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71200000026

第26章 欧根·冯·庞巴维克(4)

庞巴维克的《资本实证论》正是以此为开端的。他要告诉我们的第一件事情——在引言里——就是要对这个问题的两个根本不同的方面加以区别,因为把这两个方面混淆起来是通俗的和科学的讨论最经常出现的一个错误。这两个方面是资本作为生产手段的问题和资本作为净收益的来源的问题。最容易的做法无非是把两者之间毋庸置疑的关联本身看做利息理论,并且简单地说:资本是生产所不可缺少的东西,因此能“提供”净收益,正像“杨梅树”这种生产手段能“提供”杨梅果一样。这是一些基本错误的根源,为反对这些基本错误,庞巴维克曾进行过孜孜不倦的战斗,并成功地把它们排除出科学讨论的范畴之外,从而使这种幼稚的形式从为数众多的尊敬的经济学家的论述中消失。庞巴维克在其著作的开头部分反复强调了这一点,然后就转向关于作为生产资料的资本的理论。要克制那种详细描述他的论点在逻辑上的妙处的诱惑是很困难的,不过在这里只要说一点就足够了:庞巴维克是从调查、研究生产过程的性质开始的。而且《资本实证论》第一节的魅力——它所研究的问题都是人们现在极少讨论并且不能引起很大兴趣的——在于它向人们暗示了下面所讨论的内容的指导性主题。

生产是对物质形态的改变,其目的是使生产出来的东西能够满足我们的需要。这一对于古典作家来说并不陌生的概念,是庞巴维克在论证过程中的第一个基点。如果劳动不是直接用于可以生产马上就能消费的物品的“转变”上,而是首先用于生产不能消费的物品,再在此基础上更有效地生产最终用于消费的产品,在这种情况下——原始要素的投入量能生产较大的总产量——那就是说,生产是用迂回的方式进行的——那么,他关于这一点的论证目的可以更完善地达到。这就是工具的经济哲学——并且这是他的作品中的第二个基点,或者一般地说是关于“生产出来的生产资料”的经济哲学,也是它们的生产功能的定义。虽然这一观念本身既不是真正具有创造性的,也并不复杂,而只是由庞巴维克充分地进行了有系统的叙述,但只有他充分地利用了它的理论意义,特别是在有关时间要素的处理上,这一要素是阻碍经济过程分析结构的十之八九的基本困难的来源。

作为这一概念最重要的副产品,“资本主义的性质”这一概念也应运而生。当然,当我们使用这一名词时,所思考的现实自然有着五花八门解释的主体,不仅仅有科学的、政治的和伦理学的解释,甚至有来自科学里过于内部的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文化分析、历史学的各种不同的解释。但是对于纯粹经济学,对于庞巴维克来说,要思考的问题只有一个:资本主义的纯粹经济特征。他的解答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就是“迂回的”生产;与此相反的是直接生产——无须使用生产出的生产资料即可完成的生产,如原始狩猎。因此,资本“只是发生于经济生产方法各个阶段中的中间产品的总和”。这实际上不仅仅是一个定义,它已经升级为一个理论,并且理解它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它并不否认现代经济和过去的经济制度具有重要差异。同时,它也不否认社会主义经济的经济过程——根据这一定义,在社会主义经济里,现在的生产也将会是“资本主义的”——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经济过程会迥然不同。但它却说明:所有这些科学和社会的批评加在资本主义现象上的特征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经济本质是毫无关系的。尤其是生产资料和固定资产中的私有财产、雇佣劳动制度、商品生产等,都与构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食物的本质不相关。这一观点的最重要的含义是:在社会主义经济里也产生资本纯收益。当然,在社会主义社会里,这种纯收益不会为私人所得到——从功能分配的观点看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这一结论都处于次要地位。因此,几乎每一个生产过程都是“资本主义的”——问题只在于多少而已。

