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心理学家早就以实验证明:在训练动物时,一个因良好行为就得到奖励的动物,要比一个因行为不良就受到处罚的动物学得快得多,而且能记住它所学的东西。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人类也有同样的情形。我们用批评责怪的方式并不能够使别人产生真正的改变,反而常常会引起反感和愤恨。所以,对别人挑剔、批评、责怪或抱怨都是愚蠢的行为。
英国思想家培根就说过:“交谈时的含蓄与得体,比口若悬河更可贵。”在言谈中,有驾驭语言功力的女人,就会自如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不断探索各种语言风格。有些话,或许非直言不讳不行。但生活中并非处处都能“直”,有时还需要含蓄、委婉些,使其表达效果更佳。批评的语言常常带给人比想象更严重的后果,而委婉的语言才能够促成事情。下面这个例子就真实的体现了这一点。
有一次居里夫人过生日,丈夫彼埃尔用一年的积蓄买了一件名贵的大衣,作为生日礼物送给爱妻。当她看到丈夫手中的大衣时,爱怨交集,既感激丈夫对自己的爱,又心疼不该买这样贵重的礼物,因为那时试验正缺款。她婉言道:“亲爱的,谢谢你!谢谢你!这件大衣确实是谁见了都会喜爱的,但是我要说,幸福是内在的,比如说,你送我一束鲜花祝贺生日,对我们来说就好得多。只要我们永远一起生活、战斗,这比你送我任何贵重礼物都要珍贵。”居里夫人用一种很婉转的方式批评了丈夫,既能起到提醒的作用,又不会让丈夫的感情受到伤害,这一席话使丈夫认识到花那么多钱买礼物确欠妥当。
委婉是一种修辞手法。即在讲话时不直陈本意,而是用委婉之词加以烘托或暗示,让人思而得之,而且越揣摩,似乎含义越深越多,因而也就越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在社会交际中,人们往往会遇到不便直言之事,只好用隐约闪烁之词来暗示。如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周恩来在一次酒会上说:“由于大家都知道的原因,中美两国隔绝了二十多年。”真是妙绝。既让人体会到造成这一实事的原因,又不伤美国客人的面子,听者皆发出会心的微笑。
使用委婉语,必须注意避免晦涩艰深。谈话的目的是要让人听懂,如一味追求奇巧,反而会使他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甚至造成误解,影响表达效果。
有时,人难免因一时糊涂做一些不适当的事。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把握指责别人的分寸:既要指出对方的错误,又要保留对方的面子。这种情况下,如果分寸把握得不当,或者会使对方很难堪,破坏了交往的气氛和基础,并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后果;或者会让对方占“便宜”的愿望得逞,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为了一时嘴上之快,而影响了自己的人际关系或是前途实在是得不偿失。
一位干部到广州出差,在街头小货摊上买了几件衣服,付款时发现刚刚还在身上的100多元外汇券不见了。货摊只有他和姑娘两人,明知与姑娘有关,但他没有抓住把柄。当他向姑娘提及此事时,姑娘翻脸说他诬陷人。
在这种情况下,这位干部没有和她来“硬”的,而是压低声音,悄悄地说:“姑娘,我一下子照顾了你五六十元的生意,你怎么能这样对待我呢?你在这个热闹街道摆摊,一个月收入几百上千,我想你绝对看不上那几张外汇券的。再说,你们做生意的,信誉要紧啊!”
