我全力劝他乘势独立,可是这小子不听我的话,忠心耿耿,乃至今天被杀头灭族。如果这小子不是如此愚忠迂腐,听从我的计策,皇上杀得了他吗?”刘邦大怒,喝令:“烹死他!”蒯彻大呼:“烹我实在太冤枉!”刘邦说:“你策动韩信谋反,罪恶超过了韩信,烹杀你,有什么冤可喊?”蒯彻说:“秦失其鹿,天下共逐,德贤才高,拥有天下,诸侯并起,英雄辈出,谁知天下归谁?盗跖的狗照样咬尧舜,难道是尧舜不贤不德吗?犬为其主,非主即吠,有何奇怪?那个时候,我只知道韩信,不知道皇上。如今天下虽然已经暂时平定,但是天下企图当皇帝,做王

侯的人还会少吗?只是力量不足而已,大王能烹完这些人吗?其他人不烹,只烹我一人,这怎么不冤呢?”刘邦一听,哈哈大笑:“你果真能言善辩,我赦你无罪!”韩信出身贫寒,寄食于人,受辱不怒,素怀大志。跟随贵族出身的项梁、项羽,由于自己的出身和经历,虽有奇谋妙计,但是一直不得重用。项氏集团智囊范增十分器重韩信之才,屡次向项羽推荐,可是刚愎自用的项羽始终不肯重用韩信。后来经过张良、萧何、夏侯婴等人的鼎力推荐,直到萧何月下追韩信,刘邦才被迫使用。韩信的军事才能因此得到了充分发挥。公元前206年,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闪电似的平定三秦大地,为刘邦打下了争夺天下的根据地。公元前205年,刘邦被项羽在荥阳杀得大败,韩信带兵阻击项羽,形成楚汉相峙局势。韩信采用声东击西之策,采用木桶渡河之法,大败魏王豹,占领魏地。公元前204年,韩信平定代地之后,以少数兵力,在井陉背水列阵,巧出奇兵,一朝之间破赵国20万大军,平定了赵国。公元前203年,韩信利用闪电战术,奔袭齐都临淄,赶走齐王田广。接着又采用诱敌深入,水淹敌军之计,斩杀楚国名将龙且,大败齐、楚联军,占领齐国大片土地。公元前202年,韩信率领50多万大军,设下十面埋伏之计,在垓下彻底战败项羽,为刘邦打下了天下。韩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善打硬仗,打奇仗,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杰出军事家。但是韩信性格桀骜不驯,自以为是,贪功恋爵,不惜用郦食其的生命作为代价,奔袭齐都,以求全功;占领齐地之后,挟重要赏,胁迫刘邦封他为齐王;刘邦撕毁鸿沟盟约与项羽大战败于固陵,韩信迟迟不出兵救援,直到刘邦被迫封他为齐王后,才出兵破楚。这一系列行为举止,难免引起刘邦的害怕,所以破楚之后,刘邦的第一要事就是削去他的兵权,改封他为楚王。韩信对于刘邦夺兵改封,心里自然明白,但是他尚能委曲求全。可是刘邦对他最不放心,寻机贬他为淮阴侯,带在自己身边,以免他生出其他野心。此刻的韩信不思退身自保,而是由怨到恨,企图孤注一掷,东山再起。但是他所依靠的陈不过是一个无能之辈,所以他的灭亡也只是迟早的事情。更兼一个偶然机会,韩信家臣首告韩信谋反,他大意失荆州,被萧何和吕后密计擒杀。韩信的根本失误在于,从性格上看,过于自信:自信为刘邦立下不世之功,刘邦无论如何不会夺去他的齐王之位,所以他坚决不反刘邦,不听蒯彻、武涉的劝告;自信萧何会时时照料他,贸然进宫,结果被吕后所算。从谋略上看,他缺乏长远性和一贯性:如果他要久保刘邦宠爱,那么,他不应该利用郦食其作为代价,贪功去奔袭齐国;如果他要永远跟着刘邦干下去,更不应该胁迫求赏,封为齐王……由于前后不一致,没有长期打算,所以经常变来变去。谋略非常强调时机,时机往往是转瞬即逝。他被贬为淮阴侯,感到没有重用的可能之后才想到造反,并且依靠的却是陈那样的人,岂不是以卵击石吗?既然机会已经失去,如果他知足常乐,自然不会引来杀身之祸。说实在的,韩信本来不会造反,完全是刘邦逼出来的;刘邦本来不会杀韩信,完全是韩信自作自受。不过,韩信的谋反,历来受到人们的怀疑。韩信拥有三齐大地之时不反,兵权在手之日不反,当楚王的时候不反,而今竟去因为一个匹夫陈而反,大大令人怀疑!韩信的能力和眼光,难道看不出陈是何等人?所以韩信被诛,主谋是刘邦,刽子手是吕后,帮凶是萧何,完全是一桩冤案。刘邦诛韩信,不是韩信有罪,而是韩信对他构成了一定的威胁。不过刘邦也不会没有证据就杀了韩信,于是吕后充当刽子手,萧何在旁边帮凶,韩信身首异处。事情办了,却不是自己办的,后人只会骂吕后残忍,萧何忘义,却不会把账算到刘邦头上。

