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没有最好的产品,只有更好的创意
“创新”字面的意义就是创造出新的事物,也许是新产品、新设计或新包装,把从未在市场出现过的东西,在创新力的影响下,带到市场。
在职场内,有创意、敢创新是一项市场竞争力,不少企业亦正走向创意工作的模式,不过员工如何可以培养职场的创新力呢?一般人对于新的事物都会产生不熟悉的恐惧感,虽然今日的办公室内,人人都说欢迎变革,但竟然不是要改变自己,因为员工们适应了目前企业的状况,习惯了舒适圈的环境,就比较难有创新力。创新的动力来自企业的文化及机制,而企业内的创新文化直接受到企业领导的影响。
1.一定要敢于突破常规
习惯,是指人们对某事物过去时的常规认知。不可否认,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生活中形成的一些优良传统习惯,在一定的时空区间里具有合理的一面,值得他人借鉴或继承。但事物总是发展变化的,一些传统习惯、历史经验的局限性会越变越大,往往会影响人们的创造力,甚至阻碍事业的发展。
切苹果一般总是以果蒂和果柄为点竖着落刀,一分为二。如果把它横放在桌上,然后拦腰切开,就会发现苹果里有一个清晰的五角形图案。这让人不免感叹,不少人吃了多年的苹果,却从来没有发现苹果里面竟然会有五角形图案,而仅仅换一种切法,就发现了鲜为人知的秘密。
创新的前提是不迷信“常规”,理性地扬弃“习惯”。创新,就是对某些 “常规”、“习惯”的质疑、否定、求异。“安于故习”、故步自封、因循守旧、自我陶醉,只能跟在他人之后亦步亦趋,根本不可能有真正的创新。即使有了新发明、新创造,也会因不合“常规”、“习惯”,而“夭折” 。
麦克·乔丹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一座停车场的电信技工。一天早上,调车场的线路因为偶发的事故,陷于混乱。
此时,他的上司还没上班,该怎么办?他并没有“当列车的通行受到阻碍时,应立即处理引起的混乱”这种权力。如果他胆大包天地发出命令,轻则可能卷铺盖走路,重则可能锒铛入狱。
一般人可能说:“这并不干我的事,何必自惹麻烦?”可是乔丹并不是平平之才,他并未畏缩旁观!
他私自下了一道命令,在文件上签了上司的名字。
当上司来到办公室时,线路已经整理得同从来没有发生过事故一般。这个见机行事的青年,因为露了漂亮的这一手,大受上司的称赞。
公司总裁听了报告,立即调他到总公司,升他数级,并委以重任。从此以后,他就扶摇直上,谁也挡不住了。
乔丹事后回忆说:
“初进公司的青年职员,能够跟决策阶层的大人物有私人接触,成功的战争就算是打胜了一半——当你做出分外的事,而且战果辉煌,不被破格提拔,那不可能。”
工作中还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形,主持会议的领导是一个铁腕人物,大家因崇拜而磨灭了自己的见识,于是会议顺利进行。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当你谨慎地发现决议有问题,若按此办将来可能出大乱子,就应该鼓足勇气提出来。
要知道,你可能穷尽毕生努力,也不会得到别人的赏识,而抓住这个机会,你的能力和价值就会充分地展现在同事和领导面前,尤其是意见未采纳,人们更会在后来的失败中忆起你的表现,赞叹你的英明。
请务必谨记,看准了就说,千万不要顾忌面子。如果在这时你还想“我说出来大家会难堪的”,那么说明你是一个注定没有什么作为的人。
2.勇于尝试,勇于犯错
创新意味着从无到有,开风气之先,因而充满着风险和不确定性,有可能遭到挫折或失败,但风险往往又意味着机遇和未来。
麦当劳连锁店的创始人克罗克认为:“成就必须是在战胜了失败的可能、失败的风险后才能获得的东西。没有风险,就没有取得成就的骄傲”。所以,美国企业热情地鼓励尝试和冒险,积极支持员工的创新思想和创新行动,同时又能宽容地对待失败,甚至鼓励犯错误,以保护员工创新的热情和积极性。
托马斯·彼得斯和小罗伯特·沃特曼在《成功之路》中总结出的美国最成功公司“革新性文化”的八种品质中,“贵在行动”和“鼓励革新,容忍失败”就是其中的两项。
硅谷公司流传的名言是“It’s OK to fail”(失败是可以的)。那里的企业普遍推崇的价值观就是“允许失败,但不允许不创新”、“要奖赏敢于冒风险的人,而不是惩罚那些因冒风险而失败的人”,以致有人认为,“失败是硅谷的第一优势”。
时代华纳公司的已故总裁史蒂夫·罗斯曾说过:“在这个公司,你不犯错误就会被解雇”。
