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48200000012

第12章 应帝王

《应帝王》从标题上不难看出,是讨论为政治天下,表达了庄子的政治思想和管理哲学。老子云:“王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应帝王》言帝王之治天下,其道相应如此。“应”是顺应的意思,而从管理的角度来看,人为的因素都是外在的、附加的。寓指有为之政祸害无穷。全篇以七个故事,寓托了庄子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

从某种角度上说,通过本篇,可以学到领导之才,也可以学到如何主宰自己的生命。以往,庄子阐述的故事多是悲凉的,语言中表面的消极绝望也容易让人消沉。而在此篇中,庄子一改绝望之气,以一种无比积极上进的心态指引我们前进。

本篇在揭示主旨之后,又连设数寓,层层推进,最后终止于万象俱寂的浑沌境界,再次暗喻无为任化的绝妙意趣。而篇末以“南海”、“北海”作结,又与《逍遥游》开篇的“北冥”、“南冥”遥相呼应,说明内篇结构严谨,文意连贯。

原文:啮缺问于王倪,四问而四不知。啮缺因跃而大喜,行以告蒲衣子。

蒲衣子曰:“而乃今知之乎,有虞氏不及泰氏。有虞氏,其犹藏仁以要人,亦得人矣,而未始出于非人。泰氏,其卧徐徐,其觉于于,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其知情信,其德甚真,而未始入于非人。”

译文:啮缺去请教老师王倪,问了四个问题,四个问题王倪都说不知道。于是啮缺高兴地跳了起来,立即把这件事告诉了蒲衣子。

蒲衣子说:“你如今知道了这种情况吗?虞舜比不上伏羲氏。虞舜心怀仁义以笼络人心,获得了百姓的拥戴,不过他还是不曾超脱出人为的物我两分的困境。伏羲氏睡卧时宽缓安适,觉醒时悠游自得;他听任有的人把自己看作马,听任有的人把自己看作牛;他的才思实在真实无伪,他的德行确实纯真可信,而且从不曾涉人物我两分的困境。”

原文:肩吾见狂接舆。狂接舆曰:“日中始何以语女?”

肩吾曰:“告我君人者以己出经式义度,人孰敢不听而化诸?”

狂接舆曰:“是欺德也;其于治天下也,犹涉海凿河而使蛮负山也。夫圣人之治也,治外乎,正而后行,确乎能其事者而已矣。且鸟高飞以避增弋之害,鼷鼠深穴乎神丘之下以避熏凿之患,而曾二虫之无知!”

译文:肩吾去见狂人接舆。接舆说:“日中始都跟你说了些什么?”

肩吾说:“他告诉我,君王按照自己的意志来制定法律,人们谁敢不听从教化呢?”

接舆说:“这是欺诈虚伪的作风,照这样治理国家的话,就像在大海里凿河,叫蚊子背山一样,根本不可能达到目的。圣人治理天下,难道就是治理百姓的外在行为吗?圣人不过是用自己的正确行动感召别人,使人各尽所能罢了。鸟儿尚且知道用高飞的方法来躲避弓箭伤害,老鼠尚且知道藏于神坛之下的洞里,以躲避熏烟挖地的危险,你怎么连这两种动物的本能都一无所知呢?”

原文:天根游于殷阳,至蕃水之上,适遭无名人而问焉,曰:“请问为天下。”

无名人曰:“去!汝鄙人也,何问之不豫也!予方将与造物者为人,厌,则又乘夫莽眇之鸟,以出六极之外,而游无何有之乡,以处圹垠之野。汝又何帛以治天下感予之心为?”

又复问。无名人曰:“汝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

译文:天根在殷山的南面游玩,来到蓼水河边,碰巧遇上了无名人,天根便虚心向他请教,说:“请问怎么样才能治理天下呢?”

无名人说:“走开走开,你这个没有一点品位的人,怎么一开口就问这些令人讨厌的问题呢!我正要跟造物者成为朋友,我高兴了,就驾驶起轻盈虚无的鸟儿,飞出天地四方之外,遨游在一无所有空空如也的境界。你为什么要拿如何治理天下的问题来扰乱我的心绪呢?”

