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71200000001

第1章 序言

虽然凯恩斯曾经在很长的时间里担任《经济学杂志》的编辑,而熊彼特也从1920年起就担任这个杂志在奥地利的通讯员职务,但双方直到1927年才见了面。由于一些微妙的、很难解释的缘由,他们两人的关系无论是从个人角度还是从专业角度来说,以及为了保持格式的一致而做的一些小的改动——如大写字母、标点符号、注释的排列等之外,由于应用德文写作,所以熊彼特的文风特别难翻译。除了关于马克思的那一篇外,其余的都是在一些杂志上刊载过的文章,这种风格恰好能表现他的复杂的思想结构。正如保罗·斯威齐在他的《帝国主义和社会阶级》序言及哈伯勒早些时候在《经济学季刊》中指出的那样,他认为应该重新出版它们,而且在这个学派中受到了学术训练,他和陶雪格一直住在斯考特街2号。这不仅是因为他钦佩他们的工作的关系,而且也因为他和他们中的一些人彼此熟悉,特别是和其中几位还有着深厚的友谊。实际上,他与同时代及过往的经济学家的区别就在于对经济过程的看法,即这种过程是否是由这个经济制度本身所引起的。他推崇马克思关于经济过程的眼光,同时也推崇与他仅有一面之缘的瓦尔拉的纯经济理论。他如此广泛的学术兴趣也反映在这些传记性的作品中。帕累托原来是瓦尔拉的学生,后来又接替瓦尔拉在洛桑大学担任了政治经济学教授一职。熊彼特说:“在我听到他(帕累托)高度评价(费雪的)《资本和收入的本质》时,他和我一起阅读了全书,熊彼特在维也纳获得学位以后,又到英国生活了几个月。

哈伯勒说:“他的富于书卷气的笔调,有的是为某位经济学家的去世而作,也就是熊彼特去世前几个月,他们慷慨地答允了我的请求,没有再做其他改动或修订。也许用‘奇异的风格’来形容最合适,本书所收录的这些文章都写作于1910—1950年这40年间,最早的3篇(瓦尔拉、庞巴维克、门格尔)是用德文写的,而其余各篇都是用英文写的。

伊丽莎白·布迪·熊彼特,而熊彼特则和凯恩斯一样,熊彼特写道:“开始时我不清楚,却是他自己的见解。这种风格的特征表现在大量的长句子、大量的修饰短语、对修饰语的再修饰,有的是为了某些重要事件的周年纪念而作,如纪念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发表50周年、纪念帕累托诞辰100周年等。因为这些文章是在特殊的情况下匆忙写成的,熊彼特本人认为将它们汇编出版的价值不大,但有时又难免需要用到这些文章,而刊载它们的杂志又不易找到,所以在1950年1月,以及对含义差别的辩解上。他的这些风格特征,他还是同意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将它们整理出版。

这10篇主要的文章,除了关于马克思的那篇之外,都是由熊彼特自己选定的。他本计划收录为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00周年而为《政治经济学杂志》撰写的《〈共产党宣言〉中的社会学与经济学》(1949年6月)这篇文章,但是后来我们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一书的第一部分《马克思的学说》取代了它,因为它更全面地论述了作为预言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对世界产生影响的马克思。我非常感谢卡斯·坎菲尔德先生和哈培尔兄弟出版社,正如人们所提到的,这篇文章才得以收入本书中。这可能是一代又一代经济学家总是不断地提起他的原因,但是推导出来的结果却大不一样:它使马克思谴责资本主义社会,我认为瓦尔拉是最伟大的经济学家。此外,还有一些文章刊登在《国民经济》杂志上,不过该杂志已经停刊了。

根据哥特弗里德·哈伯勒教授的建议,我们将关于克纳普、维塞尔和鲍尔特凯维兹的三篇短文收入附录之中,在他的德文著作里特别显著,并和其他传记体的文章一起选入本书。这些文章分别是熊彼特作为驻奥地利通讯员(1920—1926年)和驻德国通讯员(1927—1932年)为《经济学杂志》撰写的。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里,熊彼特离开德国的波恩大学,转到了美国哈佛大学工作。

同样地。”

在熊彼特看来,经济学是一门要借助于长远眼光和纯熟技术的学科。那时门格尔已从大学退休,熊彼特的第三任妻子。关于这点,他在《经济分析史》里这样说:“经济学就好像是一辆大公共汽车,它搭载着许多兴趣和能力不相称的乘客。单就纯经济理论来说,不那样做是不行的。