IBM公司一位高级负责人,曾经由于在创新工作中出现严重失误造成1000万美元的巨额损失。许多人提出应立即把他革职开除,而公司董事长却认为一时的失败是创新精神的“副产品”,如果继续给他工作的机会,他的进取心和才智有可能超过未受过挫折的人。
结果,这位创新失误的高级负责人不但没有被开除,反而被调任同等重要的职务。公司董事长对此的解释是:“如果将他开除,公司岂不是在他身上自花了1000万美元的学费?”后来,这位负责人确实为公司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这些都表现出美国公司对待创新失败的宽容态度,它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理所当然的创新理念。
3.学无止境,不断地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新技能
狼在充满变幻、充满竞争的自然界中,它们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增强自己的生存能力。职场中的我们更需要不断学习,增强能力。
现代世界的知识有两大特点:一是知识量大,积累多,多得叫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二是增长快,发展快,快得千变万化,日新月异,任何一项知识和技术都只有暂时性的意义,这导致人才资本的折旧速度大为加快。
在知识经济中,每个人获取到的知识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学习能力,所以,形成自身的知识生产能力成为至高无上的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说,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
竞争在加剧,实力和能力的打拼将越来越激烈。谁不去学习,谁就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谁就会落后。职场中有些人,不去学习,不去提高自己的能力,而是去抱怨公司、老板对自己的不够重视。实际上,问题出在你自己身上,你不养成学习的习惯,不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老板怎么会青睐你呢?
现在找一份满意的工作不容易,能“站住脚”更难。如果不能在工作中不断地学习,以提高自己知识和能力,就算你曾是公司的三朝元老,就算你是硕士、博士甚至博士后,你不能应付自己的工作,不能为公司创造更大的价值,老板也会为了公司的利益,把你扫地出门。
要想在激烈竞争的职场中胜出,就必须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地吸取,以新的技能来支持你的成功。创新性学习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模式,值得大家借鉴。
创新性学习是一种能带来变化、更新、重组和重新提出问题的学习形式,能使个人和社会在急剧变革中具有应付能力和对突变提前做好准备,是解决个人和社会问题的重要手段。
创新性学习的基本特征是预期性和参与性。通过预期促进事物发展的连续性,通过参与创造空间或地域的连续性,两者紧密相关,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创新性学习的主要追求目标是自主性和整体性。通过创新学习,使学习者既具有自主性,即尽可能地自力更生和摆脱依赖,又具有介入更广阔的人际关系、与他人合作、理解和认识自身所在大系统的整体性能力。
在这个知识与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的时代,唯有不断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追求成长,才能使自己在职场上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全球第一女CEO”,惠普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卡莉·费奥瑞纳女士从秘书工作开始职业生涯的她,是如何提升自我价值,一步步走向成功,并最终从男性主宰的权力世界中脱颖而出的呢?