天根又问了无名人一次。无名人说:“你应该畅游在恬淡的心境,与淡漠的气体合为一体,顺应自然的规律而没有半点私心杂念,天下就得到治理了。”

原文:阳子居见老聃,曰:“有人于此,向疾强梁,物彻疏明,学道不锄。如是者,可比明王乎?”

老聃曰:“是于圣人也,胥易技系,劳形休心者也。且也虎豹之文来田,援狙之便执藤之狗来藉。如是者,可比明王乎?”

阳子居蹴然曰:“敢问明王之治。”

老聃曰:“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贷万物而民弗恃;有莫举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测,而游于无有者也。”

译文:阳子居去拜访老聃,问道:“有这样一个人,他动作迅速敏捷、强干果断,洞察事理深入透彻,学‘道’刻苦勤奋,不知疲倦。像这样的人,他能够和英明的君主相比吗?”

老聃说:“在圣人看来,也只不过是为才智所驱使、为技术所拘系、劳累自己的形体、惊骇自己的心神的那种人啊!虎豹因为毛色斑斓美丽而招致杀身之祸,猕猴因为跳跃敏捷、狗因为能捕捉狐狸,才被人们拴住脖子遭到驱使。像这样的动物,也可以拿来跟圣明的君主相比较吗?”

阳子居听了之后,脸色惊恐,不安地说:“请问圣明的大王是怎样治理天下的呢?”

老聃说:“英明的君主治理天下,功德覆盖天下苍生,好像不归自己;施恩于万物而百姓并不需要依赖他;有政绩但又说不出他干了什么,让万物高兴地感觉到都是自己的作用;使自己立足于高深莫测的境地,遨游在什么也不存在的世界里。”

原文:郑有神巫曰季咸,知人之死生存亡、祸福寿天,期以岁月旬日,若神。郑人见之,皆弃而走。列子见之而心醉,归,以告壶子,曰:“始吾以夫子之道为至矣,则又有至焉者矣。”

壶子曰:“吾与汝既其文,未既其实,而固得道与?众雌而无雄,而又奚卵焉!而以道与世亢,必信,夫故使人得而相汝。尝试与来,以予示之。”

明日,列子与之见壶子。出而谓列子曰:“嘻,子之先生死矣!弗活矣!不以旬数矣!吾见怪焉,见湿灰焉。”列子入,泣涕沽襟以告壶子。壶子曰:“乡吾示之以地文,萌乎不震不正。是殆见吾杜德机也。尝又与来。”

明日,又与之见壶子。出而谓列子曰:“幸矣,子之先生遇我也!有廖矣,全然有生矣!吾见其杜权矣。”列子入,以告壶子。壶子曰:“乡吾示之以天壤,名实不入,而机发于踵。是殆见吾善者机也。尝又与来。”

明日,又与之见壶子。出而谓列子曰:“子之先生不齐,吾无得而相焉。试齐,且复相之。”列子入,以告壶子。壶子曰:“乡吾示之以太冲莫胜。是殆见吾衡气机也。鲵桓之审为渊,止水之审为渊,流水之审为渊。渊有九名,此处三焉。尝又与来。”

明日,又与之见壶子。立未定,自失而走。壶子曰:“追之!”列子追之不及,反,以报壶子曰:“已灭矣,已失矣,吾弗及已。”

壶子曰:“乡吾示之以未始出吾宗。吾与之虚而委蛇不知其谁何,因以为弟靡,因以为波流,故逃也。”

然后列子自以为未始学而归,三年不出。为其妻襄,食豕如食人。于事无与亲,雕琢复朴,块然独以其形立。纷而封哉,一以是终。

译文:郑国有个叫季咸的人,精通占卜相面,十分灵验。他能算出人的生死存亡和祸福寿灾,并说出哪年哪月哪日会发生,太灵验了,简直就是个神人。郑国人见到他,担心他说出自己的死期,每个人都惊慌地躲开了。列了见到他佩服得五体投地,回来后把见到的情况告诉老师壶子,并且说:“起初,我以为老师的道术是最高明的,原来还有更高明的人呢。”

