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孙冶方得知资华筠是著名学者陈翰笙的学生,便主动告诉她:“你的老师是我的引路人。我是在他的影响下,参加革命并且对经济问题发生兴趣的,所以我很感谢他。”后来,资华筠把这件事告诉了陈翰笙,翰老却说:“不记得了。”
资华筠以为老人年事已高,记忆模糊了,嗔怪地说:“人、家大经济学家称您是引路人,您倒把人家忘记了?!”不料,翰老十分认真地说:“我只努力记住自己做过的错事——怕重犯。至于做对的事情,那是自然的、应该的,记不得那么多了。孙冶方选择的道路和成就,是他自己努力的结果,我没什么功劳。”
一个铭记着自己的引路人,念念不忘别人对自己的恩典;一个却不记得自己做过的好事,而只努力记住自己做过的错事。这种情怀与境界,非同寻常,何等宁静。
(09)
一个富人和一个穷人谈论什么是幸福。
穷人说:“幸福就是现在。”
富人望着穷人的茅舍、破旧的衣着,轻蔑地说:“这怎么能叫幸福呢?我的幸福可是百间豪宅、千名奴仆啊。”
有一天,一场大火把富人的百间豪宅烧得片瓦不留,奴仆们各奔东西。一夜之间,富人沦为乞丐。
七月流火,汗流浃背的乞丐路过穷人的茅舍,想讨口水喝。穷人端来一大碗清凉的水,问他:“你现在认为什么是幸福?”
乞丐眼巴巴地说:“幸福就是此时你手中的这碗水。”
其实,幸福本来就是现在,只有将一个个现在串起来,才有一生一世的幸福。珍惜现在吧,你手中的一杯水,一顿粗茶淡饭,一份收入并不丰裕的工作都是幸福啊。
(10)
一天上午,父亲邀儿子一同到林间漫步,儿子高兴地答应了。
父亲在一个弯道处停了下来。在短暂的沉默之后,他问儿子:“除了小鸟的歌唱之外,你还听到了什么声音?”
儿子仔细地听,几秒钟之后回答父亲:“我听到了马车的声音。”
父亲说:“对,是一辆空马车。”
儿子问他:“我们又没看见,您怎么知道是一辆空马车?”
父亲答道:“从声音就能轻易地分辨出是不是空马车。马车越空,噪音就越大。”
后来儿子长大成人,每当他看到口若悬河、粗暴地打断别人的谈话、自以为是、目空一切、贬低别人的人,他都感觉好像是父亲在自己的耳边说:“马车越空,噪音就越大。”
马车越空,噪音就越大。深水无声。以此来品人和品味人生,都别有一番滋味。
(11)
如果让你花一元钱,可以买到你哪一天会死的信息,你买不买?
我不会去买。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知道自己哪天死。我认为,最好的死亡方式是:让死亡突然间来临,来不及思考,生命突然终止。
“我怕死亡突然来临时,还有许多想做的事没有做。不过,我也不想知道得太早,提前10天让我知道就行。”
我的这位朋友非常愿意支付这笔告诉自己死期的信息。他还愿意把5天的时间给家人,好好陪他们05天的时间给他自己,做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他说一定要和所爱的人在一起,开着车带她穿过大森林。
许多时候,我们总把最喜欢做的事情留在最后。可惜,死亡来临之前并不通知我们。尽管我们已经荣幸地迈入21世纪信息时代,信息高速公路已经架到我们家门口,却没有一家公司可以出售死亡的信息。所以绝大多数人留在最后、最喜欢做的事情,最后都带进坟墓里去了。
(12)
如果我可以从头活一次,我要尝试更多的错误,我不会再事事追求完美。
我情愿多休息,随遇而安,处事糊涂一点,不对将要发生的事处心积虑计算着。其实人世间有什么事情需要斤斤计较呢?
可以的话,我会多去旅行,翻山涉水,再危险的地方也不怕去一去。以前我不敢吃冰淇淋,是怕健康有问题,此刻我是多么的后悔。过去的日子,我实在活得太小心,每一分每一秒都不容有失,太过清醒明白,太过合情合理。
如果一切可以重新开始,我会什么也不准备就上街,甚至连纸巾也不带一块,我会放纵地享受每一分、每一秒。如果可以重来,我会赤足走出户外,甚至竞夜不眠,用这个身体好好地感觉世界的美丽与和谐。还有,我会去游乐场多玩几圈木马,多看几次日出,和公园里的小朋友玩耍。
只要人生可以从头开始,但我知道,不可能了。
以上这一段话是一位得知自己不久离开人世的老先生写下的文字。
可惜,人生真的不可以再来一次,也没有那么多重来和尝试了。以有限追求无限,请珍惜活着的感觉!
(13)
纳德,兰塞姆是法国最著名的牧师。无论在穷人还是富人心目中他都享有很高的威望。在他90高龄的一生中,他有1万多次亲到临终者面前,聆听他们的忏悔。
在他的人生后期,纳德·兰塞姆想把他的60多本日记,内中全是这些人的临终忏悔编成书,但因法国里昂大地震而毁于一旦。
纳德·兰塞姆去世后,被安葬在圣保罗大教堂,他的墓碑上清楚的刻着他的手迹: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
纳德·兰塞姆老了,他没有将另一层意思说出来。人们如果将对死亡的反思提前50年、40年、30年,那么世界上会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
每个人最后的反思,不到那最后一刻,谁也不知道。但是每个人都可以把反思提前几十年,做到了这点,便有50%的可能让自己成为一名了不起的人。
(14)
一只青蛙看到一只蜈蚣,想,用四只脚走路已经够麻烦的了,蜈蚣是如何用一百只脚在走路的呢?它怎么知道是哪只脚先走哪只脚后走?接下来又是哪一只呢?于是它叫住了蜈蚣,并把自己的疑问告诉它。
蜈蚣说:“我一生都在走路,但从未想过这个问题。现在我必需好好思考一下才能回答你。”蜈蚣站在那儿好几分钟,它发现自己动不了。摇晃了一会儿,然后便倒了下来。它告诉青蛙:“请你不要再去问其它蜈蚣同样的问题。我已经无法控制自己的脚了!”
