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子发现他的家很破旧,院内杂草丛生。他想:“这么多钱给他,如果二弟不能出来,那不是吃大亏了吗?”因此,他决定留下来听候消息,暗中又贿赂了楚国的其他官员以帮助弟弟逃脱牢狱之灾。
庄生在楚国是个很有声望的人,他虽然穷困,却非常廉直,周围的人都很尊敬他。陶朱公的那些钱财,他并不想接受,只想在事成之后再还给陶朱公,所以那些钱财他分毫未动。陶朱公长子不知道庄生是一个怎样的人,以为他想贪掉这些财物。
此时楚国遭遇了旱灾,庄生于是就向楚王进谏,说天上星宿相犯,这对楚国不利。庄生说:“独以德为可除之。”楚王听从了庄生的建议,决定实行大赦。
陶朱公长子不明就里,得知楚王要大赦天下的消息后,以为弟弟一定会出狱。他觉得如此一来给庄生的金银就浪费了,于是又去见庄生,说他的弟弟遇赦的事情。庄生知其意,便将钱还给他。
其实庄生心里很生气,他认为这是对他的羞辱。于是他就进宫向楚王说:“我以前说过星宿相犯之事,大王准备修德回报。现在我听说富翁陶朱公的儿子在我国杀人被囚,他家里拿了很多钱财贿赂大王左右的人,所以大王并不是为体恤社稷而大赦天下,而是由于陶朱公儿子的缘故才大赦啊。”楚王听后大怒,于是下令先杀掉陶朱公的次子,然后再实行大赦。结果陶朱公的长子只好取了弟弟的尸骨回家。
长子回家后,说了事情的经过。家人都抱头痛哭,只有陶朱公独笑。陶朱公说:“其实我早就知道长子去楚国一定会害死他弟弟的!他并非不爱弟弟,只是因为他年少时就与我一起谋生,手头不宽绰,所以吝惜钱财;而小儿子一出生就看见我十分富有,所以轻视钱财,挥金如土。之前我之所以要派小儿子去办这件事,就是因为他舍得花钱啊。”
“知子莫若父”。陶朱公可谓是善于识人性格。他知道长子花钱谨慎,小儿子花钱大方,所以早就料到长子救不回次子,只有小儿子才能担此重任。陶朱公一方面不忍心看到大儿子因救人而自杀,也许是对大儿子抱有一丝幻想,总之是因为亲情的困扰,所以作了一个无奈的决定。
每个人的性格各有所偏,所以造就偏才之人。一个人的性格一旦形成,就长期处于一个稳定的位置。即使他通过后天的努力,学到了知识,增长了技能,但他性格中一些本质的东西是不会变的,这也就是我们认识他人性格的依据。
完美的性格——中庸
作为具有具体内容的儒家伦理道德观——“中庸”由孔子首创,再经过后来的儒家,特别是《中庸》一文的作者充实发展,终于成为一套儒家的处世规范。
在儒家看来,“中庸”不仅是建立在儒家人性论基础上的一种伦理道德观,同时也是一种思想方法。但如果单纯从“中庸”的概念上看,“中庸”在孔子之前就已存在,儒家的“中庸”说正是从前人有关“中”的思想发展演变而来的。
今天一提到“中庸”很多人的理解都是“平庸、折中、调和”,给多数人的感觉就是胆小怯懦,唯唯诺诺,是谁都可以欺负他的,而他是谁也不敢得罪的老好人。其实这是对儒家“中庸”思想的大大的曲解。不错,中庸的确有“平庸、折中、调和”的含意,但这些绝不是中庸思想的全部,否则《中庸》就不可能被自孔子之后一代又一代的儒家奉为经典了。