壶子说:“我刚刚传授了你一些道的皮毛,还没传授给你实质性的东西,你就认为自己学到大道了?只有雌鸟却没有雄鸟,哪能生下蛋来啊!你用所学到的道的皮毛就跟世人相匹敌,而且一心求取别人的信任,因而让人洞察底细而替你看相。你去把季咸叫过来,也让他帮我看看相。”

第二天,列子带着神巫季咸给壶子相面。离开壶子家后,季咸就对列子说:“唉!我观察到他面如湿灰,一脸怪异的神情。你的老师快要死了!活不了多长时间了,最多还有十几天!”列子进到屋里,泪水弄湿了衣襟,伤心地把季咸的话告诉给壶子。壶子说:“刚才我显露给他看的只是大地阴静之气的样子,既不动荡,又不静止。他大概是只看到我生机闭塞才这样说的吧。再请他来帮我看看。”

第二天,列子带着神巫季咸去给壶子相面。从壶子家出来后,季咸对列子说:“你的先生遇上了我真是幸运啊!症兆果然减轻,他有救了。我已经观察到闭塞的生机中神气微动的情况。”列子进到屋里,把季咸的话告诉给壶子。壶子说:“刚才我将天与地那样相对而又相应的心态显露给他看,排除一切私心杂念,生机从脚跟慢慢扩散到全身。这样恐怕已看到了我的一线生机。还是请他再来给我看看吧。”

第二天,季咸又跟列子一起去会见壶子。季咸走出门来就对列子说:“你师傅他心神不定,精神恍惚,我没有办法给他相面。还是等他心情稳定下来之后,我再来给他相面吧。”列子进到屋里,把季咸的话告诉给壶子。壶子说:“刚才我显露给他看的是还分不出胜负的冲虚之气的样子,他大概是看到我阴阳二气平衡,盈虚消长还看不出来的气机。大鱼逗留的地方叫做深渊,静止的河水聚积的地方叫做深渊,流动的河水滞留的地方叫做深渊。渊分为九种,我才给他看了三种。再让他来给我相面。”

第二天,列子又带着咸季给壶子看相。季咸还没站稳脚跟,就慌慌忙忙地跑了。壶子说:“赶快去追他!”列子没能追上,回来告诉壶子,说:“看不到他的人影了,让他跑掉了,我没能追上他。”壶子说:“刚才我给他看的,也没有脱离大道,是万象俱空的境界,一点迹象都不表露出来。他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所以就像狂风吹起的草芥,就像激流撞击的浮萍,六神无主,狼狈逃跑了。

从此以后,列子认为自己什么也没有学到,便回家了,三年不出家门。他替妻子烧火做饭,喂猪就像侍候家人一样。对于世事不分亲疏没有私念,丢弃过去的一切修饰,恢复原本的质朴和纯真,安然地把自己的形体立于世间。在纷乱的尘世里咯守真实的我,终身不变。

原文: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体尽无穷,而游无肤;尽其所受乎天,而无见得,亦虚而已。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

译文:不要追求名利,不要充当智囊,不要承担责任,不要主宰智慧。与无穷的万事万物融为一体,游荡在了无痕迹之中。用尽它所禀受的天然本性,不要以为自己得到了什么,只不过是虚无罢了。“至人”心思就如同一面镜子,对于外物是来者不拒,去者不留,只是客观实际地把它反映出来,从不有所隐藏,所以能够胜任外物而又不因此受到损伤。

原文: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译文:南海的大帝是倏,北海的大帝是忽,中央的大帝是浑沌。倏和忽时常在浑沌的地方聚会,浑沌也经常热情地款待他们,为了报答浑沌的热情招待,倏和忽在一起商量,说:“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个窍孔用来视、听、吃和呼吸,但是惟独浑沌没有,我们试着为他凿开七窍吧。”就这样,他们每天帮浑沌凿出一个孔窍,不料凿了七天浑沌也就死去了。

外篇

在死亡问题上,庄子一反悲观的色彩,认为生死均属自然气化,故而应该乐观地生、超逸地死。既然人的生命是有限的,那么要对生命的有限进行无限的超越,就得抓住本质性的问题,面对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面对深奥难测的生命世界,有限的生命不可能去取得完全的认识。在迷茫之际,我们看到了一线希望―笼罩在万物之上的“道”的圣光。

