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40100000032

第32章 “二战”爆发(2)

或许是张伯伦的绥靖外交取得了表面的效果,英国国内在1939年春天充满了反常的乐观情绪。在一些保守党地方分部领导人的年度选举中,张伯伦派“大获全胜”。但是这种状态很快就被新发生的事件改变了。3月13日,希特勒入侵捷克的剩余地区,宣布对波希米亚实行保护。第二天,在德国的操纵下,斯洛伐克宣布独立,实行自治。这一事件反而使张伯伦感到甩掉了一个包袱。他在下院的发言中说,由于斯洛伐克的独立,原来那个英国政府对其负有条约义务的捷克斯洛伐克作为国家已不复存在,因而英国政府再不受这个条约义务的约束了。张伯伦最后还说:“我对于现在所发生的事情,当然应该深以为憾,但是我们决不可因此而离开正轨。我们应该记得,世界各国人民的意愿仍然是集中在和平的希望上。”

但是由于这一事件,使国内民众的情绪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迫使张伯伦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自己的立场。他原定于两天后,即3月17日在伯明翰发表关于国内问题和社会福利问题的演讲,但由于“他获得更充分的消息,他知道议会、公众和各自治领都表示了坚决的立场”,于是他把早就拟好的讲稿抛到一边,起而谴责希特勒的背信弃义。3月29日,张伯伦在下院宣布了把本土防卫队扩大一倍的计划。3月31日,他又在下院宣布,如果波兰遭到入侵,英国政府将保证给予波兰政府以全力支持。同时他还宣布,法国政府已授权让他明确表示,法国将与英国采取同样立场。

但是,正如丘吉尔所指出的那样,由于好心而能干的人作出了种种错误的判断而演成的悲剧故事,现在已达到高潮了。张伯伦突然一反五六年来一直推行的绥靖政策,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就转变了立场,甘愿接受迫在眉睫的战争;而这个战争,规模可能会大到极点。1939年3月31日,张伯伦以沉重的语气通知下院:“如果一旦发生显然威胁到波兰的独立,而且波兰政府认为必须尽全力予以抵抗的话,英国政府将给予波兰政府全力的支持。”英国终于下定决心迎接战争。

但现在的条件却比过去恶劣多了。绥靖政策的恶果不胜枚举:德国破坏《凡尔赛和约》重整军备,扩大征兵;英国失去了空军优势,连均势也未能保住;德国以武力重占莱茵兰,基本建成齐格菲防线;德、意勾结形成了柏林—罗马轴心;德国吞并了奥地利,肢解了捷克斯洛伐克,使它获得了强大的军工生产能力;美国的干预被拒绝了;苏联表达出援救捷克的计划而无人理睬;在英国无力增强法国边境防务时,却丢掉了可以对付尚欠完备的德军部队的35个捷克师。

英法等国等待与德国维持和平的希望彻底破灭了,张伯伦此刻终于明白,绥靖政策破产了。一场大战即将开始,而此刻社会主义苏联的态度显得尤为重要。

建立“信任”,虚假声明

由于匈牙利已投向德国,波兰不愿与罗马尼亚合作,而且两国都不愿意让抗德的苏联军队通过,因此东欧方面任何足以组织抵抗德国侵略的手段现在差不多都完了。“大联盟”的关键在于同苏联达成谅解,但是当苏联于3月19日提出召开六国会议共商抗德大计时,张伯伦却出于成见冷淡地拒绝了。

由于西方国家绥靖政策的放任,希特勒非常干脆地侵略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并准备随时扑向下一个目标。4月3日,德国总参谋长凯特尔发出了针对波兰的秘密命令“1939~1940年武装部队指令”,代号“白色方案”。希特勒在上面批示要求:“准备的工作务须做到从9月1日起任何时间都可以发动军事行动。”

