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一位家长让自己两岁半的孩子学绘画,原意是培养孩子的兴趣,可当家长看到孩子把小鸟画成了个大黑疙瘩时,就忍不住说孩子“太笨了!画的是什么呀?”家长这样的态度对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肯定有很大打击,因为家长是孩子心目中第一个权威的评价者,他们特别渴望得到家长的肯定,可是家长们往往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经常毫不负责任地、轻而易举地摧毁了孩子的求知欲。当孩子做得好时,应适时表扬,可当孩子做得不好或者失败时,要先发现孩子有创造性的一面,然后再鼓励他们。
3. 与孩子分享学习的乐趣
要想让孩子对学习有兴趣,父母要先有兴趣,带领孩子一起寻找学习的快乐。父母开心的笑容是孩子最大的安慰,是支持孩子完成艰苦学业的无穷动力。大多数孩子努力学习,都是为了换取父母的高兴,以成绩作为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
4. 陪孩子一道克服困难
当孩子出现厌学倾向,父母不该指责孩子,应该耐心引导,先表扬孩子付出的巨大努力,再告诉孩子在我军的强大攻势下,学习上的敌人已经快要投降了,只要一鼓作气,就可以“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孩子的学习就是一次长征。父母一定要成为孩子长征旅途上的战友,面对学习上的挫折,一定要与孩子一起分担痛苦,并肩奋战。当孩子用自己的努力战胜困难,解出了难题,找到了自己错误的根源,父母一定要把它看成是大喜事。
5. 设立学习成就奖
只要孩子能从学习中找到成就感,就给予适当奖励。要让孩子讲清楚,成就感是怎么来的,付出了多少努力,克服了多少挫折。这样可以帮孩子看清楚自己取得的成绩,引导孩子获得更多的成就感,产生更大兴趣。
6. 保持优秀
家长应该给孩子的各个科目都打一个“优秀”,要求孩子努力保持自己得到的“优秀”。只要付出努力、取得进步,优秀就可以保持。不用和别人比,只要和自己比就可以了。这样可以帮孩子减轻心理压力,从容面对学习。
7. 让孩子学会“找快乐”
给孩子布置任务,要求孩子每周都要从各个科目中找到快乐。这可以让孩子留心去寻找学习中值得快乐的事,有助于保持乐观的情绪,产生学习兴趣。
8. 别人的兴趣从哪里来
让孩子向同学请教,他们的学习兴趣都是怎么来的,吸收一切可以借鉴的方法。别人帮你解一道题,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而如果能帮你找到学习的兴趣,就可以解决很多问题。
⊙和孩子一起快乐学习
〖场景再现〗
敏敏一家三口吃过晚饭后,在客厅里举行了一次智力竞赛,竞赛主持人是敏敏,爸爸是一号选手,妈妈是二号选手。他们脸上的表情都的严肃,好像临上战场的将军似的。
8点钟,智力竞赛正式开始了。敏敏把题分别放到了10分、20分、30分的盘子里。首先由爸爸来选题。只见爸爸看了三组题,犹豫了一下,抽出一道20分的递给敏敏。敏敏清了清嗓子,大声念了起来:“一只蜗牛用了一天时间就从北京到了杭州,为什么”?爸爸听了毫不犹豫地说:“它是从世界地图上爬的。”“完全正确!”敏敏对爸爸说。爸爸这回可得意了,哼着小曲坐到沙发上,还翘起了二郎腿。
妈妈可急了,她先把手伸向30分题,但又缩了回来。敏敏赶紧说:“您快点儿。”妈妈为了超过过爸爸的分数,还是鼓起勇气选了一道30分的题目递给敏敏。于是敏敏开始念题了:“一头大象向前走了30米,向右走了10米,向左拐又向右拐。请问这头大象的尾巴尖是指向哪一个方向的?”这道题可难了,妈妈托着下巴,想了好一会儿。忽然,她眼睛一亮,高兴地说:“大象的尾巴是向下的。”“妈妈答对了,妈妈好棒!”敏敏高兴地欢呼起来。而爸爸呢,刚才骄傲的神情不知跑哪儿去了,由胜利在望的“将军”变成一个打了败仗的“小兵。”
