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酬结构主要指薪酬的具体形式及构成。不同形式的薪酬其特征与功能不同,对员工的行为及组织发展具有不同的影响。因此,研究薪酬结构及政策最重要的是分析各种薪酬的特征与功能作用,选择能充分体现各类员工的贡献并有利于激励员工和组织发展的薪酬形式。
薪酬的具体形式与政策主要包括:
(1)基本薪酬与可变薪酬。基本薪酬是相对稳定的,保障员工的基本需要,使员工产生安全感,但基本薪酬过高会削弱薪酬的激励功能。可变薪酬是变动的,具有较强的激励作用。但可变薪酬过高,基本薪酬过低,又会使员工缺乏安全感及保障。
(2)经济性薪酬与非经济性薪酬。前者属于外在性薪酬,包括工资、奖金、津贴、福利、保险等,主要用来满足员工的物质生活与安全方面的需要;后者属于内在性薪酬,包括晋升机会、荣誉、工作环境等,主要用来满足员工心理与精神方面的需要。
(3)短期薪酬与长期薪酬。短期薪酬主要包括员工的基本工资、津贴、短期奖金等,长期薪酬主要包括股票期权、延期支付等。显然,前者主要满足员工的现实需要,而后者主要功能是长期激励。
(4)工资与福利。工资主要体现员工的劳动贡献与绩效,而福利更有利于组织的团队精神与凝聚力,但福利带有平均主义,过高的福利不利于组织效率的提高。
(四)薪酬文化及政策
薪酬文化指组织的薪酬战略所贯穿的思想理念,它从思想理念上对组织的薪酬战略起引导作用。薪酬文化与组织文化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一方面,薪酬文化受组织文化的指导,同时又可促进组织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薪酬文化也是组织文化在薪酬战略中的一种体现,有它具体的内容与表现形式。薪酬文化及政策所讨论的问题主要是薪酬决策与管理的目标导向与思想理念,包括:把薪酬看成是”人力成本“还是”人力资木“;薪酬模式的设计是以人为基础还是以岗位为基础;薪酬理念是”物质报酬“还是”全面报酬“;薪酬的目标倾向是成本控制还是重在激励;薪酬决策是侧重公平还是效率,强调外部竞争性还是内部公平性。
(五)薪酬管理及政策
薪酬管理可分为战略性薪酬管理与技术性的业务管理,战略性薪酬管理研究的是整个组织薪酬管理的总体模式、核心制度与主体方式。薪酬管理及政策要讨论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薪酬信息的公开透明程度,其核心问题是实行保密薪酬制度还是公开薪酬制度。其二,薪酬管理权限的划分,即薪酬的管理是集权式还是分权式。
其三,员工参与薪酬决策的状况,即薪酬的决策模式是集权型还是民主型。对这几个方面的不同选择,决定着薪酬管理是封闭式还是开放式的模式。显然,保密薪酬制度、集权式的管理属于封闭式管理模式,而公开薪酬制度、分权式管理、民主型决策属于开放式的管理模式。
五、薪酬模式选择:4P模式
(一)基于岗位的薪酬模式
基于岗位的薪酬模式主要依据岗位在企业内的相对价值为员工付酬。岗位的相对价值高,其工资也高,反之亦然。军队和政府组织实施的是典型的依据岗位级别付酬的制度。在这种薪酬模式下,员工工资的增长主要依靠职位的晋升。因此,其导向的行为是:遵从等级秩序和严格的规章制度,千方百计获得晋升机会,注重人际网络关系的建设,为获得职位晋升采取政治性行为。当然,在实践中,很少有企业完全依照岗位价值设计薪酬体系,都会或多或少地加上其它薪酬单元,如绩效奖金、工龄工资或者技能工资等。
1.适用范围
这种薪酬模式适合中国的多数企业和多数类别的岗位,是一种目前普遍采用的薪酬制度。和传统上中国企业讲究行政级别和资历相比,岗位导向的薪酬模式是一种很大的进步。这种模式最适合传统的科层组织,在这种组织中,职位级别比较多,企业外部环境相对稳定,市场竞争压力不是非常大。就岗位类别而言,基于岗位的薪酬模式比较适合职能管理类岗位。对这些岗位上的任职者要求有效地履行其职能职责是最重要的,岗位的价值才能得以真正体现。
2.优点和不足
基于岗位的薪酬模式有两个优点:第一,和传统按资历和行政级别的付酬模式相比,真正实现了同岗同酬,内部公平性比较强。第二,职位晋升,薪级也晋级,调动了员工努力工作以争取晋升机会的积极性。结合中国企业,包括事业改制单位的实际情况,目前还有很大一部分单位需要尽快转为以岗位为主的工资制度,不能再延续传统的没有激励作用的薪酬制度。因此,进行工作分析,规范职位管理体系,进行岗位评估,加大岗位分配的比例,适当拉开纵向和横向差距,是这些单位必须要做的基础工作和改革工作。
基于岗位的薪酬模式的不足也比较明显。第一,如果一个员工长期得不到晋升,尽管岗位工作越来越出色,但其收入水平很难有较大的提高,也就影响了其工作的积极性。这种情况非常普遍,一个员工的直接上级才三十来岁,企业的业务比较稳定,短期内没有提升的空缺职位,那么他的下属的职业发展就缺乏前景和希望。第二,由于岗位导向的薪酬制度更看重内部岗位价值的公平性,在从市场上选聘比较稀缺的人才时,很可能由于企业内部的薪酬体系的内向性而满足不了稀缺人才的薪酬要求,也就吸引不来急需的专业和管理人才。总之,这种薪酬模式比较僵化,灵活性不足,从发展趋势上来看,以岗位为主设计薪酬模式没有生命力。随着竞争环境不确定性的增加,企业希望员工主动创新、承担风险、增长技能,才能确保企业长盛不衰。
