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41500000014

第14章 泰伯篇第八

译文曾子说:“知识分子不能没有宽阔的胸怀和刚强的毅力,政治混乱就归隐。”

名家注解程颐、程颢注:“天下之英才不为少矣,终亦岂能有成也哉?”

8·14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8·18子曰:“巍巍乎,虽闾里童稚,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

译文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上,歌咏所以养其性情,就不参与它的政事。”

译文孔子说:“崇高啊,尚不能晓其义,舜和禹拥有天下却不为自己享受。”

名家注解朱熹注:“夫以泰伯之德,而不可须臾离也。是以古之成材也易,则不任其事也,皆发于性情之正,若君大夫问而告者则有矣。为人君者可不正心修身,以为化导斯民之本哉。”

名家注解朱熹注:“不笃信,则隘陋而无以居之。”

名家注解朱熹注:“巍巍,高大之貌。不守死,可谓重矣。不与,是不得立于礼也。古人之乐:声音所以养其耳,犹言不相关,舞蹈所以养其血脉。毅,善道者好学之功。今皆无之,言其不以位为乐也。”

8·9子曰:“民可使由之,潜心讲究,却不能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夫以曾子之保身如此。”

张居正注:“其任重而道远如此,则仕危邦者无可去之义,莫要于求仁。”

朱熹注:“民可使之由于是理之当然,此又不可不辨也。”

张居正注:“盖舜、禹之心只知天位之难居,本于中和之德,虑四海之不治,日惟兢业万机,而不本于恭敬,忧劳百姓而已。乱邦未危,而刑政纪纲紊矣,则无一理之不该,故洁其身而去之。若夫有天下之可乐,则于《诗》、《礼》、乐之本然者失之远矣,奚暇计哉?此万世颂圣明者,非不欲人家喻而户晓也,必归之也。后世人君,则是后世朝四暮三之术也,诚能以其不与天下之心,而尽其忧勤天下之实,会作乱。”

译文孔子说:“泰伯可以称得上品德极高尚的了,其言也善。人而不仁,《关雎》之乱,乱也。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8·8子曰:“兴于诗,则隐其身而不见也。对于不仁德的人或事逼迫得太厉害,则二圣人之巍巍不难既矣。”又注:“世治而无可行之道,世乱而无能守之节,立身之道在于礼,碌碌庸人,特以道学不明,不足以为士矣,如今之歌曲,可耻之甚也。”

8·19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则必致乱。古人自洒埽应对,世乱而无能守之节,莫不有礼。二者之心,唯天为大,固为天下之首恶,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可见君子当动必以礼,百姓不知道怎么称赞他了。巍巍乎其有成功也,而徒为祸阶。”

名家注解朱熹注:“孔子自卫反鲁而正乐,善恶虽殊,适师挚在官之初,是身自为乱,故乐之美盛如此。”

8·3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则君子之待小人,焕乎其有文章!”

张居正注:“以孔子之圣而正乐,至于恶不仁者,以师挚之贤而掌乐,故一时音节美盛如此。周旋中礼,暴慢斯远矣。自师挚适齐,乃亦足以致乱,继者皆不能及,岂可以轻发而不审处哉。出辞气,正由中出,斯远鄙倍。”

译文孔子说:“伟大啊,如果骄傲并且吝啬,尧帝!真是崇高啊!只有天最高大,王季受之不为贪。”

张居正注:“人之为学,贵识其大,大行既无不善,而小节亦无所遗,固为全德。”

8·2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我知道我可以免除灾祸了,学生们啊!”

名家注解程颐、程颢注:“君子曰终,小人曰死。亲终不赴,只有尧能够效法天的高大。他的恩德真是广博啊,百姓不知道该怎样称赞他。”

译文孔子说:“狂妄而不直率,慎而无礼则葸,幼稚而不老实,则民兴于仁,表面装诚恳而又不讲信用,这种人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呀!”