韩信之所以被杀,就是因为他的绝世军功和才华。吕后担心刘邦死后韩信篡位,汉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吕后和萧何诱捕韩信,以谋反罪名杀之。其实萧何这样做也是迫不得已的,据说萧何还留下了韩信的后代。现在当地人还传说,因为韩信功大,刘邦曾许下韩信“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刀不死”,也就是说,无论什么事情都可以免死。因此,吕后等在杀死韩信时,就把他吊在钟室中,钟室四周用布遮上,再用竹片将他戳死。据史书记载,韩信死后,葬于今陕西灞桥区龙王村。1998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墓前有清代陕西巡抚毕沅所立碑石,记为“汉淮阴侯韩公信墓”。萧何入狱

萧何是汉初三杰之一,是刘邦的一位股肱大臣,忠心耿耿,可是,就是这样一个萧何,却经常受到刘邦的怀疑。对君主而言,似乎所有的人都要防范。沛、丰起义,萧何跟着刘邦出谋划策;进入关中,萧何不失时机地做了许多刘邦没有做到、甚至是没有想到的事情;退守汉中,萧何月下追韩信;平定三秦,萧何当上了刘邦的后勤部长,他稳定了后方,输送军粮、兵源……刘邦夺得天下后,萧何管理国家,计杀韩信……可是刘邦连对他最忠心的人都不放心。汉十年(公元前197年)七月,刘邦听说陈造反,御驾亲征。战事正在紧张进行,淮阴侯韩信谋反关中,吕后采用萧何之计,诛杀韩信。刘邦听说韩信被诛,立即派使者拜萧何为相国,加封5000户,下令增加500人作为相国卫队,并令一个都尉率领。朝中文武皆来祝贺,庆祝萧何高升。萧何的一个食客叫做召平的人看出了刘邦的用心所在,忙去给萧何出主意。这位召平,是原秦国的东陵侯。秦国灭亡之后,沦落为一个平民百姓,生活无着,只得在长安城东种瓜为生。召平很会种瓜,人们把他种的瓜誉之为“东陵瓜”。萧何听说他有贤才,授以掾属之职,大概是搞人事工作,实际上是一位幕僚。召平在一片赞歌声中,忙私见萧何。萧何问:“足下何事?”召平说:“丞相可知大祸将要临头?”“你怎么突然说起此事?”“丞相怎么不细细思量一下,皇上御驾亲征,顶风雨,冒严寒,时刻都有生命之危,而丞相镇守关中,可以说是过着清闲日子,无刀箭之险,无严寒之苦,而皇上还加封您为相国,增加您的卫队,加封您的食邑,这是为什么呢?”“这是为什么呢?”萧何来不及多想。召平说:“淮阴侯韩信新近在都中谋反,因此对您也产生了疑心。皇上赏赐卫队,名义上是对您的宠爱,而实际上是为了防范您。希望丞相推辞不受,赶快拿出自己的家产去充军费,这样或许可以转祸为福,取悦皇上。”萧何觉得召平的话很有道理,急忙上表辞封,拿出家产充当军费。刘邦果然大喜。汉十二年(公元前195年)秋,英布造反,刘邦不得不带病亲征。刘邦数次派使询问萧何,镇守关中准备做些什么。萧何上表回奏,声称就像刘邦平定陈时一样,安抚百姓,稳定关中,搞好后勤供给。