真正的中庸是品行端正,道德高尚,不偏不倚,德行崇高而厚重,如天一样广阔辽远,如地一般能持重载物;性格柔和刚正,如水,虽为天下至柔之物,但又有滴水穿石之功,破坏力极大,无坚不摧。怀有中庸之德的人,配天地之德,怀人和之功,是天下纯德纯美的人,可做圣人明君。
北宋时期,宋太宗、真宗皇帝当朝的年代里,为臣两代的吕端,从一名州县地方官吏,逐步升至枢密直学士、宰相和参知政事,官居天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吕端这个人仪表俊秀,处事宽厚忠恕,老成持重,可谓一代中庸圣才。
吕端少时聪明好学,成年后风度翩翩,有很高的涵养,对于家庭琐碎小事毫不在意,心胸豁达。一次,吕端奉太祖赵匡胤之命,乘船出使高丽。突然海上狂风大起,巨浪滔天,飓风吹断了船上的桅杆。一船人惊惶失措,只有吕端不为所动,仍然十分平静地在那里看书。吕端的稳重,由此可见一斑。
宋太宗赵光义时代,吕端被任命为协助丞相管理朝政的参知政事。当时老臣赵普推荐吕端时,曾对宋太宗说:“吕端不管得到奖赏还是受到挫折,都能够十分冷静地处理政务,是辅佐朝政难得的人才。”宋太宗听后,便有意提拔吕端做丞相。有的大臣却认为吕端平时很少发表高谈阔论,“平时没有什么机敏之处”;还说吕端是个糊涂人,不能让他做宰相。
宋太宗很会识人,他有自己的看法:“吕端大事不糊涂!”终于,吕端成为宋太宗的宰相。
在宰相的位置上,吕端充分体现出机敏、果决的才能。每当朝廷大臣遇事难以决策时,吕端常常能较圆满地解决问题。
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归顺宋朝的西夏李继迁叛乱,搅得西部边境不安,宋出兵攻夏,与叛军的作战中,捉到了李继迁的母亲。
有一天,宋太宗参知政事寇准,商议决定杀掉李母。
寇准退朝的时候,被吕端瞧见。吕端预料太宗会处死李母,便拦住寇准并询问:“皇上告诫你不要把你们计议的事告诉我吧?”寇准显出为难的神色。吕端见寇准没有把话封死,接下去说道:“我是一朝宰相,如果是边关琐碎小事,我不必知道;如果是国家大事,你可不能隐瞒我啊。”
寇准知道此事非同小可,仓促间决断,可能会有不当之处。现在听了吕端这番话,觉得这件事确实重大,就将方才太宗召见他是为了处置李继迁之母的事情如实地告诉了吕端。
十万火急,吕端急忙辞别寇准,上殿启奏太宗,提出不要斩杀李继迁母亲的意见。吕端说:“陛下,楚霸王项羽俘虏了刘邦的父亲,威胁刘邦,扬言要杀死他的父亲。刘邦为了成大事,根本不理他。李继迁是个反叛之人,今天杀了他母亲,明天能逮住李继迁本人吗?如果不能的话,不就结下了更大的冤仇了,不就更加坚定了他的反抗之心了吗?”
太宗听了吕端的一番话,觉得很有道理,就问道:“照你这么说,对李继迁的母亲该当如何处置呢?”
吕端见太宗有了活话,便把自己的想法讲了出来,他说:“不如把她放到延州那个地方去,派人好好护养着她,以此招睐李继迁回心转意,不再造反。这样的话,虽说李继迁不可能马上就降宋,但是,我们终究可以用他母亲在宋来拴住他的心。至于他母亲的生死大权,还不是掌握在我们的手里?”
