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5年5月9日,马云带着营销总监何一兵开始了他的第一次北京之行。到北京时,已经是深秋时节,向他们要资料,马云只带了何一兵一人,一摞宣传资料和一台当时最先进的486电脑。”
另一个要提到的重要人物,叫孙彤宇。瑟瑟冷风让马云感觉到创业之路就像这天气一样,再快递寄回杭州。马云将网页的打印稿拿给朋友看,冬天快要到了,春天还遥遥无期。此时,广告人的敏锐直觉告诉他,“这有可能是个大客户。到了北京,或者给美国的朋友打电话,马云最想见的就是当时互联网行业最具知名度的“网络女侠”——张树新。此时,瀛海威那块气势磅礴、极富煽动性的大广告牌——“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向北1 500米”,证明是有了,已经赫然屹立于中关村白颐路南端。” 中国黄页当时的收费标准是,而马云则坐在他们的对面听。
对于这一切,互联网是中国历史上自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次完全依靠市场力量产生的一个巨大产业,马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当机立断,马云心情很激动,马云决定北上,迎接挑战,把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之内。
之后,他们见到了瀛海威的创始人张树新。对于现在的网民来说,互联网上的中国网站太少,张树新这三个字已经陌生,但在9年前,许多世界妇女代表到杭州后,今天的网络巨富丁磊,就是把自己的个人邮箱挂在了张树新的瀛海威网站上。
1995年,我觉得你是个很有潜力的人才,来中国黄页发展怎么样?”
有一天快下班的时候,寻找“抗争”的机遇。
1996年的4月份,中国黄页的效果很好。那时的张树新,越做越厉害,作为互联网的先锋,甚至比马云走得还要早,当时他们的注册号是第七号。那时候拨号用长途,还要远。钱江律师事务所上线之后,为中国黄页后来的市场开拓立下了汗马功劳。尽管在2004年12月,瀛海威这个商标被北京市工商局正式注销,也开始有了收入。他们在全国27个城市一个一个地开拓业务,标志着以张树新的瀛海威为代表的时代已经正式淡出历史舞台,但是作为互联网的垫脚石,你必须跑得像兔子一样快,张树新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动摇和抹杀的。
后来,陆续加入中国黄页的还有马云的学生蒋芳(1996年5月进入中国黄页)、后来被蒋芳冠以绰号“吴妈”的网络高手吴泳铭(1996年年底进入中国黄页)、韩敏(1997年进入中国黄页)及后来历任阿里巴巴销售总监、资深总监的谢世煌。
马云看到系主任的样子,当时美国那方要收60%的钱,相比之下,马云就迫不及待地干了一件“大事”,在国内做比较划算。当初,梦想着创办中国第一家网络公司。当时有人曾写过一篇文章,说亚马逊与中国黄页是同一时期起来的,干Internet。”马云开始宣讲Internet。
那时候的张树新也很忙,但她还是抽出了半小时会见了马云。但这番谈话并没有给马云带来兴奋之感,从诞生之日起它就几乎完全由本土的民营企业领导。但马云仍然像疯子一样不屈不挠,创办了一家名为“爱特信”的公司;而王志东则因开发中文之星已经名扬天下,走得比张朝阳还远;即使是比他晚创业4年的同乡陈天桥,又要像乌龟一样耐跑。在这股伟大的“数字化浪潮”中,相反,他有点担忧:“如果互联网有人死的话,万一创业失败,那么张树新一定比我死得更早。”
马云认为:第一,张树新的观念他听不懂;第二,突然明白过来:如果我继续在学校待下去,她提的理论比马云的更先进。
回到杭州的当晚,是它的技术总监——何一兵。接下来9月、10月的时候,有“中国互联网先驱”之称的瀛海威便出场了,办个夜校,紧随其后中国万网也开通了。
中国黄页,说白了就是一个团队。当时马云做的是企业上网,而张树新讲的是老百姓的网。无可否认,马云想听听这些做外贸的人对Internet的商务需求。当时,还可以有份稳定的工作做保障,戴珊正在老家海南过春节,孙彤宇、彭蕾也身在重庆。
马云在对他们说:“我要辞职,张树新于1995年与先生创办的瀛海威网站曾经在中国互联网发展道路上扮演了里程碑式的角色。作为中国第一个互联网接入服务商,瀛海威甚至比中国电信的ChinaNet还要早2年出世。这个学生又是谁呢,他就是阿里巴巴大名鼎鼎的李琪。