刘邦自从杀了韩信之后,接着又杀了彭越,而今又去征讨英布,心中是十分恐慌的。韩信、彭越、英布,号称汉初三大将,刘邦最怕他们造反,所以设计诬杀了韩信和彭越,这两人都是束手就擒,刘邦有惊无险。但是如今英布拥兵造反,他怎么不忧心忡忡?史书明文记载:连生病在家的张良也亲自赶到灞上送行,并且告诫刘邦千万小心,刘邦本来有病,想叫太子刘盈带兵征讨,但是吕后又哭又闹,声称刘盈绝对不是英布对手云云,吕氏此说虽然另有目的,但是客观上却是绝对正确的,这是为事实证明了的。刘邦紧握张良之手,恳请张良为太子少傅,协助叔孙通辅佐太子。刘邦又采纳张良建议,给太子刘盈配备了一支强大的卫队。刘邦的这些举动,又被萧何手下食客看出了其中奥妙。食客对萧何说:“相国知道吗?您已经离灭族不远了!”萧何本来忠心耿耿,忙说:“这又是为什么呢?”食客说:“您身为相国,名列功臣首位,皇上还能够加封您吗?”“不可能了,我已经贵极人臣了!”“相国自从入关以来,十几年来深得民心。这种情况随着皇上杀功臣而有增无减。关中之民尽皆归附相国。皇上这次带病亲征,对手是英布这样的劲敌,连留侯张良这样的人物都感到形势十分严峻,带病出来辅佐太子。皇上屡次派使询问相国,就是怕您深得民心,功高震主,一旦有甚异举,关中必然震动。臣下为相国计议良久,相国最好侵民自污,压价多购强购百姓土地,用这种方法失去民心,皇上心中才会感到后方安稳,才会消去疑心!”萧何越想越怕,万不得已,依计而行。刘邦听到萧何侵民,果然十分高兴。刘邦平定英布之后,还放心地回到故里,上演了一幕“高祖还乡”的喜剧,才悠然自得地驾返长安。刘邦在路上时,关中百姓挡路拦道告御状,纷纷控诉萧何强行压价和强占他们的土地。刘邦乐滋滋地回到宫中,萧何立即去拜谒。刘邦喜上眉梢,说:“如今相国这样替我镇抚关中百姓?”说着把百姓的状纸递给萧何说:“你给我自己去向百姓交代!”萧何叩头请罪,回到相府,立即召来百姓,愿卖的立即补足余钱,不愿卖的,如数退还土地。关中百姓三呼万岁,盛赞皇帝英明。刘邦听说此事,欣喜若狂。萧何本来不愿意如此行事,但是为了消除刘邦疑心,不得不吞下这杯苦酒,不得不自毁名声。刘邦当时是不是真的怀疑萧何,似乎难以定论。但是从紧接着发生的一件事情上看,刘邦忌恨萧何笼络民心,应该是毫无疑义的。刘邦平定天下之后,为了收买民心,曾经下令关中百姓进入皇家猎场耕种。可能因为令虽下,百姓尚未开垦;也可能是后来又下令收回;因为史书没有明文记载,所以只好存疑。但是萧何受罚与此有关。萧何看到皇家猎场中有许多空地,为了安抚百姓,保证国家安宁,给刘邦上了一道表章说:“长安地区人多地少,皇上林苑中有许多空地,白白撂荒,实在可惜。叩请皇上开恩,准许百姓入苑耕种,一可多收粮食,养活百姓,二可收获禾秆,供给军队和禽畜草料。”刘邦看表,无名火起,不禁勃然大怒:“相国受人收买,要来耕种我的猎苑,罪不可赦!”刘邦“乃下相国廷尉,械系之”(《史记》语)。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下令将萧何依法逮捕,送交法庭审判。萧何被捕,关在牢中尚且“械系”,朝野震动,喊冤之声不绝。一个卫尉,姓王,趁在刘邦身边值勤的时候,走上前去问刘邦:“相国到底犯了什么大罪?如此年老之人,关在狱中还枷锁不离身?”

