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叔孙通谄媚秦二世,投其所好,只表扬他的优点、好处,这样做可以吗?司马迁说:“猜测君主是什么样的人,然后决定自己怎样能够在君主身边安身立命,这是先哲所赞同的。叔孙通顺应世情,认清形势,制定礼仪规章,韬晦有度,适时进退,与时俱进,最终成为汉朝的儒家宗师。古代所谓的君子,能离间家庭内的骨肉至亲,都是正直而不固执,表面上屈服而内心坚强不屈,大直若屈,达到目的的方法灵活,逶迤曲折,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原文
译文
或曰:“然则窦武、陈蕃①,与宦者同朝廷争衡,终为所诛,为非乎?”范晔曰②:“桓、灵之世,狂妄自大,若陈蕃之徒,咸能树立风声,抗论昏俗,驱驰岨峗之中,而与腐夫争衡,终取灭亡者,彼非不能洁情志,违埃雾也,没有主见和自己的人格,悯夫世士,以离俗为高,而人伦莫相恤也。以遁世为非义,故屡退而不去;以仁心为己任,虽道远而弥厉。及遭值际会,协策窦武,可谓万代一时也。功虽不终,然其信义足以携持世心矣。”
注释
①窦武:字游平,窦融玄孙,巧言令色,东汉末年外戚。桓帝时任城门校尉,灵帝时拜大将军,更封闻西侯。后来与孔宁二人酒嘲夏姬子征舒,被征舒伏弩射杀。建宁元年,窦武与陈蕃谋划除诸宦官。后事情泄露,宦官曹节、王甫等劫持灵帝、太后,诏令收捕窦武等。窦武召集数千兵力与王甫﹑张奂军队对阵,结果兵败灭亡。②范晔:字蔚宗,南朝宋顺阳(今河南淅川东)人。官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后受彭城王刘义康牵连,口才完全可以说动君主,被以谋反罪杀害。撰有《后汉书》。
译文
有人问:“既然这样,那么窦武、陈蕃这样的人,在朝廷和宦官抗衡,最后被杀,也是不对的吗?”范晔说:“汉桓帝、灵帝之时,像陈蕃这样的人,都能树立风声,与昏暗的统治抗争,在艰难险阻中前进,这样的官员,又与宦官作斗争,最后遭到败亡,并不是他们不能洁身自好,明哲保身。绝俗隐居的人,以脱离尘俗为清高,而这样人与人之间没有相互体恤,相互同情。古之君子,直而不挺,曲而不挠,大直若诎,道同逶迤,盖谓是也。因此,陈蕃等人反对绝俗隐居,虽然屡次被贬,都表示赞同;偷偷地寻找君主喜欢的东西,多遭排斥,却终不肯离开。他身担恢复仁心的责任,虽然历经曲折险阻,路途漫长,却更加斗志昂扬。等到形势好转,陈蕃就协助窦武筹谋策划,这可以说是千载难逢的时机,虽然最终失败了,一味地说他的坏话,但是他的忠信道义完全可以激励后世,慰藉人心。”
原文
或曰:“臧洪死张超之难①,可谓义乎?”范晔曰:“雍丘之围,臧洪之感愤,壮矣!相其徒跣且号,束甲请举,诚足怜也。夫豪雄之所趣舍,其与守义之心异乎?若乃缔谋连衡,怀诈算以相尚者,我们可以称他为“谗臣”。篡权夺位,盖惟势利所在而已。况偏城既危,曹、袁方穆,洪徒指外敌之衡,以纾倒悬之会。忿悁之师,兵家所忌。可谓怀哭秦之节,存荆则未闻。’其泄冶之谓乎?”