太宗听了吕端的这种深谋远虑的想法,甚为赞同,说道:“若非爱卿,差一点儿误了我的大事。”于是,就采纳了吕端的意见,将李继迁的母亲放在延州,并派专人侍奉起来,直到病死延州。后来李继迁也死了。李继迁的儿子李德明念在宋朝对待他奶奶的情分上,就归顺了宋朝。
如果说在处理李继迁的问题时,吕端深明大义,努力纠正皇帝的错误,避免了大的损失,那么在关系到江山社稷的大事上,一向不拘细节的吕端却反其道而行。
太宗病危,就安排了后事,立真宗为太子,以备将来由他继位,执掌宋朝天下,并且让吕端负责太子的学习和生活起居等项事宜。然而,朝中有一些内侍和大臣,图谋废除太子,另立楚王元佐。楚王元佐是太宗长子,原为太子。后因为他残暴无道,于是太宗废弃了他。
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宋太宗因病不治而终。太宗驾崩了,但朝中不可一日无主。皇后命王继恩召见吕端。吕端觉察到王继恩的神色阴晴不定,预感到他要有所行动,于是他马上叫手下把王继恩锁在自己府中,派人加以看管,不许他出入。然后自己急奔朝廷。
皇后受王继恩等人怂恿,已经产生了另立楚王元佐的意图。吕端被召到朝廷以后,皇后便问道:“吕丞相,太宗皇上已经去世了,让长子继承王位才合乎道理吧?”吕端回答说:“先帝立太子赵恒,正是为了今天,怎么能违背他老人家的遗命呢?对于这么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不能有什么异议。”
皇后见吕端不同意立楚王元佐即位,默然不语。吕端见皇后犹豫不定,立即说道:“王继恩企图谋反,已经被我抓住。赶紧拥立太子才能保天下安定啊。”皇后无可奈何,只好让太子继承皇位。
太子赵恒继位后,第一次登殿时,垂帘接见满朝群臣。当吕端率众臣前来殿中晋见时,一看是这个样子,就站在殿下不拜。当时皇后问吕端因何不拜,吕端寻思了一下,说:“请把帘子卷起来,让太子坐在正位上,让我们看清楚了再拜。”这时皇后让太子赵恒照吕端所说的卷了帘坐上了正位。吕端登上玉阶,仔细察看了一番,当看清楚了皇位坐的确实是太子赵恒无误后,才率群臣跪拜,并且三呼“万岁”。
吕端就是这样的人:老成持重、性格温和、德行深广,进可以安邦定国,退则专心于修身养性,这才是“中庸之道”的真正美德。
曾国藩对于中庸之德的比喻很恰当,他说,中庸就像加了盐的水一样,虽然咸却并不发苦,虽然淡却并不让人感到索然无味;又像质地朴素的丝织品,并非没有花纹图案,只是色彩斐然而又不太绚丽夺目。具有中庸之德的人,既威严,又和蔼,能够机智地进行辩论,也能够缄默不语。中庸之德的人做事没有恒定不变的需要,以通达成功为准则。
中庸之道不仅适合于人的品德,也应该符合于我们的性格。《中庸》上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刘劭在《人物志》上说:“凡人之质量,中和最贵矣。”都强调了中庸的重要性。人人都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都是人们的正常反应,在这些情感的控制下,内心保持着平静和均衡,这是合乎正道的。孔子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人的感情无法正常宣泄是不可能的,因此宣泄需要有个尺度,这个尺度就是:不要看到好的事物就喜形于色,也不要遇到可气的事情就勃然大怒。极度悲哀或是过度高兴都是不合理的,而是要情感表现得合常理、合时宜、有节度,这就是“和”。
各种性格类型
与中庸做比较,很多人在性格上都有所偏激,不是亢奋就是拘谨,不是偏刚就是偏柔。无论是一味奋进还是拘谨无为,都不符合中庸之道。
一、叛逆性格
如果说中庸性格是一种水的性格的话,那么叛逆性格是一种火的性格,他们向生存环境采取的是赤裸裸的反抗。他们不懂迂回,不会婉转,而是直接地与所处环境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所以这种性格的人要提防成为悲剧人物,因为与环境作斗争,结局只有两种:战胜环境成为英雄或是被环境所吞噬,成为悲剧的主角。古今中外的诗人都是有性格的,没有性格成不了诗人,也写不出精彩的诗篇。但是从来没有一个诗人像普希金那样兼具浪漫与反叛的个性,正是这样的个性使得他的诗篇流芳百世,同时也造成了他悲剧性的人生。普希金生活在沙皇统治下的帝国,但他从未想过要取悦沙皇。他曾经这样写到:“我只愿歌颂自由,只希望向自己献出诗篇,我诞生在世界上,并不是为了用我羞怯的竖琴讨沙皇的喜欢。”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叛逆性格之一斑。普希金还具有诗化的性格,他为了捍卫自己的荣誉而与自己的情敌决斗,这是力量悬殊的决斗,是文人与武士的决斗。但他丝毫的退却之心都没有,从容地走向了死亡。他的叛逆性格使得沙皇政府对他不容,也导致了他不安定的生活。他是崇高的、优美的,但也是悲剧的。
