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与黑》
一部批判现实主义小说。
作者:司汤达。
文体:长篇小说。
成书时间:1831年。
一作者介绍。
亨利·贝尔。
法国作家。本名亨利·贝尔。1783年1月23日生于格勒诺布勒城,1842年3月23日卒于巴黎。1796年进入当地中心学校学习。1799年到巴黎,在军事部供职。曾随拿破仑军队到意大利和莫斯科。1814年波旁王朝复辟,他前往意大利米兰侨居,从事写作。1815年发表第一部作品为音乐家传记《海顿、莫扎特、梅达斯太斯的生平》。1817年发表《意大利绘画史》。1837年完成《拿破仑传》,但直到他逝世后才出版。1821年回到巴黎,继续写作生涯。1827年发表第一部小说《阿芒斯》,描绘复辟时期贵族生活,无情嘲讽腐朽的封建阶级。时隔两年后问世的中篇小说《瓦尼娜·瓦尼尼》,通过一则革命与爱情尖锐矛盾的故事,反映意大利烧炭党人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
二作品档案。
1828年,一位贫穷的法国作家陷入了对生活的绝望之中,他曾经数次试图自杀,立下的遗嘱也达6次之多。然而,两年后,正是这位自杀未遂者,却出版了一部长篇小说。这部长篇小说后来被列入世界文学名著系列,在法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为作家赢得了“现代小说之父”的巨大声誉。这位作家叫司汤达,这部作品便是《红与黑》。
司汤达早年目睹过共和党人的革命活动,并曾投入拿破仑的麾下。波旁王朝复辟后,他侨居意大利的米兰,又与意大利烧炭党人密切往来。他的一生充满着不熄的政治热情。司汤达虽然终生未娶,却有着令人眼花缭乱的恋爱史。他抱着“我必须爱别人并且被别人爱”的信念,先后同许多女子发生恋爱关系,然而又一一失去她们。到老时还是一个光棍。他遍尝了生活的各种滋味,心中满怀对革命岁月的怀念与向往,对复辟王朝的怨愤与仇恨,以及对爱情的种种回忆。1829年,他的这种生活积累在《司法通报》上一条情杀新闻的引发下,喷薄而出,竟使这位默默无闻的作家在短短的5个月之内,完成了《红与黑》的写作。
三内容概要。
于连·索黑尔是法国小镇维立叶尔一位木匠的儿子。他相貌标致,宛如纤弱的女子,但在那孱弱的躯体中,却蕴含着高度的感性,不屈不挠的意志以及超人的记忆力。拿破仑虽已倒台,但于连对他却极其崇拜。他不满于木匠的工作,决心要干一番伟业,出人头地,做人上人。于连把自己装扮成一个虔诚的教徒。因为这是王政复古年代唯一留给平民的职业。他出任市长德·瑞那先生的孩子们的家庭老师。德·瑞那夫人迷上了这位面色苍白的小伙子,对他一往情深。于连为了获得对她的控制权,便主动诱惑市长夫人,向她表示自己的爱情。但当他们俩打得火热时,风声传遍了整座城市。这对情人设法大事化小。德·瑞那先生同意送于连到贝桑松的神学院。于连走后,德·瑞那夫人陷入悔恨之中。她的良心因其通奸行为而受到折磨,她变得笃信宗教。
于连对神学院的热情也降了下来,因为他发觉那里充满着伪善。学生们排挤他,对他那敏锐的言谈举止敬而远之。他唯一的朋友是院长彼拉,这是一位道德高尚的人。德·拉·木尔侯爵介入了贝桑松教区的代理主教德·福力列先生的诉讼案。彼拉院长因支持侯爵而失去了神学院的职位。彼拉院长离开神学院时,侯爵为他在巴黎谋得生计,同时雇于连当他的秘书。
于连为有机会离开神学院去巴黎而倍感兴奋。在去巴黎途中,他偷偷地翻越过重重高墙,在离别14个月以后重见德·瑞那夫人。爱情之火又重新燃起。于连躲在她的卧室内渡过了整整一天,后被人发现才仓皇逃走。
于连在巴黎的工作最初是每天为木尔侯爵抄写稿件和公文。侯爵对他十分满意,便派他去管理自己两个省的田庄,并把公务中的许多细节托付于他。于连还获准同其家庭成员一起进餐,随后与客人们相处。于连在贵族社会的熏陶下,很快学会了巴黎上流社会的艺术,然而,上流社会沉闷的气氛又使他感到不能自由呼吸的烦厌,因为谁也不许讨论思想。
