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控主动,占尽先机立不败
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胜利与成功,是人人向往之事,但真正能享受到它们所带来的喜悦的人,却并不多。这些为数不多的成功者,都有一个共通点,即他们明白取胜的关键,在于抓住有利时机,把握事情的主动权。
《三国演义》中讲到,曹操率领大军南征,刘备败退,无力反击,大有坐以待毙之势。刘备的力量绝对无法与曹操的势力相抗衡,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与江东的孙权联手。此时,诸葛亮自愿出使到江东做说客,他并不是像一般人那样低声下气地求孙权,而是采用“反客为主”的方法,表现出一副强硬的态度,激发了孙权的自尊心。
当时,东吴孙权自恃拥有江东和十万精兵,又有长江天堑作为天然屏障,大有坐观江北各路诸侯恶斗的态势。他断定诸葛亮此来是做说客,采取了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等待着诸葛亮的哀求。
不想诸葛亮见到孙权,开门见山地说道:“现在正值天下大乱之际,将军你举兵江东,我主刘备募兵汉南,同时和曹操争夺天下。但是,曹操几乎将天下完全平定了,现在正进军荆州,名震天下,各路英雄尽被其所网罗,因而造成我主刘备今日之败退,将军你是否也要权衡自己的力量,以处置目前的情势?如果贵国的军势足以与曹军相抗衡,则应尽快与曹军断交才好。”诸葛亮只字不提联吴抗曹的请求,他知道孙权绝不会轻易投降,屈居曹操之下。
孙权听完诸葛亮这席话,虽然不高兴,但不露声色,反问道:“照你的说法,刘备为何不向曹操投降呢?”诸葛亮针对孙权的质问,答道:“你知道齐王田横的故事吗?他忠义可嘉,为了不事二主,在汉高祖招降时不愿称臣而自我了断,更何况我主刘皇叔乃堂堂汉室之后。钦慕刘皇叔之英迈资质,而投到他旗下的优秀人才不计其数,不论事成或不成,都只能说是天意,怎可向曹贼投降?”
虽然孙权决定和刘备联手,但面对着曹操的八十万大军,心里还存在不少疑惑——诸葛亮看出这一点,进一步采用分析事实的方法说服孙权:“曹操大军长途远征,这是兵家大忌。他为追赶我军,轻骑兵一整夜急行三百余里,已是‘强弩之末’。且曹军多系北方人,不习水性,不惯水战。再则荆州新失,城中百姓为曹操所胁,绝不会心悦诚服。现在假如将军的精兵能和我们并肩作战,定能打败曹军。曹军北退,自然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这是难得的机会。”
于是,孙权遂同意诸葛亮提出的孙刘联手抗曹的主张,这才有后来举世闻名的赤壁之战。诸葛亮真不愧为智者,一招先声夺人就掌握了形势的主动权,给自己的说服任务增添了极大成功的可能。
关于掌握主动权的这一思想,《孙子兵法》中就有提及。胜利者之所以能确保胜利,是由于采取了必胜的措施,战胜那些已经处于失败地位的敌人。谁掌握了主动权,谁就容易取得战争的胜利;一旦处于被动地位,离失败也就不远了。
主动权,无疑是取胜的“点金石”。无论是在金戈铁马的战场上,还是在不见硝烟的职场上,要能够先发制人,及早发现机会,从而占据主动,将主动权牢牢握在手中。正所谓“静如处子,动若脱兔”,把握好动与静的关系,寻找出击的时机,一旦发现机会就立马行动。
活着就是一种对抗。在漫长的人生岁月中,免不了会遇到出卖、敌意、中伤、陷阱等种种料想不到的事。高明的人善于用控制的方法来征服对手,从而达到驾驭的目的。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保持非常高的警惕性,在与人明争暗斗时,要懂得如何掌控主动权,施展不同的套路。如果不想被对方压倒,那就得先声夺人,时刻占据上风才能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