答案是不断在工作中学习。
卡莉·费奥瑞纳学过法律,也学过历史和哲学,但这些都不是她最终成为CEO的必要条件。卡莉·费奥瑞纳并不是技术出身,在惠普这样的一家以技术创新而领先的公司,是通过自己的不断学习来达到的。
她说:“不断学习是一个CEO成功的最基本要素。这里说的不断学习,是在工作中不断体会更好的工作方法和效率,不断总结过去的经验,不断适应新的环境和新的变化。我在刚开始的时候,也做过一些不起眼的工作,但我还是从自己的兴趣出发,找最合适的岗位。因为,只有我的工作与我的兴趣相吻合,我才能最大限度的在工作中学习新的知识和经验。在惠普,不只是我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整个惠普都有鼓励员工学习的机制,每过一段时间,大家就会坐在一起,相互交流,了解对方和整个公司的动态,了解业界的新的动向。这些小事情,是能保证大家步伐紧跟时代、在工作中不断自我更新的好办法。”
“很少有人能具备与生俱来的领导能力,真正成功的领导者肯定是在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学习而逐步成功的。”
作为一个员工,只有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才能提高自己的实际能力,不论你处于职业生涯的哪个阶段,学习的脚步都不能有所停歇,学习的目标是为了更好的工作。你要好好自我监督,别让自己的技能落在时代的后头。你的知识对于所服务的公司而言是最有价值的宝库。
当然,在工作中不断学习不一定非要脱离现在的工作。只要你想学习,用心投入,在工作实践中也能学到很多极有价值的东西。也就是说,若你热爱自己的工作,随时都可以在身边发现值得学习的东西,那些往往是最有用的、最适合你职业的学习内容。
不断给自己充电。过去那种在大学几年学习一次性“充足电”,然后一生在工作岗位上“放电”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你必须不停地为自己“充电”,及时地使自己的知识、能力得到更新和优化,才能成为与时俱进的人才。
若你已在职场打拼多年,并取得了不斐的成绩。也许你已年过三十或者四十,这时,你是否觉察到,最先走下坡路的不只是你的健康,还有你的脑袋。看一看你有没有以下的这些表现:
——慢慢地感觉到力不从心,所学的知识有些不够用;
——难以完成比较有挑战性的工作;
——缺乏有创意的提议和看法。
——对许多新兴事物,比如新版的电脑软件一窍不通;
——很难与公司的新人达成工作上的共识;
如果你有上述的一种或几种表现,就意味着你前进的路上已经亮起了红灯,你的知识储备和工作能力已经在走下坡路了,就算你有再强的承受压力和困难的能力,也不能帮你走完旅程。
这时最需要的就是给自己充充电,给自己补充养料。
南方某个招聘网站做过这样一个调查:“虎年中你有什么职场心愿?”,在接受调查的人中,将70%以上的人选择了“充电、学习、提高能力”。同样,另外一家网站也进行了一项类似的网上调查,调查的问题是:“在新一年里,你除了工作以外,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有55%的人选择了“充电学习,提高能力”。通过这两项民意调查,我们从中不难看出,在一定意义上,在工作中不断地充电学习,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所以有相关的人士认为,如果说个人充电行为在前几年只是一部分职业人在某一阶段的行为取向,那么今天的充电几乎已成了职场人的终身行为。
在职场中,每位员工都要从工作需要出发,有意识地找准最佳组合点,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充电途径,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实现充电的最佳效益,最终拥有驰骋职场、决胜商场的能力。
4.科班出身固然好,但不要死守自己的专业
专业到社会上很多用不上。我觉得专业给了你一个知识基础,或者说给了你一种思维方式,但是要马上显现它的效果很难。
事实上,当你工作到中期,大概七、八年的时候,才会发现专业给你的思维方式全在起作用,专业对你的帮助才会真正显现效果,比如学工科的人是框架性思维,此时你骨子里的这种思维方式会起作用,但是你说专业知识究竟会起什么作用,那个其实开始用不上。
人活在很长的长河里,这件次具体的专业的事情没有做好,那就给你机会把下一件事情做好。但是,你必须要不断地问自己为什么没做好,看一下到底哪里出问题了。
这是加拿大一所工厂招聘考试的最后一轮。参加最后考试的考生,已经经过了初试、面试和复试。但是,他们并不知道他们已经是最终的入选者。公司有意来通过这次考试,让他们明白些道理。
在教学楼前,这群机械系大四的员工正在讨论几分钟后就要开始的考试。怀着对四年学校教育的肯定,他们觉得心理上早有准备,能征服外面的世界。他们的脸上显示出很有信心。在他们看来,即将进行的考试不过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考官说可以带需要的教科书、参考书和笔记,只要求考试时不能彼此交头接耳。
校铃响了,他们鱼贯地走进教室。考官把考卷发下去,考生都眉开眼笑,因为他们注意到只有5个论述题。3个小时过去了,考官开始收集考卷。他们似乎不再有信心,他们脸上有可怕的表情。没有一个人说话。
而此时,考官手拿着考卷,面对着全班同学,并端详着面前考生担忧的脸,问道:“有几个人把5个问题全答完了?”没有人举手。
“有几个人答完了4个?”仍旧没有人举手。
“3个,2个?”员工们在座位上焦躁不安起来。
“那么1个呢?一定有人做完了1个吧?”
