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一部分大学生,学风非常差劲,素质非常糟糕。比如在本章中,就反映了他们不安心学习,只知道吃喝玩乐、沉溺网络、恋爱逛街;心理上既有脆弱的一面,又有迷狂的一面,于是,自杀、杀人的现象逐年增加;或者也只是死读书,没有真才实学,男生尤其差过女生,写毕业论文只好大肆抄袭,连堂堂博士也“不过尔尔”,而相当一部分专科生又自卑羞怯、自暴自弃;且没有传统文化根基,没有创造才能,没有独特思想,没有献身精神,于是“少年科技班”、“作家进修班”、“人文试验班”……一个个便以失败而告终。
有人说,近年来,中国大学频频扩大招生,只顾骗取学费,无暇顾及教学;而学生们本来就是冲着一纸文凭来的,并无过多怨言。还有人甚至说,大学曾经是培育“熊猫”,现在却成了“养猪场”。由于金钱介入升学,各大学中衙内、富豪增多;加之教师的整体素质和能力也日渐退化,厌学之风更甚。如此恶性发展下去,中国大学生量的激增与质的锐减将极不相称,最终会导致什么恶果,明眼人是不难了解的。(各大学持续、猛烈扩招,北大高喊“防火防盗防研究生”,社会上流传“博士站一排,硕士倒一地,本科满街跑”……根据“能量守恒定律”,数量过分增多,质量自然下降。)
要是大学生的学风如此之坏,素质如此之差,将来他们又怎么可能工作得好呢?那一定会变得毫无价值,成为“廉价商品”,到了社会上谁也不要,这人生岂不是非常失败?
若要成为一个有前途的合格的大学生,在毕业时能尽量多值几个“钱”,驰骋职场与未来人生,那就必须改变这种状态,必须走一条“光明大道”,培养良好的学风、积极的态度,认真学习,健康发展,不断进取,具备全面、扎实、良好的综合素质(包括专业、技能、思维、表达、心理、身体、审美、文艺等等),这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1、大学生,你还没到享受的时候
应当承认,当今中国大学生当其尚在读中、小学时的刻苦用功,是整个世界有史以来所罕见的。但是,那是应试教育对他们生理、心理双重的残酷折磨和摧残,是强制性的、痛苦的。高中毕业时,他们对这种服刑式的生活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因而,一旦进入大学后,他们便愉快地卸下了身上的重负,走向了另一个“放羊”的极端。
像打下了江山社稷的国家大功臣一般,他们认为自己理所当然应该享受生活了。他们睡懒觉、逃课(多数课程的确并无意义)、上网、打工、谈恋爱……但就是不肯认真读书。临到考试,他们便毫无羞耻地作弊,其作弊手段之多样、高明,完全可以上吉尼斯世界纪录。一些大学在考前举行不作弊的签名活动,大学生们一本正经,郑重签名;但一上考场,他们仍要肆无忌惮地作弊,因为不作弊就无法过关。当今许多本科生,除了教材(或一些流行畅销书)外,根本没认真读过一部经典著作。至于学术论文,他们便四处剽窃、任意拼凑。他们根本没有、也不可能有学术意识,一切只是为了混一张烫金毕业证,为了找一个出力不多、但报酬丰厚的工作,以满足自己的高级物质生活享受。
最近报上有一份材料说,在江苏省高校退学、试读的大军当中,有近80%的学生是因为过度迷恋电脑娱乐、网上聊天、玩游戏、看片子所致。据有关部门调查,江苏省重点高校如南京XX大学、江苏XX大学等,经常上网的人数竟高达80%。在上网的大学生当中,大约只有15%是上网学习,60%是上网聊天,25%是上网玩游戏等。最严重的一个班,30名学生中有20人将拿不到学位。而在这些学生中,既有大一新生,也有即将毕业的学生。“挂科”学分累计最多的竟超过60个。这意味着,很多学生还在大一就要落到被劝退的地步。而在另一所大学,一名大四学生竟在半个月内就打麻将输掉了3000多元助学贷款。搓麻将赌博的不正之风,在该校大四男生中悄然流行。一男生宿舍楼里约有20间大四学生宿舍,其中近一半宿舍里有学生终日打麻将。