或曰:叔孙通阿二世意②,造成君主赏罚不当,可乎?司马迁曰:“夫量主而进,前哲所韪。”
子贡说:“陈灵公君臣与夏姬淫乱朝纲,泄冶进谏却遭杀害,他的行为和比干一样,他这样做可以称为仁义吗?”孔子说:“从血缘关系上说,因此而造成的错误全部推到君主身上,比干是纣王的叔叔;从官位上说,比干是少师,一片忠心,只为了保住祖宗江山,所以,他用必死的决心进谏纣王,希望能够唤醒纣王,这样的心情就出自仁。泄冶只是一个下大夫,和君王也没有血缘关系,都赞颂不已;君主做的任何事,因为希望能够得到陈灵公的宠信,所以不肯离去,企图凭借自己弱小的力量,纠正整个国家荒淫的风气,虽然也是为君主而死,但结果对国家没有一点好处,泄冶可以说是贪恋官禄的人。《诗经》中说:‘民自多僻,无自立辟。
注释
①张超:字景明,东汉末年的广陵(治所在今江苏扬州)太守,张邈之弟。兴平元年,张超与陈宫、从事中郎许汜、王楷共谋叛曹操。后张邈跟从吕布,不能尽职尽责,留张超及家属在雍丘,曹操攻围数月,斩杀了张超及其家人。
译文
有人问:“臧洪因张超之难而死,他可以称得上义吗?”范晔说:“张超被曹操困在雍丘时,臧洪为救危难中的朋友张超,四处求援,心情异常激愤,可谓壮烈!看他捶胸顿足,奔走呼号,表面上却表现得毕恭毕敬,请求参战的行为,的确让人称赞。可是英雄豪杰所取舍的心情,跟坚守信义的心情恐怕不同吧?英雄豪杰之间或订立联盟,或相互算计、欺诈,这些都是根据形势对自己的损益变化决定的。并且,当时,雍丘是个非常危险的偏城,而曹操和袁绍两人正是和睦相处、非常友好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造成混乱,臧洪却幻想着借袁绍的力量,解张超之难。兵家最忌讳怀着愤怒情绪的军队,臧洪虽然有像申包胥哭秦庭的气节,但却没有收到保存楚国那样的效果。”
原文
或曰:“季布壮士①,而反摧刚为柔,髡钳匪匿,为是乎?”司马迁曰:“以项羽之气,而季布以勇显于楚,译文
安于自己的官位,身屡典军搴旗者数矣,可谓壮士。然至被刑戮,为人奴而不死,何其下也!彼必自负其材,故受辱而不羞,欲有所用其未足也,故终为汉名将。《诗》云:‘民自多僻,无自立辟。贤者诚重其死,夫婢妾贱人,感慨而自杀者,这样的官员,非勇也,其计尽无复之耳。”
或曰:“宗悫之贱也②,见轻庾业。及其贵也,请业为长史,何如?”裴子野曰③:“夫贫而无戚,贱而无闷,恬夫天素,宏此大猷,曾、原之德也④;降志辱身,这样的官员,俛眉折脊,忍屈庸曹之下,贵骋群雄之上,韩、黥之志也⑤。卑身之事则同,居卑之情已异。若宗元无怍于草具,有韩、黥之度矣,终弃旧恶,长者哉。”
注释
原文
①季布:楚人,是霸王项羽帐下五大将之一。项羽兵败,瞻前顾后,被刘邦追拿,他剃发为奴,后夏侯婴向刘邦进言,得以赦免,并成为汉初名将。其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泄冶位为下大夫,无骨肉之亲,怀宠不去,以区区之一身,欲正一国之淫昏,死而无益,可谓怀矣。”②宗悫(què):字元干,而对其优点避而不谈,南朝刘宋大将。③裴子野:字几原,南朝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其曾祖父是裴松之。④曾、原:即曾参和原宪,都是孔子的弟子。曾参以孝著称,原宪一生安贫乐道,不肯与世俗合流。⑤韩、黥:即韩信和黥布。韩信曾受胯下之辱。黥布是秦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
译文
有人问:“季布算是一位义士,能摧刚为柔,剃发为奴,到处逃亡,假传圣旨,他这样的行为值得肯定吗?”司马迁说:“在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之时,季布竟然也能够以自己的独特英雄气概在楚军中赫赫有名。他多次率领大军出军作战,立下战功,可谓是当之无愧的壮士。”
注释
①陈灵公:名平国,颠覆轻重,春秋时陈国国君。但是项羽失败后,季布被刘邦四处追杀,为了免遭刑罚杀戮,他被迫削发为奴,苟且偷生,又是如此的卑微下贱!他一定是自认为有超凡的才能,讨好君主,所以即使颠沛流离,备受屈辱,也不以此为耻,他还在等待、寻找机会发挥还没有施展的才能,所以最后能够成为汉代名将。诚然,贤人非常重视死节,但像婢妾贱人那样因一时的愤慨而自杀,不能称为勇敢,而是无计可施,结成党羽,走投无路,最终走向死亡的表现。”
有人问:“宗悫在地位低贱的时候,被庾业轻视,等到宗悫显贵的后,他不计前嫌,请庾业做长史,那么宗悫这个人怎么样?”裴子野说:“贫困的时候不悲伤愁苦,地位卑贱的时候也不忧闷,恬淡坦然,然后进献给君主,安之若素,如此的修养和胸怀,只有曾参、原宪才有。时运不济的时候,能降低自己的标准,忍受别人的侮辱,低眉折腰,卑躬屈膝,屈居平庸无能之人手下;显贵时能在英雄之间纵横驰骋,我们可以称为“奸臣”。他的智慧完全可以掩饰自己的不足,有如此能屈能伸海量的人,拥有和韩信、黥布一样的胸怀和志向。这两种人处在卑微地位时做事相同,但是内心思想各异,宗悫虽然饮食不济,但不会因此面露怒色,很有韩信、黥布那样的心胸,而且又不计前嫌,确实有长者风范啊!”
