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爸爸打你是不对的,我会告诉他,让他改正。但是爸爸之所以打你,是因为没有找到更好地教育你的办法。将来你可以采用更好的办法教育你的孩子啊!不要让这种挨打的教育方式在你的孩子身上重演。”
父母首先要认识到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体罚孩子是一种非常不好的教育手段,虽然有时会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它的负面影响是远远大于其正面功效的。父母应首先给孩子做好榜样,用正确的育子方式教育孩子,不要让体罚形成恶性循环,代代相传,但前提是父母要严格要求自己首先做到,否则一切也是徒劳的!
“你犯了错误,爸爸妈妈有义务帮你改正错误。当然,爸爸采用打你的方式也是不对的,我们大家一起改正错误,好不好?”
帮孩子分析,让孩子认识到自己挨打的最根本的原因是自己犯了错误。同时父母也要放下自己的面子问题,勇于承认自己的不对,告诉孩子父母打他是因为爱他而产生的一时冲动,以后父母会改正不再打他了。孩子理解了父母的用心良苦,才会产生正确的认识。
为什么弟弟淘气的时候,不骂他呢?
小畅的弟弟玩水玩得不亦乐乎,衣服也早就被弄得湿漉漉的。
但是妈妈并没有像骂小畅那样骂弟弟,这让小畅感到非常奇怪,于是问妈妈:“为什么弟弟淘气的时候,不骂他呢?”
这时,在一旁的爸爸回答道:“弟弟和你不一样,他还小,骂他他也听不懂。”
“真的吗?那可以打他啊。”
为什么弟弟淘气的时候,不打他呢?
父母要经常注意孩子发问的问题,从而来推断孩子的心理。对于孩子的一些不对的想法父母要及时给予纠正和调整,以使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同时,当孩子犯错误时,父母要采取正确的处理方式,不要非打则骂,否则一旦在孩子心中形成阴影,就很难再消除。
“因为弟弟还小,所以不能打他!”
孩子之所以这样问父母,前提肯定是父母平时对孩子比较暴躁,或者是经常打骂孩子,导致孩子心中产生了不平衡感。而对于父母这样的回答,孩子不但不会理解,还会加重心中的不平衡。
“爸爸也只是在你不听话的时候打你吧!”
这种对于孩子的心理缺少考虑的回答方式,很容易伤害到孩子的自尊。
“现在你做错了事情,爸爸妈妈只要告诉你,你就会明白。但是,你和弟弟一样小的时候,即使告诉你,你也不明白。那时候,爸爸妈妈也一样没打你呀。所以,现在弟弟淘气的时候,你作为哥哥,要爱护弟弟,慢慢地教他。”
“弟弟还小,不懂事,即使教训他,他也不会知道是怎么回事。你是大哥哥,应该多教教弟弟啊!”
这样教导孩子,可以帮助孩子养成兄长对弟弟的宽容,让孩子明白哥哥应该关心和照顾弟弟。
经调查发现,日常生活中,父母打骂孩子的现象还普遍存在,甚至一些父母还对此种教育孩子的方式表示赞同。究其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受中国“棍棒下出孝子、才子”传统思想的影响,打骂孩子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教育方式;二是父母为了维护所谓的家长尊严,错误地认为孩子不听话或者调皮时对其进行打骂能使孩子对自己更加的服从和佩服;三是受周围打骂孩子的亲朋好友以及邻居的影响,认为大家都是这样管教孩子,自己也不例外。
事实上,辱骂和体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经常挨打的孩子,会出现很多不良的心态和心理偏差。例如:为了避免挨打而撒谎,因害怕挨打对父母说的任何事情都乖乖服从而变得懦弱,自尊心受到伤害而变得孤独,容易产生怨恨心理,更容易产生认识上的心理误区,形成代代相承的恶性循环。
所以,体罚孩子是一种愚笨的教育方法,它使孩子的身心都受到严重的伤害。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社会将更加文明,体罚和责骂等粗暴的教育方法应逐渐让位给科学的教育方法。为了社会、家庭以及孩子今天的幸福和美好的未来,父母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方法和理论。
§§§第四节 家庭关系
刚读小学四年级的童童是个性格比较内向的孩子。去年,由于父母之间缺乏信任、互相怀疑而导致离异。
从此童童开始了平时与爸爸居住、每周到妈妈处住一天的生活。但是,每次到妈妈那里,妈妈都会问他,近期爸爸有什么变化,有没有外出,有没有女的来家里,或者打电话,等等此类的问题。回到家后,爸爸又会问童童类似的问题。在妈妈那里时,妈妈还不断责怪爸爸和爷爷奶奶,认为离婚是他们一手造成的。
内向的童童长期在这种状态的压抑下,变得心神不定,非常焦虑。
为什么总是听爸爸的?
