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41500000007

第7章 里仁篇第四

4·1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译文孔子说:“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才好。选择的住处没有仁德,怎么能算是明智的呢?”

名家注解朱熹注:“里有仁厚之俗为美。择里而不居于是焉,则失其是非之本心,而不得为知矣。”

观乡人射张居正注:“若卜居者,不能拣择仁厚之里而居处之,则不知美恶,不辨是非,起心昏昧而不明甚矣,岂得谓之智乎!

4·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译文孔子说:“不仁义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于贫困中,也不可能长久地处于安乐中。仁德的人安于仁,聪明的人利用仁。”

名家注解朱熹注:“不仁之人,失其本心,久约必滥,久乐必淫。”又曰:“盖深知笃好而必欲得之也。惟仁者则安其仁而无适不然,知者则利于仁而不易所守。盖虽深浅之不同,然皆非外物所能夺矣。”

张居正注:“惟仁者之人,纯乎天理,无一毫私欲,其于这仁道,不待勉强,而心与之相安。处约处乐皆相忘而不自知也。所以说仁者安仁。知者之人,中有定见,无一毫昏昧,其于这仁道,深知笃好,而求必欲得之,处乐、处约皆确然不易其所守也。所以说,知者利仁。”

4·3子曰:“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译文孔子说:“只有仁德的人才能够真正知道喜爱什么人,厌恶什么人。”

名家注解朱熹注:“盖无私心,然后好恶当于理,程子所谓‘得其公正’是也。”

张居正注:“好人恶人惟仁者能之,可见人当以仁为务,克去己私而后可。”

4·4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译文孔子说:“如果一个人具备了仁的修养,就不会有特别讨厌或看不惯的人和事了。”

名家注解朱熹注:“恶,如字。苟,诚也。志者,心之所之也。其心诚在于仁,则必无为恶之事矣。”

张居正注:“盖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心既专于天理,又岂有纵欲灭理之为乎?孔子勉人为仁之意如此。”

4·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孔子说:“富有与尊贵,是人们所向往的,但是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是不能接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们所厌恶的,但是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抛弃它,君子是不能摆脱的。君子离开了仁德的准则,怎么可以成就他的名声?君子不能离开仁德,哪怕是一顿饭的工夫,在最匆忙的时候要与仁德同在,在最颠沛的时候也要与仁德同在。”

名家注解朱熹注:“君子之不去乎仁如此,不但富贵、贫贱取舍之间而已也。言君子为仁,自富贵、贫贱取舍之间,以至于终食、造次、颠沛之顷,无时无处而不用其力也。举取舍之分明,然后存养之功密;存养之功密,则其取舍之分益明矣。”

张居正注:“君子之为仁,不但处富贵贫贱而不去也。自至静之中,以至应物之处,自一时之近,以至终身之远,其心常在于仁,未尝有一顿饭的时候,敢背而去之。”

4·6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译文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和厌恶不仁德的人。爱好仁德的人,那是再好不过了;厌恶不仁德的人,那他是在实行仁德,不让不仁德的东西影响自己。有谁能在一天之内尽全力去实行仁德的吗?我没有见过力量不足的。大概有这样的人吧,不过我没有见到过。”

名家注解朱熹注:“夫子自言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盖好仁者真知仁之可好,故天下之物无以加之;恶不仁者真知不仁之可恶,故其所以为仁者,必能绝去不仁之事,而不使少有及于其身。此皆成德之事,故难得而见之也。”

4·7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译文孔子说:“人们犯错误,是根源于各自不同的利益。看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这个人是仁还是不仁了。”

名家注解程颐、程颢注:“人之过也,各于其类。君子常失于厚,小人常失于薄;君子过于爱,小人过于忍。”

朱熹注:“但言人虽有过,犹可即此而知其厚薄,非谓比俟其有过而后贤否可知也。”

张居正注:“盖人有君子,有小人。君子的人,存心宽厚,就有过失,只在那厚的一边,必不苛刻。小人的人,立心奸险,他的过失,只在那薄的一边,必不宽恕。其党类各自不同如此。人惟律之以正,而不察其心,固皆谓之过而已。若观人者,因其过而察之,则过于厚的,必是忠爱的君子,而其为仁可知矣!”

4·8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译文孔子说:“早上知道了真理,晚上死去也不觉得遗憾了。”

名家注解程颐、程颢注:“言人不可以不知道,苟得闻道,虽死可也。”又曰:“皆实理也,人知而信者为难。死生亦大矣!非诚有所得,岂以夕死为可乎?”