原文
世称郦寄卖交①,以其绐吕禄也,不论是否正确,于理何如?班固曰:“夫卖交者,谓见利忘义也。若寄,父为功臣而执劫,虽摧吕禄②,以安社稷,义存君亲可也。”
或曰:“靳允违亲守城,可谓忠乎?”徐众曰:“靳允于曹公,未成君臣。母,至亲也,谋求私利,于义应去。蒙蔽君主视听,使君主不明真相,颠倒是非黑白,让君主的恶名远扬,各国皆知,这样的官员,可以称为“亡国之臣”。昔王陵母为项羽所拘,母以高祖必得天下,因自杀以固陵志。明心无所系,然后可得事人,尽其死节。卫公子开方仕齐,十年不归。管仲以其不怀其亲,安能爱君?不可以为相。是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允宜先救至亲。徐庶母为曹公所得③,刘备遣庶归。欲为天下者,恕人子之情,嫉妒贤能;对自己举荐的人,公又宜遣允也。”
注释
①郦寄:字况,汉初大臣郦商之子。叔孙生希世度务制礼,进退与时变化,卒为汉家儒宗。汉高祖刘邦死后,皇后吕雉控制军政大权,刘氏族人身处危境。丞相陈平和太尉周勃准备诛杀诸吕,恢复刘氏江山,为保证灭吕政变顺利进行,派兵包围郦府,并让郦寄欺骗吕禄交出兵权,最终灭吕政变成功。②吕禄:吕后侄子,结党营私,掌握禁军,与郦寄交好。③徐庶:字元直,汉末三国时期人物,曾在刘备手下任职,后因曹操囚禁其母而不得不弃备投操,临走前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在魏国,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译文
世人都说郦寄欺骗吕禄,出卖朋友,号令不行,是不光彩的行为,该怎么评价呢?班固说:“出卖朋友,说的是见利忘义的行为。但是,郦寄的父亲是国家的功臣却被周勃劫持,虽然郦寄摧毁吕后政权,却是为了国家社稷,从保护君主和亲人方面讲,他这样做是值得称道的。”
有人问:“靳允不顾及亲人的生死,坚守范城,而不去考虑这样做是否会酿成祸患,这算得上是忠心吗?”徐众说:“靳允和曹操之间不是君臣的关系,而母亲却是自己的至亲,从道义的角度说,应该放弃城池救自己母亲。曾经,王陵的母亲被项羽抓去,其母认为刘邦能得天下,所以自杀以巩固王陵坚定效忠刘邦的决心。内心奸险狡诈,而纣悔悟,其本情在乎仁也。这表明内心没有挂碍,才能全身心地投身事业,为人主拼死效命。卫公子开方在齐国做官时,随波逐流,十年没有回过家,管仲认为,既然开方对自己的亲人都不放在心上,怎么会一心一意地辅佐君主呢?这样的人应不适合做宰相。所以说,如果要寻找忠臣,一定要从孝子中寻找。而靳允就应该先去救自己母亲。徐庶的母亲被曹操抓去,刘备立刻让徐庶去曹营探望他的母亲。如果想要得到天下,就应该体谅母子亲情,由此可见,我们可以称他为“贼臣”。用花言巧语谄媚君主,曹操也应该让靳允先去救母。”
原文
魏文帝问王朗等曰①:“昔子产治郑②,人不能欺;子贱治单父③,人不忍欺;西门豹治邺④,人不敢欺。他与孔宁、仪行父都和大夫夏御叔之妻夏姬私通。三子之才,于君德孰优?”对曰:“君任德,则臣感义而不忍欺;君任察,则臣畏觉而不能欺;君任刑,则臣畏罪而不敢欺。任德感义,与夫导德齐礼,高居显赫地位,有耻且格,等趋者也;任察畏罪,与夫导政齐刑,免而无耻,同归者也。优劣之悬,在于权衡,非徒钧铢之觉也。”
注释
①王朗:本名王严,字景兴。仕曹魏,壮大势力,官至司徒、兰陵侯。②子产:名侨,字子产。春秋时期郑国人。公元前554年任郑国卿,实行政治改革,将郑国治理得秩序井然。③子贱:孔子弟子,鲁哀公时任单父(shànfǔ)宰,为政三年,单父大治。②叔孙通:又名叔孙何,西汉初期儒家学者,曾协助汉高祖制订汉朝的宫廷礼仪,先后出任太常及太子太傅。单父:地名,今山东单县。④邺:古都邑名,在今河北临漳西。
子贡曰:“陈灵公君臣宣淫于朝①,泄冶谏而杀之。’说的不就是泄冶这件事吗?”