今天天气不错,爸爸妈妈带着5岁的靓靓到故宫玩。
当他们走出故宫大门的时候,天已将黑。而此时的靓靓也早已筋疲力尽。
这时关于怎么回家,产生了分歧。
靓靓说:“玩了一天太累了,我们打车回家吧!”
妈妈用询问的语气问爸爸:“大家都累了,还是打车吧?”
爸爸却说:“从这到家那么远,打车太贵了,还是坐公交车吧!”
妈妈不再说话,算是默认了爸爸的意见。
但是靓靓不满意了,非常生气地问妈妈:“在家里要听爸爸的,在外面还要听爸爸的,为什么总是听爸爸的呢?”
我该听爸爸还是听妈妈的?
为什么大家都要听爷爷的?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出生后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举一动往往是无言的规范,对孩子的影响胜过千言万语。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应为孩子创造一个积极向上、民主平等的家庭环境,尤其是父母之间的相互平等、和睦相处更为重要,因为在民主、平等的家庭环境里成长的孩子,大多数都明理、开朗、上进、富有同情心并勇于负责。
“家里爸爸赚的钱最多,当然要听爸爸的啦!”
从小就给孩子灌输一种“金钱至上”的错误观念,容易导致孩子将来成为唯利是图的“拜金主义者”。
“当着爸爸的面就听爸爸的,当着妈妈的面就听妈妈的!”
如果父母想要从小就培养孩子“八面玲珑”的性格,这不失为一种好回答。
“孩子,咱们家中爸爸见识最广,经验比妈妈和你都丰富,说的话通常比较有道理,所以要多采用爸爸的意见!当然,你不同意爸爸的意见,也可以拿出自己的办法,最后谁的更有道理我们就听谁的,你说好吗?”
告诉孩子之所以经常听大人的是因为大人阅历丰富、意见合理,培养孩子遇事善于争取父母意见、利用父母宝贵资源的习惯,同时也要培养孩子勇于思考、要有主见、坚持真理、独立自主的个性,不要让孩子对父母产生过多地依赖。
爸爸,别人都说你是“妻管严”,是吗?
亮亮的爸爸是一家外企公司的董事长,每天来接送爸爸的司机都是毕恭毕敬的,公司的员工在爸爸面前也是谨小慎微的,亮亮因为有一个这样爸爸而感到非常自豪。
一天,亮亮和东东在院子里玩耍,后来两人由于意见不合发生了争执,亮亮炫耀着说:“我爸爸是公司的大老板,他管很多人,别人都怕他!”
东东“嗤”了一声:“才不是呢,我妈妈还有别的阿姨都说你爸是‘妻管严’,他最怕你妈妈啦!”
“你胡说!”亮亮跳了起来。
回家后,亮亮就问妈妈:“妈妈,别人都说爸爸是‘妻管严’,真的吗?”
爸爸,别人都说你怕妈妈,是真的吗?
为什么别人都说爸爸怕妈妈呢?
