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
拼音:huā。
繁体:華。
华氏来源。
1,来源于封地,春秋时期,宋戴公子考父,受封于华,生息繁衍,以食采邑命姓为华氏。《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载:“宋代公子考父食采于华,因氏焉。华督、华元、华定、华亥,并称为宋卿。”他的子孙便以封地名为姓,世代相传姓华。
2,夏代,仲康封于西岳华山,因以为华氏。
3,清代爱新觉罗氏豫亲王,后人有改姓华者。
华氏迁徙分布。
古宋国之国都在今河南商丘,所以讲华姓源起于此应无疑义。自华督得姓而起,华姓在宋国便世代显贵,名震天下。春秋时期见诸史册之华姓近二十人,《左传·正义》曰:“世本云,督生世子家,家生季老,老生司徒郑,郑生司徒喜”。这一支乃华督之嫡出,另外名将华元乃华督之曾孙,华元父华御事曾任宋之司寇,从众多华姓来分析,可以说此际乃华姓发展之高峰期。前五二二年,华姓家族由于当朝君主之处置失当而产生内讧,华姓家族由此而由盛而衰,叛臣华亥失败后逃亡楚国,华费遂子华登因与华亥有勾连,而亡命吴国。另外,此际齐有华周,卫有大夫华仲,这些史实表明,春秋时华姓已播迁于楚(都今湖北江陵)、吴(都今江苏苏州)、卫(都今河南淇县)、齐(都今山东淄博)等国。前二八六年,宋被齐、楚、魏三国瓜分,华姓渐有北徙山东,南迁安徽、江苏者。
汉初,华寄、华毋害追随刘邦征战有功,封为列侯,子孙袭爵,为沉寂近一个世纪的华姓重新增光添彩。两汉时,华姓可以说遍布山东大地,并在山东平原一带形成望族,另在今山东、江苏、安徽间地的沛国也形成了华姓大族。新莽之乱时,有北方华姓避居今湖南溆浦一带,与祖居此地之华姓相融合,后来昌盛为华姓武陵郡望。
三国两晋时期,华姓发展达到高峰,其中以平原郡的华歆家族为杰出代表,其人丁兴旺,世代名家辈出,可谓光照史册。
永嘉之乱中,华姓避乱南迁于今江苏、浙江、湖北、安徽等省。历南北朝至隋唐,华姓在今江苏、上海等地繁衍昌盛,并有一支华姓入迁福建。
宋元两代,华姓遍及黄河、长江、珠江中下游。
明初,山西华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河南、河北、山东、陕西、江苏,安徽等地。
历明清两代,华姓广布于台湾以及西南、西北、东北各地。
如今,华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陕西、上海、吉林、江苏等省市多此姓,上述四地之华姓约占全国汉族华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二。
华氏历史名人。
华佗:名敷,字元化。汉未沛国樵人。精于方药、针灸及外科手术。又仿效虎、鹿、熊、猿、鸟的动态创为“五禽戏”,用以锻炼身体。年且百岁,犹有壮容。闻而召之,使常在左右。操若头风每发,心乱目眩。佗针鬲,随手而愈。后操病重,使忙专视,伦迟迟不肯奉召。操怒,使人收送佗入狱考死,佗临死,出一卷书与狱吏说:“此可活人”。吏怕犯法不敢受,举火烧之,医术遂不传。
华佗。
华歆(157-231):魏国大臣。字子鱼,平原高唐人。文帝时封安乐乡侯,明帝时任太尉,封博平侯。
华表(204-275):西晋平原高唐人,字伟容。华歆子。弱冠仕魏散骑典北京时间郎,累迁尚书,封观阳伯。晋武帝泰始中,拜太子少傅,累迁太常卿、太中大夫。以老病乞骸骨。清澹退静,以苦节垂名。卒谥康。
华峤(?-293):西晋史学家,平原高唐(今山东高唐)人。历任散骑常侍,典中书著作。领国子祭酒,至侍中,因不满《东观汉记》,乃撰《后汉书》97卷,文质事核,有迁、班固之风。永嘉乱后,书散失。
华察(1497-1574):字子潜,号鸿山,生于无锡县隆亭(今东亭镇)。少时聪颖,12岁能作诗文。嘉靖五年中进士,选为庶吉士。先后任户部主事,兵部主事、员外郎中、翰林院修撰、掌院学士、东宫侍读,奉旨主持应天府(今南京)乡试,嘉靖十八年出使朝鲜,嘉靖二十四年弃官回家。以后他常到惠山参加碧山吟社的活动,与一班文士诗酒唱和,以不欺天、不欺君、不欺亲、不欺友、不欺民的”五不欺”自慰。费巨资在隆亭造了一座豪华住宅,“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侯门王府叹壮丽不如”,因而民间有“华太师造龙庭”的传说。
华秋苹(1785-1858):名文彬,字伯雅,别号借云馆主人,清乾隆四十九年十二月初八日生,无锡县荡口镇人。他自幼酷爱金石篆刻,苦练达20余年,作品有汉代刻玉风格,苍劲秀美。著有诗词集《诗草》,《词草》行世,他擅弹古琴,尤精琵琶,喜唱昆曲,编辑《琵琶谱》3卷,是我国第一部正式刊行的琵琶曲谱集。他擅长草篆,以及于人物、花鸟绘画,还旁通医理,专长喉科,曾与弟文械、文桂合著《喉科秘书》4种,当时流传甚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