他见姑娘似有所动,又恳求道:“人家托我买东西,好不容易换来百把块外汇券,丢了我真没法交待,你就替我仔细找找吧,或许忙乱中混到衣服里去了。我知道,你们个体户还是能体谅人的。”
姑娘终于被说动了,她就坡下驴,在衣服堆里找出了外汇券,不好意思地交还给他。
上述案例中,这位干部的一番至情至理的说辞,不但使钱失而复得,而且还可能挽救了一个几乎沦为小偷的青年。
现实生活中,人们普遍存在着吃软不吃硬的心态。对于这样的人就应该讲求批评的技巧,特别是对性格刚烈、很有主见的人,你如果说“硬”话,比如以命令的口吻,对方不但会不理睬,说不定比你更硬;你如果来“软”的,对方反倒产生同情心,纵使自己为难,也会顺从你的要求。
恳求就属于“软”话的一种。很多时候,你要想说服人,说软话要比说硬话效果好得多。然而恳求并不是低三下四地哀求,而是一种“智斗”,是一种心理交锋。通过恳求的语言启发、开导、暗示对方,并使对方按你的意思行事。
春秋时期,齐景公放荡无度,喜欢玩鸟打猎,并派烛邹来专管看鸟。一天,鸟全都飞跑了,齐景公大怒,要下令斩杀烛邹。这时,大臣晏子闻讯赶到,他看到齐景公正处在气头上,怒不可遏,便请求齐景公允许他在众人之前尽数烛邹的罪状,好让他死个明白,以服众人之心。齐景公答应了。于是,晏子便对着烛邹怒目而视,大声地斥责道:“烛邹,你为君王管鸟,却把鸟丢了,这是你第一大罪状;你使君王为了几只鸟儿而杀人,这是你第二大罪状;你使诸侯听了这件事,责备大王重鸟轻人,这是第三条罪状,以此三罪,你是死有余辜。”
说罢,晏子请求景公把烛邹杀掉。此时,景公早已听明白了其中的意思,转怒为愧,挥手说:“不杀!不杀!我已明白你的指教了!”
很明显,晏子是反对景公重鸟轻人的,但他看到景公正处于气头上,直谏反而不妙,于是就采取了以退为进、以迂为直的方法来间接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使齐景公得以领悟其中的利害关系和是非曲直,达到了既救烛邹之命,又得以说服景公的目的。而且,晏子也避免了直接触犯景公,给自己引来不必要的麻烦。
沉默是美,言多语失
俗话说,“逢人只说三分话”。你也许以为大丈夫光明磊落,事无不可对人言,何必只说三分话呢?细察老于世故的人的确只说三分话。
说话须看对方是什么人?对方不是可以尽言的人,你说三分真话,已不为少。孔子曰:“不得其人而言,谓之失言”,对方若不是深相知的人,你也畅所欲言,以快一时,对方的反应如何呢?在谈话过程中往往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若彼此关系浅薄,你与之深谈,会显出你没有修养;若你不是他的诤友,忠言逆耳,会显出你冒昧。所以逢人只说三分话,不是不要说,而是不必说,不该说,与事无不可对人言并没有冲突。只说三分话,也绝不是不诚实,绝不是狡猾。说话本来有三种限制,一是人,二是时,三是地。非其人不必说,非其时,虽得其人,也不必说。得其人,得其时,而非其地,仍是不必说。非其人,你说三分真话,已是太多;得其人,而非其时,你说三分活,正是给他一个暗示,可看看他的反应;得其人,得其时,而非其地,你说三分话,正可引起他的注意,如有必要,不妨择地作长谈,这才叫通达世故。