武汉XX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为此不得不作出规定:学生在一、二年级不得购买电脑。于是有媒体疑问:按说大学生也是成年人了,怎么连这点小事也管不了自己呢?更引人关注的是,一些报社近期正讨论一个话题: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女大学生择业打出婚姻牌,大学生应聘各显其能,不靠自己在学校里学的本事,却把身体、相貌作为了“革命”的本钱,寄望于找个好老公养着;这已经与外语、口才、文采等并列成了择业合理的一张硬牌。
如今,硕士、博士们的学术水准,根本无法与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的本科生相比了。如果对他们谈起学术自由、思想独立之类,那对不起,他们更是匪夷所思。
如今的许多高校,都已取消了早操、早读、升旗,因为大学生们都熬夜、贪睡,清晨锻炼身体也只是少数学生的事情。下午,球场上永远都是稀稀拉拉那几张熟悉的面孔;运动会的成绩也就一年不如一年。现在,大学里经常运动着的只有两种人:迷恋足球的男生,以及练健美操的女生。上课时,大学生们都争相去与教师争夺电梯。某高校一位女生刚爬上8楼就犯了心脏病,死在楼梯边;另一男生则死在运动会的800米跑道上。
大学生们的心理素质也并不怎么样。他们缺乏信仰,缺乏毅力,缺乏进取精神和承受力。稍有成绩,他们便趾高气扬,得意忘形;倘若遭遇挫折,他们便斗志全无,灰心丧气。即便是失恋这类生活小事,他们也无法承受,或凶残报复,或痛不欲生。当今,大学生因学习、生活而颓唐、堕落、自杀的事件时有发生。中国XX大学政治系一名男生,因在澡堂里遗失了自己的眼镜,就跳江自杀;一位女生因考试作弊被抓住,便跳楼自尽。
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可谓极端低下。他们的装束打扮没有品位,一味追求时尚,追求性感和刺激,或奇装异服,或光头长发,或红毛杂毛。他们瞄准歌星、影星、球星,和大街上的普通帅哥靓妹几无区别。
他们对文学、美术、书法、音乐、影视的鉴赏力更让人不敢恭维。他们根本不喜欢经典名著。据一次调查显示,大学生心目中的经典就是《简爱》、《廊桥遗梦》、《飘》、《哈利·波特》和《天龙八部》、《诛仙》、《寻秦记》之类,除此之外便是村上春树、渡边淳一、可爱淘、安妮宝贝、易中天、于丹、余秋雨、步非烟、安意如、卫慧、郭敬明、当年明月、明晓溪……这类国内外流行作家的作品。对于屈原、李白、苏轼、关汉卿、曹雪芹、荷马、但丁、歌德、莎士比亚、托尔斯泰,除了稍稍知道姓名(甚至许多学生连名字都没听说过),根本就不读他们的作品。
他们的美术修养,基本上停留在西方与日本的卡通、动画之类。对中国和西方的绘画、雕塑、建筑作品,他们毫无感觉。大学生的壁报、刊物,其美术水平也极其低下。
他们没有古典音乐素养,对流行歌曲却崇拜得五体投地。这一点,只要看看当今一些通俗流行歌手们在北大、清华演出时的盛况就知道了。校园学生广播站几乎从不播放古典音乐,而缠缠绵绵、不知所云的港台歌曲,则不断强化着大学生们的低级感官。在大学生聚会上很难进行一次全体合唱,因为找不到一首人人都会唱的歌曲。大学里的文艺会演,学生的水平之差也令人汗颜。
2、中国博士,高处不胜“寒”,下来吧!
“博士”,多么耀眼、动听的字眼!博士是文凭的最高等级。念书至此,可谓登峰造极也!