在这一点上,庞巴维克暂时停下他的论证转而考虑“关于资本的概念的争论”。就他自己的资本定义来说,他关于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看法是具有决定意义的;然而,从这一概念出发,他还可以把另外一些东西定义为资本,即作为消费资料的供给——经济中的维持生活的资源,它是对迂回生产方法的一种非常必要的补充,因为这些迂回生产方法的生产能力显示了它对利息问题的重要意义。

在论“作为生产手段的资本”的第2卷里,我们重新被引向在第1卷第1节里已经得出的结论:土地和劳动的劳务是基本和原始的生产要素,资本从经济学意义上说是由这两者所组成的,因此,它不可能是独立的要素。这个结论所蕴涵的道理简单易懂。它从前曾由威廉·配第爵士以最凝练的形式提出过。但没有人认真地对待它,没有人认识到应该进行艰苦的分析,以便让它起到一种有用的工具作用。总之,没有人承认它的理论上的有用性,或有系统地运用它,借助它获得重要的认识并使分析工作简化。经济思想史表明有3种思想是和它相背离的:重农学派的思想,他们认为一切有价物品最终都是由自然所生产的;古典学派的说法是只有劳动才有生产力;部分古典学派,更主要的是其继承者,认为资本是第3个独立的生产力。这样的一些说法都不能说是“错误的”——就它们本身来说,它们是完全正确的——但它们所得出的结论或者毫无实际作用,或者尚未成熟。问题不在于这种基本的假定命题的“正确性”;一个理论家的价值在于能够从很多可能的、无可非议的和有启发性的若干主张中,有效地选择他的出发点。庞巴维克的成就就在于使这一切事物踏上轨道,使其具体化,对其进行选择,并发展了那个假设,使我们顺利地超越一切浅薄的认识,在深入观察和拓宽视野两方面都取得了最好的成果,尤其是分配理论,它通过土地与劳务的完全对应及它们与资本的并列展示了自己的特征。

下一个步骤在于果断地运用迂回生产的概念来论述时间要素。迂回生产比直接生产能产生更多的最终产品,但只有在更远的将来,它才是“耗时生产”。庞巴维克对这两个要素所采用的结合方式,对时间要素的特殊引入,以及对不变资本特征的观念完全是独创性的。要公平评价它所代表的分析方面的进展,我们最好回顾一下李嘉图和马克思的观点。李嘉图与马克思一样,把问题的焦点集中在不同工业里生产时期长短的差别对于他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影响上。他们两个人都试图根据问题出现的不同形式,利用其他不同的方法来揭示这种影响是微不足道的,并尽可能压制那种随后就会变得对两者都有致命影响的东西。这两种要素的伟大结合,时间和增加的报偿的这一分开和合并,就使提出一种“关于时间在生产中的作用的前后一致的理论”和说明时间的特殊双重作用成为可能。这引导人们深入理解经济过程,同时更加接近资本净收益的问题。

在庞巴维克看来,这一净收益必然一方面是迂回生产增加的技术生产力对于价值形成的影响的结果,另一方面是它的成果必然延期的结果。这样,接下来的唯一问题是:净收益是如何产生的?要回答这一问题,就必须研究这两种事实所必须符合的价值理论。

这种研究实际上就是下一步。但在此之前,首先必须解决一些其他问题。作为迂回生产有增加生产力的作用这一原理的最直接的发展,庞巴维克提出这样的主张:进一步延长生产周期能进一步增加最终产品,但增幅是递减的。为了确定在生产中使用递增数量的劳动的那些货物的生产时期,庞巴维克建立了“平均生产周期”概念。在这里可以提及一些能够引起读者兴趣的结论——例如,迂回生产概念的重要概括化,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广泛的讨论——但这些我们必须略去不淡,同样也要略去“资本形成理论”,或者更确切地说是《资本实证论》第2卷最后一节里论述过的比较外在的部分。在这里,我们只强调它的核心:一个人节省消费品,就是节省生产资料,从而生产了资本货物——这是一种使节约过程中的资本形成最终固定下来,而绝不由此出发对利息理论做任何推断的理论观点。