在庄子的哲学中,“道”是形而上学、无可捉摸的一种“实”象,是无形、无名、超言绝象的万物的本体,是万物的泉源。如果发现“道”便能抓住万物的本质。在庄子的人生哲学中,其所谓的“道”即是那能使有限生命扩充弘扬为无限的东西,它游离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时时以虚静恬淡、寂寞无为为本,我们即能感觉到它的存在。其实在庄子看来,能让我们有限的生命通达于无限之中的不是别的什么,正是“自然”,我们无须外借什么手段,只须从“自然”中去找寻。

同类推荐
  • 道德经(白话全译)

    道德经(白话全译)

    史文哲翻译的《道德经白话全译》借鉴了诸多名家的研究心得,其中既有高人隐士河上公、青年才俊王弼、经世之材朱元璋,又有国学大师冯友兰、知名学者傅佩荣、大作家王蒙等。  《道德经白话全译》体例,先列原典,后附译文、注释,并精选古人所做注解,随后再通篇加以详细解析。最后,再从原文中提炼出老子思想的精髓,经过深入浅出的推敲演绎,把它们一拳一脚、一招一式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希望借此引领您走进《道德经》这一块古老文化的宝地。
  • 趁父母还健在

    趁父母还健在

    2006年一次社会大调查,题目是“老年父母最希望的事情是什么”,调查对象是随机抽取的10000对老年夫妇。在“老年父母最希望儿女为自己做的事情”一栏中,98%的老人都选择了“抽时间多陪陪父母”这一选项,而选择“给父母大量的生活和消费费用”的仅占不到1%。在“最希望过的日子”一栏中,竟有87%的老人选择了“和儿女一起吃团圆饭”这一选项,而选择“外出旅游”的不到10%。理由是跟儿女在一起时心情最愉快。
  • 《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当代中国人文大系)(修订版)

    《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当代中国人文大系)(修订版)

    《周礼》一书原名《周官》,最初见于《汉书·河间献王传》。《传》云:献王好古学,广求遗书,所得皆先秦古文旧书,有《周官》、《尚书》等多种。武帝时,除挟书之律,开献书之路”,献王入朝,当以此书进献,遂入于秘府。哀帝时,刘歆校书中秘,得此书,著于《七略》。班固本之,作《艺文志》,录《周官经》六篇。汉末郑玄作注,唐贾公彦作疏,此书遂列于五经,为《三礼》之首。自汉至今,学者对此书争论甚烈,迄无定论。我们在今日跳出经学之争的圈子,以史学眼光看此书,把它作为研究周代典章制度的史料,应取何种态度,学者所见亦往往不同。
  • 蒙田哲理散文

    蒙田哲理散文

    蒙田是法国文艺复兴之后最重要的人文主义作家,以博学著称,在世界散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他的作品中,日常生活、传统习俗、人生哲理无所不谈,并旁征博引了许多古希腊罗马作家的论述,还对自己作了大量的描写与剖析,使人读来有亲切之感,增加了作品的文学趣味。《蒙田哲理散文》一书中的文字富有哲理性,能够引人思考,让人深受启发。文中有“平和执中”、“谈三种交往”、“要生活得写意”等等哲理故事。
  • “西道孔子”:扬雄

    “西道孔子”:扬雄

    《巴蜀文化走进千家万户——“西道孔子”——扬雄》由纪国泰所著,本书涵盖了巴蜀文化的起源与传承、历史文化、民族宗教、科学技术、民风民俗、名都名城名人等诸多方面,史实准确,文字精练,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对普及、宣传和弘扬巴蜀文化,具有积极重要的作用。 相信这本书能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并从中领略到巴蜀文化的独特魅力。
热门推荐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富贵逼人

    富贵逼人

    现代小白领穿越了,重生在进京寻亲的古代贫家女身上,前世的孤女感受到了家人的温暖,辗转艰难找到亲爹,却发现他竟是六亲不认的陈世美,祖母年迈,亲娘是个软包子,看她如何逆袭,成就荣华富贵。
  • 安徒生童话精选大全