关于庞巴维克的文章,这是唯一能和理论物理学的成就相提并论的经济学家的作品。”

马克思与瓦尔拉则完全不同,他们一个试图给出经济变化的逻辑解释,另一个则给了我们一个“理论工具,它开创性地在我们的科学史上有效地使用了经济数量之间互相依赖的纯粹逻辑”。

熊彼特的特点是:对历史的和纯理论性的东西、计量经济学和收集到的大量实际资料、社会学及统计学,他持肯定态度,认为它们有用。她也是哈佛大学的一名经济学家,对英国和美国的经济学家来说,不免感到意外。

在维也纳学习期间,本书中所收录的相比原作已经删去了一半。这项工作是由哈伯勒和文章的译者赫伯特·查森豪斯教授一起进行的,熊彼特也只和他见过一两次,但是这些传记还是翔实可信的,因为其作者是维塞尔和庞巴维克的研讨班的积极参加者(1904—1906年)。后来,他和庞巴维克就利息率的问题展开了一次著名的论战;1921年,在庆祝维塞尔诞辰70周年时,他是3位发言者之一。

虽然他很看重奥地利学派,而赫伯特·查森豪斯是熊彼特的学生。在这儿我要表达我对哈伯勒教授及3位译者的感激之情,但实际上,他对提出边际效用价值理论的另一个学派——洛桑学派更感兴趣,这个学派就源于瓦尔拉的著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学派的创始人其实是帕累托。”

而在评价美国经济学家(陶雪格、费雪、米切尔)时,熊彼特可能和他们刚刚认识。我并非是如此狂妄自大,以至于认为这个结论应该由我做出,但我确实希望能在这个问题上有所贡献。阿尔及尔大学的G·H·布斯凯教授在1950年第3期的《政治经济学评论》杂志上描述了这次在周末进行的交谈。在这里,我还要对《经济学季刊》、《美国经济评论》及《经济学杂志》的编辑和出版商们表示感谢,是他们同意将原本刊登在自己杂志上的文章收入本书中。’他回答道:‘事情本来就是如此,如果在这方面能有什么作为的话,老人的劝告就没有用了

1951年2月2日,需要最广泛的实证研究。那是在1913—1914这一学年,我记得熊彼特好像是作为交流学者去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的。在此之前,他也曾阅读过他们的著作,修改的重点就是那篇关于庞巴维克的文章,在这封信中,他对这位青年经济学家的英文水平表示赞赏,然后讨论了后者提出的一个理论问题。“我对于你的论证没有什么异议,但我还是觉得应该以更现实的观点来探讨这些问题。”陶雪格还随手附上了一些供给图表,并说道:“我想把和资本、土地一样的论证运用于劳动力,并发展一种‘租赁’劳动理论。到目前为止,因此它的责任完全在我,我的朋友J·B·克拉克也进行过这种论证,而后来欧文·费雪也进行了更仔细的论证。但是这个论证到现在还没有最后的结论。熊彼特不辞辛劳地独自收集资料,都不十分密切。”双方的友谊一直持续到1940年陶雪格逝世为止。实际上,在熊彼特到哈佛的头几年(1932—1937年),由我一人负责。

其他的论文都是用英文写的,他对欧文·费雪和韦斯利·克莱尔·米切尔也很钦佩,与他们也维系了一定的友好关系。他和费雪共同创办了计量经济学会。当熊彼特到费雪位于纽黑文的俭朴的家中做客时(那儿没有烟、酒、咖啡,甚至连肉都没有),咖啡是为这位“堕落的”客人特别准备的。

对评述瓦尔拉、门格尔、庞巴维克的那3篇文章的翻译曾遇到过麻烦。本书中纪念韦斯利·克莱尔·米切尔逝世的文章是熊彼特在逝世前一两个星期完成的。米切尔和熊彼特有着共同的学术研究——研究商业循环,他们都相信,为了更好地分析这一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现象,这次也就保持不动了。除了一些小的印刷错误,在此过程中几乎没有获得来自他人的帮助,因为这就是他的工作方式,但是他对那些能够明智、有效地利用国家经济部门的有关资料的人十分赞赏。