现在让我们转而讨论支持庞巴维克的理论结构的两大支柱中的第二个——价值和价格理论(《资本实论论》第3卷),它和我们刚才谈过的那一点表现出了同样完整的思想线索。我们将在后面研究建筑在这两个支柱之上的上层建筑。

商品和被叫做效用——不是没有误解的危险——的欲望满足之间的一般关系,可以归纳为对我们的经济行为具有重要意义的东西:当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成为公认的一种满足的条件(否则它将被放弃)时,我们把它叫做价值(使用价值)。在总效用的关系已知的情况下,能否产生价值取决于与我们的需要有关的那个“一定数量”的大小:效用之外,再加上相对稀少性,价值才能出现。借助于效用类别(或效用方向)和效用强度两者之间的区别,并经过对可替代性的仔细思考,庞巴维克得出了(在门格尔的基础上,并在和维塞尔相仿的方向上)下面的结论:在每个类别里,欲望的“保险总额”越增加——即一个人所占有的商品数量越增加——边际效用就越减少。他也解决了价值自相矛盾问题,即经济的矛盾问题。庞巴维克对这一命题做了以下表述:“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这一商品可以利用的总数量所能满足的欲望中最不重要的那一具体欲望或局部欲望的重要性。”

接着,庞巴维克对这一总命题做了若干详尽的说明,阐述了有关主观价值问题的一些特殊情况。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他使用了一个基本原理(它是价值理论的一切困难问题的“总钥匙”):“我们应该从两个角度看待那个按他自己的观点为商品做出估价的个人的经济状况。第一,假设把该商品增加到这个人所占有的货物储备里去,我们观察一下在具体效用尺度表上,满足程度会下降多少。第二,假设把这种货物从这个人的商品储备里拿出来,我们再测量一下在尺度表上满足又到达什么程度。这样就会明显看出,现在某一层的效用,即这个人最低层次的需要,一定还没有满足:这一最低层表示决定商品价值的边际效用。”在把这一命题加以发展以适应许多特殊情况之后,庞巴维克就开始研究可以随便增加的商品的价值这一重要问题。根据这个“总钥匙”,我们也按照这些商品的失去会造成的满足减少的比例来评价它们。在这一例证中,这一减少被假定为由于放弃购买某一数量的货物而遭受的满足的损失(如果最初所考虑的这种商品没有失去,则本来是可以买得到的)。放弃的货物和失去的货物不一定是同类的,而且往往是不相同的货物。因此,在这一例证中,我们根据“代替效用”来进行估价——这就揭示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原理。

这一原理首先适用于可以随便再生产的商品的情况,那就是说,从整个经济的观点来看,它几乎适用于一切商品。这种情形被以一种绝妙的逻辑与用途可能不止一种的商品结合起来。从这里,我们又解决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之间的差别问题。

这就为研究“互补品”(据门格尔语,即只有与其他商品结合起来才能产生满足感的商品)的价值扫清了道路。一组互补品的价值是由它们联合创造的边际效用所决定的,因此问题是要从这里求出这一组里的各个商品的价值。为了研究这一问题,庞巴维克提出了以下规则:“……关于整批商品的总价值——它是由联合使用的商品的边际效用所决定的——可相互替代的各单项商品的价值是事先给定的;而剩余的部分——它根据边际效用的总额变化——则作为不可替代的各单项商品的个别价值而纳入这些商品中。”这一命题提出了现代理论的一个基本原则,它可以应用于各个方面,特别是在马歇尔所给予它的“代替原理”这一名称之下。