朱熹注:“道者,事物当然之理。苟得闻之,则生顺死安,无复遗恨矣。朝夕,所以甚言其时之近。”

张居正注:“孔子此言盖甚言道之不可不闻,欲人知所以用力也。然人不学不知道,欲闻道者,可不以务学为急哉?”

4·9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译文孔子说:“读书人有志于真理,但是以穿破衣、吃粗食为耻的人,不值得与他谈论真理。”

名家注解程颐、程颢注:“志于道而心役乎外,何足与议也。”

朱熹注:“心欲求道,而以口体之奉不若人为耻,其识趣之卑陋甚矣,何足与议于道哉?”

张居正注:“大抵衣服饮食,不过奉身之具,于性分原无加损。故大舜在贫贱之时,饭糗茹草,若将终身,及其为天子,被轸衣鼓琴,若固有之。”

4·10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译文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无所谓必行,无所谓必不行,只要符合道义就可以了。”

昼息鼓琴名家注解张居正注:“适,是必行的意思。莫,是必不行的意思。”

4·11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译文孔子说:“君子思念仁德,小人思念乡土;君子关心法度,小人关心恩惠。”

名家注解朱熹注:“君子小人趣向不同,公私之间而已矣。”

张居正注:“夫君子小人之所怀不同,如此观人者,但看其意思何如,便可以知其为人之实矣。”

4·12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译文孔子说:“依据自己的私利而行动,会招来很多怨恨。”

名家注解程颐、程颢注:“欲利于己,必害于人,故多怨。”

张居正注:“放利而行,本欲为身谋、为家计也。至于多怨,又岂保身全家之道哉!故君子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4·13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译文孔子说:“能够以礼让来治理国家吗?这有什么难的呢?不能够用礼让来治理国家,那要礼仪有什么用呢?”

名家注解朱熹注:“让者,礼之实也。何有,言不难也。言有礼之实以为国,则何难之有?不然,则其礼文虽具,亦且无如之何矣,而况于为国乎?”

张居正注:“礼,是尊卑上下的礼节。让,是逊让,即礼之实处。何有,是不难的意思。如礼何,譬如说没奈他何。言礼不为之用也。”

4·14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译文孔子说:“不担心没有职位,担心的是没有立足的能力;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要力求使自己成为能够被人知道的具有才德的人就行了。”

名家注解程颐、程颢注:“君子求其在己者而已矣。”

朱熹注:“所以立,谓所以立乎其位者。可知,谓可以见知之实。”

张居正注:“夫患所以立,非修此以觊得其位,求为可知,非务此以求知于人,盖君子为己之学如此也。不然,有为而为,则亦小人儒耳。奚足贵哉!”

4·15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译文孔子说:“曾参啊,我的学说贯穿了一个基本思想。”曾子说:“是”。孔子出去后,别的学生问曾子说:“这是什么意思呢?”曾子说:“他老人家的学说,就是忠恕之道罢了。”

名家注解朱熹注:“圣人之心,浑然一理,而泛应曲当,用各不同。曾子于其用处,盖已随事精察而力行之,但未知其体之一尔。夫子知其真积力久,将有所得,是以呼而告之。曾子果能默契其指,即应之速而无疑也。”又曰:“夫子之一理浑然而泛应曲当,譬则天地之至诚无息,而万物各得其所也。自此之外,固无余法,而亦无待于推矣。曾子有见于此而难言之,故借学者尽己、推己之目以著明之,欲人之易晓也。盖至诚无息者,道之体也,万殊之所以一本也;万物各得其所者,道之用也,一本之所以万殊也。以此观之,‘一以贯之’之实可见矣。”

张居正注:“盖一人的心,就是千万人的心,我心里要尽的去处,就是人心所欲得的去处。若真实自尽,念念都出于忠,便能推以及人,事事都出于恕,可见千万人的心,只是这一个心,便都通得,所谓一以贯之者,其意不过如此,岂复有他说哉!

4·16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孔子说:“君子通晓的是义,小人只知道利。”

名家注解程颐、程颢注:“君子之于义,犹小人之于利也。唯其深喻,是以笃好。”

朱熹注:“喻,犹晓也。义者,天理之所宜。利者,人情之所欲。”

张居正注:“夫君子小人所喻不同如此。然喻义则君子固自成其君子,而天下之事亦因以济。喻利则小人固终陷于小人,而天下之事亦因以坏。修己用人者,可不慎择而深辨之哉!”