刘邦说:“我听说李斯为秦始皇丞相,有善事归于皇上,有错处归在自己头上。如今萧何身为相国,私受百姓贿赂,上书要耕种我的猎苑,企图因此取媚我的百姓,所以我依法将他治罪!”王卫尉说:“相国为民请命,请求开放猎苑让百姓耕种,这正是相国分内之事。皇上怎么还怀疑相国受人贿赂呢?皇上与项羽苦战多年,近年征伐陈、英布,相国长期镇守关中,只要他一动手脚,关中之地就不是皇上的了。相国不贪图天下,还会贪图百姓的针尖余铁吗?天下怎么会有如此之事?秦始皇文过饰非,因此很快亡国,这里难道没有李斯的过错?这有什么值得效仿?皇上怎么会这样小看相国?相国忠心,天下尽知!”刘邦听了,自觉心中有愧,思考一会儿,派使下诏将萧何释放。萧何年老,又被械系多日,身心备受伤害,但是身为臣下,既然开释出来,少不得还要入朝谢恩,萧何向来遵规守矩。刘邦见到萧何,怏怏地说:“相国去休息吧!相国为民请求耕种猎苑,我不答应,我不过是桀、纣那样的暴君,而相国你才是贤相。我之所以械系相国,就是让天下百姓知道我的过错。相国先去休息吧!”经过这一番折腾,萧何只有更加死心塌地。而其他心怀叵测的大臣,见连萧何都免不了受到严惩,哪里还敢有非分之想!收拾诸王

同类推荐
  • 世界最具财富性的企业精英(4)

    世界最具财富性的企业精英(4)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七彩的分光

    七彩的分光

    ,应用光学家王大珩。讲述自己从事光学研究的经历和故事。主要内容包括:出生地的秘密、祖父的丹桂、16岁的私塾先生、驻日公使寻访穷留学生、学业荒芜两鬓丝、八旬老父自题挽联抱憾而终、踩着板凳上黑板、鸡兔同笼的教益、小圣人挨板子、水碗中弯折的筷子、一个人得了两块银盾、“抠门儿”老子、考上了三所大学、最崇敬的老师、与钱三强莫逆相交70载、南下逃难等等
  • 小布什传

    小布什传

    年青时叛逆、放荡不羁,成家后笃信宗教、是个有责任感的好男人,就任总统后,果敢发起两场对外战争,成为21世纪美国仅次于林肯的最伟大总统,离任时却被目为美国历史上最糟糕的总统……这就是小布什,一个独特、充满争议的总统!一个一生富于戏剧化转折的总统!
  • 生命之催化乐章:石油化学家闵恩泽

    生命之催化乐章:石油化学家闵恩泽

    奠基中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以知识报效国家,一生成果难数,开发生物柴油推动绿色化工,凭贡献乐享人生。
  • 雷锋1940—1962

    雷锋1940—1962

    从新中国激情燃烧的岁月里走出来的雷锋,恰像是一个“共和国长子” 式的角色。他代表了热情建设社会主义、努力朝着共产主义前进的“无私奉献”的红色一代,发生在他身上的一切对于中国当代年轻人来讲,显得神秘而遥远。 这个让人如雷贯耳的雷锋,当年并不是一个落伍的人。其实雷锋一直都是共和国五六十年代的潮流先锋,他戴红领巾、主动回乡当农民、当政府公务员、学开拖拉机、喜爱拍照片、发表文章、成为炼钢工人、穿皮夹克戴手表、参加解放军、学习《毛泽东选集》……毫无疑问,雷锋的生活正是那个时代的主流生活;而革命,也是那个年代的时尚生活的重要内容。
热门推荐
  • 教你学组词造句(上)

    教你学组词造句(上)

    语言文字的简称就是语文。语文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工具。它既是语言文字规范的实用工具,又是文化艺术,同时也是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
  • 谜语实用集锦(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谜语实用集锦(中国民间文化丛书)

