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运作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作家充分地不遗余力地展示着各类人物形象的心理状态,以及显示这种心理状态微妙的变化过程,从而使艺术形象变得丰满生动。例如,小说中有一段写的是梅为躲避战乱来到高家,在花园里和觉新相遇,二人互诉衷肠。在这段描写中,作家对主人公进行了恰当的心理剖析,写得凄凉、哀痛,催人泪下,我们仿佛感到了封建势力给人们的精神生活带来的戕害是多么惨重。不仅如此,巴金还具有在纷繁复杂的场面里,在众多人物的活动中,描绘出各个人物不同的命运,以及伴随着这特定命运的特定的心理状态。例如,在元宵节的夜晚,描写青年们游园时的情景,在这里情节是平淡无奇的,然而由此展示的是一代青年的命运。它揭露了封建家庭的罪恶,显示了青年觉醒、反抗、痛苦,而这一切,又都是通过各个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组合起来的。
《家》在语言上也独具魅力。巴金的作品一向语言简洁生动、流畅奔放,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家》在语言上也同样体现着巴金作品的独特风格。
七名家点评。
他的生活里充满了种种矛盾,他的作品也是如此的,爱和憎的冲突,思想和行为的冲突,理智和情感的冲突,这些冲突织成了一张网,掩尽了他的全部生活。
茅盾这次我重读我五六年前写成的小说,我还有耐心把它从头到尾修改了一次。我简直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我想笑,我又想哭,我有悲愤,我也有喜悦。但我现在才知道一件事情:青春毕竟是美丽的东西。
巴金。
《子夜》
划时代的革命现实主义巨著。
作者:茅盾。
文件:小说。
成书年代:1932年。
一作者介绍。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朗损、玄珠等,浙江省桐乡县人。1916年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1920年任《小说月报》主编,并参加发起文学研究会。同年参加上海共产主义小组。1923年在上海大学任教。1925年应毛泽东之邀,任《政治周报》副总编辑。1926年到武汉主编《民国日报》。1928年开始发表长篇小说《幻灭》、《动摇》、《追求》,组成《蚀》三部曲。同年10月东渡日本,脱离中国共产党。
1930年茅盾回国,参加左联工作。抗战期间任新疆学院文学院长,并曾到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建国后历任文化部部长,并曾到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建国后历任文化部部长、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主席等职。并主编过《人民文学》,写有长篇论文《夜读偶证》等。其创作十分丰富,30年代后完成长篇《虹》,中篇《路》、《三人行》。1932年完成划时代长篇巨著《子夜》。有《茅盾文集》、《茅盾全集》行世。1981年3月27日在北京病逝。茅盾。
二作品档案。
《子夜》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茅盾创作的长篇小说,原名《夕阳》。
茅盾的成长得益于开明的家教,小时候就有机会阅读各类古典名著,这对于培养他的文学趣味,拓宽他的文学事业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茅盾创作这部《子夜》巨著是经过充分准备的。1930年夏秋开始,他走访了亲戚朋友、商人、银行家、实践革命者,通过这方面的接触,加上看了当时报纸上一些讨论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文,作者产生了“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象的企图”。