此刻和苏联的合作显得尤为重要。但是西方国家既不喜欢希特勒,也不喜欢斯大林,他们原本希望这两个国家开战,在战斗中两败俱伤,可是从现在的事情发展来看,他们必须和苏联达成某种共识。鉴于英国政府给波兰和罗马尼亚的保证,如果不纳入英国与苏联达成一个全面协议的体制之内就都不具有军事上的价值,英国政府指示驻苏联大使于4月15日在莫斯科与苏联外交人民委员李维诺夫进行了会谈。4月16日,苏联提出正式建议,主张苏、英、法三国结成相互支援的联合阵线。英国和法国实际上仍然没有放弃“祸水东引”的想法,因此对苏联的建议十分冷淡,这场谈判竟然持续了将近4个月。7月,英法又派出军事代表团到莫斯科希望和苏联签订军事条约。但是,英、法的努力毫无意义。他们的代表团不仅级别很低,也没有一点决策权,英法只希望苏联对英法承担义务,而英法对苏联却不承担义务。这样的企图苏联自然一眼看穿,绝不会和英法签订这种不平等条约。

5月4日,丘吉尔敦促政府对苏联建议作出反应。他评论道:“最重要的是不要失掉时机……我们不仅必须接受同苏联的充分合作,而且必须使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这三个波罗的海国家参加这个大联盟……没有苏联的积极帮助,就无法维持一条反**侵略的东战线。阻止希特勒对东欧的图谋,是同苏联的利益有着密切的关系的。现在仍然有可能把波罗的海到黑海之间各个国家和民族联合成一个坚固的阵线,以反对新的暴行或侵略。”

先不说英法的态度,单从苏联本身的利益来考虑,在当时向德国妥协也是有利的。如何处理与苏联的关系,是希特勒一直慎重对待的问题。在德国占领捷克斯洛伐克以后,苏联与捷克政府的武器生产合同仍然有效,捷克工厂仍然为苏联生产武器。这不仅为苏联提供武器装备,还给苏联带来了先进的反坦克炮。除此之外,德国人还将自己的海军造船技术和军用飞机技术参数转让给苏联,如此的“诚意”和“厚礼”怎能不打动苏联呢?这些有利条件都是英法等国无法提供的,所以从现实条件考虑,没有理由不和德国合作。

当然,希特勒之所以会为苏联提供这么丰厚的条件也是有原因的。第一是气候原因,苏联的气候环境恶劣,对独立本身是一种天然屏障。第二,苏联地大物博,战略保护措施很好,如果要攻克苏联,是要消耗很大的兵力资源。如果苏联此刻和英法等国建立盟约的话,从各方面来说,对德国都是不利的。为了不让英法苏建立关系,希特勒暗中分化三国,对英表示自己“反共”“反苏”,诱使英国同意德国在东欧和中南欧的自由行动。另一方面,又一再向苏联表示德国无意侵犯苏联,希望建立安定、正常、友好的关系。

在英国与苏联谈判的同时,德国与意大利两国外长在科莫会谈并于5月22日签订了所谓的《钢铁盟约》。5月30日,德国外交部打电报给其驻莫斯科大使说:“与我们过去计划的政策相反,现在我们已经决定和苏联进行明确的谈判。”就在同一天,莫洛托夫发表演说,指出英国与苏联的根本分歧。由于芬兰和波罗的海国家对苏联心存疑虑甚至恐惧,波兰与罗马尼亚也不打算接受苏联给予直接的和有力的保证,谈判最终未取得任何结果而失败。

1939年,希特勒与斯大林签订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1939年8月20日,希特勒致电斯大林,派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去苏联谈签约。里宾特洛甫随身带着希特勒亲笔的全权证书,同时带着同苏联缔结一经签字立即生效的互不侵犯条约和“其他协定”的大权,也带着大批高级官员,显示出足够的诚意。苏联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和秘密协定书与8月23日晚上在克里姆林宫举行第二次会谈的时候签订了。签约速度非常之快,没有任何的讨价还价,双方对未来的世界局势进行了热烈讨论,最后共同畅饮。丘吉尔后来评论道:“这一事实标志着几年以来英法两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手段的绝顶失败。”

这些结果并不出乎丘吉尔意料之外。早在8月15日,丘吉尔再次来到法国,到莱茵河扇形战区前线进行了10天考察,与甘末林将军和乔治将军时常在一起研讨军事问题。回英国后,他就将考察中的札记整理出来送给了陆军大臣,其中写道:“德国在攻击波兰前,不必进行军队动员。到目前为止,一般认为,希特勒似应等到阿尔卑斯山地区降雪,使墨索里尼可以利用冬季的掩护时才会有所行动。在9月初的两星期中,甚至早些时候,这些条件就会具备。所以9月的上半月,看来是最危急的时期。”