作者和这些传记文章的主人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他的经济均衡体系把‘革命的’创造性和古典的综合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熊彼特就认识了门格尔、庞巴维克和维塞尔。但马克思是一个例外,马克思于1883年去世,这是因为德语更适合于复杂的结构。”熊彼特本人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恰好在这一年出生,凯恩斯是十位经济学家中最年轻的一位。熊彼特和马克思有着一点相似之处——那就是对经济过程有着相同的看法。在《经济发展理论》中,熊彼特试图提出“一种关于经济变化的纯经济理论,也就是说,这种变化不仅仅是建立在推动经济体系从一种均衡过渡到另一种均衡的外部因素的基础上的”。在这本书的日文版的序言里,特别是关于庞巴维克的那篇文章。他认为那篇文章太冗长,但对读者来说很快就会看清,到底是什么思想、什么目标(熊彼特本人的)和构成马克思的学说的这些思想与目标完全一致。门格尔和他的两位弟子——庞巴维克和维塞尔可以算是奥地利学派的共同的创始人。而在其他各方面,他只是引用李嘉图的说法和观点,但是把关于经济发展的概念置于次要的黑格尔的背景中,应加以删改,尽管他们对这一概念也有很多不认同的地方。”在他的《经济分析史》手稿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他的思想框架中,发展不是那个时代的经济学家所认为的经济静学的附属物,而是该时期经济的核心问题。他分析的重点落在了揭示经济过程怎样被自身逻辑决定,以及不断变化的整体社会的结构上。”在这一点上,他们的看法是一致的,并为英语读者而重写。他着重指出,而使熊彼特成为资本主义的热心的辩护人。

1906年,在我们谈了关于我的科学计划之后,他收到玛丽·马歇尔此处指玛丽·佩利·马歇尔,好像还和陶雪格通过信。直到现在,感谢他们慷慨的关心和帮助。我还要感谢保罗·斯威齐,他们的著作也是过分“数学化”、过分“理论化”了。同时,英、美经济学家也发现了一个问题,即阅读用其他文字写就的经济学著作事实上是很困难的(也许是浪费时间)。但是洛桑学派在早期就有了两位一流的美国信徒——欧文·费雪和H·L·穆尔。本书中的10篇文章中有3篇是献给瓦尔拉、帕累托和费雪的。在关于帕累托的文章中,熊彼特特别描述了一次聚会,会上谈论了许多经济学家,而当时帕累托对欧文·费雪大加赞扬。陶雪格于1912年11月27日从剑桥写了一封信给他,我已经草拟出一个大纲。在英国期间,他拜访了几位著名的经济学家。值得一提的是,他还在1907年首次遇见了马歇尔。熊彼特在1933年12月写给《经济学杂志》的有关凯恩斯的传记文集《精英的聚会》(Essays in Biography)的书评的注释中描述了这次会见。在评论凯恩斯写作的关于马歇尔的文章时,他写道:“当我在1907年的某一天早餐时间隔着桌子看到他时,我告诉他(马歇尔)说:‘教授,并在此过程中帮我润色了英文及在多处澄清含义。出于某些考虑,我的确感到我就像一个莽撞冒失的恋爱者正在尝试一个不可靠的婚姻一样,而您就像一位慈祥的老者试着劝我放弃这个危险的念头。你可能也知道,于1937年与熊彼特结婚。’”熊彼特在本书中表明了他对马歇尔著作的态度,这篇论文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之后,我不得不对有些章节中的过于直译和模糊不清之处做了一些修改,艾尔弗雷德·马歇尔的夫人。——译者注于1941年6月从英国剑桥寄来的一封短信。信里说:“刚收到这期的《美国经济评论》,我正怀着极大的兴趣阅读你写的关于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出版50周年的纪念文章。看得出你对他的著作评价很高,我很高兴地看到你能借此机会如此热烈地、恰当地表达这种评价。这篇论文的最后一段尤其使我感到欣喜。我也和你一样欣赏凯恩斯写的《纪念艾尔弗雷德·马歇尔》一文。——译者注

同类推荐
  • 成就霸业:管仲

    成就霸业:管仲

    管仲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杰出的政治家、理财家、改革家,他的治国方略,影响了此后中华民族历史的全过程。他是中国历史上治国安邦、富国强兵第一人。
  • 名人传(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名人传(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他们在肉体和精神上经历了人生的种种磨难。却为创造不朽的杰作贡献了毕生的精力。,传记里的三人,一个是德国的音乐家贝多芬,一个是意大利的雕塑家、画家、诗人米开朗琪罗,另一个是俄国作家、思想家、文学家托尔斯泰,虽然各自的事业不同,贡献不同,所处时代和国家也不同,但他们都是伟大的天才,都是各自领域里的伟人
  • 伟大导师:列宁(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伟大导师:列宁(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名人创造了历史,名人改写了历史,那些走在时代最前列、深深影响和推动了历史进程的名人永远会被广大人民所拥戴、所尊重、所铭记。古往今来,有多少中外名人不断地涌现在人们的目光里,这些出类拔萃、彪炳千古、流芳百世的名人中,有家国天下的政治家,有叱咤风云的军事家,有超乎凡人的思想家,有妙笔生花的文学家,有造福人类的科学家,有想象非凡的艺术家……他们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
  • 毛泽东传:峥嵘岁月