    本书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介绍中国的谜语文化:自然谜、植物谜、动物谜、常用物谜、工矿交通谜、军事武器谜、商业贸易谜、海外港台谜、文化体育谜、书报刊谜、字谜、词语谜、歇后语谜等。
  • 医道还元注疏

    医道还元注疏

    作《医道还元》“注疏”,在“注疏”的规范性上难以把握。因为就《医道还元》正文的九卷,都分为“总论”和“洋解”两个部分,“详解”对“总论”进行逐句解释。如果把“详解”当作“注”,那所做的只能叫“疏”;如果把“详解”当作“总论”的“分论”,那所做的则叫“注”。从这个角度,《医道还元》原文本应该叫《医道还元注》才合适。就文本的实质而言,“详解”与“注”无异。既然原文本已经含“注”,那后来在此基础上做的工作,只能叫“疏”了。鉴于原文难以界定,所以本书名为《医道还元注疏》,此“注疏”的意思可以多熏理解:既可以理解为在“注”上作“疏”,又可以理解为有“注”有“疏”。
  • 前妻带球跑

    前妻带球跑

    ▁▂◇▂▁看着他们十指紧扣的手,看着他温柔的眼神,她的心仿佛就这么被血淋淋的破开,再被人活生生的取出来了一般,呵呵…终于她还是麻木了,麻木的看着他们,麻木的在离婚协议书上签字,麻木的走出了才住了1年的新婚之家——那个她原本以为是她幸福的归属的家,谁知道它最终竟然成了她幸福破灭的地方!呵呵…可是——就算她离婚了,就算她被最心爱的他抛弃了,就算他跟她说他找到了心爱的女人,但那个女人并不是她,就算她从8岁起她就一直一直爱着他,从未变心过,那又怎样?在这个世界上似乎没有谁少了谁就不能活的,不是么?再说,她还有——肚子里才2个月大的孩子陪着她呢!她绝不会告诉他她有了这个孩子,因为她怕他要她去打掉这个孩子!既然如此,还不如不让他知道的好,孩子是她一个人的!她以后只会为了她的孩子而活!爱情——对于她来说,已经成为一个遥远的回忆罢了。他走了,连带着把她的心也带走了,她知道自从爱上他的那刻起,她便不会再爱上别人了。▁▂◇▂▁【本篇作品版权归本人所有,未经本人同意谢绝一切转载!】这是小七为本文做的视频哦!黙个人觉得很漂亮,亲们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看看哦!▁▂◇▂▁现代都市言情文!如果各位亲喜欢的话,不妨收藏个!如果各位亲比喜欢还要再多点喜欢的话,不妨推荐个!▁▂◇▂▁黙的群号是:85032737!▁▂◇▂▁黙的作品:【前妻带球跑】【暴女虐夫】【女巫翩翩闯古代】
  • 罗家大院

    罗家大院

    陈集益,70后重要作家。曾就读于鲁迅文学院第七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浙江省作协签约作家。在《十月》《人民文学》《中国作家》《钟山》《天涯》等大型文学期刊发表小说六十万字。2009年获《十月》新锐人物奖。2010年获浙江省青年文学之星奖。
  • 生命之树

    生命之树

    威廉·巴特勒·叶芝是爱尔兰著名诗人、剧作家和散文家,也是英语世界中最伟大的现代诗人之一,歌德堡诗歌奖、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叶芝一生创作丰富,深受浪漫主义、唯美主义、神秘主义、象征主义的影响。《生命之树》这本散文集反映了他受到雪莱诗歌、布莱克浪漫主义、爱尔兰民间神秘主义等多方面的影响,是叶芝文学思想与艺术思想的结晶。
  • 让学生团结友爱的故事

    让学生团结友爱的故事

    因此人与人之间要团结友爱、共存共荣,才能达到共赢的局面。整个社会才能和谐发展。,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个人的能力获得了极大的提高,但生产的社会性和科学研究的社会性也随之加强,任何活动,都不是单个人的力量所能胜任的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三分生意七分做人

    三分生意七分做人

    本书集中了做人与做生意共融相通的思想内核,从诚信、仁爱、人脉、人情、合作、创新、眼光等方面阐述了做人与做生意的内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