人在满怀喜悦或满腔忧愁的时候,在承受压力或突然心中巨石落地的时候,总是会想找一个可以倾诉的朋友宣泄一下,人们可以在倾诉中抒发自己的情绪,也可以在倾诉中整理自己的思绪,审视自己的行为。通常人们需要一个安静、理智的倾诉对象,需要对方同情和沉稳的目光。如果人们的倾诉被一次次地打断,那么他的倾诉心理就得不到满足。美国的女企业家玫林?几?阿什曾说:这种艺术的首要原则,就是你全神贯注地听取对方的谈话内容;其次,当别人请教你的时候,你最好的回答就是:你看怎么办?她举了一个例子:有一次,公司里的一位美容师来向她倾诉自己婚姻的不幸,并问她,自己是否应提出离婚。玫林并不熟悉她的家庭,不可能为她拿主意,只好每次在美容师问她的时候,反问一遍“你看应该怎么办?”她每问一次,美容师就认真地考虑一下,然后说出自己应该如何如何。第二天,玫林就收到了美容师的鲜花和感谢信。一年以后,玫林又收到了她的信,说他们的婚姻已十分美满,感谢玫林为他们出的好主意。事实上玫林什么主意也没有出,只是以足够的耐心和沉静的态度感染了当事者,让她能够从非理智的情境转换到理智情境,像思考别人的事那样思考自己的事,从而寻找出适合于她自己的解决方法。这就是“聆听”的魅力所在。
当然,上述的“聆听”只是沉默一种情况。他只是我们在与他人交流时所采取的一种仔细感受对方并保持沉默的方法。实际上沉默是一种以守为攻的主动性行为,并非始终一言不发。对对方的谈话表现出惊奇有趣的表情,可以使他的谈兴大增。更主要的是仔细聆听,可以了解对方的秉性和爱好,从而选择自己的谈话内容。
如果你想要用言语慑服别人,你说得越多,就越显得平庸,而且越不能掌控大局。
即使你是在说平凡无奇的事情,如果你能说得模棱两可、没有定论,好像猜谜语一般,对方将会感到非常新鲜有趣。而你说的越多,就越有可能说出愚蠢的话,俗语说言多必失。
科里奥拉努斯是古罗马时代一名了不起的英雄,他赢得了许多重要战役,屡次拯救罗马城免于杀戮。
由于他大半光阴都消耗在战场上,罗马人很少认识他本人,这使得他成为谜一般的传奇人物。
后来,科里奥拉努斯打算角逐高层的执政官来拓展名望,进入政治界。
竞逐这个职位的候选人必须在选举初期发表公开演说,科里奥拉努斯以自己十多年来为罗马征战累积下来的伤疤作为开场白。虽然群众中很少有人真正去听接下来的长篇演说,但是他那些伤疤证明了他的勇猛与爱国情操,令人们感动得泪如雨下,几乎每个人都认定他是注定当选了。
但是事情总会和人们事先想象的不一样,结果没有揭晓之前,谁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在投票日来临的前夕,科里奥拉努斯由所有的元老及城内贵族陪同进入会议厅,这时,目睹这种排场的平民们对于他在选举前如此大摇大摆的态度开始感到不安。
果然当科里奥拉努斯发言时,内容绝大部分是说给那些陪同他前来的富有的市民听的。
他不但傲慢地宣称注定胜选,又再度吹嘘在战场上的功绩,更说了一些讨好贵族的无聊笑话,或者无理、愤怒地指控对手,同时预计自己会为罗马带来财富。
这一次人们仔细听了,原来这名传奇英雄也只是个平庸的吹牛大王。
科里奥拉努斯第二次演说的讯息迅速传遍罗马,于是人们改变了投票意向。
这就是说多错多的一个实例,人们总是不喜欢过分夸大自己功绩的人,因为这样的人往往没有忧患意识,而且狂妄自大,目中无人。
公司里有一个女孩子,平日只是默默工作,并不多话,和人聊天总是微微笑着。
有一年,公司里又来了一个好斗的女孩子,很多同事在她主动发起攻击之下,不是辞职就是请调。
最后,矛头终于指向了那个沉默的女孩子,火药点燃,劈里啪啦一阵,谁知那位女孩只是默默笑着,一句话也没说,只偶尔问一句:“啊?”最后,那个好斗的女孩只好主动鸣金收兵,但也已气得满脸通红,一句话说不出来。
过了半年,这位好斗的女孩子也自请他调。
你一定会说,那个沉默的女孩子修养实在太好了。
其实不是这样,只是那位女孩子听力不大好,虽然理解别人的话不至于有困难,但总是要慢半拍,而当她仔细聆听你的话语并思索你的话语的意思时,她则会表现出一副很茫然、很诧异的表情,让人不明白她在想什么,好像根本不知道你是在说与她有关的事情一样。
好斗的女孩对她发作那么久,她回答的却是“啊?”的不解声,难怪斗不下去,只好鸣金收兵了。
这个故事也说明了一个事实:面对“沉默”,所有的语言力量都消失了!而装聋作哑可以不战而胜!