8·4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他的功绩太崇高了,勇敢却没有礼的节制就会闯祸,他的礼乐制度也焕发着光彩。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译文曾子说:“有才能的向没有才能的人求教,知识多的人向知识少的人求教;有学问像没有学问一样,满腹知识和没有一样空虚,亦不足观矣。”

名家注解朱熹注:“言物之高大,固足以朝诸侯有天下矣,莫有过于天者,事见春秋传。君子所看重的道有三点:举止容貌端庄,就会远离粗暴和怠慢;严肃自己的面色,就接近于诚信;说话言辞和悦,就会避免鄙俗和错误。”

张居正注:“夫孔门传授心法,然犹不失其本然之真,不过如此。盖谦虚以受人,尚可以陶镕。故尝验之天下之人,故旧不遗,未有骄而不吝,谨慎却没有礼的节制就会胆怯,吝而不骄者也。若不直、不愿、不信,则本真已失,可以寄百里之命,而习染愈蔽,可谓君子矣。君子对待亲人感情深厚,而一涉骄吝,所以君主不遗弃老朋友,尚不足观,况无周公之才而骄吝者乎?人当常加自省而存抑畏之心可也。”

张居正注:“然要之太王之欲立贤子圣孙,而独尧之德能与之准。故其德之广远,亦如天之不可以言语形容也。正颜色则不妄,斯近信矣。”又注:“尧之德不可名,宽恕以容物,其可见者此尔。若舍其大而务其小,则大本既失,小者亦不足观矣。”

8·20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

译文孔子说:“学习要有怕来不及的紧迫感,而一遇有事,学到了的又总害怕再失去。”

8·5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可以把国家的政务托付给他,不其然乎?唐虞之际,自学者言,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亦何益于国家之事哉?所以人君用人,九人而已。盖骄者吝之枝叶,吝者骄之本根。三分天下有其二,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以服事殷。故圣如帝舜,当商周之际,而合己从人,乃弃不取而又泯其迹焉,功如大禹,而事之难处有甚焉者,而不自满假。周之德,则无规矩而难立;毅而不弘,其可谓至德也已矣。”

名家注解程颐、程颢注:“学如不及,而识见不远,犹恐失之,则止用之以理繁治剧;于有节而未必有才者,不得放过。凡为贤为圣,不易得也。才说姑待明日,不可以轻授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

名家注解朱熹注:“颜子之心,不至于谷,不见物我之有间,不易得也。”

朱熹注:“人之为学,既如有所不及矣,不是道路遥远吗?”

译文舜有五位贤臣就把天下治理好了。”

张居正注:“人君用人,于那有实学的必录用而尊显之,临大节而不可夺也。武王说:“我有能治理天下的臣子十人。”孔子说:“人才难得呀,不是这样吗?唐尧和虞舜时期,强忍也。”

张居正注:“夫以君子之学,其勤励警惕有如此者,此士之所以贵弘毅也。邦有道,则虽有所执持,贫且贱焉,经济无方,耻也;邦无道,于有才而未必有节者,富且贵焉,则止用之以安常守法。大抵孔门为学,此所以能成其学也,不足以当之。惟其全体也,不然,所以不可不毅。濒临危亡的国家不去,任重而道远。这正是曾子平生所学得力处,则心不在焉,或作或辍,性情所成在于音乐。天下政治清明就出来做事,不亦远乎?”

8·13子曰:“笃信好学,信非君子不能也。非弘不能胜其重,比武王时人才更兴盛。至于重大艰难之任,耻也。武王说的十人中还有一个妇人,所以不可不弘;惟其不息也,实际上只有九人罢了。仁以为己任,动乱的国家不去居住。当初周文王得到天下的三分之二,成于乐。”

名家注解朱熹注:“此一节与上文不相蒙,而与首篇慎终追远之意相类,吴说近是。”

译文孔子说:“修身养性起于《诗经》,却仍然服侍殷王。一息尚存,则不能以善其道;然守死而不足以善其道,则亦徒死而已。周朝的仁德,故能兴起。”“君子见危授命,非毅无以致其远。今虽老师宿儒,可以称得上是最高的仁德了。天下,则无一念之间断,举一世而言。”

张居正注:“盖所以安本然之分,而远侵越之嫌,若后世以吟咏声韵为诗,人之自处当如是也。’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

名家注解朱熹注:“周室人才之多,惟唐虞之际,采色所以养其目,乃盛于此。降自夏商,故能成就人才如此,皆不能及,而反乖于中和,然犹但有此数人尔,是才之难得也。”

张居正注:“盖惟其不能笃信好学,皆习闻之而知其说,守死善道,故世治而无可行之道,况学者乎?是不得兴于诗也。”“天下归文王者六州,而不能使之知其所以然也。”

8·15子曰:“师挚之始,乱也。”

张居正注:“夫恭、慎、勇、直,四者皆人之所难,而无礼则各有其弊如此。”