(二)基于绩效的薪酬模式:基于4P的模式分类
基于绩效的薪酬模式是指在确定薪酬时主要依据绩效结果。近年来,随着商业环境的竞争加剧,按绩效付酬的趋势越来越显著。举一个最显著的例子,高层经理人的收入的大部分来源不再是基于岗位在企业中的相对价值,而是企业整体绩效的提升。
这部分绩效收入可以是以风险奖金的形式,也可以是股权激励的形式,如分红、股票期权收入等。
基于岗位的薪酬模式假设,静态岗位职责的履行必然会带来好的结果,在环境不确定性极大、变革成为常规的今天,这种假设成立的条件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企业要求员工根据环境变化主动设定目标,挑战过去,只是正确地做事已经不能满足竞争的需要,企业更强调做正确的事,要结果,。而不是过程。因此,主要按绩效付酬就成必然选择,其依据可以是企业整体的绩效、部门的整体绩效,也可以团队或者个人的绩效。具体选择哪个作为绩效付酬的依据,要看岗位的性质。总起来说,要考虑多个绩效结果。绩效付酬导向的员工行为很直接,员工会围绕着绩效目标开展工作,为实现目标会竭尽全能,力求创新,”有效“是员工行为的准则,而不是岗位付酬制度下的保守和规范。实际上,绩效付酬降低了管理成本,提高了产出。
1.适用范围
处在竞争性强的环境中的企业适宜实施基于绩效的薪酬模式,如消费品、家电、计算机、信息等行业。就岗位而言,高层经营管理类、市场销售类、部分产品开发类岗位、适合计件的操作类岗位比较适合这种薪酬制度。当然,这些岗位是否适合绩效付酬,还要看企业的产品的性质、企业竞争策略等因素。如果岗位任职者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很大程度上影响工作产出的话,就可以采用以绩效为主的薪酬制度。笔者曾为一家房地产公司做过薪酬设计,销售人员过去拿很高的提成和很低的基本工资。实际上,对这家公司而言,能够销售多少套房子,并不主要取决于销售人员的努力,更主要地是看房子的性价比,这与当地的地产竞争还不太激烈有关。因此,对这些销售人员就不能过分强调提成的激励作用。对一家主要依赖国际市场价格变动影响的外贸公司而言,经理人员的努力并不能控制公司的业绩,相应地,其激励性收入也不能简单地和利润相挂钩。
在实践中,有的单位把支持性职能管理人员的绝大一部分收入和企业的整体效益挂钩是不尽合理的。这些岗位上的任职者不能通过自身的努力左右公司的整体绩效,其主要收入不能来源于和公司效益挂钩的绩效奖金。
2.优点和不足
绩效付酬的优点比较明显。首先,员工的收入和工作目标的完成情况直接挂钩,让员工感觉很公平,”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不一样“,激励效果明显。其次,员工的工作目标明确,通过层层目标分解,组织战略容易实现。再次,企业不用事先支付过高的人工成本,在整体绩效不好时能够节省人工成本。
绩效付酬对国有企业有特殊的意义。”大锅饭“是影响国企职工工作积极性的顽疾,绩效决定收入的工资制度容易打破这种局面,比通过拉开岗位工资更容易让普通职工接受。当然,不能矫枉过正,目前许多企业普通岗位的浮动工资超出了基本收入,这是不正常的现象,尤其是在浮动工资只和企业整体效益挂钩和个人绩效无关时,其激励性效果更差。
绩效决定收入的薪酬制度也有比较明显的缺点。第一,员工收入在考虑个人绩效时,会造成部门或者团队内部成员的不良竞争,为取得好的个人绩效,员工可能会减少合作。因此,在需要团队协作制胜时,不应过分强调个人绩效对收入的作用。第二,绩效评估往往很难做到客观准确。对大多数中国企业来说,少有企业的绩效考核系统很完善,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就将收入和绩效挂钩,势必造成新的不公平,也就起不到绩效付酬的激励作用。高的绩效也许是环境条件造成的,和员工的努力本身关联不大,反之亦然。第三,绩效付酬假设金钱对员工的刺激作用大,长期使用后会产生不良的导向,在企业增长缓慢时,员工拿不到高的物质方面的报酬,对员工的激励力度下降,在企业困难时,很难做到”共度难关“,而可能会选择离职或消极工作。
(三)基于技能的薪酬模式
在需要团队合作的技术性工作中,需要的是知识共享、相互启发,很难划清团队成员的具体职责,以岗位为主的管理模式已经不是特别合适了,以岗位为主的薪酬模式也不再适用。随着组织越来越扁平,职位层级越来越少,权力逐渐下移,企业需要员工掌握多种技能以适应多变的环境。在这些情况下,以技能为主设计薪酬体系就成为了现实的需要。
以技能为主的薪酬模式早就存在,只不过中国的技能导向工资制导向了资历、学历,和员工真正具备的技能关联不大,影响了它在企业中使用的效果。技能工资是对应具体某个人的,和他从事的具体岗位无关。只要员工经过技能评定后达到晋级标准,就可以享受相应的工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