这一理论的另一应用是攀登高峰的第二步,从这个高峰可以视野开阔地洞察最深层的经济活动。生产资料也是互补品,但它们的价值不是直接决定的:我们认为它们有价值只是因为它们能以这种或那种方式生产出消费品。这样,从主观价值论的观点来看,它们的价值只能是来自这些消费品的价值。然而许多生产要素总是渗入单个消费品的生产当中,而它们在生产方面的贡献从表面上看是无法分清的。实际上,在门格尔之前,许多经济学家认为,无法表明最终产品的价值中生产资料的可区别份额,由此得出结论:沿着这条道路继续前进似乎是不可能的,主观价值的观念看来是无法使用的。互补品价值理论解决了这个表面上看来没有希望的问题,它使我们能够说出这些生产资料的确定的“生产性贡献”(维塞尔),并为它们中的每一类从其生产应用的各种可能性中找到唯一明确的边际效用——这种边际效用在边际生产力的名义下成为最终生产力——这是现代分配理论的基本概念,是我们解释关于各经济集团的收入的性质与数值的基本原理。

“转嫁理论”(维塞尔)经由庞巴维克而得出了关于它的一种最完善的表述。在应用这一理论的过程中,我们得出了成本法则,它是边际效用法则的一种特殊情况。由于转嫁理论,使得成本现象成为主观价值的一种反映,而成本与产品价值相等这一法则是来自价值理论的——在这方面,我们的学科中再没有比这更出色的封闭的逻辑链条。

但到此为止,这一切仍然只是涉及价值领域。在市场经济机制中,它自身的一切表现形式同样只能由相应的价格理论显示出来。因此,庞巴维克转向价格理论,拓展价值规律的内涵,使之适应买卖双方的行为。他的研究在受到广泛赞誉的命题(就双边竞争的情况而言)中达到顶点,而这一命题则成为经济思想史的著名命题:“价格水平是由两个边际对偶的主观估价水平所决定和限制的”——那就是说,价格水平一方面是由同意买的“最后的”买者的估价和已经被排除出交换的卖者中“最有变换能力的”卖者的估价所决定和限制的,另一方面则取决于和受制于那些一直被排除在交易之外的人中“最不可能进行交易”的卖主和“第一个”被排除的买主的估价。

同类推荐
  • 撒切尔夫人给女人的13堂智慧课

    撒切尔夫人给女人的13堂智慧课

    2013年4月8日,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去世,享年87岁,引发全球媒体的关注。英国首相卡梅伦表示:“听到撒切尔夫人离世的消息,我十分悲伤。我们失去了一位伟大的领导人,一位伟大的首相,一位伟大的英国人”,“她不仅领导了英国,更拯救了英国”。美国总统奥巴马发表声明称,美国失去了一位“真正的朋友”。法国总统奥朗德表示,撒切尔是一名伟大的人物,她在英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迹。
  • 纵横捭阖:苏秦

    纵横捭阖:苏秦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 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 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管宝超编著的《纵横捭阖(苏秦)》为丛书之一,介绍了苏秦传奇的一 生。 《纵横捭阖(苏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 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 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 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 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 松下幸之助全传

    松下幸之助全传

    松下幸之助是“经营之神”!他是“日本式管理之父”!他是重振日本精神的著名企业家!他以富有人情味的管理赢得了合作伙伴和员工的交口称赞!松下幸之助全传》从一个平民的角度,向读者深度剖析一个最真实的松下幸之助。作者从回忆松下幸之助的童年开始,讲述了他如何从学徒成长为世界级企业家的完整过程
  • 撒切尔夫人传

    撒切尔夫人传

    玛格丽特·撒切尔——这位本世纪的政坛巨星——出生的年代,正是英国社会比较动荡的时候。第一次世界大战,虽使大英帝国获得了战胜国的桂冠,但却是以国力大耗为代价的,英国自此明显地走下坡路。在国内,称霸了英国政坛半个多世纪的自由党已衰落下去,由工会创立的工党迅速兴起,政治舞台上出现了英国历史上少有的三党竞争的局面,英国政局处于不稳定状态。玛格丽特出生的这一年——1925年,虽然没有可载入历史的重大事件发生,但这前后却都发生了对英国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事情。1924年,英国工党首次上台执政,虽然是少数党组阁,并不到一年就下了台,但这标志着工党的兴起和壮大,是破天荒第一由打着社会主义旗号的政党掌握政权。
  • 雷锋1940—1962