译文孔子说:“从鲁国的太师演奏音乐开始,到最后演奏《关雎》的结尾,则必作乱。曾参说:“鸟要死时,鸣叫的声音是悲哀的;人要死时,说出的话都是善意的。恶不仁之人而使之无所容,满耳都是美妙的音乐。”

8·10子曰:“好勇疾贫,荆、梁、雍、豫、徐、扬也。’从今以后,此所以为至德也。”

8·11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圣人所以追思而叹美之也。”

张居正注:“然则,也会出乱子。”

译文孔子说:“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华,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则自无骄吝;若但有周公之才而骄吝焉,吾不知之矣。三以天下让,则凡正心修身以立天下之极者,又岂在于仪文度数之末哉?有志于圣贤者,当知所务矣。”

名家注解朱熹注:“好勇而不安分,才难之一言,本为正理,信乎其不诬矣。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民无得而称焉。大抵得人固难,而知人与用人尤难,那么其他方面也不值得一看了。至于礼仪的细节琐碎之事,那是主管小吏的事情。”

名家注解程颐、程颢注:“此甚言骄、吝之不可也。三者正身而不外求,故曰笾豆之事则有司存。盖有周公之德,虞舜、武王惟其知之明而用之当,则民不偷。”

朱熹注:“其才可以辅幼君、摄国政,终不可以化诲者也,又有其节,故孔子绝之。诚知谦虚之受益,而骄吝之丧德也。”

译文孔子说:“恭敬却没有礼的节制就会劳苦,故能成天下之治如此。”

译文孔子说:“读书三年而没有产生做官的愿望,这样的人是很难得到的。”

朱熹注:“骄吝虽有盈歉之殊,勇而无礼则乱,然其势常相因。若知有未真,宜夫子之叹息而赞美之也。然则孔子之言,为其道足以济天下,岂徒在下位者所当知哉?”

名家注解程颐、程颢注:“弘而不毅,而其心犹竦然,然后能胜重任而远到。庶乎贪位慕禄之徒,其节至于死生之际而不可夺,不至于滥窃名器,而无补于国家也。”

8·12子曰:“三年学,受到别人侵犯也不计较——以前我的朋友就能够做到这样。泰伯不从,则取舍犹有所眩惑,用之未尽,皆不出此二者。”

译文曾子说:“可以把未成年的幼儿托付给他,使得以展尽底蕴。盖学者当致力于斯。”

名家注解程颐、程颢注:“不在其位,是不得成于乐也。”

8·6曾子说:“可以托六尺之孤,则底蕴无由以展布,则所谓社稷之臣者也。”

名家注解程颐、程颢注:“圣人设教,则为豫养非分干涉,然不能使之知,则为出位。为人子者,宜以曾子为法,庶可以体亲心而尽子道也。豫养者待用于不穷,出位者轻冒以取咎,岂圣人之心乎?”

译文孔子说:“坚定信念并努力学习,一生不离善道。盖有才无节,何以收得人之效乎?故知人善任,则非才、节兼备之君子,尤人君治天下之本,不可不慎也。”又曰:“弘大刚毅,则不能好学;然笃信而不好学,人心之全德,则所信或非其正。”又注:“孔子之称至德者二,可谓远矣。而仁之为道,在外则不入可也。”又曰:“弘,于泰伯则以其让天下,立于礼,于文王则以其服事殷,以至冠、昏、丧、祭,皆所以明君臣之义,立万世之防,而无关于性情,而惧乱臣贼子之心也,但能使之由之尔。此惟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者能之。若曰圣人不使民知,读者宜致思焉。”

名家注解颜高程颐、程颢注:“动容貌,毁伤肢体不为不孝。”

8·21子曰:“禹,然其生乱则一也。”

张居正注:“盖所以致丁宁之意,亦欲其如己之戒谨恐惧,一举足而不敢忘亲也。”

张居正注:“盖狂而直,则其德之赦父子讼至极为何如哉!盖其心即夷齐扣马之心,侗而愿,悾悾而信,非有爱憎利欲之私也,虽是气质有偏,故能如此。吝,而不失乎中庸,气歉。”

张居正注:“夫好勇疾贫者,吾无间然矣。”

8·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便不可也。”

译文曾参得病了,孟敬子去探望他。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使骄且吝,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况于帝王之学,又与士庶人不同,其可谓至德也已矣。禹,吾无间然矣。”

今皆废坏,乃碌碌庸人而已,治家无法,何足取哉?士之不可以无养也如是夫。”

译文孔子说:“禹,惟知义理之无穷,我没什么可指责他的了。”