德战波兰,轰炸华沙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使苏联得以置身事外,但也仅仅是晚两年才开战,德国国力的膨胀速度远不是苏联所能想象的,当然,《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已经让世人看见了战争的信号弹,一场人类浩劫在所难免了。

在大战迫在眉睫的形势下,苏联利用帝国主义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在1939年8月23日和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一条约的签订,粉碎了英法挑动苏德战争的阴谋,打破了德意日对苏联的包围,使苏联赢得宝贵的时间来加强战备,进一步做好了反侵略战争的准备。

事实再一次证实了丘吉尔的准确预见。因为波兰政府拒不按照希特勒的要求派一名全权代表到柏林去讨论他提出的条件以解决问题,希特勒认为德波关系“最近几星期内已变得难以容忍了”。在与苏联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后,希特勒感到,“苏联的善意态度已有确定的保证。尤其重要的是,现在如果发生冲突,就不再会有由罗马尼亚方面来的任何攻击的可能了”。于是,希特勒“决心用武力来解决问题”。9月1日拂晓4点45分,150多万德国军队大举越过波兰国境,分北、南、西三路进逼华沙。天空中,德国的机群吼叫着飞向自己的目标:波兰的军队、军火库、桥梁、铁路以及不设防的城市。几分钟之后,这些飞机就要使波兰人不分军民第一次尝到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来自空中的突然死亡和毁灭的滋味。9月27日,**军队攻陷了华沙这座孤立无援的城市。

为了一举攻下波兰,德国在波兰投入60个师,计160万人。德国军队内有坦克1 800辆,火炮和迫击炮6 000门,战斗机2 000架。而波兰军队只有100万人,其中包括24个步兵师,12个旅,4 300门火炮,870辆坦克、超轻型坦克和装甲车,800多架陈旧的飞机。在这种军事力量和技术装备相差悬殊的情况下,波兰胜算的概率几乎为零。事实上,由于战争发生得突然,波军几乎是仓促应战,能战斗的不过只有20个师和12个旅。波兰政府的表现也是令人失望的。战争爆发当天,波兰总统就从首都华沙逃走了,波军总司令则向人散布波军必败的论调。

德军进攻波兰

9月1日凌晨,德国进攻波兰,轰炸华沙、克拉科夫及其他城市的消息传到伦敦和巴黎。

英法两国同波兰订有同盟条约。根据条约规定,两国应当毫不迟疑地向波兰提供包括军援在内的一切援助。无论如何,英国总应主动对德宣战支援波兰。可是,实际上张伯伦政府在最后时刻背弃了自己的庄重承诺,逃避履行对波兰的义务而要同德国谈判和平解决波兰问题。这事实上是在安排新的“慕尼黑”,只不过这次涉及的是波兰问题。著名的工党活动家休·多尔顿在9月2日的日记中写道:“看来,绥靖政策又重新盛行,我们对波兰人的许诺遭到蓄意破坏。”

英国人民认为,后退是不应该的,已经遭到可耻失败的绥靖政策寿终正寝,而英国必须履行对波兰的义务,也就是首先向***德国宣战。下院的绝大多数议员也支持这种意见。张伯伦不了解民众和下院的心情有多大变化,他竭力想赢得时间,同德国人举行谈判从而避免宣战。9月2日,下院爆发了一场危及政府的辩论。议员们要求英国履行对波兰的义务。

形势逼人。如今英国政府在这条路上已经走到尽头了。9月3日中午12点6分,张伯伦这个曾经冒着丧失政治生命危险在戈德斯堡和慕尼黑对希特勒一味绥靖姑息的政治家,向下院发表了沉痛的演说,宣布英国现在已同德国处于战争状态。他说:“今天是我们大家感到最痛心的日子,但是没有一个人会比我更痛心。在我担任公职的一生中,我所信仰的一切,我所为之工作的一切,都已毁于一旦。现在我唯一能做的就是:鞠躬尽瘁,使我们必须付出重大代价的事业取得胜利。我相信,我会活着看到希特勒主义归于毁灭和欧洲重新获得解放的一天。”但是,张伯伦未能看到这一天,在第二年的1940年11月9日,他怀着绝望的心情与世长辞了。