然而,时至今日,随着全社会的商业化、功利化趋势,注重金钱,更倡实干;以及博士自身数量增多、质量下降,他们再也不像过去那样珍稀、吃香了。
“高处不胜寒。”正是基于种种现实因素,在我国上百所高校与大量科研机构中,数十万计博士研究生们,正面临着做研究、找工作、谈婚恋等各方面的难题。尤其是其中为数不少的女博士们,更系“寒”中之“极”,令人叹息不已。
问题存在,就要解决。但滋多问题,又岂能一朝一夕解决好?本文只是将现状提出来,并向大家呼吁。如何改善,主要还得靠千千万万的中国博士们自己了。要想做一个能“畅销”的博士,看来还并不是那么容易呢!非下一番苦工夫不可。经得三冬寒,梅花方吐香啊。
诸位博士先生(小姐)既然担心“高处不胜寒”,就不妨时时“下”来走走、看看、听听。
学问“寒”
研究生搞科研、做学问,正如工人上班、农民种田一样,本乃天经地义。然而,当今众多博士们,又有几位真正称得上有才学之博,又有几成不是为混文凭而真正在做学问呢?已举办过多届的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学术比赛中,又出现了几篇真正有份量的论文、几项真正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呢?
不过话说回来,中国未来一大批专家、学者、教授、科研人员都要从这些人当中产生。全盘扼杀他们的才干与成绩,用鲁迅先生的话说,“那简直是污蔑”。近几年,不少青年学者于各地、各单位、各学科领域中脱颖而出,成果可喜。这里只想说明,整个社会趋向必然影响到今之博士、明之学者的总体素质——纵使他们能坚持做学问。再则,横向与国外比,纵向与昔日比,博士中坚持做学问的人,其比例确实甚小。某友多年来认识的首都几所重点大学逾百名博士生,有此打算者寥寥一、二人。据某调查材料统计,一所全国名牌大学中文系,自1995年至2005年培养的100余名博士中,目前活跃在教学、科研岗位上的仅30来人,不到30%;大部分还是去了各大机关、公司。
一方面,坚持搞学问、“坐冷板凳”人的数量锐减;二方面,少量还在坚持搞学问的人,其学术基础、科研能力亦不敢令人恭维;三方面,纵使极个别有真才实学的人,由于种种原因,也并不见得就能出什么好学术成就来。
商业社会,一切都与产业化,与经济收入挂钩。博士生自以为才智过人,很不甘心为学问而清贫一生。他们不管自己能否在商海中有出色表现,都是踌躇满志,跃跃欲试,或早已入“海”折腾。某南方综合性大学法学院的若干名博士,或为书商“捉刀”或到公司兼职,而一心一意读书写论文的竟未见踪迹。
包括在读博士与博士毕业的、尚事学术与辍手“跳槽”的,其论文大都东拼西凑、人云亦云,看不到什么独到、新颖的见地,无非罗列材料,表面上“旁征博引”像那么回事;实则内容空洞,意义有限。这种现状,于人文学科中更加明显。当然,理工类论文也存在类似弊端,只是更多一些科技性罢了。校园中人都说,毕业论文的差别只在篇幅:本科生1万字,硕士生5万字,博士生10万字。篇幅越大,仅仅是引用资料越多、论述范围越广而已。
有些“博士”读的书其实并不多,学问并不深。据上海一所大学调查显示,理工类学生不知道霍金、文史类学生没看过《红楼梦》的大有人在。一些“博士”尽管博览群书,但因纯系考场上的佼佼者、死记硬背的典型,并无真才实学,平时神情未讷、言谈俗气。不管其论文与思想,都看不出多少精深、高明、闪光的地方。某友见过京城某名校的几位男博士,逢人只会点头,其文章观点也只停留在一般人水平,那还能搞什么学术、出什么成果呢?