1930年冬天,茅盾开始整理材料,写下详细大纲,列出人物表,把人物性格以及联带关系等等都定出来,然后再按照故事大纲,把它分章分段,使它们联接呼应。1930年作者终于战胜了种种困难,完成了这部具有历史意义的巨著。
《子夜》直接取材于30年代初期的社会现实,作品所展示的时代背景,是1930年春末夏初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的黑暗社会。这个时期,是中国人民苦难深重的时期,是旧中国所固有的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的时期,也是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工农革命星星之火以燎原之势向前发展的时期。概括起来,1929年下半年开始的世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也波及到中国,使得国内原有的种种矛盾更加尖锐。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为转嫁危机,加紧了对工人的剥削,从而激起了工人强烈的反抗。《子夜》正是置于这一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对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生活作了广泛而深刻的描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把当时所发生的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都或明或暗地网罗在里边了。
《子夜》封面茅盾的小说,素以全景式地展现宏阔的社会生活画面见长。《子夜》的舞台设置于三十年代初期上海。作家并没有截取某条小巷或某个街角,而是从居高俯视的视角,整体展示这座现代都市的方方面面:资本家的豪奢客厅、夜总会的光怪陆离、工厂里错综复杂的斗争、证券市场上声嘶力竭的火并,以及诗人、教授们的高谈阔论、太太小姐们的伤心爱情,都被组合到《子夜》的情节里。同时,作家又通过一些细节,侧面点染了农村的情景和正发生的中原的战争,更加扩大了作品的生活容量,从而实现了他所设定的意图:“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象”,“使一九三零年动荡的中国得以全面的表现。”
三内容概要。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尽管民生凋敝、战乱不止,在都市化的上海却是另一番景象。这里,有纸醉金迷的生活,有明争暗斗的算计,有趋炎附势的各色人物。
开丝厂的吴荪甫在乡下的父亲吴老太爷避战乱来到上海,扑朔迷离的都市景观使这个足不出户的老朽吴老太爷深受刺激而猝死。吴府办丧事,上海滩有头有脸的人都来吊唁。他们聚集在客厅,打听战况、谈生意、搞社交。善于投机的买办资本家赵伯韬找到吴荪甫和他的姐夫杜竹斋,拉拢他们联合资金结成公债大户“多头”,想要在股票交易中贱买贵卖,从中牟取暴利。杜竹斋心下犹疑,赵伯韬遂向他透露了用金钱操纵战局的计划。吴、杜决定跟着赵伯韬干一次。这次合作,小有波澜而最终告捷。
因为金融公债上混乱、投机的情形妨害了工业的发展,实业界同人孙吉人、王和甫推举吴荪甫联合各方面有力的人,办一个银行,做自己的金融流通机关,并且希望将来能用大部分的资本来经营交通、矿山等几项企业。这正合吴荪甫的心意。他的野心很大,又富于冒险精神。他喜欢和同他一样有远见的人共事,而对那些半死不活的资本家却毫无怜悯地施以手段。很快地,益中信托公司就成立起来了。
