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党内初选到正式成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之后,奥巴马的对手当中,没有一个人具备与他匹敌的演说才华。这难得的才华,为他拉到不少选票。纵观整场选战,每当奥巴马发表演说时,轻易就能吸引上万人前去聆听。一些分析人士指出,在美国当前经济低迷的时候,拥有一个能说会道、能够发表激励人心演说的总统,将有助于提振士气。这种口才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他多年训练的结果,成为哈佛大学法律专业高才生,本身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这都是努力的结果。
47岁的年龄,也是奥巴马的魅力来源之一,他因此得到了很多喜欢变革的选民的青睐。虽然一些老年选民不太重视他,但他极其年轻的年龄让很多美国人看到了希望,奥巴马求新求变的精神,让无数大学生所欣赏,而对参加工作的选民,经济危机的困惑,希望奥巴马来改变它,重新燃起希望的火花。
奥巴马还是媒体的宠儿。美国媒体对奥巴马的评价,好像他是大众情人,81%关于奥巴马的消息是正面的。美国的选举,在某种程度上是媒体操纵的选举,媒体有左右老百姓的力量,因此,奥巴马越捧越红,大家都对奥巴马表示蜜月一般的热情。
选举不完全是理性的行为,有时是感性的行为,候选人的个人魅力会起到重要作用。奥巴马年轻,才47岁,他站在讲台上,魅力四射,恰似当年的肯尼迪。这一点麦凯恩自愧不如,以致他嘲讽奥巴马“是明星,但不是领袖”。但是,有时明星和领袖并不矛盾。
一个风度翩翩、言行得体、不卑不亢、有礼有力,在公众视野中有着巨大个人魅力的俊朗男人,非常争气地用诗一样的语言让众人热血沸腾,八面玲珑地广拉选票。如果你是选民,你会怎么做?你当然会把选票投给让你感觉好的人。这就是奥巴马的魅力。
奥巴马告诉你
形象是自始至终都要十分在意的一个方面,不要小看形象设计小组,他们也是鼎力扶助的大功臣。
就职演说当天,奥巴马多次对着镜子整理仪表。当然有压力的因素存在,但其对形象的重视也可见一斑。
▲敏锐、务实的行事策略
如果说在公众面前树立自己清新完美的形象是会做人的话,能够顺利赢得选举则需要会做事。在竞选过程中,从初选到大选,他的竞选战略和策略都是成功的。他能够敏锐地抓住机遇,这正是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不失时机抓住机遇
所谓时势造英雄,如果只凭借个人的努力,却运势不佳,恐怕也没有办法入主白宫。奥巴马能够当选,布什总统的不受欢迎以及金融危机的爆发,就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如果奥巴马没有看准这点,在一开始出来竞选时,没能打出“变革”的口号,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成功虏获众多支持者。
在与麦凯恩对垒时,奥巴马又不断提醒选民,麦凯恩和布什同属一党,麦凯恩当选后将延续布什的政策。事实证明,奥巴马这一策略是成功的,因为选民都怕了布什,而希望看到新人新气象。
由于奥巴马的黝黑肤色,让许多对黑人存有歧见的白人、甚至是拉丁美洲裔都一直采取观望态度,可是一场席卷华尔街的金融风暴,却改变了大多数人的看法。尽管奥巴马和麦凯恩一样,都对经济不在行,但美国银行业陷入危机后,奥巴马冷静、沉着的应对态度,映照麦凯恩的慌乱,胜负立见分晓。关心经济问题的广大选民,这才终于认定奥巴马是带领他们走出经济危机的最佳人选,他们也决定摒弃种族歧见,选择种族融合。于是,在投票日,选民以压倒性的支持,把开启白宫大门的钥匙交给了奥巴马。
◆卓越的领导、组织能力
奥巴马的领导才能及其竞选团队的卓越组织能力,也为他争取到不少选票。奥巴马的对手们在选战中,一直以他浅薄的政治经验为由,指他没有能力领导国家。可是,他却能够吸引到一群杰出人士,为他打了一场漂亮的选战。若不是他能够任人唯贤,把适当的人放在适当的位置,以及具有凝聚人心的力量,让大家摒弃私利,为同一目标而奋战的话,恐怕是不可能做到的。
在奥巴马的领导下,其竞选团队从初选开始,就展现了卓越的组织能力。他们在每一个城镇都成立了庞大的志愿团队,由这些志愿人士在基层争取合格选民前去登记和参加投票,结果许多从不投票的非洲裔、拉丁美洲裔,以及年轻选民,都纷纷前去投票,而事实也证明,这些选民的支持,成了奥巴马致胜的关键。
◆重视新生力量
优秀领袖必然能够洞察时局,推出适用于新时代的政策。奥巴马胜选的另一因素就是能够顺应时代的变迁,看准互联网这个新时代的力量,并善用互联网来为自己拉票和筹集竞选经费。