仍然是沉默。
考官放下手中的考卷说:“这正是我所预料的。我只是要加深你们的印象,即使你们已完成四年工程教育,但仍旧有许多有关工程的问题你们不知道。这些你们不能回答的问题,在日常操作中是非常普遍的。”于是,考官带着微笑说下去:“这个科目你们都会及格,但要记住,虽然你们是优秀的毕业生,你们的教育才刚刚开始。”时间消逝,这位考官的名字已经模糊,但他的训诫却在员工们的心中永远闪亮。
如果大学毕业第一份工作跟你专业有关算你的福气,因为,你很快找到位置了。如果没有找到,如果你最初的工作跟专业无关,但也可能是崭新的机会,你可以学更多的超越你专业的东西。即便你的专业是管理学,在工作中真正应用起来的,都是实践出真知,所以你去做就行了。除非那个工作是专业化、技术化特别强,跟专业有点关系,其他的都可以从头学,更何况现在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知识结构与社会脱节的速度越来越快。
我想告诉你们,现在不行的话未来还是行的,所以赶紧反思和总结,这对于职场持续发展最重要的。
2003年初,针对跨国公司的高层进行过这样一项调查:如果他们可以在一夜之间将公司中的所有“无用”的员工都裁掉,那么他们会裁掉多少?结果表明,这一比例在60%~90%。
这么高的比例意味着什么?还有人觉得自己在行业或企业里扮演着举足重轻、不可替代的角色吗?
有些员工可能为一时的荣耀而固步自封,殊不知,在高速发展的社会环境里,今天你还是老板跟前的“红人”,明天你就有可能要加入到求职大军的行列里去了。职场的成功,不在于我们过去曾经取得了多么令人羡慕的成绩,而在于我们是否能够获得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任何人都会面临职业危机,即使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也有被别人取代的可能。或许,整体而言,某一行业是朝阳产业,但大多数从业者都知道,任何行业都会有被淘汰者。因此,只有时刻具有危机意识才能获得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
5.灵活变通,用对方法改写工作中的“不可能”
创新不是被动行为,而应成为每个人的主动追求,做到“整天想着去发现”。要创新,就要求我们主动地去思考,去想办法。只有这样才能洞察创新的时机,把握创新的机遇。
创新的关键还要勇于提出问题。提出一个问题,便打开了一个思路。因为问题是创新的先导。企业家们经常讲,发现问题是水平,解决问题是能力。所以,我们要树立这样一种理念,善于质疑,善于提出问题,这本身就打开了创新之门。
我们需要创新思维。创新思维就是不受常规和现成的思想约束,寻求对问题全新的、独特的解答方法的思维过程。在日常工作中,技术上的改进,小小的发明创造就是创新。服务观念的更新,服务项目的改变,千方百计满足客户的不同消费需求也是创新。
争做一名创新型员工,就要善于用新思维、新方法去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质量。事实上,创新空间存在于每个地方、每个人、每件事上,凡是做出优异成绩的人,无不是创新的体现。
一天,一家建筑公司的经理突然收到一份账单,账单上所列的东西不是任何建筑器材, 而是两只小白鼠。总经理不由心生疑惑:公司买两只小白鼠干什么?他有些生气,找到那个买小白鼠的员工询问: "你觉得小白鼠很好玩是吗?你为公司买两只小白鼠到底要做什么?"