这时,吴荪甫的家乡双桥镇发生变故,农民起来反抗,使他在乡下的一些产业蒙受损失。工厂里的工潮此起彼伏,也使他坐立不安。为对付工人罢工,吴荪甫起用了一个有胆量、有心计的青年职员屠维岳。他先是暗中收买领头的女工姚金凤,瓦解了工潮的组织;当事发之后,姚金凤被工人看作资本家的走狗,而工潮复起的时候,他使吴荪甫假令开除姚而提升那个把事情捅出去的女工。这样一来,姚的威信恢复,工人反而不肯接受对她的处置。接着,作为让步,吴收回成命,不开除姚,并安抚女工给予放假一天。吴荪甫依计而行,果然平息了罢工。
交易所的斗争也日渐激烈。原先吴荪甫与赵伯韬的联合转为对垒和厮拼的局面。益中信托公司,作为与赵相抗衡的力量,形成以赵伯韬为“多头”和益中公司为“空头”之间的角斗。赵伯韬盯上吴荪甫这块肥肉,想乘吴资金短缺之时吞掉他的产业。几个回合较量下来,益中亏损八万元栽了跟头而停下来。此时吴荪甫的资金日益吃紧,他开始盘剥工人的劳动和克扣工钱。新一轮的罢工到来,受到牵制的屠维岳分化瓦解工人组织的伎俩被识破,吴荪甫陷入内外交迫的困境。
赵伯韬欲向吴荪甫的银行投资控股。吴决心拼一把,他甚至把自己的丝厂和公馆都抵押出去作公债,以背水一战。他终于知道在中国发展民族工业是何等困难。个人利害的顾虑,使他身不由己地卷入到了买空卖空的投机市场来。
公债的情势危急,赵伯韬操纵交易所的管理机构为难卖空方吴荪甫。几近绝望的吴荪甫把仅存的希望放在杜竹斋身上。千钧一发之际,杜倒戈转向赵一边。吴荪甫彻底破产了。
狂风怒吼,斜雨拍窗。众叛亲离的吴荪甫瘫在沙发里,他准备自杀,但一时又下不了这个决心,咽不下这口恶气,于是连夜逃出上海,奔庐山避暑去了。
四主要人物形象。
吴荪甫。
三十年代初期中国民族资本家的典型。他大概四十岁,身材魁梧,举止威严。他曾游历欧美,富有胆略和冒险精神,有独立发展民族工业的雄心。为了实现“工业王国”的梦想,发展民族工业,不择手段地挤垮别人的企业,勾结当局无情地剥削和镇压工人,倒卖军火,投机公债,显得十分贪婪。同时,他的强悍和阴险又常常和怯懦、恐惧结合在一起,面对工人的反抗以及赵伯韬的挤压,又变得软弱无力。这种双重性格特点,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民族资本家的两面性特点。
赵伯韬。
美帝国主义财团的买办,极力为其主子效劳,千方百计扼杀民族工业的发展。他和军政界都有密切的关系,能买通军阀和政客控制公债市场,借机大发横财。他生活放荡,花天酒地。既阴险狡诈,贪婪成性,又十分空虚腐朽。实际上是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政治掮客,是振兴民族工业的死敌。
作为吴荪甫的主要对立面出现。这个金融买办的一切活动都围绕着一个目的:扼杀民族工业,把中国的民族工业置于帝国主义金融势力控制之下。赵伯韬仗着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政府的撑腰,财力充足,神通广大。用金钱影响战争局势,改变公债制度,是振兴民族工业的死敌。赵伯韬这个形象的突出特征是狡诈、狂妄、蛮横及灵魂的丑恶和精神世界的空虚。
杜竹斋。
吴荪甫的姐夫。他办事迟迟疑疑,见机而行。吴荪甫劝他参加“多头”公债公司,他先是支吾不定,直到见到有厚利之时,才敢加入。当吴荪甫和赵伯韬形成对立局面时,杜竹斋害怕赵伯韬势力强大,担心遭受损失,从益中公司抽走自己的二十万资本,使吴荪甫处境困难。赵伯韬和吴荪甫在公债市场最最后的决战,他背叛了吴荪甫,使吴荪甫破产。
屠维岳。
这个人物的性格和吴荪甫有许多地方有想象之处。吴荪甫刚愎狠毒的特质,屠维岳则是“性子刚强”,“机警”干练,有胆量而又诡诈的人。这个人物形象的戏剧性出场,就已显示出善于揣摸主子心理的特点。
五精彩文段推荐。
太爷在乡下已经是“古老的僵尸”,但乡下实际就等于幽暗的“坟墓”,僵尸在坟墓里是不会“风化”的。现在既到了现代大都市的上海,自然立刻就要“风化”。
他(李玉亭)慌忙走到那通连大客厅的门边,伛下了腰,正想把耳朵贴到那钥匙孔上去偷听,忽然又转了念头:“何苦呢!我以老赵的走狗自待,而老赵未必以走狗待我!”
