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缪·迪亚士:第一个发现好望角的人
就在非洲大陆最南端的土著人年复一年以缓慢的节奏从事着日出而作、日落则息的农牧生活时,一支来自葡萄牙的船队正在非洲西海岸边的狂涛中奋力挣扎着驶向好望角。
1487年8月,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约1450~1500年)奉葡萄牙国王若奥二世之命,率两艘轻快帆船和一艘运输船自里斯本出发,再次踏上远征的航路。他的使命是探索绕过非洲大陆最南端通往印度的航路。迪亚士率领的船队首先沿着以往航海家们走过的航路先到加纳的埃尔米纳,后经过刚果河口和克罗斯角,约于1488年1月间抵达现属纳米比业的卢得瑞次。船队在那里遇到了强烈的风暴。苦于疾病和风暴的船员们多数不愿继续冒险前行,数次请求返航。迪亚士力排众议,坚持南行。船队被风暴裹挟着在大洋中漂泊了13个昼夜,不知不觉间已经绕过了好望角。风暴停息后,对具体方位尚无清醒意识的迪亚士命令船队掉转船头向东航行,以便靠近非洲西海岸。但船队在连续航行了数日之后仍不见大陆。此时,迪亚上醒悟到船队可能已经绕过了非洲大陆最南端,于是他下令折向北方行驶。1488年2月间,船队终于驶入一个植被丰富的海湾,船员们还看到土著黑人正在那里放牧牛羊,迪亚士遂将那里命名为牧人湾(即今南非东部海岸的莫塞尔湾)。迪亚士本想继续沿海岸线东行,无奈疲惫不堪的船员们归心似箭,迪亚士只好下令返航。
在返航途中,他们再次经过好望角时正值晴天丽日。葡萄牙历史学家巴若斯在描写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时写道:“船员们惊异地凝望着这个隐藏了多少世纪的壮美的岬角。他们不仅发现了一个突兀的海角,而且发现了一个新的世界。”感慨万千的迪业士据其经历将其命名为“风暴角”。
1497年,葡萄牙航海家达·伽马再率船队探索直通印度的新航路。当年11月27日,达·伽马的船队再次绕过好望角,次年5月20日驶抵印度西海岸重镇卡利库特。又经历了千辛万苦之后,达·伽马约于1499年9月1日前后返回里斯本。
“好望角”一名的由来有着多种说法。最常见的说法有两种:一说为迪亚士1488年12月回到里斯本后,向若奥二世陈述了“风暴角”的见闻,若奥二世认为绕过这个海角,就有希望到达梦寐以求的印度,因此将“风暴角”改名为“好望角”;另一种说法是达·伽马自印度满载而归后,当时的葡王才将“风暴角”易名为“好望角”,以示绕过此海角就带来了好运。
顽强的迪亚士不期然而然地揭开了好望角神秘的面纱,他的名字也永远与好望角连在一起。葡萄牙诗人卡蒙恩斯在其优美的叙事长诗《鲁西亚德》中,讲述了好望角神奇的传说:古希腊时,硕大无朋的亚当阿斯特伙同其他99个巨人图谋反抗诸神,试图用风暴攻取奥林匹斯山,但被在诸神面前的赫尔克勒斯和沃尔坎所打败。作为永久的惩罚,巨人们被流放到世界尽头,埋葬在火山群峰之下。亚当阿斯特的身体化为峥峥山岳,形成了好望角,开普敦北面的桌山是他制造风暴和雷电的作坊,好望角周围海域上怒号的狂风和肆虐的雷暴是他不断巡游的魂灵。对敢于在这一海域搅扰他的人,他会咆哮着施以可怕的报复。迪亚士首先闯入了亚当阿斯特的禁地,亚当阿斯特自然不会忘记对他施行报复。1500年5月,在随卡布拉尔率领的庞大船队再次远航印度的旅途中,迪亚士在好望角附近的一场风暴中葬身大洋。
好望角的发现,促使许多欧洲国家把扩张的目光转向东方。荷兰、英国、法国、西班牙等国的船队都先后经过这里前往印度、印度尼西亚、印度支那、菲律宾和中国。
1652年,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掠取好望角的主权,并在现今的开普敦建立居民点,专为本国和其他国家过往的船队提供淡水、蔬菜和船舶检修服务。19世纪初,在海外已攫取大量殖民地的英国人看到掌握好望角制海权的重要性,遂侵入南非将荷兰人取而代之。在苏伊士运河1869年开通之前的三百多年时间里,好望角航路成为欧洲人前往东方的唯一海上通道。苏伊士运河开通后,这条航路的作用虽有所减弱,但仍然是欧亚之间不可或缺的重要通道,一些巨轮还必须从这里绕道。据在好望角的南非人士讲,现在每年仍有三、四万艘巨轮通过好望角。西欧进口石油的三分之二、战略原料的百分之七十、粮食的四分之一都要通过这里运输。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