沉默是最有力的攻击武器,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万不可在背后说人坏话
《伊索寓言》里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头狮子老了,病倒在山洞里。除了狐狸外,森林里所有的动物都来探望过他们的国王。狼因为对狐狸有所不满,就利用探病的机会在狮子面前诋毁狐狸。
狼说:“大王,您是百兽之王,大家都很尊敬、爱戴您!可是,您现在生病了,狐狸偏偏不来探望您,他一定是对大王心怀不满,所以才会这样怠慢您啊……”
正说着,恰好狐狸赶来了,听见了狼说的最后几句话。一看见狐狸走进来,狮子就气愤地对着他大声怒吼起来,并说要给狐狸最严厉的惩罚。
狐狸请求狮子给自己一个解释的机会。他说:“到您这里来的动物,表面上看起来很关心您,可是,他们当中有谁像我这样为您不辞劳苦地四处奔走,寻找医生,问治病的方子的?”
狮子一听,便命令狐狸立刻把方子说出来。狐狸说:“只要把一只狼活剥了,趁热将他的皮披到您身上,大王的病很快就会好了!”
顷刻之间,刚才还在狮子面前活灵活现地说狐狸坏话的狼,就变成了一具死尸,躺在地上了。狐狸笑着说:“你不应该挑起主人的恶意,而应当引导主人发善心。”
喜欢在背后议论别人的人,通常都是爱挑拨离间的人。正因为是在背后议论别人,才为挑拨离间者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和空间。尤其是在背后说的大多是坏话而不是好话。喜欢搬弄是非、挑拨怨仇,到处说别人坏话的人,最终都会使自己受害。即使能够伤到别人,那也只是暂时的,却不可能使自己长期受益。
俗话说:“纸里包不住火”,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说别人的坏话,迟早都会传到别人的耳朵里面去,结果必将引来仇恨和报复。
当你多说别人的好话时,不管是当面说的,还是背后说的,最后也都会传到别人那里去。而且,在背后多说人好话,比当面直接说的效果往往更好。这些好话也必将使你大大获益。
古人指出:“见得天下皆是坏人,不如见得天下皆是好人,有一番熏陶玉成之心,使人乐于为善。”意思是与其把天下之人都看成是坏人,不如把天下之人尽看成是好人。这样做的好处是以自己的真善美之心来熏陶别人,帮助他人也形成向善的思想。
这条古老的名言在这里说了一个很简单的道理,那就是人的心境完全取决于人的思想观念,当你看天下所有人都是坏人,都对你有不良企图的时候,你的心情肯定好不了,整天疑神疑鬼,担惊受怕。但是,当你认为天下人都是好人,都会给你关心,给你帮助时,你的心情一定会开朗,感觉每一天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
在工作中的确存在这样一种人,他们说话做事,人前一个样,人后又是一个样。这样的人在别人面前时甜言蜜语,而背后却很可能说你的坏话,给你造成不利的人际关系。
生活中的有些事情,是不能用是非曲直把它说清楚的,抑或根本就没有必要去分出个是非高下。生活中,我们总希望活得轻松、自在,为什么要像法官那样费尽周折去定是非呢。所以定是非无非是争强好胜的心理在作祟,图自己一时的痛快,全然不顾他人的感受,对于那些生活上的鸡毛蒜皮之事,既使你对了他错了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呢?结果并不见得是对方承认你聪明,反而倒是在彼此心上拉开了一段距离,影响了夫妻之情、手足之谊或朋友之间的和睦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