员工并不急于为自己辩解,而是问了经理一个问题:"上周我们公司去修的那所房子, 电线都安好了吗?" "安好了。"经理没好气地说,"你问这个干吗?快说你买白鼠的原因。"
员工回答道:"我们要把电线穿过一根 10 米长但直径只有 25 厘米的管道,而且管道 砌在砖石里,并且拐4 个弯。当时,小赵和小邓了很大劲把电线往里穿,却怎么也穿不进去。后来我想了一个好主意,到一个宠物店买来两只小白鼠,一公一母。然后把一根线绑 在公鼠身上并把它放到管子的一端。 另一名工作人员则把那只母鼠放到管子的另一端, 并且逗它吱吱叫。当公鼠听到母鼠的叫声时,便会顺着管子跑去救它。公鼠顺着管子跑,身后的那根线也被拖着跑。我把电线拴在线上,小公鼠就拉着线和电线穿过了整个管道。"
经理听了恍然大悟,惊喜万分,他想不到这个员工原来这么聪明。从此,这个员工就成 了经理身边的红人,一直被老板重用。
同样一件事, 小赵和小邓想尽办法没能解决, 而这名员工却想办法轻而易举地把问题解决了。原因何在呢,那是因为他懂用非常规的方法去解决一件用常规的方法无法解决的难题, 要懂得要巧干,而不是蛮干。成功的秘诀很简单,就在于善于开动脑筋去想办法,用智慧去解决问题。
巧干是指在工作中懂得挖掘技巧, 灵活解决问题的工作方法, 它是一种解决问题和发明创造的能力,是一个人敏锐机智,灵活精明的反映,也是充满活力,随机应变的表现。
一个知名企业的老总时常这样对员工说:"我们的工作,并不是要你耗费体力,耗费时间去拼命,而是要你带着大脑去工作,要巧干,而不是蛮干。"这就是说,一个优秀员工应该勤于思考,善于动脑,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找出巧妙的解决办法,而不是一味出蛮力, 事倍功半。不论工作有多么繁忙,也要腾出时间来思考,找出最为省力有效的解决方案。
6.缜密观察,创新源于发现
有些人总抱怨自己找不到创新的机会,那是因为他们不会从细小处着手。
一些不起眼的细节,往往会激发创新的灵感,从而能够让一件简单的事物有超常规的突破。我们的产品或服务的最终享用者是客户,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十分重视客户的意见,从客户出发,换位思考,客户头脑中的想法常常能够成为我们改进产品或服务的创意来源,我们就能收获许多平时想不到的创见。
钱学森上小学时,男孩子们都喜欢玩一种飞镖。那是用硬纸片折成的,头部是尖的,有时还能在空中回旋。钱学森是此道高手,他折的飞镖,飞得又稳又远,小伙伴谁也赶不上。有人不服气,拿过他的飞镖检查,看看里边是否搞了什么“鬼”。恰巧自然课老师经过,知道了这件事,便把钱学森的飞镖复原,让他重掷一次,果然飞得又远又稳。老师把学生召拢来,让钱学森讲解其中的奥秘。钱学森说:“我的飞镖没有什么秘密,我也是经过多次失败,一点儿一点儿改进的。飞镖的头不能太重,重了就会往下扎;也不能太轻,头轻了,尾巴就沉,先是向上飞,然后就往下栽;翅膀太小,飞不平稳,太大,就飞不远,爱兜圈子。”钱学森的话,更让自然课老师大为震惊,钱学森竟无师自通,悟出了空气动力学的基本原理。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仔细观察得出来的结果,可见,缜密的观察是多么重要。
职场就像战场,没有定律,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不断开拓,取得领导的信任,很多新的工作领域就可以扩展。这就是很多企业之间相同的职能部门往往做得事情大相径庭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