想当初,在克林顿当选总统时,全球只有数百个网站,而布什于2001年1月入主白宫时,世上几乎没有博客网站,You Tube也不存在。
但是,今天这个时代不一样了,奥巴马深深懂得这个道理。他善用互联网来筹措竞选经费、寻找可能支持他的选民、利用博客来驳斥不实的谣言,以及通过You Tube把他的竞选信息传达给那些不接触传统媒体的年轻人。他把两部分政治热情相对较低的人动员了起来:年轻人和黑人,这是非常难得的。
奥巴马的竞选团队成功地发挥了网络的作用。他们建立起了全国的志愿者和支持者网络,选民可以通过网络捐款,可以一次只捐5美元,10美元,但可以反复捐,这样积少成多,帮助奥巴马创造了筹款的历史纪录:6亿多美元。美国两党候选人向来是共和党比民主党有钱,这次却颠倒了过来。6亿美元的庞大弹药,可以在一些摇摆州、甚至是向来属于共和党阵营的州属发动宣传攻势。反观接受联邦竞选经费的麦凯恩,只能把有限的金钱,用在有机会胜出的关键州。
有分析人士指出,奥巴马的成功,改写了美国的竞选规则,日后政治人物参加竞选时,绝对不会忽视新媒体的力量。
美国经营专业月刊杂志《创新的力量》评价说:“奥巴马通过互联网召集支持者,这一点与谷歌的创始人拉里·佩奇相似,而在创出全新政治需求这一点上,同星巴克的创始人霍华德·舒尔茨相似,他称得上是这两个人的‘混合体’。”
◆多花心思全力以赴
作为一个中年男人,怎样才能让30岁以下,不关心政治的年轻人支持自己呢?奥巴马是这样做的:他在投票当天,穿着牛仔裤和年轻人玩篮球。结果是,年轻人的投票参与率比以往选举时增加了3倍,而且参加党内初选的党员的两成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
如果你购买了海尔的产品后,收到张瑞敏用电邮发来的感谢信,你的心情会怎样呢?奥巴马在这方面颇费了心思。他在竞选过程中,给选民发送请求募款的电子邮件时,地址总是写成“奥巴马@”或者用其夫人的名字“米歇尔·奥巴马@”。他为什么这么做呢?如果,这些邮件使用了“竞选对策本部@”或“民主党@”等邮址,就很容易被人们删除。
这些行为都是小细节,与竞选总统的伟业似乎关系不大。可事实上,就是一个个这样饱含心思的工作,让他赢得了一个又一个忠心耿耿的铁杆支持者。
如果说奥巴马花费的这些心思可以让他赢得人心的话,那么他不遗余力的坚持不懈则帮他走到了最后,笑到了最后。
内布拉斯加州只有5名选举人团,但奥巴马发现该地区在民调中处于劣势后,一直到最后,仍坚持前去进行街头拉票活动。尽管最终这5名选举人团的选票投向了麦凯恩,但奥巴马的这种坚持到底的精神感动了选民。
奥巴马的坚持不仅表现在不放弃,也表现在不抛弃,一旦决定就要全力推行。
当初,奥巴马将副总统候选人选定为知名度不高的拜登。其原因是,奥巴马需要最为安全的选择。他认为拜登的丰富政治经历能够弥补自己作为政治新人的不足之处。拜登是传统共和党优势地区——宾夕法尼亚州出身,因此,通过拜登可谋求在该地区的逆转。
虽然曾一度刮起共和党副总统候选人莎拉·佩林热潮,但奥巴马仍坚持了起初的选择。为什么呢?奥巴马的竞选参谋大卫·普劳夫说:“坚持一种原则要胜过树立10种原则后再找出完美结果。这就是奥巴马的方式。”
就这样,经过21个月的艰苦奋战,这位初生牛犊奥巴马终于完成了“不大可能达成的任务”,一步一个脚印,走进了白宫大门。
奥巴马告诉你
做出决策和执行政策时都要态度坚决,作风果断,不拖泥带水,这样才可以体现出强悍果敢的领导力。
▲顺应时势的“变革”理念
纲领并无大纰漏,他本人也未犯下什么明显的错误,却在最后冲刺阶段被对手压得几乎毫无还手之力。事实上,并非是麦凯恩无能,换作任何一位共和党候选人,在这样的局面下都很难有更好的结果,因为并非麦凯恩输给奥巴马,甚至在某种意义上也非共和党输给民主党这么简单,而是维持现状、因循守旧输给了变革和新生力量。
尽管变革的呼声高涨,变革的理念深入人心,但并不是你高举变在奥巴马成功的诸多因素中,我们有必要把“变革”单独拿出来说,因为他是奥巴马最鲜明的旗帜。
◆有利时机下的有效策略
“选不逢时”或许是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麦凯恩的支持者的叹息。经历了阿富汗与伊拉克的两场战争,遭遇了无情飓风的蹂躏后,共和党在民众心目中的形象可谓千疮百孔。麦凯恩的竞选从一开始就压力无限。凭借在国家安全和外交领域的丰富经验和出生入死、为国效力的英雄形象,麦凯恩曾一度在与奥巴马的较量中领先。然而,一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碾碎了他最后的希望。经济政策一向是民主党的强项,而麦凯恩使尽浑身解数也无法与当前的布什政府划清界限。于是,民意调查中,奥巴马的支持率一路攀升,这是他的有利时机。
