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克莱特是美国的一名知名主持人。一天他访问一名小朋友:“你长大后想要当什么呀?”小朋友天真地回答:“嗯,我要当飞机驾驶员!”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小朋友想了想:“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先跳出去。”
当现场的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时,林克莱特继续注视着这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聪明的家伙。
没想到,接着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这才使得林克莱特发觉这孩子的悲悯之情远非笔墨所能形容。于是林克莱特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小孩的回答透露出一个孩子真挚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我还要回来!”
在听这故事的中间,观众都笑得东倒西歪的时候,其实大家都犯了一个相同的错误,以为这孩子是一个自私的家伙,然而在主持人的诱导下,最后我们才明白了孩子的真正意图。所以,这则故事其实给我们一个启发,你听到别人说话时,不要只听一半,你真的听懂他说的意思吗?你懂吗?如果不懂,就请听别人说完吧!还有,不要把自己的意思投射到别人所说的话上头。这就是“听的艺术”。
倾听是良好沟通的基础,在咨询、心理辅导、朋友之间亲密关系的建立以及销售、谈判、管理等等工作中,都需要良好的倾听艺术。
消极的倾听与积极的倾听。有的人在听别人讲话时东张西望、心猿意马、或者表现出很不耐烦的样子,恨不得对方马上结束那些无聊的话题。这种方式会伤害对方的自尊心,让对方很快地终止谈话,他可能会暗下决心“打死也不跟你吐露真实的想法”,因为他认为你是一个不值得听到真话的人。这不仅不能达到沟通的目的,还为我们以后的沟通留下了障碍。这种消极的倾听方式是不可取的,我们需要积极的倾听。
积极的倾听,是精力集中,全神贯注的倾听。作为管理者,需要有耐心、有兴趣倾听下属诉说。外在的行为表现一般是眼神需要一直注视着对方,身体能稍微前倾显示与对方的亲密关系,同时,在倾听中需要给对方一些语言上的反馈,表明你明白和理解对方的意思,如“嗯,是的,我理解”以及点头等。
全面了解对方,切忌抢话头。有的管理者在倾听时比较急躁,经常在下属话说到一半时,他就把别人余下的意思做了一个总结,而事实上他往往是把自己的意思强加到对方身上,误解了对方的最终意思。因此,这样的沟通是失败的,不能了解对方的真实意图,也容易使沟通中断,不能达到预期的沟通效果,更起不到任何激励作用。
管理者在倾听时应该保持第三方的立场,完整听完下属的话,在全面了解对方语言信息的基础上,理智帮助对方分析问题。倾听时,管理者只需要很好地倾听和伴随对方,不要去乱猜对方的意思,或用自己的思维和方式来回应对方的话。
客观全面分析问题。管理者作为倾听对象,此时只是一位伴随者,一名知心朋友。其实倾诉是处于心理困境的人们发出的求援信号,你能帮其宣泄不良情绪,解开心结,回归正常的状态。这时候的管理者是问题的疏导者,而不是裁判对错的“法官”。因此,在倾听的时候,最好不要打断对方轻易下什么结论,例如说“你这样做不对”,或“你应该怎样怎样”等,尽量鼓励对方去说,然后待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后,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和对方一起客观地看待问题。而下属看着你能耐心地听他讲完自己的事情并努力寻求解决方案时,他对你的印象又会加深一层,无声的激励就起到作用了。
做同事的最佳搭档
刚刚步入职场的新员工都会有一种依赖心理,工作中遇到什么困难总希望得到同事们的相助,如果同事正在忙其他的事而无暇顾及,或者表示出无能为力的态度,就会不高兴,认为同事们对自己不好,不关心自己。这样的想法是不成熟的。
大学毕业后,小A进入一家大公司就职。但他对他的搭档极其不满:一项任务,其他各组早就完成了,自己也完成多时,可其搭档至多完成一半。因此,他常常因为搭档的失误而遭受同样的斥责。苦恼的小A向他的老师诉说了这一切。
老师听完之后就给他讲了自己的亲身经历:
“十几年前,我刚刚以优秀毕业生的身份登上讲台,我的搭档是一位已经有了两年教龄的女教师。当我很快站稳讲台并在新教师中崭露头角的时候,却发现自己的搭档为人懒散,无心教学。我们学科的综合成绩可想而知。常常因此挨领导批评的我愤愤不平,却又无可奈何。一天,苦闷的我到街上去闲逛,偶然看到路边有四个女孩子在跳皮筋。其中一个矮个子女孩在皮筋升到一定的高度后就显得很吃力,这时,就由同伙的一个女孩子代跳,以至于后来那个女孩每个高度都要跳两次:自己一次,替矮个子女孩一次。我走过去问她:‘你的伙伴儿这么差,你怎么还跳得这么卖力呢?’她微笑着对我说:‘我的同伴儿的确跳得不是很好,但是,我如果不和她一组,就没人愿意和她一组,同时,也没人愿意和我玩,因为,她们都承认我跳得最好!’我望着不断上升的皮筋,好像明白了什么道理。回到学校后,我努力拼搏,加班加点,终于使学科的综合成绩有了较大的起色,同时也得到了领导的肯定和同事的信任。”
“相信我,孩子!你的努力绝对有人看得见!” 这是老师给小A的启示。
一年后,小A告诉老师,他已经被提升为销售部经理了。
要想得到同事的帮助,就要在平时多帮助同事。工作中,每个人都是各司其职,没有人愿意甘当无私奉献者,同事也没有义务只负责帮助你解决问题。不要只喜欢接受帮助,而不愿意付出,不要觉得别人的帮助都是应该的。在得到别人的帮助的同时,自己也应想一想,多寻找机会帮助对方,这样才能赢得同事的喜爱和尊重。
人际关系心理学家认为:互惠互利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互惠互利原则,既包括物质方面的,也包括精神方面的。受传统观念影响,人们在交往中更愿意谈人情,而忌讳谈功利。事实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求是多层次的,可以粗略地分为两个基本层次:一个层次是以情感定向的人际交往,比如亲情、友情、爱情;另一个层次是以功利定向的人际交往,也就是为实现某种功利目的而交往。
在交往过程中,有时是为了满足物质需求,有时则是为了满足精神需求。换言之,人际交往的最基本动机,就在于希望从交往对象那里获取自己需求的精神上的或物质上的满足。所以,按照人际交往互惠原则,良好交际应采取的策略是既要感情,也要功利。
不管是感情还是功利,人际交往是为了满足双方各自的需求。人际交往的延续或不断加深的一个必要条件是:交往双方的需求和需求的满足必须保持平衡。否则,人际交往就会中断。也就是说,人际交往的发展要在双方需求平衡、利益均等的条件下才能进行。
互惠互利,是人际交往的一个基本原则。在交往中,要时时想到互惠这条基本原则,在交往中积极付出,这样就能满足交往对象的需要。有句话说得好:“将欲取之,必先与之。”只有你帮助了同事,才能得到同事们更多的帮助。
与同事们互帮互助,还要记住一点。帮助同事是自然而然的事,没有必要把你对某个同事的帮助大肆宣扬出去,搞得人人皆知,这样的做法是不好的。
宣扬自己的帮助,也就等于贬低对方的无能,在众人之下宣扬,更是显露出浅薄、不可一世的“丑态”。如果你总是将自己对同事的每一笔帮助都像账目一样记的详详细细,不管大赞助还是小帮忙,逢人便拿出来说说,相信以后再不会有人向你请求帮忙了。因为你对这样的帮助如此管理,让别人望而生畏,觉得求你帮助就要日后还情,一旦疏忽或是健忘,还要忍受你的提示,在大庭广众之下接受“我的帮助竟然被这个粗心的家伙忘得一干二净”的宣布,这样的“教训”可不是人人都喜欢的。
帮了别人的忙,就觉得有恩于人,于是心怀一种优越感,高高在上,不可一世。这种态度是很危险的。
为同事做了事,送了人情,等于大功告成,便不知道自己姓什么,简单的说成复杂的,小难题说成大困难,生怕人家忘了。所以,给对方提供帮助,应该注意下列事项:
1.不要故意向对方表示你的帮助和显示自己的功劳
“我是在帮助你,日后你也得给我点好处。”这样“帮助”就变成了“交易”,自然别人的心理就会有种负担感。
2.帮助要做得自然
也就是说在当时对方或许无法强烈地感受到,但是日子越久越体会出你对他的关心,能够做到这一步是最理想的。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能够伸出救助之手,是一种境界;在别人陷入困境的时候,能够悄无声息地予以全力帮助,小心地把自己的优越感掩藏起来,给受助者创造一个机会,而且巧妙得让对方竟然可以认为这种帮助是理所当然的,这是更高的思想境界。
3.帮忙时要高高兴兴,不可以心不甘、情不愿的
如果你在帮忙的时候,觉得很勉强,意识里存在着“这是为对方而做”的观念,假如对方对你的帮助毫无反应,你一定大为生气,认为“我这样辛苦地帮你忙,你还不知感激,太不识好歹了!”如此的态度甚至想法都不要表现。
如果对方也是一个能为别人考虑的人,你为他帮忙的种种好处,绝不会像打出去的子弹似的一去不回,他一定会用别的方式来回报你。对于这种知恩图报的人,应该经常给他些帮助。
做同事的好搭档,就要多帮助同事,替同事分担一些困难、解决难题。与同事交往,对其多一份关心,多一份相助,当你需要同事帮忙时,他自然也愿意帮助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