    安徒生童话精选大全

    本书共有一百六十多篇,本书精选了部分作品。其中,“丑小鸭”塑造了一个具有高尚心灵的理想形象;“卖火柴的小女孩”描绘了一幅震撼心灵的悲惨画面,却又是这般美丽;“皇帝的新装”、“五颗豌豆”在揭露假恶丑的同时,又充满了喜剧性的幽默感;“野天鹅”那出神入化的奇妙意境,洋溢着诗一般的抒情色彩。这些童话故事闪烁着智慧和情感的光芒,照耀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
  • 做人要做喜羊羊

    做人要做喜羊羊

    喜羊羊为年轻人树立了一个做人的榜样。他自信、乐观、富有爱心、懂得宽容、机智勇敢、懂得合作、坚忍不拔,虽然偶尔也会搞怪、捉弄人,但这些并不能掩盖他智慧的光芒。面对灰太狼的威胁,喜羊羊总是能凭借这些优秀的品质快速、准确地找到应对的方法,取得最后的胜利。
  • 拐个师傅好下棋

    拐个师傅好下棋

    活了这么多年,肖白一直坚信一个真理:我不欺负你,但你也别想欺负我;就算是我欺负了你,但你……依然别想欺负我!自从来到这个莫名其妙的时空遇见了那个谪仙似的男子开始,肖白就发誓一定要追到他!什么师傅,什么下棋,那都是幌子,除了他什么都不是目的!
  • 秘密王妃:嫁个王爷也不错

    秘密王妃:嫁个王爷也不错

    她生在将军府,世人都知道将军府世代无论男女个个骁勇善战,武功高强,唯独她性格温顺手无缚鸡之力。她的存在不过是将军府的一个污点。她说“云坛哥哥你就收留我吧,你看我这么瘦其实都是饿出来的,你要是不肯收留我那我会饿死的”他摸着她的小脑袋,你放心吧我有钱我不会让你饿死的。“可是云坛哥哥你把我留下来有很多用处的你看了打扫洗衣服做饭我样样都会而且我还会看病我还聪明你喜欢那个美女我都可以帮你追,我,我还可以帮你照顾你喜欢的木槿花你就留下我吧”嘻嘻某女坏笑,死缠烂打赖着不走我就不信你不留下我。——--------她贪图美色对他死缠烂打。这个就是她的生存之道。
  • 我要我们天天在一起

    我要我们天天在一起

    李东文, 70后。1999年开始学习写作,以小说及情感专栏为主,曾在《天涯》《长城》《十月》《西湖》《长江文艺》等杂志发表小说,作品多次被《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读者》等转载。
  • 7-11之恋

    7-11之恋

    蔡某是个艺术工作者,平日作词作曲、写小说拍纪录片,昼伏夜出。每个早上睡前,他会到街角的7-11买罐牛奶配御饭团当早餐,生活平稳规律。生活的变化,从不经意打破扑满开始。成堆的硬币自行玩起了配对游戏。每个早餐32元,2个10元、2个5元、2个1元,每天早晨的7-11之行,他可以游戏5个礼拜。和蔡某分享着早餐秘密的,是7-11的店员小凤。他的规律成了她的习惯,2个10元、2个5元、2个1元,每个早晨的10∶30,2个人若有似无的亲密。
  • 人脉关系课

    人脉关系课

    人际关系本来是中性的,无所谓好坏。运用得当,便是良好的人际关系;用错了,用歪了,便是有百害而无一利。自古以来,中国人建立的是一种举世罕见的人伦关系。它与人际关系最主要的差异,在于前者重视“合理的不平等”,而后者主张“人生而平等”。不论人际关系还是人伦关系,都有赖于良好的沟通。现代人很喜欢说话,却大多不善于沟通。许多人掉进“我有话要说”的陷阱,死都不知道是怎么死的!尽管中国人十分讲道理,但中国人的道理通常是相对的。所以,中国人常常陷入“先说先死,不说也死”的尴尬境地。为此,必须在先说和不说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实现安全、有效、合理的沟通,以期达到“说到不死”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