机遇有了,他还需要有效策略。
在美国,对于当前政府政策,尤其是人们最为关注且看法较接近的伊拉克战争、环境保护、教育、福利等问题上,美国年轻人普遍持消极态度。他们希望看到与目前政府截然不同的施政路线。但是,根据以往的经验,政府首脑的变更往往并不能解决问题。新政客上任之前都信誓旦旦要解决问题、改变现状,坐稳之后却是换汤不换药。
奥巴马提出的变革思想,恰恰符合了这些年轻选民的心理。他提出“变革”的主张适逢其时。布什八年的执政,其政绩如何?美国对阿富汗和伊拉克的这两场海外战争,大量消耗了美国的人力、财力,美国人民日益感到厌倦与疲惫。自2006 年秋天始,反战即成为了美国的主流民意。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更是打碎了多少人的美国梦。选民对“变革”的要求更为强烈,也更为迫切。
针对选民对于布什执政政策的不满,奥巴马提出“变革”的主张,真是深得人心。“变革”成为奥巴马的代名词,即便是遗传自父亲的咖啡肤色,也没有为奥巴马带来太多种族困扰,反而成为他标立“变革”的一面旗帜。当选举结果尘埃落定时,美国媒体由衷地感叹:不是说奥巴马有多么伟大,而是美国人迫切需要变革。
◆引领一场变革运动
你是否关注过奥巴马的竞选标志?他的成功全靠它的设计概念。其他候选人都使用了强调自己名字的索然无味的标志,而奥巴马则把他名字的首字“O”形象化为太阳,并配以蓝色背景,强调奔向未来的形象。他利用此标志,将“变革与希望”这一品牌形象提升到最高程度,引领了一场变革运动。
从党内初选起,奥巴马就高举变革大旗,和几乎拥有大半个克林顿时代“影子政府”的希拉里对决,和希拉里相比,奥巴马不论政治阅历或资源、人脉,都逊色不少,但习惯于选民集会等基层造势场合的他,却牢牢抓住选民的求变心理,最终艰难胜出。是啊,8年的克林顿时代已经足够了,尽管那个时代有不少成就,却也有很多丑闻和让人难以接受的东西,人们可以宽容地对待退休总统克林顿,但并不情愿让克林顿家族再入主白宫4年。
进入决选阶段,变革大旗的作用便更加凸显了。一开始,奥巴马便抓住选民对布什内政外交的一系列劣迹,如伊拉克战争等大张挞伐,并高调宣示自己将“和布什不同”,将拉开变革的时代;等到金融危机愈演愈烈,选民对布什政府的怨气达到顶峰之时,他更因势利导,喊出“不让布什政府再当权4年”的口号,并有意识地将“选举麦凯恩”和“选举布什”划起等号,令原本僵持不下的选情急转直下,变成一边倒的领先。
也许麦凯恩会觉得自己输得很冤:他的选举政策中规中矩,竞选革旗帜,别人就会死心塌地追随你的。如果让选民爱你,穿上印有你画像的T恤衫,原谅你的缺点,并且死心塌地追随你,该怎么做呢?奥巴马是这样做的:从超越理性的利益点上同他们建立联系。通过这样,他把成千上万渴望改变的人们汇聚于麾下,共同实现“变革”梦想。
选举总统经常就是一瞬间的感性决定,这同消费者总是做出非理性购买决定有些类似,奥巴马深谙激励之道。他的竞选活动构思了一系列清楚、鼓舞人心的价值观:希望,行动,变革,并通过各种形式的传播途径建立信息的一致性。这些价值观被直接转化成简单易懂的口号:“我们能够相信的变革”以及“Yes,we can”(我们能够)。
通过热情洋溢和激情四射的演讲,奥巴马传播着自己的主张:处于困难当中的美国和美国人到了必须要变革的时候。变革是为了让美国人安居乐业。这让选民感受到,奥巴马其实所承载的就是全体美国人的梦想,美国人的希望。
于是,竞选不再单单是一场政治争斗,它已经转变成美国人追求梦想的一场运动。许多年轻人放弃了对政治不感兴趣的观念,充当志愿者和组织者。那些已不再年轻的人们,也甘愿冒着严寒酷暑,敲开陌生人的家门进行竞选宣传。
奥巴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竞选,在追逐着自己的“变革”梦想,而是千千万万个“奥巴马”在追逐自己的“革新”梦想,结果就是千千万万个“奥巴马”在同麦凯恩竞争。这些支持者同奥巴马分享着共同的目标“Yes,we can”。是的,是“我们”能够改变现状,创造未来,而不是“我”能够。
正是这种万众一心的变革呼声,将并非资深政治家、又是非洲裔的奥巴马送进了白宫。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不仅仅是奥巴马的胜利,更是变革的胜利。
奥巴马告诉你
“世界已经变了,我们必须同时改变。”
乌云密布的天空,这张坚毅的面孔拥有安定人心的力量,为惶恐不安的人们带来信心和方向。“怀着希望和美德,让我们再一次勇敢地面对冰冷的现实,迎接任何可能的风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