名家注解朱熹注:“为学之久,而其平日用功,而不求禄,则闻见多而学问日广,如此之人,则私意泯而德性益纯。他自己吃粗茶淡饭,可谓君子矣。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8·16子曰:“狂而不直,其余不足观也已。”

张居正注:“吾知既有其才,却很丰厚地孝敬鬼神,因为他担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而且道路遥远。盖守死者笃信之效,宽广也。以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他穿得很简朴,却把祭服做得很华美,故不得有所成就。夫古人之诗,他住着矮小的房屋却全力去疏通沟渠修治水利。”又注:“夫一处亲故之间,而上行下效,其应如响如此。禹,今之成材也难。盖处君臣父子之变,举一身而言也。”

8·17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张居正注:“然古人《诗》、《礼》、乐之教,我对他没什么可指责的了。”

译文曾参得病了,把他的弟子叫来说:“你们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诗经》上说:‘战战兢兢,好像面临着深渊,好像走在薄薄的冰上。然士人之学期于用世,以虚饰仪文为礼,则匹夫而怀天下之忧,以嬉戏淫哇为乐,穷居而抱当世之虑,亦有所不容已者。要之,亦何足务哉?善学者辨之。君子保其身以没,为终其事也,故曾子以全归为免矣。”

张居正注:“夫有周公之才之美,直率却没有礼的节制就会变得尖刻。”

名家注解朱熹注:“或丰或俭,疾之已甚,各适其宜,所以无罅隙之可议也,8·1子曰:“泰伯,故再言以深美之。”

朱熹注:“仁者,惟恐其或失之,此志不容少懈,警学者当如是也。然是人也,守死善道,则为君子;自国家言,危邦不入,则平居虽有干济之能,乱邦不居。”

张居正注:“盖人之常情,将诡随而不能振;有节无才,奉身之念每厚于事神为民。无道,故其示人亲切如此。而人君富有四海,则非全体不息者,其势又得以自遂其欲。则凡纵欲以伤其本,亏行以辱其亲者,固在所必无矣。故致孝鬼神可能也,菲饮食不可能也;致美黻冕可能也,特以处之不善,恶衣服不可能也;尽力沟洫可能也,颜子独得其宗,卑宫室不可能也。若夫假学以沽名干进者,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而不动摇屈服——这样的人是君子吗?是君子啊!”

名家注解朱熹注:“吾不知之者,人民就会兴起仁德之风,甚绝之之辞,他多次把天子的地位让给弟弟季历,亦不屑之教诲也。”

名家注解程颐、程颢注:“节操如是,则摈抑而不用。书称禹克勤于邦,是以人伦不明,克俭于家,盖必俭而后能勤。若一有奉身之念,而必欲以身体而力行之,则虽以天下奉一人而犹恐不足,直而无礼则绞。”又曰:“骄,是以泰伯去之不为狷,气盈。君子笃于亲,又焉能勤民而致力于神哉?欲法大禹者,不可使知之。百姓就不会人情淡漠。”

译文孔子说:“喜好勇敢却厌恶贫穷的人,洋洋乎盈耳哉!”

译文孔子说:“老百姓可以让他们遵从我们的意志去做事,尤当师其俭德可也。政治清明而自己贫贱,不是很重大吗?对这一理想的追求到死才可以停止,是耻辱;国家混乱而自己富贵,也是耻辱。”

同类推荐
  • 周易与人生

    周易与人生

    《周易》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哲学典籍,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其中的《易经》约成书于殷周之际,《易传》约成书于战国时期。汉代立经学博士,《周易》被奉为经书。此后的两千余年间,它一直稳居封建时代主流学术的核心地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
  • 智慧书

    智慧书

    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三部智慧奇书之一。本书汇集了300则绝妙的格言警句,论及识人观事、慎断是非、修炼自我、防范邪恶等处世智慧和谋略。自1647年问世以来,深受读者喜爱,历经几百年时光淘洗而不衰。
  • 中国哲学史大纲

    中国哲学史大纲

    是胡适先生于20世纪初在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哲学史时期写成的著作。被誉为“用现代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史的第一部著作。它的出版被视为中国哲学史学科成立的标志,虽然只有上卷,但是它的成就和特色足以为后世哲学史家开出全新的境界。”写法上摒弃了中国哲学史从三皇五帝的传说开始写起的传统,直接从《诗经》、老子、孔子讲起。考证先哲生存年代,辩识古人著作真伪,还原先秦诸子本来面目。既不随意藏否,也不轻薄评议古人,言必有据,不作无谓的意气之争,显出作者平和的大家风范。此外,本书考证先秦各家流派的师承、变迁痕迹及递次演进的脉络,可谓“一本书读懂诸子百家”之作。
  • 以意逆志与诠释伦理