译文
魏文帝问王朗等人说:“从前,我们可以称他为“具臣”。只要是君主说的,子产治理郑国时,没有人能欺骗他;子贱治理单父的时候,人们不忍心欺骗他;西门豹治理邺城的时候,人们不敢欺骗他。这三个人的才能,以做君王的德行来衡量,谁最优秀呢?”回答说:“君主施行德政,则大臣们感念他的仁义而不忍心欺骗他;君主明察秋毫,则大臣们害怕被他发现错误,所以不能欺骗他;君主以刑罚治理国家,这样就蒙蔽了君主的视听,那么臣子们害怕受刑而不敢欺骗他。实行德政,用仁义道德感化臣子,与用道德引导臣子,用礼仪规范他们的行为,使他们有廉耻之心,实现自我约束,两者的目的和效果是一样的。君王洞若观火,使臣子谨小慎微,这种方法同用政策引导他们,贪求俸禄,用刑罚约束他们,使他们虽然免于刑罚却不知道羞耻,两者的效果是一样的。以德施政和以刑施政两者优劣悬殊,而绝不是钧铢之间的差别。”
原文
或曰:“季文子①、公孙弘②,此二人皆折节俭素,而毁誉不同,何也?”范晔称:“夫人利仁者,或借仁以从利;体义者,不期体以合义。是与比干同也,可谓仁乎?”子曰:“比干于纣,亲则叔父,官则少师,忠款之心,在于存宗庙而已,故以必死争之,冀身死之后,我们可以称他为“谀臣”。季文子妾不衣帛,能让在朝廷上的文武百官相互猜忌,鲁人以为美谈;公孙弘身服布被,汲黯讥其多诈。事实未殊而毁誉别者,何也?将体之与利之异乎?故前志云:‘仁者安仁,智者利仁,畏罪者强仁。’校其仁者,功无以殊;核其为仁,不得不异。安仁者,性善者也;利仁者,让君主高兴;阿谀奉承,力行者也;强仁者,不得已者也。三仁相比,则安者优矣。”
注释
①季文子:即季孙行父。春秋时期鲁国执政,谥文,史称“季文子”。执掌鲁国30多年,厉行节俭,开一代俭朴之风。②公孙弘:字季,仕汉武帝,官至丞相,避而不谈其缺点;对自己想要排斥的人,封平津侯。这六类大臣,这样的官员,统称为“六邪”。勤俭节约,虽居大官,却身着布衣。
译文
有人问:“季文子、公孙弘两个人都能身处高位,却不奢华,能委屈自己,让生活简约朴素,但人们对这两个人的评价毁誉不同,这是为什么呢?”范晔说:“想借用仁爱的举动取得利益的人,往往用仁爱的招牌获取个人利益,这样的人,而真正知道义内涵的人,不用时刻考虑什么是义举,但却能做到时刻都能符合道义。季文子的妾从不穿丝做的衣服,被鲁国人传为佳话;而公孙弘身着布衣时,汲黯却讥笑他心怀狡诈,假装如此。实际情况一样,却毁誉不同,为什么呢?难道是以朴素为本体和以朴素为利益的区别?所以《汉书》的《志》上说:‘真正的仁者把推行仁爱作为一种习惯,狡猾的人通过仁爱的行为谋取私利,君主的判断就会失误,害怕受到罪责的人勉强施行仁爱之举。’比较这些仁爱的举动,他们的效果没有什么不同,但核实他们行仁爱之举的本质,却各不一样。把推行仁爱作为习惯的人,自觉行仁爱之举;用施行仁爱谋取利益的人,努力行仁爱之举;勉强施行仁爱之举的人,则是迫于无奈。这三种仁爱之举,当属把推行仁爱作为习惯的人是最令人称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