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大师看着他,徐徐说道:“你就像这个杯子,被自我完全充满了,若不先倒空自己,怎么能悟道呢?”
生活之中,我们常常不自觉地变作一个注满水的杯子,容不下其他的东西。因而,学会把自己的意念先放下来,以虚心的态度去倾听和学习,你会发现大师就在眼前。
都是攀比惹得祸。
这样的事情我们经常能见到。
“你看,人家的老公多威风。三楼的阿强开个出租车,一个月挣三四千没问题。对面的老张坐在家中搞写作,每个月的稿费单就有几十张,少说也有两三千。你看你,钱没钱,车没车,单位又不好,我怎么这样没福气,当初就看上你呢?”
人比人是一种较常见的心理活动,若能以积极的心态进行比较,不仅没有什么害处,还可激励人们的斗志,鼓舞奋发进取精神。反之,若用消极的心态攀比,不仅会迷失方向,甚至可点燃嫉妒之火,所谓“人比人,气死人”就是嫉妒心理作怪的恶果。关键在于你与人比什么?怎么比?现实生活中“人比人,气死人”的事虽不多见,但把人气得够呛却不少见,在一些私心较重、心理欲望较高的人群中发生的概率会更高些。这些人往往心胸较窄,好以己之长比人之短,好计较个人名利得失,这样越比就会越感到自己是“吃了亏”或“运气不好”,甚至埋怨自己“生不逢时”。如看到自己的同事、同学当了官、发了财或学业上有了成就,自己的心里就不平衡,老想当初他学习不如自己,进步也没我快等往事,可就是不去追究他后来进步快的原因或动力。
当然,社会上的事情错综复杂,不排除机遇与运气方面的因素,什么事都要公平、合理是根本不可能的。对此需要有一颗平常心,这样就可以省去许多麻烦。假使你事事斤斤计较,什么都要分个高低,就难免掉进自找烦恼的泥坑。
“有比较才有鉴别”是一句名言,如果我们在与人的比较中把自己摆到一个客观、公正的位置,实事求是地进行比较,既有自知之明,又有知人之明,这样越比心胸越开阔,越比越会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明确前进的方向,激励自己奋发进取。
有位学者讲过这样一句名言:“弱者的思路是嫉妒,强者的出路是竞争。”当我们在与别人相比时,为什么不改变一下自己的思维方式呢?变消极的心态为积极的心态,变嫉妒为竞争,必然会迸发出一种巨大的动力,在人生舞台上就会演出更加精彩的一幕。
有多少人渴望出名。
虚名不是虚荣,虚荣是一种内心的虚幻荣耀感,会使人脱离现实看世界;而虚名是别人加给他的一种名誉。一般来说,名与实是相符的,一个人的名声和他实际所作出的贡献是相等的。
但是,有些人获得了名誉之后,就不再发展自己的才能,也不再作出自己的贡献,这种名誉就和实际渐渐地不相符合了,也就成了虚名。
虚名会使人放弃努力,沉睡在他已经取得的名誉上,不思进取,最后将一事无成。中国古代有一个《伤仲永》的故事,说的就是被虚名所误的人生教训。
仲永小时候是个神童,过目不忘,能吟诗做赋,被人称颂,成为一时的名人。可是仲永成名之后,沉醉在虚名之下,不再刻苦努力地学习,渐渐地长大成人之后,就和一般人没有区别,他的那些天赋、才能也都离他而去了,一生无所作为。这就是虚名可以毁掉人生的例子。
还有一些人取得名誉之后,就不顾自己的实际,拼死拼活地要维护自己的名誉,结果,早早地就被名誉累死了,这实际上是得不偿失的。
一位很有才华的作家,极看重自己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得了肝病,不愿告人,也不去诊治,将病情当秘密一样守护,惟恐自己给人留下一个弱者的印象,结果到了挺不住的那一天已经晚了,被人送进医院不到两个月便与世长辞,年龄不过43岁。可以说,他是被自己的虚名累死的。
名誉毕竟是人的身外之物,虽然很重要,但是,人的生命更重要,为了追求身外之物的名誉,而影响、损害、甚至送掉性命,就是舍本逐末。
我们社会上有很多先进人物,他们常常在这种名誉下,生活得很苦很累,失去了常人生活的乐趣,总是想着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这就像给自己带上了名誉的枷锁,失去了生活的自由,也失去了生命的本真。