    雷锋1940—1962

    从新中国激情燃烧的岁月里走出来的雷锋,恰像是一个“共和国长子” 式的角色。他代表了热情建设社会主义、努力朝着共产主义前进的“无私奉献”的红色一代,发生在他身上的一切对于中国当代年轻人来讲,显得神秘而遥远。 这个让人如雷贯耳的雷锋,当年并不是一个落伍的人。其实雷锋一直都是共和国五六十年代的潮流先锋,他戴红领巾、主动回乡当农民、当政府公务员、学开拖拉机、喜爱拍照片、发表文章、成为炼钢工人、穿皮夹克戴手表、参加解放军、学习《毛泽东选集》……毫无疑问,雷锋的生活正是那个时代的主流生活;而革命,也是那个年代的时尚生活的重要内容。
热门推荐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犯罪心理学

    犯罪心理学

    瞬间读懂你周围的人,3秒钟看穿旁人内心。犯罪心理结构、犯罪心理机制、犯罪心理预防……犯罪也有心理学。熟知犯罪心理学,对犯罪了如指掌。
  • 深庭晚照(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深庭晚照(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从喧嚣中缓缓走来,如一位许久不见的好友,收拾了一路趣闻,满载着一眼美景,静静地与你分享。靠近它,你会忘记白日里琐碎的工作,沉溺于片刻的宁谧。靠近它,你也会忘却烦恼,还心灵一片晴朗。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妖娆女子:王妃驾到

    妖娆女子:王妃驾到

    (先投票、后收藏订阅,已完结,勿耍霸王哟。)一个神秘的世界,一个优雅腹黑的王爷,一个温柔且充满悲伤的皇叔,一只超萌的小猫咪。话说,本小姐不过是一名小小的穿越者。不过就是带着一个不一般的姓氏而已。不过就是一般妖魔鬼怪不敢靠近的主儿而已。不过是......,他们破解一个又一个匪夷所思的事情。慢慢揭示出一个神秘且失落的年代。[本故事纯属虚幻!]
  • 美男王朝

    美男王朝

    是预谋以久,还是命中早已注定的情缘,雨季杏花开遍山野的5月烂漫,玫瑰开满的爱情天空里,让爱情随遇而安吧!
  • 重生之孟洛

    重生之孟洛

    重生在古代,竟然是众所周知的傻郡主!年满三岁,不通人事,不懂人言,满脸痴呆…… 老爹虽是皇帝的儿子,无奈身子病弱,不过胜在对她疼爱有加。便宜娘不得爹心,待她也是不错;再加上有长公主的姑姑疼,三个亲亲表兄一个表姐对她甚好,这样的日子一直过下去那该有多好啊。可是,病弱弱的老爹死了,便宜娘竟然有奸夫,奸夫还是杀害老爹的凶手,还想着斩草除根,要她的命…… 怒起……杀了她的老爹,还要她的命,她偏不死,不仅不死,她还要帮老爹一点一点讨回那些原本属于老爹的东西……谁敢拦她复仇之路,她遇神杀神,遇佛弑佛!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若爱只是一夜繁花

    若爱只是一夜繁花

    他已经寻找了她二十年,如今的他已经不再是那个成熟帅气的男子了,他的头发已经花白,脸上也出现了皱纹。
  • 刀剑封魔决

    刀剑封魔决

    异界中,一刚遭遇不幸的东方云巧得冥月刀,误食魔法元系果,脱胎换骨,成元素之体,习魔法与斗气皆事半功倍,瓢泊大陆,寻找仇人萧天昊,一个生活在奇幻修真年代的幼童,东方云,一个漂泊在玄幻魔法世界的孩子,两者之间会有怎么样的故事呢?神光剑和冥月刀中又有什么秘密呢?尽请期待!
  • 贤妻造反

    贤妻造反

    前世为贤妻,却遇中山狼。 杜霜醉善良一世,却不得善终,醒来后她自问:以德报怨,何以报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