4·1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孔子说:“看见贤德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德的人就要对照他反省自己(看看自己是否有和他一样的行为)。”

名家注解朱熹注:“思齐者,冀己亦有是善;内自省者,恐己亦有是恶。”

张居正注:“夫见贤思齐,则日进于高明,见不贤内省,则不流于污下,此君子之所以成其德也。然是道也,通乎上下者也,人君若能以古之圣哲自期,而务踵其芳规,以古之狂愚为鉴,而毋蹈其覆辙,则为圣君不难矣。”

4·18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译文孔子说:“侍奉父母,对他们的过失要婉言劝阻;如果父母不听从自己的心意,仍然要恭敬父母不要违背他们,虽然忧愁但不能有怨气。”

名家注解朱熹注:“此章与内则之言相表里。所谓‘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也。见志不从,又敬不违,所谓‘谏若不入,起敬起孝,悦则复谏’也。劳而不怨,所谓‘与其得罪于乡、党、州、闾,宁熟谏。父母怒不悦,而挞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也。”

张居正注:“昔大舜父顽母嚚,常欲杀舜。舜祗载见瞽瞍,夔夔斋栗,瞽瞍亦允若。夫以瞽瞍之恶,而大舜犹能以孝感之,况未至为瞽瞍者乎!然则孔子所谓几谏,惟大舜能之也。”

4·19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译文孔子说:“父母健在时,不要远离家门,如果非远行不可,也要有一定的方向。”

名家注解朱熹注:“远游,则去亲远而为日久,定省旷而音问疏;不惟己之思亲不置,亦恐亲之念我不忘也。游必有方,如己告云之东,即不敢更适西,欲亲必知己之所在而无忧,召己则必至而无失也。”

张居正注:“夫人子事亲,一出游而不敢轻易如此。又岂可纵肆逸乐,不惜其身,以贻父母之忧乎!所以古之孝子,不登高,不临深,出必告,反必面,无非欲安父母之心而已,为人子者不可不知。”

4·20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本章系重出,请参见《学而》篇第十一章。

4·2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译文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因为他们长寿而感到欣喜,一方面为他们衰老而感到恐惧担忧。”

名家注解朱熹注:“常知父母之年,则既喜其寿,又惧其衰,而于爱日之诚,自有不能已者。”

张居正注:“若知道这一件可喜,又有这一件可惧,时常记念在心,则爱日之诚,自不能已。而所以奉事之者,不敢有一毫之不尽矣!所以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4·22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译文孔子说:“古代的人话不轻易说出来,因为他们以自己的行为跟不上为耻辱。”

名家注解朱熹注:“言古者,以见今之不然。逮,及也。行不及言,可耻之甚。古者所以不出其言,为此故也。”

张居正注:“古之人惟其尚行,故笃实之风行,今之人只是空言,故浮华之习胜,学术既异,而世道人心亦迥然不同,孔子之言,盖伤之也。”

4·23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译文孔子说:“因为约束自己而犯过失的人是很少的。”

名家注解张居正注:“盖人情才放肆,则日就旷荡;自检束,则日就规矩。故成汤制事制心,只是一个懋敬;太甲败度败礼,只是一个纵欲。圣哲狂愚之判,实系于此,可不慎哉!”

4·24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译文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勤快。”

名家注解张居正注:“欲讷于言,则言必能顾行,欲敏于行,则行必能顾言,岂非慥慥笃实之君子乎!”

4·25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译文孔子说:“有德行的不会孤单,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名家注解朱熹注:“德不孤立,必以类应。故有德者必有其类从之,如居之有邻也。”

张居正注:“人君修德于上,则百姓归心,四夷向化,而天下为一家,不然,则众叛亲离,不免于孤立而已。可不慎哉!”

4·26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译文子游说:“侍奉君主劝谏过于烦琐,就会遭到侮辱;对待朋友规劝过于烦琐,就会被疏远。”

名家注解程颐、程颢注:“数,烦数也。”

张居正注:“若夫为君为友者,又当思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优容褒奖,以求乐告之诚,虚心受善,以求切磋之益,庶德日进而过日寡,与圣贤同归矣!”

同类推荐
  • 君主论·论李维

    君主论·论李维

    书中有关领袖之道以及治国原则的观点无比深刻又惊世骇俗,一直被奉为欧洲历代国家元首的案头之书,政治家的最高指南,人类有史以来对政治斗争技巧最独到精辟的解剖。
  • 论语(大全集)

    论语(大全集)

    古人半部《论语》治天下,令人半部《论语》修自身,尽管《论语》只是一些简单的对话,但包含了大量为人处世的大原则、大道理。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形象地把孔子创始的儒家思想比做“粮食店”。可以说,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思想,很多都是我们这个民族乃至全人类的“精神食粮”,具有不可灭、不可毁的价值。《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首创语录之体,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书中用简洁而又含义隽永的语言,讲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至理名言。《论语大全集》一书分为原典,注释,名家注解,解读五部分,为加深现代人对《论语》的理解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 左手曾国藩家书,右手哈佛家训