不为虚名所累,就是一切以人为本,该怎么做就怎么做,该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就不要被眼前的花环、桂冠挡住了前面的道路,你应该毫不犹豫地拨开这一切身外之物,走自己的路,干自己的事,不因小成就而妨碍自己的大成功,这样,才能使你获得真正的荣誉。
守好你的位置。
我们对事物的价值都有一个大致的评价,知道什么是珍贵,什么是微不足道。那么,我们自身的价值何在?热门话题,流行时尚,理想职业,最新潮流……在社会的喧嚣中,在别人的影响下,许多人迷失了自我,看不清自己真正的价值,总是按照别人的看法设计自己的人生让自己“生活在别处”。
一般人总是相信,当他们投身于时下最为热门的行业,就俨然处于社会光环的中心,就会得到权力、地位和财富,实现自我的价值。不过,等他们花尽毕生的力气追求之后,他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真正应该做的事情没有做,自己所追求的很多热门根本不适合自己,或者根本就没有意义,只是炫目的泡沫。
在美国的一个小酒吧里,一位年轻小伙子正在用心地弹奏钢琴。说实话,他弹得相当不错,每天晚上都有不少人慕名而来,认真倾听他的弹奏。一天晚上,一位中年顾客听了几首曲子后,对那个小伙子说:“我每天来听你弹奏都是这些曲子,你不如唱首歌给我们听吧。”这位顾客的提议获得了不少人的赞同,大家纷纷要求小伙子唱歌。
然而,那个小伙子面对大家的请求却变得腼腆起来,他抱歉地对大家说:“非常对不起,我从小就开始学习弹奏乐器,从来没有学习过唱歌。我长年累月地坐在这里弹琴,恐怕会唱得很难听。”那位中年顾客却鼓励他说:“小伙子,正因为你从来没有唱过歌,或许连你自己都不知道你是个歌唱天才呢!”此时酒吧的经理也出来鼓励他,免得他扫了大家的兴。
小伙子认为大家想看他出丑,于是坚持说只会弹琴,不会唱歌。酒吧老板说:“你要么选择唱歌,要么另谋出路。”小伙子被逼无奈,只好红着脸唱了一曲《蒙娜丽莎》。哪知道他不唱则已,一唱惊人,大家都被他那流畅自然、男人味十足的唱腔迷住了。在大家的鼓励下,那个小伙子放弃了弹奏乐器的艺人生涯,开始向流行歌坛进军。这个小伙子后来居然成为了美国著名的爵士歌王,他就是著名的歌手纳京高(NatKingCole)。要不是那被逼无奈的开口一唱,纳京高可能永远坐在酒吧里做一个三流的演奏者。
“人摆错了位置就永远是庸才。”其实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把自己当成了垃圾随地乱扔,荒废了自己的才能。我们现在身处市场经济的时代,市场经济的运作十分强调把资源配置到最能发挥效率的地方,我们自身也是一种资源,应该寻找最适合我们的岗位,并对自己的兴趣保持一份坚定与执著。
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中的小男孩,常常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的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
院长总笑而不答。
有一天,院长交给男孩一块石头,说:“明天早上,你拿这块石头到市场上去卖,但不是‘真卖’,记住,无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
第二天,男孩拿着石头蹲在市场的角落,意外地发现有不少人好奇地对他的石头感兴趣,而且价钱愈出愈高。回到院内,男孩兴奋地向院长报告,院长笑笑,要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去卖。在黄金市场上,有人出比昨天高10倍的价钱来买这块石头。
最后,院长叫孩子把石头拿到宝石市场上去展示,结果石头的身价又涨了10倍,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由于男孩怎么都不卖,这块石头竟被传扬为“稀世珍宝”。
男孩兴冲冲地捧着石头回到孤儿院,把这一切告诉院长,并问为什么会这样。
院长望着孩子慢慢说道:“生命的价值就像这块石头一样,在不同的环境下就会有不同的意义。一块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惜售而提升了它的价值,竟被传为稀世珍宝。孩子,你就像这块石头一样,只要自己看重自己,自我珍惜,生命就会有意义、有价值。”