星星不需看地图就能依照自己的轨道在运行,如果给他们圆规和尺说不定它们反而不知何去何从,甚至会迷路。人若对自己的生命没有信心,需要靠经典、箴言的指引,有那么多的原则、那么多的箴言要被遵循,其结果与青蛙在蜈蚣身上所造成的影响是相同的,一样的无所适从。
试着去享受生命中的自然。专心走路、专心的吃饭、专心的爱。平静、喜乐油然而生!专心走路的时候,也不要忘记偶而停下来,看看四周的景物,让自己的心灵稍作休息!
(15)
一个八岁的小男孩在地上,表情认真而又凝重。路人很奇怪,问他在于什么。他抬起头说:“过来,你听蚂蚁说话的声音!”路人笑了笑,说不可能。男孩还是很认真地说是真的,路人笑了笑走了过去,留下满身是土的小家伙。
其实天地是那样的大,那样的安静,细细的微风卷过枝叶的声音,简单而又动听。大地脉搏跃动的声音,低沉而又浑厚。空中遥远而又清脆的鸟鸣声,这一切都曾在我们男孩一般大时出现过,那时候,我们不也是像男孩一样这么用心在听吗?
我们一年年长大的同时,我们感知却在一天天地衰退。我们再也看不见蓝蓝的天空,棉花似的云彩,再也听不到蚂蚁说话的声音。我们从小长到现在,我们听到的只是简单的声音,却少了内心的参与。
是的,你在听吗?在你长大到只能以现实来衡量感官的同时,你的内心还在起作用吗?我们很悲哀地发现,我们只能听见声音,是那种用物理名词分贝来描述的声音。
其实,只要用心去听,我们仍然能听到蚂蚁说话的声音,关键是你在听吗?
(16)经过罗马的时候,朋友带诗人去喝咖啡。
“很好喝的,喝了一辈子难忘!”
诗人跟着朋友东摸西拐大街小巷地走,石块拼成的街道美丽繁复,走久了,让人会忘记目的地,竟以为自己是出来踏石块的。
忽然,一阵咖啡浓香侵袭过来,不用主人指引,自然知道咖啡店到了。
咖啡放在小白瓷杯里,白瓷很厚,和中国人爱用的薄瓷相比另有一番稳重笃实的感觉。店里的人都专心品咖啡,心无旁骛。
侍者从一个特殊的保暖器里为他们拿出杯子,诗人捧在手里,忍不住惊讶道:
“咦,这杯子本身就是热的哩!”
侍者转身,微微一躬,说:“是啊,好咖啡总是放在热杯子里的!”
是的,好咖啡总是应该斟在热杯子里的,凉杯子会把咖啡带凉了,香气想来就会蚀掉一些,其实好茶好酒不也都如此吗?
好一番万物的清贵,不肯轻易亵慢自己。我们自己又何尝不可以拥有一份千研万磨后的香醇,我们也完全可以慎重地将它斟在一只洁白温暖的厚瓷杯里,带动一个个清新的日子。
(17)
这是刊登在《读者》上的一篇文章。
洛杉矶的一家旅馆。早晨,三个黑人孩子,在餐桌上埋头写着感恩信。这是他们每天必做的功课。老大在纸上写了八九行字,妹妹写了五六行,小弟弟只写了两三行。再细看其中的内容,却是诸如“路边的野花开得真漂亮”、“昨天吃的比萨饼很香”、“昨天妈妈给我讲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之类的简单语句。原来他们写给妈妈的感谢信不是专门感谢妈妈给他们帮了多大的忙,而是记录下他们幼小心灵中感觉很幸福的一点一滴。
他们还不知道什么叫大恩大德,只知道对于每一件美好的事物都应心存感激。他们感谢母亲辛勤的工作,感谢同伴热心的帮助,感谢兄弟姐妹之间的相互理解……他们对许多我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都怀有一颗“感恩的心”。
一直以来,感恩在我心中是感谢“恩人”的意思。其实,“感恩”不一定要感谢大恩大德,“感恩”其实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善于发现美并欣赏美的道德情操。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如果我们像这些孩子一样,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善于发现事物的美好,感受平凡中的美丽,那我们就会以坦荡的心境、开阔的胸怀来应对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让原本平淡的生活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18)
国王提供了一份奖金,希望有人能画出最平静的画。许多画家都来尝试。国王看完所有画,只有两幅他最喜欢。
一幅画是一个平静的湖,湖面如镜,倒映出周围的群山,上面点缀着如絮的白云。大凡看到此画的人都同意这是描绘平静的最佳图画。
另一幅画也有山,但都是崎岖和光秃的山,上面是愤怒的天空,下着大雨,雷电交加。山边翻腾着一道涌起泡沫的瀑布,看来一点都不平静。但当国王靠近一看时,他看见瀑布后面有一细小的树丛,其中有一母鸟筑成的巢。在那里,在怒奔的水流中间,母鸟坐在它的巢里——完全的平静。
国王选择了后者,这份奖金给了这幅画的画家。
平静并不等于一个完全没有困难和辛劳的地方,而是在那一切的纷乱中间,心中仍然平静。所谓宁静,即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