    左手曾国藩家书,右手哈佛家训

    曾国藩,晚清第一名臣;哈佛,西方第一圣殿!跟曾国藩学做人做事,向哈佛汲取精英智慧!古为今用,从曾国藩家书中领悟先哲智慧;西为中用,在百年哈佛园里品读精彩人生!打开家书,在墨香中体悟成长的力量;走近哈佛,在故事中品懂生命的真谛!
  • 朱子论“曾点气象”研究

    朱子论“曾点气象”研究

    朱熹是宋明理学研究中的重点,“曾点气象”则是理学中的重要话题。本书从朱熹关于“曾点气象”话题的讨论契入,直探朱子思想中的有无虚实之辨等关键问题,旁及历史上相关“曾点气象”的评论,进而引出中国哲学中关于精神境界、本体与功夫的讨论,以小见大、以一贯多,在诸多方面填补了以往朱子研究的空白。本书充满创新精神,将“曾点气象”的研究范围从《论语集注》扩展到朱子全部文本做全面分析,有《论语集注》稿本的发展及相关书信的考辨对朱子的观点做历史性的分析,都体现了作者的创新意识。
  •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荀子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荀子

    《荀子》为战国时人荀况所著,是一部阐述先秦儒家思想的著作。从知识论的立场上批判的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并在此基础上,对先秦哲学进行了总结。本书由荀况编著。
热门推荐
  • 审计理论与实务

    审计理论与实务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加强审计监督,完善审计监督体系,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也为审计监督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审计监督在规范经济行为、打击经济犯罪活动、维护正常经济秩序、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旳健康发展、促进企事业单位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保护社会公众的利益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女人这样最聪明:改变女人一生的八堂课

    女人这样最聪明:改变女人一生的八堂课

    同样是女人,为什么有的人能一帆风顺,而有的人却步履艰辛?个中原由不尽言说,但唯有一点却可概括,那就是女人的聪明与否。聪明的女人应该是智慧与从容并存的,具备这种特质的女人才能从内向外雕琢,透出一种让人信服的气质。魅力是女人至尊无上的风韵,总是与高贵、温馨、精美的气质联系在一起。女人是一件华丽的饰物,一份优雅的心情,一种精致的生活,一种永不褪色的魅力……
  • 中国美术史

    中国美术史

    本书是一部研究中国美术发展历程的专题学术著作。全书以五章篇幅和大量传世之作及考古出土珍贵文物资料,系统而又简明地阐述了工艺美术、雕塑艺术、建筑艺术、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等中国美术的各种形态自原初社会至明清时期的发展历史和辉煌成就。全书收入水的多幅串文图照,系各种美术形态在不同大力历史时期产生的精品力作和传世之宝,对于充分展示这些美术形态发展轨迹和艺术成就,具有相得益彰的作用。本书观点新颖,方法独到。
  • 心情好病就少

    心情好病就少

    《心情好病就少》从医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全面而科学地阐述了情绪与健康的重要关系。心理学家研究发现,那些性格开朗、为人随和、豁达乐观、充满爱心的人,很少得流感、咽炎、伤风等疾病,即使得病后也很快痊愈,且不易复发。相反,那些自以为是、自怨自艾、刚愎自用、悲观多疑、心胸狭窄、缺乏自信、神经过敏的人,其身体免疫力相对低下,发生疾病的概率也远远高于心情好的人。健康与美丽,如若没有一份好心情,犹如沙上建塔、水中捞月,一切都无从谈起。
  • 商王宠妻

    商王宠妻

    自然界向来有着它固有的规律。有些生物,生来就注定是天敌。比如贪婪的狼和弱小的羊;比如傲视大地的鹰和冷血腹黑的蛇;再比如…云南国那位最锱铢必较的商王,和看似幼小又无比软弱的她。一朝穿越,她从曾经最风光的单身金领竟变成了年方十二岁,父母双亡且家道中落的落魄商贾之女。姑母带着幼年的她嫁入丞相府那一日,他是被隆重邀请的贵客;而她,不过是一个受尽众人白眼的拖油瓶。可他,却在看到她的第一眼,就被她脸上看似乖巧却实则冷漠彻骨,仿佛看透尘世虚华的表情所吸引。从此,她成为了云南国最冷漠腹黑的商王宠在心尖上的人儿…*
  • 狼性诱惑