敏敏一家经常开展这种智力竞赛,它让敏敏的家庭充满了欢乐,同时也活跃了敏敏的思维。
【深度诠释】
和孩子一起学习是快乐的,现在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希望有一个伙伴,如果家长和孩子做伙伴,孩子开心家长也会找回童年的记忆,家长是孩子的第一教师,孩子的言行和爱好是在家长的熏陶下形成自己的特点的。和孩子一起学习,在一个书的环境里,在大自然中,你会感到世界真的很美好。
确实,现在的一些家长,往往抱怨孩子不理解自己养家糊口的辛苦,指责孩子泡网吧不学习,一古脑儿地把责任推给社会,而家长自己沉醉在无聊的应酬和消遣里,把学习丢了,缺失了再学习的能力。
学习不光是学生时代的事,也不局限于你的专业领域。为父母者,更应该善于和孩子一起学习。
学习什么?孩子已经给出了答案:了解国内外大事,跟得上时代步伐,能够和他们一起进步。
说实话,这不是一个很高的要求,很多家长却不能够持之以恒。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国自古就崇尚教育,中国人以重视下一代的教育而闻名世界,但我们却不得不承认,现实中,我们的许多家长却走偏了路。一些人以为给孩子找个名校,或是一掷千金,让孩子少小离家远赴海外当小留学生,就是对他们教育的大投入,就可以一劳永逸了。殊不知,这种把教育的责任推出去的做法却铸成了很多的错误和悲剧。
怎么学习?孩子也给出了答案:和他们一起学习。我们发现,这个调查结果令人惊异,其实,很多孩子并没有在意家长的收入,而是更看重知识的力量,这无疑是我们这个社会这个民族的希望。面对这些充满希望的下一代,家长们应该幡然警醒了,在浮躁和迷失中静下心来,关上电视、撤掉麻将,在温暖的灯下,和孩子们一起阅读和讨论,把你们的爱镶上知识的金边,融入孩子纯洁的心灵,呵护他们健康成长。
许多父母经常教育孩子“多动脑子”、“好好用功”,而忽略了“以智能育智能”这一重要规律。调查发现:思维活跃、分析问题条理清楚的孩子跟他们的父母有直接关系,这些父母在谈话间明显地表现出思维的准确性和逻辑性,善于动脑筋。因此,促进孩子智力发展,父母首先应加强自我学习,并积极投入与孩子一同的智力活动中去。
【专家支招】
具体说来,家长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和孩子一起学习呢?
1.读书、看报
读书、看报能接受更多更新的信息。在家庭中传递信息时,父母还要谈谈自己的认识。读书过程中养成划出重点、剪贴感兴趣的文章和记读书笔记等阅读习惯,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孩子自然也会喜欢上读书、看报。
2.小型家庭智力竞赛
进行竞赛的方法多种多样:必答、选答、抢答;口述、手写、动作;记分、淘汰、小奖品。这项活动还可以针对孩子在学习中的弱点进行,以激发学习兴趣,扩大知识背景。
3.家庭辩论活动
生活中有许多现象、问题是父母和孩子都感兴趣的,但看法未必一样,就此开展辩论活动,各抒己见,也是项不错的活动。如果在家庭中形成讨论、辩论的风气,每个家庭成员的水平都会提高,还能矫正有些父母一人说了算的不民主作风。
4.智力型家务劳动
所有的劳动都有明显的智力因素,如:饭,怎样做能节约时间?菜,怎样做才好吃、好看?大扫除,先干什么、后干什么;拖地板,怎样才能擦干净?等等。在家务劳动中引导家人开动脑筋,大脑必然得到锻炼。
5.向孩子请教
父母应有向孩子学习的意识,有些知识父母可以直接以孩子为老师。比如,孩子的英语学得更好了,父母可以多请教请教孩子,这样更会提高孩子的兴趣,如果孩子发现自己不能回答你的问题,孩子就会很自觉地去学习,这样的学习方式难道不比听写、默写更能促进孩子的学习兴趣吗?