在家庭中,爸爸妈妈都是孩子心中的偶像。父母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往往都会成为孩子的模仿对象。父母的关系如何,也会影响到自己孩子未来的家庭幸福。
父母虽然在社会上存在地位上的差异,但是在家庭生活中应该充分体现出平等互爱的原则,不应存在谁怕谁、谁服从谁的事情。夫妻之间相互尊重非常重要,因为孩子只有在平稳的家庭生活中才能健康成长。如果父母中一方持绝对权威,并以此来欺压另外一方,不仅会影响到孩子对婚姻和家庭的正确认识,还容易使他们产生性别歧视或出现性倒错的问题。
“爸爸经常犯错误,所以他怕我。”
父母之间可能会存在着一些隐私,并因此协调和确定两个人之间的关系,这些是不能让孩子了解的。妈妈不能靠降低爸爸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来树立自己的权威,那样的话,只会让孩子对夫妻关系产生误解,从而影响他们今后的家庭幸福。
“你爸爸才不怕我呢,我怕他还差不多!”
夫妻关系应该是和谐平等的。无论谁怕谁,对孩子心理发育都无益,应该尽量营造一个和谐平等的家庭环境给孩子。
“你听谁瞎说的啊,才不是呢!”
对于孩子已知道的事情和提问,不但不给予回答,而且还矢口否认,这会成为孩子心中的困惑,严重的还会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
“爸爸不是怕妈妈,是尊重妈妈正确的意见,是爱妈妈,这样我们才有一个温暖的家啊!”
不可否认,我们还处于“男权”社会,男性在社会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因此,在相当多的人们的观念中,认为家庭里女性应处于从属和顺从的地位,他们并且会以此来衡量别人的家庭关系是否“正常”。好妈妈要帮孩子从小建立家庭中父母地位平等、作用同等重要的理念,为他们今后的幸福家庭生活打好基础。
“爸爸和妈妈之间没有谁怕谁,只是妈妈有时脾气不太好,而爸爸特别宽容总是让着妈妈,这样我们才有这么一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家啊,宝贝说是不是?你看,对门那家的爸爸妈妈经常吵架,家里很少有温馨和幸福,那样是不是感觉很不好啊?”
夫妻之道应该是互敬互爱,相互宽容,相互体谅,要学会通过交流和沟通及时化解彼此之间出现的矛盾。更重要的是,要将这个观念传递给自己的孩子,让他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借鉴父母的正确做法处理各种关系。
爸爸和妈妈吵过架吗?
平时,活泼开朗的军事一回到家里总会滔滔不绝地向妈妈讲幼儿园里的趣事。但是今天却一反常态,坐在沙发上沉默不语。
妈妈笑着问军军:“我们家小军军今天是怎么了?怎么那么不高兴呢?”
军军看了看妈妈,说出了事情的原委,“妈妈,今天在幼儿园里我和明明吵架了。”接着又问,“妈妈,你和爸爸吵过架吗?”
我和明明吵架了,怎么办?
随着孩子的慢慢长大,他们也开始从家庭步入幼儿园。在孩子步入幼儿园之前的家里,他们独享父母的爱,自己需要什么,想要什么,父母或爷爷奶奶就会马上送来,所有的人都会忍让着他。但是到了幼儿园,孩子再想像在家里一样享有“特权”,已经是不可能的啦!小朋友之间都是平等的,不存在谁忍让谁的问题。所以对于刚到幼儿园还没有适应变化的孩子来说,与其他小朋友发生小矛盾和冲突也是非常正常的。此时的父母,要积极帮助孩子度过从家庭到幼儿园的适应期,多给予孩子开导和安抚,使孩子尽快适应新的环境。
“吵架是不对的!你们下次不要再吵架了。”
父母这种回答方式比较倾向于道德性和说教性。事实上,不论在哪个家庭,不可能大家每一天都笑脸相迎,偶尔吵一两次架,也属于正常现象。所以如果父母这样回答,孩子就会觉得父母在说谎。为了避免发生这样的情形,父母最好如实回答。
“爸爸妈妈从来不会吵架,所以你不可以和其他小朋友吵架。”
这种居高临下具有教训意味的回答方式,很可能会使孩子对父母失去好感,甚至对父母敬而远之。
“是呀!有时候爸爸妈妈会因为意见不合而吵架。不过,我们马上就会和好的。你和其他小朋友也要一样啊,不要因为吵架而影响你们小伙伴之间的友谊!”