    狼性诱惑

    传说金狼王族是一个被诅咒的国家,成为金狼王妃的女子都会在月圆之夜香消玉殒,剖腹挖心,死状甚惨。传说金狼王是扶摇双生,可是为什么不能同时出现在人前?千年的诅咒,是否因为一个女子的出现而改变?男子说,她就是那令人着魔的罂粟花,明明知道是剧毒,却让人欲罢不能。#拥有绿色妖异眼眸的金狼王,邪恶如恶魔,黄金面具下是怎样一颗痛苦的心?拥有明媚笑容的二王子,单纯如天使,却只能出现在暗夜中,见不得天光。暝的魔魅,日的纯真,扶摇双生,还是日夜一体?魔鬼与天使的交战,到底谁才是主宰!拥有狐狸笑容的三王子,处心积虑的背后是觊觎那大王的位子还是另有所图?那金戈铁马,威武不凡的大将军幽夜罗神秘危险,却像极了她现代的恋人。一个站在风头浪尖上的小小丫鬟,却有着让人匪夷所思的身世,地位虽然卑微,却不向命运低头,聪明如她,勇敢如她,几次死里逃生,她,一个小丫鬟也可以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许多人要她死,她却偏要生存下来。她凭借着过人的智慧,超凡的胆量和家传的武功,在这个充满了阴谋,诡异,诅咒,命运的王宫中挣扎着。人说北方的狼族会在寒风起站城门外穿着腐蚀的铁衣呼唤城门外眼中含着泪…我已等待了千年为何城门还不开哈哈,芽芽终于来了!风云小妖的最新作品《替身王妃不承欢》好友远月的古文,超好看哦《狼笑》完结文文:《邪王的侍妾》小妖的唯一的一篇现代文《滥情总裁》《无盐王妃》小妖的半价文,亲一次性订阅只要三元到四元哦《色妃驾到》《调教太子妃》《天外飞仙》《美女保镖》《妖媚金陵》都是妖妖的文文哦,非常的精彩哦,亲亲们一定去看看哦!希望亲亲们喜欢,记得收藏推荐哦,呵呵,小妖谢谢啦<p>推荐影霜《邪肆郎君》嘿嘿,也不错哦<p>推荐好友冬青的文文《妖女爱上爸》很不错的哦,虽然是新人,呵呵,亲们去瞧瞧
  • 中国船

    中国船

    军人加诗人,他的诗,首首都饱含着对祖国的热忱,对历史的关注,对生活的深情,他是把自己整个心灵都放进诗句中写作的诗人,因此写出的诗有血肉、有骨骼、有痛感、有生命,有极大的情感冲击力和震撼心灵的力量。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quot;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惹火王妃

    惹火王妃

    得之,我幸!不得,就是抢也要把她抢回来!这是几位人间极品见到纪二小姐后的一致想法。轩辕睿----修长精壮的身躯,藏在滚着金边的紫袍下。长长的发,用紫金琯束起部分头发,其余的披散在肩头。白皙的肌肤上,薄唇樱红,狭长的凤眼,散布着极尽妖娆的妩媚。他扶住我的肩,“紫金镯不许摘,等我回京,禀报皇上后,就回来娶你做我的王妃。”“不要。”楼清浅-----墨色的长发在月光下闪出一种奇异的魅惑的光泽,似柔顺却不羁地披在修长挺拔的身姿上,而五官仿佛是蕴集了天地间所有的温柔俊雅,月光流泻,更是衬的他柔情欲醉的眸子乌黑醉人。“这块玲珑玉就当做是信物,待我回去告知双亲后,再来接你回去坐楼家的少夫人。”“不要。”凤无邪----一张极为阴柔,异常白皙的脸显露在我眼前。一双桃花眼看似慵懒,却又幽深不见底,像是一口深潭,藏了无数秘密。“这是血灵石,我凤家的传家之宝,现在送给你,希望你能做我的阁主夫人。”“还是不要。”我----杭州城纪家二小姐,纪得之。天生优雅淡然的仿佛超然物外。“宝珠,我想养个男人。”表情严肃,义正言辞。“得之,选我吧!”几个男人不约而同的推荐自己。为了躲避这些妖孽的逼婚,我只能选择女扮男装。但总有戳穿的时候,不是吗。。。。。。。最终谁得之呢?请看年度大戏《惹火王妃》(原名《得之我幸》)!喜欢的大大快快收藏推荐吧!来来来,走过路过不要错过!男生女生配在故事发展中,会陆续登场!(已经登场好几个了!)有大大说我拉票不积极,其实:我是财迷,所以请多多给我钻石!我是花痴,所以请多多给我鲜花!
  • 武神重生

    武神重生

    街头混混成为科研小白鼠,却意外穿过黑洞,开始了小人物混迹大时代的仙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