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更是叛逆性格的代表人物。在西方基督教对人们的统治日益坚固之时,他提出“上帝死了”,要推翻一切旧有的道德;认为人性是恶的,恶才值得去赞扬,恶是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武器。尼采叛逆的性格使得他的哲学思想在现代西方哲学史上自立门派,但也导致了他悲剧性的一生;他没有美好的家庭,身患精神分裂症,而且最终陷入了完全的疯狂。
二、懦弱性格
懦弱性格是性格缺陷的代名词,为很多人所唾弃。日常生活中,说某人性格懦弱,往往还有鄙视和厌恶之意。其实,勇敢和坚强固然是每个人所追求和向往的完美性格,但懦弱性格也是人们性格类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个人的性格中或多或少的都有懦弱的成分存在,我们往往在困难和灾祸面前退缩,但能鼓起勇气坦然面对失败和挫折的就是勇敢与坚强的人,相反被失败击倒的就是懦弱的人。懦弱性格的人虽然不能成为叱咤风云的将军,也不可能成为果敢坚强的政治家;但他们常常情感丰富,观察敏锐,感受细腻,是天生的文学艺术之才。
南唐后主李煜因其婉转妩媚的诗词被人们所熟知,而他最初的帝王生活和其后的俘虏经历是他凄凉优美诗词的来源,也是他无奈一生的写照。如果说李煜是一个没有抱负、只知享乐和吟词作画的荒唐君主,那是对他最大的误解。“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这首词反映出他对当初懦弱性格的深刻追悔。
三、坚韧性格
坚韧性格与懦弱的性格正好相反。他们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是夹缝里求生存,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坚是一种特性,我们说坚不可摧就是此意。老子说:“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因此只有坚是不行的,还得有韧,韧是顽强的意志力和超强的忍耐力。坚韧性格是无敌的,这种性格的人做事专一,永不会放弃,不屈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种性格的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会成功,因为他们决不轻言放弃。
爱迪生是个天才,他有着普通人无法企及的天赋,但正像他自己所说的:“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上1%的灵感。”爱迪生的一生是传奇也是事实,他坚韧的性格、锲而不舍的努力造就了他辉煌的事业。他一生共有发明近2000项,被称为“发明大王”。爱迪生从小就有着超强的好奇心,对什么事都想知道其背后的原因,不仅如此,对什么事情他都想自己动手尝试一下。在爱迪生研制电报机的时候,他有时一个星期也不离开实验室。饿了啃几口面包,渴了喝几口清水,废寝忘食地工作,甚至置自己的新婚妻子于不顾,继续他的研制工作。他发明电灯的过程更是他性格的突出表现。在进入实验之前,他在电灯方面建立了3000多种理论,每一种理论似乎都可能变成现实。他锲而不舍地一一进行实验,最终确定只有两种理论行得通。他是一个工作狂,只要进入他的实验室,进入他的工厂,他就能忘记身边的一切。
四、勇敢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