这样回答孩子,孩子会觉得父母和自己一样,给孩子一种很真实的感觉,可以增加亲子之间的亲密感。同时告诉孩子虽然爸爸妈妈会吵架,但是很快就会和好,又为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
爸爸妈妈为什么总是吵架呢?
璐璐从楼下的小花园玩儿完刚一回到家,就听到从爸爸妈妈房间里传出的吵闹的说话声。璐璐非常害怕地躲回自己的小房间。
过了一会儿,妈妈走到璐璐的房间,看见缩在小床上默默哭泣的璐璐,非常心疼地问:“哎呀,小宝贝,怎么啦?为什么自己躲在这儿哭呢?”
璐璐看着妈妈说:“妈妈,为什么你和爸爸总是吵架呢?”
家庭平稳和谐给孩子带来安全感,父母之间战火纷飞会引发孩子的恐惧心理。家长不要以为感情是两个人的事,便相互攻击、谩骂。事实上,这对孩子心理将造成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甚至有的是终生难以弥补的。经常面对家庭“战火”的孩子,容易陷入人际交往障碍、焦虑、多疑,对未来生活缺乏信心,特别容易对婚姻产生恐惧感,甚至会产生“将来坚决不结婚”的念头。面对恶劣的家庭气氛、父母冲突造成的紧张的人际关系,害怕失去以往幸福生活的焦虑,以及由此产生的在同学面前的羞耻、自卑感,会使孩子产生严重的心理危机。
让孩子生活得有安全感是为人父母最起码的责任。因此,父母应为孩子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生活和成长的环境。如果夫妻间确实有矛盾需要解决,父母必须要考虑孩子的心理感受,尽量控制情绪,不要随意发泄。退一步讲,如果非吵不可,也应避开孩子换个环境,或让孩子暂时离开。
“爸爸经常惹妈妈生气,跟妈妈吵架,他不是好人!”
父母切不可为了拉拢孩子站在自己的一方而在孩子的面前说一方的坏话,这样非常容易培养孩子的仇亲心理,最容易引起孩子的心理以及性格的扭曲。
“爸爸不喜欢妈妈了,所以才经常跟妈妈吵架!”
面对妈妈伤心、无助的哭泣,孩子除了感到无能为力外,更多的是担心和恐惧,这种心理创伤会持续很长时间,甚至成为他们终生无法弥补的阴影。
“孩子,爸爸妈妈不是在吵架,只是对同一件事情有不同的意见,所以说话的声音大了点,是不是吓着你啦?爸爸妈妈答应你以后注意,好吗?”
父母争吵后要及时对孩子进行安抚,当然最好的方法是不要大声争吵,以免给孩子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你放心,爸爸妈妈不会因为吵架而影响大家的感情的,你看,我们还是一个完整的家,爸爸妈妈还是最爱你的爸爸妈妈!”
受周围生活实例和大众媒体的影响,很多孩子认为父母吵架的下一步就是离婚,这种恐惧使他们内心非常不安和担心。一旦父母吵架,孩子就会变得非常恐惧,长久处于这种恐惧和压抑的状态下的孩子,性情会有严重改变,因此父母一定要打消孩子的这种疑虑。
爸爸和妈妈是不是要离婚了?
自从爸爸妈妈上次激烈争吵后,5岁的小雨再也没有看见过爸爸。
他非常想念爸爸,特别想问妈妈,但是一看到脸上没有一丝笑容的妈妈,就不敢问了。
小雨快十天没有见过爸爸了,爸爸从来没有离开过他那么长时间,他实在忍受不住,怯生生地问妈妈:“妈妈,我想爸爸了,爸爸到哪里去了?他为什么不回家?爸爸是不是不要我们了?”
爸爸是不是不爱我了?
妈妈为什么不回家,她是不是不要我们啦?
在现代社会,人们对离婚已经能够保持一种较为宽容的态度。法律规定了离婚自由,为那些追求高质量婚姻生活的人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和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