的确,如果你自己都不把自己当回事,就别指望别人的器重。生命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你自己的态度。珍惜独一无二的自己,珍惜这短暂的几十年光阴,然后再去不断拓展自己,世界才会认同你的价值。
印象派大师凡·高的画,许多人看过后都留下深刻的印象,他那黄色炽热的色彩和充满动感的线条,给予我们强烈的感受。凡·高的一生有着坎坷的境遇,他从26岁才正式开始学画,他在给弟弟的信中说,我学习绘画很晚,而且我的生命很可能也只剩下十年的时间了,因此要加紧创作。果然,他在36岁就过世了,但是仅仅十年间却留给我们许多不朽的作品。在艺术上的成就,他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
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它的长短,而在于是否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实现自我价值。
老实做人,踏实做事。
有一个人极不满意自己的工作。一次,他愤愤地对朋友说:“我的上司一点也不把我放在眼里,改日我要对他拍桌子,然后辞职不干!”
“你对那家贸易公司完全弄清楚了吗?对于他们做国际贸易的窍门完全搞通了吗?”朋友反问道。
“没有!”
朋友接着说道:“古人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我建议你还是好好地把他们的一切贸易技巧、商业文书和公司组织完全搞通,甚至连怎样修理影印机的小故障都学会,然后辞职不干。”
那人觉得朋友的“建议”有道理,就决定把公司当作免费学习的场所,等所有的东西都学懂弄通了之后,再一走了之,为此不是既出了气,又有许多收获吗?自此,他默记偷学,甚至下班之后,还留在办公室里研习写商业文书的方法。
一晃一年过去,一天,那人和朋友又见面了。朋友问:“你现在大概把公司的一切都学会了,可以准备拍桌子不干了吧?”
然而,那人却红着脸说:“可是我发现近半年来,老板对我刮目相看,最近更总是委以重任,又升官,又加薪,我已经成为公司的红人了!”
这则故事颇有几分“欧·亨利笔法”的意味。从故事所透露的“信息”看来,那个曾经极不满意自己工作的人,已经打消对其上司“拍桌子,然后辞职不干”之念是可以肯定的,因为他没有理由不珍惜眼前那“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可人景象。
这个人能够迅速改变“山重水复疑无路”的逆境,那位朋友充满智慧、用心良苦的规劝之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朋友呢,难说。
在工作伊始,因为环境陌生、业务不熟、经验不足等问题,得不到上司的赏识,是常有的事。有的人能够正视现实,并最终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而有的人却不然,他们异常苦恼,觉得世界不公平,抱怨上司没眼光,甚至意气用事,做出了一些伤害自己、伤害别人的傻事。他们评价周围的环境、评价自己的上司和同事,但惟一忘记了去评价自己。
有一句话说得好:“要想有地位,就得有作为”。那个人能够从不被上司重视到成为公司里的红人,靠的不是别的,而是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
其实,平心静气地正视自己,客观地反省自己,既是一个人修性养德必备的基本功之一,又是增强人之生存实力的一条重要途径。正因为如此,曾参那句“吾日三省吾身”的话才成为千古名言;宋代大理学家朱熹才于《白鹿洞书院榜示》中郑重写下“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八个大字;而唐代大文豪韩愈才会谆谆告诫其弟子:“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