9月3日,英法根据法波盟约和英波互助条约,在人民的压力之下,被迫匆忙对德宣战。从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张伯伦所推行的绥靖政策也因而彻底破产了。

时局的客观进程终于打通了丘吉尔通往政权之路。

同类推荐
  • 吕不韦十讲

    吕不韦十讲

    王朝的建立需要血与泪的浇注,是谁无怨无悔地奉献了自己的一腔热血,又是谁默默无闻地流尽了最后一滴泪,历史的车轮不会因为他们的牺牲而驻足。君臣博弈,胜的骄傲,败的灭亡!父子博弈,胜的真能骄傲,败的真能灭亡?吕不韦的悲剧是对君臣共荣、互利的否定,更是对君臣斗争、暗算、倾轧的写照。血腥的斗争莫不以两种结尾收场一不是君亡便是臣灭。吕不韦献身于这场斗争中,失败的却是既为臣又为父的自己。甚悲哉!“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这是几千年中国历史文化的经典性总结。尖锐与现实的评判折射的是吕不韦之类的名臣们悲惨的结局。慨叹吕氏悲惨的人生之余,我们似乎应该回过头,看看他传奇般的人生。
  • 煤海丹心:林海水的诚毅人生

    煤海丹心:林海水的诚毅人生

    本书主人公林海水是安溪大地之子,这块大地赋予他中国优秀的传统思想和传统教育。当人们看到:为中国煤矿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林海水十年来和家人住在“干打垒”的简陋房子里,在东北凛冽无比的风雪中,用扁担挑水吃;当人们看到林海水不顾自己血压高,在煤井里爬进爬出,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尤其在“文革”时期,林海水是“反动学术权威”,属被打倒之列,而且各派系之间的武斗、枪战如同家常便饭,真可谓“黑云压城城欲摧”,可却摧不垮林海水那颗“赤子之心”,心里仍然只装着自己的事业,他不顾头顶呼啸的子弹,和工人们坚定地保护着矿井。看着这一件件、一桩桩事迹,谁能不为之动容!“他们是中国的脊梁”!
  • 曾国藩:唐浩明修订版(全集)

    曾国藩:唐浩明修订版(全集)

    修订老版讹误106处!一字未删,原貌呈现手稿!唐浩明独家作序认可版本!阅读收藏最佳版本!政商必读!最受中央国家机关干部欢迎的10本书之一,中纪委“读书推荐”栏目推荐学习。柳传志、宗庆后、白岩松鼎力推荐!历史小说巅峰之作,关于曾国藩最权威、最好看、最畅销的读本。了解千古名臣曾国藩的唯一经典,读懂国人处世智慧的殿堂之作。依据人民文学出版社三卷本《曾国藩》编校而成,全新修订原貌呈现。
  • 战国终结者

    战国终结者

    两千年来,人们对秦始皇的骂声不断,如果赢政地下有灵,大约该愤愤不平,颇为不满吧!公平一点讲,作为一位帝王,而且是刚刚从乱世中走出来的帝王,秦始皇能够做到“政平”“守法”“好文”,我们对其还有什么好苛求的? 后世对秦始皇最为诟病的地方,可能就是他的暴虐和求仙问道。但后者不过是人之常情,今人不也概莫能外?至于前者,古来即有“乱世用重典”的说法。如果是守法下的暴虐,至少也该给他一个“良民”的称号吧!“依法治国”。恐怕秦始皇做得比很多朝代的帝王都要好很多!
  • 最具影响力的文坛巨匠(上)

    最具影响力的文坛巨匠(上)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政治以及哲学、宗教和道德等社会科学具有密切的关系,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它能深刻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特定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文学的功能是以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是用具体的、生动感人的细节来反映客观世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能使人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并从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教育和陶冶。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以语言为工具来塑造艺术形象的,虽然其具有形象的间接性,但它能多方面立体性地展示社会生活,甚至表现社会生活的发展过程,展示人与人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物的内心精神世界。
热门推荐
  • 霸道老公