节选自《子夜》第一章。
窗外依然是稠浓的半雨半雾,白茫茫一片,似乎繁华的工业的上海已经消失了,就只剩这餐室的危楼一角,而这餐室里,却又只有没精打采沉湎于舞女跑狗的四五位新式少爷,三位封建的土财主,以及吴荪甫,而这时的吴荪甫却又在三条火线的威胁下。
吴荪甫闷闷地松一口气,就吩咐侍者拿着白兰地,发狠似的接连呷了几口。他夹在三条火线中,这是事实;而他既已绞尽心力去对付,也是事实;在胜负未决定的时候去悬想胜后如何进攻罢,那就不免太玄空,去筹划败后如何退守,或准备反攻罢,他目前的心情又不许,况且还没知道究竟败到如何程度,则将来的计划也觉无从下手;因此他现在只能姑且喝几口酒。他的心情有些像待决的囚犯了。
节选自《子夜》第七章。
这里,决云卿送到大门口,转身回来,站在那一丈见方的天井中对着几盆娇红的杜鹃和一缸金鱼出了一会神,忽然忍不住独自笑起来了。却是笑声方停,突又扑索索落下几点眼泪;他叠起两个指头眼眶里一按,似乎不很相信掉的竟是眼泪。同时幻象在他润湿的眼前浮起来:那娇红的竟不是杜鹃,而是他女儿的笑,旁边高高耸立的,却是一缸的大元宝。他轻轻吁一口气,急步回到厢房里,沉重地把身体落在沙发上。
节选自《子夜》第八章。
六文学成就。
《子夜》是茅盾长篇小说的代表作,它的出现使得1933年成为永远值得纪念的一年。
茅盾具有社会科学家的气质,擅长以严谨的理性思辨剖析社会现象,构建长篇巨制。《子夜》是茅盾最优秀的社会分析小说。通过对民族资本家吴荪甫等人物的刻画,展示了30年代初中国社会生活的广阔画卷,史诗性的再现了中国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统治阶级重压下的悲剧命运。
作者采用宏大广阔与细枝末节相交融的表现形式,全方位,多层次地反映出了30年代初中国的社会现实。既描写了投机市场瞬息万变的斗争,又展示了农村的革命暴动等等。但是,所有这些复杂的生活内容,都集中在两个月的时间内。换句话说,作者不是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来展示这些生活内容,而是通过巧妙的环境选择和细致的情节安排,集中地加以表现。
在环境的选择上,作者以吴荪甫为中心选择了吴公馆、交易所和纱厂三个主要场所开展活动,广汇各色人物,突现宏大社会背景。这种典型的环境的设置,极大地加强了矛盾斗争的深刻性。在情节的安排上,作者通过吴荪甫同赵伯韬、同双桥镇农民暴动以及同工厂的工人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为主线,逐步把吴荪甫推向矛盾斗争的焦点,展现其性格特征,表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奋斗与挣扎。作者表现了他高超的艺术组织才能,巧妙地把这些复杂的人物时间、矛盾冲突,勾连组成了一副30年代初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都市生活的图画。
《子夜》在整体布局上具史诗般宏阔,但细节描写的笔触又极为委婉细致,剖析人物心理,直至其微妙颤动的波纹。
《子夜》还有另一个艺术特点,就是作者善于细致入微地描摹人物在具体时空环境里的情绪和情感态度,尤其是对人物下意识的心理描写。这增强了整部作品心理分析的色彩。同时,作者还把环境、动作和人物的心理活动融合在一起,让听觉、视觉和心理意象交织在一起,从而达到在表现人物心理上的“统一效果”。全书大量出现的灰色的云块、金黄色的太阳、电闪、雷鸣、风吼、雨啸等景物对于表现吴荪甫变幻不定的情绪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七名家点评。
这是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真正的社会科学,在文艺上表现中国的社会关系和阶级关系,在《子夜》不能够不说是很大的成绩。《子夜》的出现是中国文艺界的大事件,1933年在将来的文学史上,没有疑问的要记录《子夜》的出版……
瞿秋白《〈子夜〉和国货年》
他在《子夜》等长篇中所呈现出的博大的、色彩斑斓的图景,只能让同代众多文人望其项背。茅盾对中国现实大规模的扫描,确实是颇见功力的。但……《子夜》中有些地方的处理,尚未达到化境。过多的先验理性演绎,有时淹没了小说的生活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