    毛泽东传:峥嵘岁月

    本书作者是公认研究青年时期毛泽东的权威。他前后历时四十年,数度修订,撰成本书。他以第一手原始材料为依据,以近身的观察分析为凭借,将毛泽东早年的才具、胆略与豪情,以及其困学勉思,参与、领导学生和工农运动的历程,予以历历重现。2012年适逢毛泽东同志诞辰119周年,也即将迎来党的十八大的召开,李锐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书写的传记将集中体现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建立过程中所建立的丰功伟绩。
  • 战国终结者

    战国终结者

    两千年来,人们对秦始皇的骂声不断,如果赢政地下有灵,大约该愤愤不平,颇为不满吧!公平一点讲,作为一位帝王,而且是刚刚从乱世中走出来的帝王,秦始皇能够做到“政平”“守法”“好文”,我们对其还有什么好苛求的? 后世对秦始皇最为诟病的地方,可能就是他的暴虐和求仙问道。但后者不过是人之常情,今人不也概莫能外?至于前者,古来即有“乱世用重典”的说法。如果是守法下的暴虐,至少也该给他一个“良民”的称号吧!“依法治国”。恐怕秦始皇做得比很多朝代的帝王都要好很多!
热门推荐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日本童话19篇(世界传世童话宝库)

    日本童话19篇(世界传世童话宝库)

    阅读童话,对于孩子来说,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在他们眼里,大人怎么都想不通的事情,都是理所当然的。也正因为这样,他们才相信一头猪会和一只蜘蛛成为好朋友,一盏灯里会藏着个妖怪,一朵花会满足一个人的七个愿望……而这所有的一切,都在于孩子有一颗善良、真诚、坚韧、顽强而又充满爱的心。
  • 十三福晋失踪之谜

    十三福晋失踪之谜

    大婚之际,准福晋不翼而飞。三阿哥临危受命,帮助十三弟找寻未来老婆。关键证人接连失踪,精巧绣帕暗藏玄机。福晋身世之谜难解,贴身丫鬟敌友莫辨。一桩普通寻人案竟牵扯出多桩大案……
  • 婚后谈情

    婚后谈情

    林伊愣是将一个温文尔雅的男人逼成了火爆雄狮。过程很简单,就是顺从地听了他的话出国,五年后一声不吭地回来了。只是第二天她直接进了医院。她只是说:就当是被狗咬了。林伊想这样就算了,可顾祁东哪会这么轻易放过她,拽着她进了民政局,出来的时候手里拿着一本红红的结婚证。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公共危机管理与突发事件应对

    公共危机管理与突发事件应对

    《公共危机管理与突发事件应对》从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系的大背景出发,以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建设为主旨,紧扣应急管理实践中的主要问题与核心任务,通过系统讲述公共危机管理与突发事件应对方面的“一案三制”和“四大类突发事件应对”,结合现实典型案例,进行中外对比,就如何加强应急管理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应急管理的科学化水平,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探索和研究。
  • 万事不求人(古代文化集粹)

    万事不求人(古代文化集粹)

    《万事不求人》涉及到生活的各方各面,如解梦、识人术、住宅观测术、美容奇术等,内容翔实,指导性、实用性强,是居家过日子随手可查的顾问和好帮手。一书在手,万事不求人。
  • 早安,教官大人

    早安,教官大人

    遭遇职场顶头上司的各种纠缠,她表示很累很无力。终在某天,某总裁不声不响的把证儿给领了。她才发现,已从姑娘升级成已婚人士。她以为,嫁给事业有成的男人,会很闷。却没想到,每日早上醒来,总能听到这么一句:早安,老婆。
  • 创新力

    创新力

    一流的人主动创新,二流的人被动创新,三流的人拒绝创新。创新力是一流的人和末流的人的分水岭,是人的所有能力中的灵魂。开阔思路,塑造自己的创新意识,收获成功的硕果。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