再者,或方法不对头,或思路打不开,或本人无创造,或“投奔”错了“山头”(专业),纵使满腹经纶、纵使甘心苦守寒窗,不见得就能“事竟成”。一历史系博士发牢骚说:“我想研究的,人家都已研究过了。而我又不愿拾人牙慧,更不愿耸人听闻。我该咋办?”这位王姓先生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实则,他平时写的一些小随笔,文采斐然,史料翔实,借古喻今,很有可读性呢!
人们常说:“考硕士比考博士难。”不乏道理。博士主要是从事科研,硕士却是为了就业;而对于大部分把目光盯在社会工作上的人,有个硕士文凭便已足够了。所以,如今历届硕士入学考试水涨船高,每况愈上,声势骇人;而博士入学考试则相对冷静得多。北京的一所名牌大学,2007年计划招800名左右硕士生,报考者逾30000人;而招200名左右博士生,报考者不过1500人。尤其一些冷门专业(哲学、考古、数学、地质等)无人愿报,系里便鼓励本系硕士继续升造,并以免试、重奖等方式作“诱饵”。如此以来,博士生的素质能有保证吗?
搞不成学问的,学问“寒”;搞得成学问的,本人亦“寒”。古人云:“十年寒窗无人问。”“板凳要坐十年冷。”可今天的科研人员们,又何止十年之“寒”!如今校园流行“傻得像博士,穷得像教授”之说,反映了博士素质之差、教授生活之苦,乍听尖刻,实乃神笔!一些才学出众、前途可观的博士,欲献身学术,还得经历多年的“寒”“冷”生涯——乃至一辈子。
总之,中国博士们在自身素质上的一系列不足,不能不引起有关人士与博士自己的反思。既要肯定成绩,更要解决问题,怎么办?
就业“寒”
博士没学问?想必上文早已引起过读者们的惊讶了。如今你们肯定更怀疑:博士也会就业困难、找不到工作?当然,找个普通工作,对博士们来说确实问题不大;可是博士们的眼光大都非常高,而实际上想进个令自己比较满意的单位也并非易事。这说明,关键并不是就业本身难,而是就业者期望太高。广大社会基层、各行各业,本来大量需求人才,只不过博士们自抬身份,不屑“低就”。
前文说过,今之博士,很少甘心在能发挥自己特长的科研、教学领域就业,而是大部分挤于经济效益较好、地位较高、工作悠闲的几个主要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大公司、大机关中。据统计,某名校国际政治系2006年毕业的10余名博士,全部留在了中央几大部委。这就造成了人才过于集中。
博士就业“寒”,既与近几年全国就业形势不太乐观,而博士自己又好高骛远有关;也与博士总体素质下滑有关。或一味读死书,并无真才实学;或只会搞学问,缺乏社会能力。一个不善言辞与交际、只知道傻笑与点头的博士,疏离人群,很少实干,哪怕博学多识,但等到面试上岗时,又岂能像在自己专业海洋里那样自由遨游?
另外,不少单位或部门领导,对高文凭者仿佛有种与生俱来的“恐高症”。他们自己学历低,对博士、硕士暗暗妒嫉、不服,便故意阻挠对方进本单位,或给对方“小鞋”穿。网上一篇文章说,某博士到一大型国营企业求职,其老总先是假仁假义地说:“我们‘小衙门’容不下你这样的人物。这不是大材小用么?……当然,只要你瞧得起敝单位,我们求之不得。你就放心等着吧!”待他刚走,该老总转背对其秘书说:“像他这种人我们哪里敢要?他来了,我们怎么办?”
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写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一个博士,纵使把他分到较好的部门,他也不一定能干得出色。其实,他只要能在自己的学术领域内有所作为便不简单了,并不必要、亦不见得干啥能啥。许多博士“改行”“跳槽”后未能成功,可以理解。问题是,既做不出学问,又干不成实事,则徒贻笑料。北京LG大学的一位湘籍理工博士,即系此等情形。
某大学土木工程系近10年来毕业的若干名博士中,迄今在岗位上表现优秀者寥寥无几。近一、两年毕业的10名左右博士中,真正进入自己理想的工作单位的也是寥寥无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