家庭中遇到的问题,只要不是必须回避孩子的难题,可让孩子一起参加解决难题,让孩子知道有关情况,听听孩子意见。在孩子参与处理这些事情的过程中,不但发展了智力,还提高了他的责任意识。
⊙激发孩子的上进心
〖场景再现〗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兼精诸体,尤以行草擅名,也善画画儿。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父亲很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小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还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让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献之灵机一动,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再加上众人对献之书法绘画赞不绝口,小献之滋长了骄傲情绪。献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
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3年就行了吧?”妈妈摇摇头。“5年总行了吧?”妈妈又摇摇头。
献之急了,冲着妈妈说:“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的背后。王献之心中不服,啥都没说,一咬牙又练了5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掀到一个“大”字时,父亲现出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
小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5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
献之听后泄气了,有气无力地说:“难啊!这样下去,啥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母亲见他的骄气已经消尽了,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达到目的的!”献之听完后深受感动,又锲而不舍地练下去。功夫不负有心人,献之练字用尽了18大缸水,在书法上突飞猛进。后来,王献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深度诠释】
上进心,就是努力向前、立志有所作为的一种心理品质。孩子的上进心,实际上就是一种积极进取的动机。有的孩子就缺乏这种动机,究其原因,大致有如下几种:
1. 爸爸妈妈的挫伤。孩子原来有上进心,但是父母对他的上进心不屑一顾,甚至言辞中常露出讽刺、挖苦之意。孩子的积极性被打击,有的干脆就放弃了努力。
2. 家庭环境的影响。有些家庭中,爸爸妈妈本身缺乏上进心,工作不思进取,生活上平平庸庸,更忽视孩子情感与智力方面的需要。对孩子没有明确的行为指导和要求,极少和孩子谈话、游戏、讲故事,压抑了孩子的上进心。
3. 孩子自身不能对自己做出正确评价,不能自我调节、自我监督,因此,不能自我教育、自我激励。
【专家支招】
激发孩子做事的积极性,必须以孩子的兴趣为出发点。孩子感兴趣的事,做起来必然有积极性,反之,影响积极性发挥。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激发孩子做事的积极性通常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以亲切、活泼、愉快的言语激发孩子。要注意的是,父母的态度极其重要,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以理解孩子的语气,肯定孩子的成绩,继而提出新的要求,这样便会很自然地激发出孩子做事的积极性来。
2.引导孩子积极活动。孩子在活动或游戏时,父母积极参与,同样也能激发孩子做事的积极性。通过父母的参与,可以使孩子从中得到快乐、获得满足,从而为“下一次”打好基础。
3.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同样可以促进孩子做事的积极性。家长必须鼓励孩子做事,即使事情做得不令人满意,也应以鼓励的话语首先肯定孩子的成绩。父母的鼓励,不仅会使孩子受到鼓励,并能使孩子产生一种“连锁反应”——对新知识的学习欲望,或对旧知识继续努力巩固的愿望。如果父母用讽刺或训斥的语气教训孩子,只能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甚至会扼杀孩子的积极性,使其滋生畏惧、逃避的心理,更甚者会影响其一生的进取心。
⊙获得知识的途径之一就是阅读
〖场景再现〗
美国有一个名叫德罗瑞斯达的博士,曾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奥克兰小学调查5103名一年级的新生,其中有49个人在入小学以前已经在家里学过阅读。德罗瑞斯达对这49个孩子作了5年的追踪调查,发现与其他孩子相比较,他们的学习成绩一直保持领先的状态。这些提早学习阅读的孩子在智力上和个性上与其他的孩子并没有明显的差异。因此,他们在学习上处于领先地位并不是因为阅读以外的其他原因所造成的。
与此相似,德罗瑞斯达在美国纽约市也做了这样的追踪调查。他把孩子分成两组,这两组孩子的智力相当,但是一组孩子在入学以前学过阅读,另一组孩子在入学前则没有学过阅读。这个调查追踪了3年,德罗瑞斯达同样发现提早学习阅读的那一组孩子的学习成绩始终领先于没有提早学习阅读的孩子。
【深度诠释】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那么,怎样才能获得知识呢?获得知识的途径之一就是阅读。
对孩子的阅读应该从咿呀学语时抓起。开始时可以给孩子口授简单的儿歌、讲故事,养成孩子对阅读的爱好,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以后可逐步扩大阅读量,使孩子博闻强记、开拓知识面、提高理解能力。有位成功的家长这样回顾孩子的“阅读成长历程”——
孩子所以能比同龄人提前进入大学深造,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他能博览群书,知识面广,有较强的理解能力。
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首先要给他们创造良好的读书环境。我们常在充满父子、母子亲情的氛围中,和孩子一起陶醉在书的世界里。在孩子咿呀学语时,对他来说,父母同他一起读图画书是一种最快乐的事情。每当在他身旁为他读书时,他就会感到亲切、愉快。这时,他会感到,父母就是这个世界上最亲爱的人,父母的声音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动听的声音。在共同读图画书时,父母对故事的理解和感情的变化必然通过声音表现出来,以此唤起孩子的共鸣,引发孩子对阅读图画书的兴趣。如果做父母的不读书、不看报,那么孩子的阅读兴趣是很难培养起来的。
孩子上学后,我们就要求他背诵所学的大部分课文,而且有些课文必须背得十分准确;还让他利用课余时间背诵一些名家名篇,学过的古文也必须背得滚瓜烂熟。我们常看着书让他背,背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给予纠正。上高中后,他涉猎了《古文观止》、《古文观止新编》、《史记》、《资治通鉴》、《汉书》、《后汉书》、《战国策》等,有些名篇他都能背上来。背诵是学习语文的基本功之一,当背诵积累到一定的量,对孩子的理解、分析、评价能力自然会有好处。一般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大多文理兼优。孩子考入大学后深有体会地说:“语文是百科之源,学好语文,学习其他学科就会省许多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