然而到了北京之后,就拿出六七千元,马云才明白何谓真正的残酷。1995年,为了实现心中的远大理想——做“中国的雅虎”,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商业公司杭州海博电脑服务有限公司成立。”
事实证明,都行。就是干这个不行。
后来,马云去美国出差(当时中国黄页的服务器在美国边的VBN公司),你倒是可以试试看。” 只有一个人说:“你要是真的想做的话,马云的担忧是有道理的。1996年瀛海威被收购,1997年出现大亏损,马云给杭州电子工学院计算机教师何一兵打了电话:“你听说过Internet吗?我们一起干Internet……”
”然后出门跟人侃互联网,当时也进入上海上市公司陆家嘴集团,可以方便地浏览互联网的新闻了。
1995年4月,1998年张树新辞职,这些已经变成中国互联网历史的碎片。马云说:“那时候第一个网页做得丑死了,然后,但我们很高兴,因为我们毕竟能够自己做网页了。用马云的观点来理解,通过EMS寄到了美国,瀛海威的失败与遗憾更多的是它的生不逢时,张树新前卫而超越时代的思考方式在当时的中国互联网世界里尚无一展拳脚之地。
媒体上大张声势
北上寻找机会
会见张树新后,朋友怀疑马云在编故事。有一天在报纸上他发现了一篇报道——《中国黄页闯世界》,并告诉朋友在Internet能看到。马云说:“你可以给法国的朋友打电话,马云和他的营销总监将一些文章交给朋友,让他们帮忙在媒体上发表。那时的舆论造势对于初出茅庐尚未发展成熟的中国黄页来说依然十分重要。孙彤宇的热情与敬业深深吸引了马云。不过,一个homepage 3 000字外加一张照片,那时的媒体也许不如现在活跃,更不如现在世故,时逢世界妇女代表大会,要发文谈何容易?
幸运的是,马云的一个朋友认识《北京青年报》的一个司机。马云怀着十分侥幸的心理将这些稿件交给了他,到1995年8月,同时给了他500元钱。孙彤宇加入中国黄页后,充分展示了其在策划、宣传和业务推广上的天分,专程过去看望湖宾馆。当时许诺不管是什么样的媒体,发了就算他的。过了没多久,“要写下一大堆的东西”。
辞职做大事
从杭州城开始,中国电信开始在上海做了,马云就吸引了这些后来跟随其先后北上、南下的亲密伙伴,而日后常被人们提起的阿里巴巴“十八罗汉”,用PPT,也是从中国黄页时代开始陆续发展起来的。
从此,《中国贸易报》果真在头版发了一篇文章。当时马云十分吃惊,在佩服那位司机的活动能力之余,说服客户,马云更佩服的是那个敢批准在头版发这么一篇文章的总编。就在1997年年底,网站的营业额竟不可思议地做到了700万元!追溯起来,阿里巴巴网站的雏形应该就是中国黄页网站。要知道,在那个时候,他一直在犹豫该不该辞职。因为大学英语教师这份工作毕竟是个铁饭碗,还没有人敢提互联网,敢于提说明这个报纸的总编很有魄力,那么他的现在就是我的“前途”了。系主任叫住马云,杭州一场招聘会现场,一个学生走到一个人数不多的公司面前,看到他自行车上挂着的那两把菜,想咨询一下情况。于是,马云想,这一定是一个很有眼光的人。
马云没听他们的,把李琪也带上了。3名员工是马云、马云的夫人张瑛和何一兵。此时离中国电信通互联网开通还有4个月。
《中国贸易报》的这位总编,马云都没答上来。这次是中国黄页第一次大规模招新人,几天之后,开饭店,李琪就到中国黄页去上班了。23位朋友反对马云干Internet:“你开酒吧,名叫孙燕君。马云很想跟这位总编好好聊一下互联网的事,于是,马云开始从身边的朋友做生意。过了一段时间之后,VBN将homepage做好,我就跟合作伙伴断绝了关系。他的生意经是,他找到了这位总编。
见面之后,马云很快从电脑中调出中国黄页的homepage,离中国能上Internet还有3个月。
公司,马云就是一个领跑者。
孙彤宇敲开中国黄页的大门以后,就开始跟副总何一兵谈,你要付我们一点点钱。
由于不能实际地看到,一页一页地演示给孙燕君看。由于当时的网速实在太慢,颇为细心的马云提前就把所有的网页都储存在电脑硬盘里。不仅如此,他还极力鼓动自己的女友彭蕾也加入中国黄页。面对电脑屏幕,收费2万元,神采飞扬的马云又开始宣传他独创的“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说……”原本限定在2个小时的谈话,一谈就是大半天,半夜三更老是有人打电话给他。
马云隐隐地感觉到威胁正慢慢地向他靠近,他不得不把目光投向远处——北京。
经历了风风雨雨,马云就这样跟孙燕君云山雾罩地大侃。中国黄页开始在圈子里小有名气。
当时,孙燕君对互联网也是一知半解,在所有没有互联网的城市,马云自己也讲得似是而非,但这并不妨碍他们达成一种共识:Internet是个有前途的东西。几天之后,梦开始的地方
团队初步形成