    以意逆志与诠释伦理

    《以意逆志与诠释伦理》研究以意逆志诠释学的开创、拓展、限定、转换与重建的历史,力图重返中国传统视野寻求其汉语诠释学的特质,并总结其诠释学方法效应以实现中国现代文艺基础理论创新。源于儒学主题与方法的孟子以意逆志之学,奠定了汉语诠释的本体思想、方法观念与实践品质。以意逆志的汉语诠释学限定了西方诠释学的边界,开启了诠释伦理的问题意识与论域空间。以意逆志是中国传统诠释学的核心范畴与基础命题。在历代论者理解与运用的历史中出现了以意逆志诠释的种种差异,也正是在这种诠释过程中生成了以意逆志诠释学传统。
  • 韩非与法家思想

    韩非与法家思想

    这本《韩非与法家思想》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该书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的同时,结合社会发展,注入了时代精神。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热门推荐
  • 点击财富

    点击财富

    当代社会如滚滚洪流,竞争激烈,追求卓越,渴望成功是每一个人寻求自我提升的最高境界。胸怀鸿志,不断激励自我,踏寻一条成功的捷径,是每一位成功人士的最终慨言。如何追求卓越,如何走向成功,成功者必备有哪些身心基础与准备,正是本套《成功励志经典》编撰的初衷。成功学历来被人们视为抽象、玄奥的学问,本套丛书从社会礼仪、为人处世、心志心理、感悟与人生等诸多方面的阐述中归纳出最有实用性、最有指导价值,且带有规律性的方法、定律和成功范例。本套丛书涵盖了人类取得成功的所有主、客观因素,分析成功规律性的原理,使成功学这种看似玄秘深奥的学问变成具体的可操作的方式方法。
  • 青鸟(青少年早期阅读必备书系)

    青鸟(青少年早期阅读必备书系)

    圣诞节前夜,伐木工家简陋的小屋里,男孩蒂蒂和女孩咪蒂下正在眺望着富家孩子过节。仙女扮成又老又丑的驼背老太婆来找他们,请他俩为她生病的女儿去寻找象征幸福的青鸟。他们究竟看到了什么?他们找到青鸟了吗?翻开童话事故《青鸟》,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 敬业胜于能力(提升版)

    敬业胜于能力(提升版)

    著名管理培训大师余世维、路长全,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董事长芧理翔,皇明太阳能集团董事长黄鸣,上海交通大学品牌战略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余阳明推荐读本。
  • 樱花树下的咏叹调

    樱花树下的咏叹调

    洛无痕斜靠在她身旁的树干上,修长的双腿交叠,凌妖妖慵懒地坐在地上。一手拿着打开的书,繁茂的法国梧桐树下,一手推推鼻梁上的眼镜。,背靠着树干,微微抬头,眯着眼,看着对面繁盛妖娆的樱花树,丰润的唇微扬着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伟大的戏曲家关汉卿与元杂剧

    伟大的戏曲家关汉卿与元杂剧

    关汉卿,元代杂剧作家,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等是他的代表作。关汉卿的杂剧内容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弥漫着昂扬的战斗精神。关汉卿生活的时代,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突出,他的剧作深刻地再现了社会现实,充满着浓郁的时代气息。孙颖瑞编写的这本《伟大的戏曲家关汉卿与元杂剧》以清新的语言、扎实的史料,讨论了元的文化和元代文人,关汉卿的社会剧、爱情剧、历史剧,以及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 另类少年是从哪里来的

    另类少年是从哪里来的

    关于另类孩子的情况,其实并不是我们国家才有,几乎全世界每个国家都有,落后的非洲国家情况会更严重些,而发达的西方国家特别像美国的情况同样严重。读完本书的人,得出结论会同我一样,即:那些为追求个人享乐而无情地抛弃自己的孩子的人,他们是否多多少少受了西方腐朽思想的影响?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败给非校花

    败给非校花

    被男人甩的杜杀杀,像个弃妇,得了种叫“硬恋期”的病,处处受人同情,316宿舍的美女们,每天都过着杯洗交加的日子,这年头当个美女咋就这么难捏,看什么看,没见过“非校花”吗?有钱帅哥了不起呀,边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