木尔侯爵的女儿玛特尔是一个非常美丽的俊俏的姑娘,她读过许多浪漫主义爱情小说,并为自己的贵族身份极为自豪。开始,于连并不喜欢玛特尔,因为她太清高傲慢。但想到她会把社会上的好地位带给未来的丈夫时,他便热烈地追求起她来。玛特尔也知道于连出身低微,但为了表示自己与众不同,偏偏去爱一个社会地位同自己悬殊的人。为了考验于连的胆量,她要于连在明亮的月光下用梯子爬到她的房间去。于连满怀疑虑地照样做了,当晚她就委身于他。
在于连同她过了两夜后,玛特尔断定与一位秘书相爱有辱她的身份。她的高傲对于连是个侮辱。自尊心受到刺痛的于连打算控制她。进而控制她的家族。
于连列席了一次保王党人的秘密会议。会后他邂逅了一位老友。他建议于连假装去追求另一女性,以达到降伏玛特尔的目的。于连照着他的话做了,玛特尔果然又拜倒在于连的脚下。不久玛特尔发现自己怀孕了。她写信告诉父亲,要他原谅于连,并成全他们的婚事。侯爵十分恼怒,但又只好让步。他授予于连一笔财产、一个贵族头衔和一个军官职位。新得到的权势与财富使于连得意忘形。
正在这时,侯爵接到德·瑞那夫人的来信,她向侯爵披露了自己与于连的关系。侯爵立即拒绝了于连同女儿的婚事。于连得知这一消息,恼羞成怒,骑马赶到维立叶尔,在教堂向正在祷告的德·瑞那夫人连发两枪。他因此被捕,投入了监狱。
入狱后,于连反而冷静下来。他意识到自己的野心已破灭,并为自己的行为而悔恨。玛特尔却因此更狂热地爱着于连。她到达维立叶尔,力图贿赂参加陪审的陪审员们,为营救于连四处奔走。但于连对她所表现出没完没了的担忧,只感到厌烦和愤怒。
经过审判,于连被法庭裁定为犯了蓄意杀人的大罪。因为于连在公审时,当众宣布他不祈求任何人的恩赐,并对法庭审判提出抗议,此举无疑激怒了陪审官。并未被子弹打死的德·瑞那夫人,她的爱情重新被于连的举动激起了。她不顾一切前去保监。于连这才知道,她给侯爵的那封信,是由听她忏悔的教士起草并强迫她誊写的。两人和好如初。但德·瑞那夫人很快被其丈夫召回家,于连又一无所有。
于连拒绝了上诉,也拒绝做临终祷告。一个睛朗的日子,他走上了断头台。
从前,有位妇女曾一往情深地爱上玛特尔的一位著名先辈。在他被处死后,这个女人将砍下的头收去埋葬了。对这个家族一直怀有敬佩之心的玛特尔,也以这种方式埋葬了自己情人的头。后来,她还将墓穴用意大利大理石装饰起来。德·瑞那夫人并未去参加葬礼。但在于连死后的第三天,她抱吻着自己的孩子,也离开了人间。
《红与黑》正如副标题“1830年纪事”,是一部描写法国七月革命前夕,统治者剧烈交替的变动年代中,一位平民青年野心膨胀与破灭的悲剧。通常,人们都以为书名中的“红”是象征拿破仑时代的军服;“黑”是王政复古年代的僧侣黑衣。也有人认为,红是德·瑞那夫人的鲜血,黑是玛特尔的丧服;红与黑是象征赌盘上的黑点红点,而轮盘象征人生的游戏等。
四主要人物形象。
于连。
于连。
于连是法国王政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个人奋斗的典型。他带着受过教育,但有很穷的资产阶级年轻人的独特情欲和冷酷感情踏入社会,经历了一条由反抗到妥协再到反抗的人生道路。
于连的阶级地位和所受的教育,决定了他的英雄主义热情和虚荣心。出生地位低下,于连很早就形成了一种反抗和仇恨贵族大资产阶级的心理。爱读书身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培养了他的平民崇拜拿破仑,希望自己能建功立业,然而封建等级制使他希望破灭;而后他看到教会盛极一时,他投靠了教会,于连以虚伪为武器、以反抗和投协为手段,开始了个人奋斗式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