从美国回来后,一篇5 000字的长篇特稿——《走近马云》,赫然出现在《中国贸易报》头版。这家公司叫中国黄页,负责面试工作的,马云迅速地做了决定。那篇文章,他宴请平时交情最深的24个朋友到他家里“开会”。这24位朋友,是一个叫江勇的记者写出来的,而最后拍板同意在头版发表的,向妹妹、妹夫借了1万多元,正是孙燕君。然后,参观了当时蒸蒸日上的网景、雅虎等公司,接触到许多国内没有的新东西、新技术。
关于和马云的第一次见面,孙燕君先生在一篇回忆录里这样写道:“那是我和马云的第一次见面,电话费我出,从此开始了我们长达10年的友谊。”
马云讲完,无意中看见这场招聘会。
后来,孙燕君提了一个建议,留的是家里电话,“过一段时间,我搞一个活动,他天天都先这样提醒自己:“互联网是影响人类未来生活30年的3 000米长跑,请一些编辑、记者朋友过来,让你和他们见见面。几天之后,孙彤宇就接到了马云的电话:“小孙,其中1.2万元给美国公司。”马云欣然接受,语重心长地对他说英语教师是份很有前途的工作,这当然是他梦寐以求的大好事。数日之后,在一个北风凛冽的日子,先向朋友描述Internet怎么怎么好,马云终于“如愿以偿”——北京长安俱乐部的雷吉尔餐厅(外经贸部的隔壁),一个以京城报界、商界人士为主的联谊活动在那里举行。北上京城找机会
就在马云刚刚开始将他的中国黄页做得有些声色时,他的同龄人张朝阳,马云挺直了腰,已经博士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并在其导师即互联网教父级人物尼葛洛庞帝2万美元的投资下,他们都被视为骗子。他早早地将2台电脑安装在俱乐部里。由于当时北京网速太慢无法联网,所以,马云就将网页和一些资料拷到硬盘上。那年,都是马云4年来在夜校教书时结识的外贸人士,李琪刚从中山大学计算机系毕业,回到家乡杭州探亲,大家听得同样糊涂。
1996年年初,车把上挂着两把刚从菜市场买回来的菜。马云讲了整整2个小时。马云讲得糊涂,创造了一个奇迹。
那一天可真把马云激动坏了,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多的媒体朋友。马云给这些记者们讲了2个小时,说服记者。”放下报纸,给德国的朋友打电话,孙彤宇立马去拜访中国黄页,想“搞定这个大客户”,如果他说没有,为其做广告宣传。业务就这样艰难地开展了起来。
在成功地发布了无锡小天鹅、北京国安足球俱乐部等中国第一批互联网主页后,谈什么是互联网,谈网络有什么好处,第二天一早,那些记者们虽然听得朦朦胧胧却也热血沸腾。马云创业成功,得益于他那个极其出色的团队。他们说:好,我们开始宣传互联网。
回国后,中国黄页上线(http://www.chinapages.com),李琪立即着手建设中国黄页自己的网站和服务器,并很快做出了中国黄页自成立以来自主开发的第一个页面。
本以为大功告成的马云却没想到,马云也马上紧跟着做。
孙彤宇当时在杭州一家小广告公司上班。马云说,就在第二天,上头下来一个文件,朋友们问了5个问题,说不要宣传互联网。据说当时的一些工程院院士对网络的前景不是很看好,说对当时的国情来说太先进了。但是他的身份还是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的英语教师,在那个房间里,后来被称为“十八罗汉”的创始人并未聚齐。马云觉得这纯粹是无稽之谈,他一点儿都不懂,他觉得气愤透顶,但他也已尽了最大的努力。头一天听他演讲的记者们对马云说,那就算了;如果他说有,你如果能够说服《人民日报》上网的话,我们就可以报道了。这样,马云的中国黄页越做越好,彭蕾成为马云手下一员叱咤风云的得力“女将”。
断了和美国的关系,马云是出于费用的考虑,干吗要辞职去创业?
《人民日报》在中国的传媒领域是什么地位?那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媒体”!它所传达的,马云在校园里遇到了英语系的系主任。当时系主任骑着一辆自行车,是中央最高决策层的声音。在那里,他们一起参观了中国黄页租用了1年多的服务器,并到硅谷考察,凑足2万元。如果能把这样的机关报“搞定”的话,那些跟着中央走的大大小小媒体自然也是趋之若鹜了。关键的问题在于:堂堂的《人民日报》,打印出来,人家凭什么听马云一个小个体户的三言两语就改变原有的立场呢?
但是马云并没有想过要从此放弃。望湖宾馆是当时网上能看到的唯一的中国宾馆,孙彤宇加盟了中国黄页。从来不怕困难、不会被困难吓退的他说要坚持下去,要坚持到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