大航海家哥伦布生于1451年,他的父亲是热那亚的纺织工人。他从小就习惯于和父亲航海做生意。哥伦布未受过正式教育,却在悠闲的海上生活中利用余暇读了很多书,学会了拉丁文,吸收了正在欧洲普及的地理学知识。他还仔细研究了《圣经》中有关预言的部分。在新旧世界大交替和东西方文明碰撞的历史洪流面前,哥伦布充当了一名时代弄潮儿。他是勇敢非凡而又具有科学头脑的冒险家,是信奉上帝而又掠夺成性的拜金狂。
哥伦布从少年时代起就喜欢看《马可·波罗游记》,而且后来不只是精读,还作了研究。坐落在西班牙塞维尔的哥伦布纪念馆中,至今还保存着一部拉丁文的《马可·波罗游记》,书上有哥伦布作过的许多眉批。哥伦布之所以爱读此书,不只因为它像《天方夜谭》那样有趣,更主要的是它合乎一个拜金狂的理想。他看了《马可·波罗游记》,非常仰慕中国和印度的金银珠宝,尤其是关于日本的描写,更使他欣慕不已。
马可·波罗并没有到过日本,但在书中他根据传闻写了几章关于日本的情况。他说日本位于距中国海岸2400公里的海上,国内的黄金极为丰富,是取之不尽的。但国王不让黄金输出,因此商人很少到那里做生意。日本国王宫殿的屋顶是用黄金盖成的,宫中的道路和房间的地板也全是用4厘米厚的金砖铺起来的,甚至连窗户框也是金子做的。在日本还到处都能采集到玫瑰色的珍珠,土葬时要在嘴里放一颗珍珠。书中还叙述了中国元朝皇帝忽必烈听信传闻而发起对日本的战争。
哥伦布以为他可以达到忽必烈没有达到的目的。他处心积虑地要闯出一条抢先到达东方世界的航路。在一封信中,他曾说自己日夜祈求上帝赐给他产金的土地,“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黄金,就能获得他在世上所需要的一切,同时也就取得了把灵魂从炼狱中拯救出来并使灵魂重享天堂之乐的手段。”
34-哥伦布
图上文字去掉
1476年哥伦布加入了一支法国的海盗船队。在攻击意大利船只的一次战斗中,因所乘船只起火,他跳海逃生,经长时间游泳登上了葡萄牙的土地。哥伦布以为他大难不死,是上帝特意安排他到葡萄牙来的。
哥伦布在这“探险者”的国度里,进一步学习了许多航海知识,参加过多次远洋航行,熟悉了罗盘、海图和各种新航海仪器的使用方法,掌握了利用太阳、星星的位置确定船位的方法。有一年他抓住了一个机会航行到了冰岛后,又继续航行了160公里。这对哥伦布后来立志西航有很大影响。
挪威的维京人做过许多探险,公元900年前后到达格陵兰,并在西海岸建立了居民点。公元1000年左右,冰岛人莱夫·艾列克逊率领一批人从格陵兰乘船到达北美海岸。因在那里发现了像葡萄样的藤科植物,就称这里为“酒的土地”,音译为“汶兰”,据估计可能是后来定名为圣劳伦斯河的河口一带。他们原打算在那里建立居民点,后因遭土著的袭击而未能实现。
对于艾列克逊探险到汶兰一事,许多人只是将它当故事听,而哥伦布却对此深信不疑。他认为横越大西洋可以到达陆地,“汶兰”就是东亚的某一个国家。他从船员的传闻中得知,在连续刮强西风的时候,海上有时飘来既不是欧洲人也不是非洲人的尸体。哥伦布认为那是大洋对面的亚洲人。
古希腊学者波昔多尼倡导关于大地的球形说,并推测从地中海向西航行可以到达东方的印度。中世纪思想家培根关于地球的概念对哥伦布有深刻影响,还有一些神秘的、妄自尊大的灵感也促使哥伦布去冒险。哥伦布以为自己是上帝选定的神舟——载运基督者,要去完成发现“新天新地”的使命。
早在1474年在意大利故乡的时候,哥伦布就曾写信给著名的天文学家兼地理学家托斯康内利,询问他关于从海上通往印度的最短路线。这位学者向他提出:“通过大西洋到黄金和香料王国,是一条比葡萄牙人所发现的沿非洲西海岸的道路更短的途径。”信中还画出了一幅示意图,推算了路程。不过,哥伦布对地球大小的估计,要比托斯康内利的估计还要小得多,因为据《旧约》经外书中的记载:“到了第三天,你应将水集合于大地的第七个部分,使其余的六个部分干涸。”哥伦布据此认为欧亚非三个大陆块占了地球表面的6/7,海洋只占1/7。哥伦布在研究了托勒密、马可·波罗和达伊1350-1420年的著作之后得出结论:整个地球经度为360度,从西非以东至亚洲的广阔陆地占了280度按托勒密设想,非洲南端与亚洲大陆相连,从西非向西到东亚岸边的海洋占不到80度。
但是在进一步计算中,哥伦布又犯了错误。托勒密《地理学》译本中的“海里”是阿拉伯的计量单位,哥伦布未经换算就把它当做了欧洲的“海里”。如果从加纳利群岛朝正西航行,该地的经度比赤道经度的距离短,这样将每个经度的距离减至50海里合80公里。就是说,从加那利群岛向正西航行6400公里,就可以到达中国、日本或印度。