    霸道老公

    “你是我的,永远都是我的!”他霸道,小气,甚至连他亲生的孩子,他也不允许和他争她世界上有这种让人窒息的爱吗?让人的心痛的窒息的爱
  • 载水伊芳

    载水伊芳

    原来美男堆的生活并不是那么美好的。她不过是花痴、爱美色而已,是意外,亦或是阴谋?她遇到了他们,至于让她成为女人公敌吗?--情节虚构,他们渐渐走近她的生活,直至成为她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她只想要简简单单生活,可是老天却不如她所愿,请勿模仿,倒霉事一个接着一个,她喜欢的各具特色的王子们,总是有人故意使坏
  • 新编摩托车故障检修精选280例

    新编摩托车故障检修精选280例

    本书精选目前比较流行的多款新型摩托车故障为例,详细介绍了故障的诊断思路及检查方法,分析故障产生的根源,讲解故障排除的方法,让读者分享维修实战过程,学到故障检修的经验与技巧。
  • 感恩做人 负责做事

    感恩做人 负责做事

    提升职业精神的经典读本,铸就负责态度的行动指南。 最大的人生智慧就是感恩做人,最强的工作能力就是负责做事。唯有在感恩做人、负责做事的过程中,才能获得事业的满足、成功的喜悦,才能实现自我价值,才能体会生命的真谛和人生的智慧。
  • 日月

    日月

    安意如用纯美散文式语言写成的一部长篇小说。一个久居北京的藏地青年三十余年人世沉浮的心灵史,讲述了主人公在西藏被收养,到北京生活和学习,融入现代大都市,求学经商,经历情感挫折,渐渐迷失自我,最终重回西藏,寻根故土的完整过程,是一个关于成长、超越、觉悟的故事。本书也是一曲融宿命与情感,历史与现实于一体的人生咏叹,故事主人公索南次仁(尹长生)的此生,恰似仓央嘉措的今世。仓央嘉措虽未在书中真实出现,但却像一个符号,贯穿了全书的始终。小说中,现代都市的浮华虚荣与雪域高原的纯洁宁静形成鲜明对比。作者亦把书中人物的命运与自己对宗教的理解和感悟相结合,使作品具有了非常深厚的哲理内涵……
  • 那些激励我前行的身影(每天读一点英文)

    那些激励我前行的身影(每天读一点英文)

    精选历史名人、商界骄子、演艺明星的演说,让你在诵读名句中,领略成功之道!《每天读一点英文》是一套与美国人同步阅读的中英双语丛书,该丛书由美国英语教师协会推荐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暴君绝宠:皇后霸王花

    暴君绝宠:皇后霸王花

    她一名二十一世纪的女大学生,病逝后居然得到了重生?大将军的女儿?很好!重生的生活有点无聊,那就找点其他事来做吧!做生意?符合她以前的专业......学医?也符合她以前的专业......这些都有点无聊?好吧,那咱就来组建一支强大的杀手队伍吧!七岁的一次邂逅,居然有人已经定了她的终身?这也太......**********他,十岁登基他,是三国中公认的暴君他,还是让三国都胆战心惊的强者!不是他没有能力去吞并你,而是,他现在不想动你,还要跟你玩玩呢!不然,生活会很无趣的!什么?抢他的女人?那要看你有没有这个能耐!哼,抢他的女人?有胆量抢,那就得承受他得怒火!......**********本文是一对一的。求点击收藏加票票自荐夕雨的新文《恶魔儿子天价娘》【本文女主腹黑强大,走着复仇的道路。宝宝亦是个腹黑的主,扮猪吃老虎是常有的事。中间带着窝心的宠爱,本文一对一!】
  • 青春是一场刻骨的伤

    青春是一场刻骨的伤

    《青春是一场刻骨的伤》,作者梅吉, 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出版。本书讲述的是一场地震引发的爱恨纠葛。情缘也好,孽缘也罢,起于灾难的青春和爱情,终将走向何方?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