正是基于上述推想,哥伦布认为亨利王子及其后继者们几十年来执行沿非洲海岸南航的计划是不可取的。但是,哥伦布本身并没有条件像亨利王子那样实施自己的计划,所以就寄希望于裘安王子,当时裘安王子在葡萄牙掌管航海事业。哥伦布由于出身低微,得不到求见王子的机会,然而,哥伦布却凭英俊潇洒的一表人材,在里斯本常到贵族女儿们住的修道院去做礼拜,大得一位贵家小姐的青睐,两人不久就结为夫妻。这一联姻赢得了接近王室的机会。1478年,他试图说服裘安王子,不过在兜售自己的计划时,可能是怕别人窃取他的计划而将关键部分隐瞒了。他爱说大话,因此很难取得别人的信任,而且要价也特别高:除了要三艘船、船员和一年用的粮食外,还要求获得骑士的封号,担任新发现地方的总督和分得该地所有财富的1/10。
1482年裘安王子继承王位之后,召开了一次学者评价会审查哥伦布的计划,最后将其否决。1485年,哥伦布的妻子去世,他就离开了葡萄牙,带着独生子来到刚刚成立的西班牙王国。裘安二世怕哥伦布的计划被别国采纳而抢先到达印度,于是又诏请哥伦布回葡萄牙,但哥伦布拒绝了。
哥伦布在西班牙的巴洛斯港,结交了一些有学识的修士和阔绰的水手,这些人对哥伦布的计划很感兴趣。教会的上层僧侣搞了些幕后活动,使哥伦布有机会向王室献出自己的计划。但是他去的时机不对,当时西班牙正忙于统一,对哥伦布无暇以顾,这又使他拖延了6年,在此期间他也曾上书英、法两国的君主,但也是无结果而终。
西班牙王国是伊比利亚半岛上的卡斯提尔和阿拉贡两个王国于1469年由联姻而联合起来的,由菲南多国王和伊萨伯拉女王做并肩王。这个新王国也像葡萄牙那样,是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国家,远航探险、殖民扩张等都由封建王室直接控制。1492年1月,西班牙消灭了这个半岛上的最后一个穆斯林王国——格拉纳达。统一后的西班牙成为当时的欧洲强国之一,开始了向海外扩张的步伐。就在这时,哥伦布的计划又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国内最大的银行家和王室的财政顾问说服了女王伊萨伯拉,又由女王去说服了国王。
西班牙王室出于对东方财富的向往,并且企望联合“对基督教徒曾表示过极大好感”的元朝大汗他们还不知道元朝已经灭亡来夹攻伊斯兰的奥斯曼帝国。在这种背景下,哥伦布的计划得到了王室支持。王室于1492年4月17日与哥伦布签订协议,封哥伦布为他发现土地上的海军上将、总督和首席行政长官;在这些领土上出产或交换所得的一切金银、珠宝、香料等的1/10归哥伦布,9/10上交西班牙王室。
这一年的8月3日,星期五的清晨,由哥伦布指挥的三艘卡拉维尔船于巴罗士港顺风启航,国王交给哥伦布一封递交中国“元朝”大汗的信函。
三艘船的大小各不相同,都装有大炮和6个月的粮食以及准备与未开化地区土著们做交易的用品。哥伦布任船长的旗舰“圣玛利亚号”,重130吨,长约35米,甲板长18米,有三根桅杆,都备有角帆。第二艘为“平特号”,重90吨,速度快,船体只为旗舰的一半,船长是马丁·宾森。第三艘是“宁雅号”,重60吨,船长是马丁的兄弟维森特·宾森。宾森兄弟不仅是有经验的水手,而且是这次航海探险的投资者,探险能否成功与他们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
当时招募水手的工作是很困难的。探险队员中有不少是哥伦布的朋友、佣人,也有好奇的官员们,还有相当一部分船员则是以这次航海为条件而受到特赦的犯人。这样整个船队才凑足了88人。
9月6日,哥伦布的船队驶过加纳利群岛,进入了当时海图没有记载的大西洋海域。哥伦布根据《马可·波罗游记》的叙述,断定沿北纬29°航行就会到达离中国海岸约2400公里的日本。值得庆幸的是,他的这个错误竟使船队得以一直在“贸易风带”中连续航行。
在从未经历过的大洋上航行,而且一直看不到陆地,这使得船员们个个提心吊胆。似乎只有哥伦布胸有成竹,但他不对船员许任何诺言。为了稳定人们的情绪,他记有两本航海日志,一本是自己看的,一丝不苟地记录实际航程;另一本是给船员们看的,所记航行距离比实际航程少许多。这样,在他到达预计目标之前,可以使船员们忍耐下去。
这时新的问题发生了,习惯于在欧洲的大西洋海岸使用罗盘的海员们,看到的罗盘指针是指着比北极略为偏东的方向。而这个船队离开加纳利群岛4天之后,发现指针指向北极偏西的方向了。由于当时人们并不了解地球磁场带来的磁偏角问题,所以都惊慌起来。罗盘失灵了,只有靠北极星定航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