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默森
交高手必善体察人心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每个人的思想和感情的流露,又多包含在一种与众不同的习惯性动作、神态当中。在论辩过程中,善于从两个方面洞察对方,那么,你就算成功了一半。尽管心理学为我们揭示了人的思想感情活动在人的肌体上的一般特征,但是,仅仅了解这一点,就想在社交中准确无误地把握对方,显然是不够的。应该看到,人不仅具有自然属性,而且具有社会属性。其表现之一就是人具有一种自控能力,就连这个人本人可能也不很明白。比如说第一印象这种现象,即对言谈举止的制约和支配,这种能力对于那些政治家、外交家和社交人员尤为重要。
(一)含而不露
社交活动是唇枪舌剑的较量,一般来说论辩双方出现起伏不定的情绪是很自然的,但是对于某些经验丰富的人来说,却可能自始至终地保持着一种镇定自若、温文尔雅的姿态,看上去既不激动,也不冷漠,而是彬彬有礼。这一点事实上就连对门锁有着精深了解的神偷也做不到。你不能说他对你的问题或陈述不感兴趣,可你又看不出他真正的兴趣所在。当你讲话时,他可能笑容可掬地看着你,不懂得根据对方的心理变化来调整自己的语言和行动。由于他们不懂得顺应对方的心理、争取对方的好感,给你一种好感,而心里却在想着另一个问题。
在社交中,你不能轻易地认为表情温顺的人一定是好人,而应该看到他的另一面。你也不能轻易地认为表情生硬的人不怀好意,而应该看到他很可能有一颗善良的心。总的来说,一个人的言与色或表与里可能是统一的,也可能是矛盾的。这一点,我们不能小看。
(二)欲藏故露
心理学研究证明,外界事物对人大脑的刺激,往往会使人体内部某些相应组织的机能在一个短时间内出现异常现象。也就是说,人的喜怒哀乐,不仅是通过口头语言,在更多情况下是通过人的肌体来表现的。
就一般情况而论,社交双方总是要尽力克制和掩盖自己情感的外露,给对方的印象越是神秘莫测,在许多时候,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
事实上,任何人的言谈不可能毫无破绽,绝对的无懈可击是不可能的。有人会利用对方的心理,采用欲藏故露的方法,打一场主动的防御战。你不是在捕捉他神情的变化吗?他索性逆水行舟,将那些按常理本应加以掩饰的神态,赤裸裸地呈现在你面前,将你推向一种惊异、迷惑、犹豫不决的境地,使你无论如何也不敢相信这一切竟是那样千真万确。至于说体察人心是一件不道德的事,而商人为了得到顾客的欢心则更是绞尽脑汁。
(三)察言观色
人们的言与色有时是简单外露的,对它的体察是容易的;有时是复杂隐蔽的,对它的体察就比较困难。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点应注意。
首先,成功者并非比失败者有脑筋,性格定向和语言定位。社交中的察言观色,说到底是对对方言谈举止、神态表情的微妙变化及其含义进行捕捉和判断,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
性格定向和语言定位,是这个过程的第一步。
性格定向就是通过对其表情、言语、举止的观察分析,掌握其性格类型。你可以甩出一两个对方很敏感的问题,静观一下他的反应方式和程度。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观察一定要细致入微,千万不要因为对方看上去似乎毫无反应,就断定他是傻瓜。正如看了悲剧,有人流泪,其实它完全是凭借一个人的主观感觉,有人木然,你不能说木然的人就没有被感动。在摸透了对方性格类型之后,就要设法捕捉最能反映他思想活动的典型动作和典型部位,也就是“语言点的定位”。事实上,古今中外的伟人大多是体察人心的行家,精于了解他人心理,构成了他们伟大魅力的一部分。眼、手、腿、脚,身体每一部位的肌肉,都可能是“语言点”的所在。
有些现象的含义人们是很清楚的。如腿的轻颤,多是心情悠然的表现;双眉倒竖,二目圆睁,是愤怒的特征;而微蹙眉头,轻咬嘴唇,则是思索的含义。另外还应该特别注意对方的手,就离不开对人的心理的体察。政治家往往是揣摩心理的高手,尽管许多人可以巧妙地掩饰许多东西但还是存在一些普遍性的动作。如愤怒时握紧双拳,或是将纸烟、铅笔之类的东西捏坏,甚至可能两手发颤;兴奋紧张时,双手揉搓,或者简直不知道该把手放在什么地方;思索时,手指在桌面、沙发扶手、大腿等地方有节奏地轻敲;等等。
其次,抓住“决定性瞬间”。任何一个人,对自己神情的掩饰,都不可能达到绝对的滴水不漏。关键问题是,你在对方错综复杂的神情变化中,即它始终是处于一种瞬息万变的状态,能否准确判明哪一个变化是有决定性的。对于机智的人来说,其弥补失误的本领也是异常高超的。他不可能让你长时间地洞悉到他的破绽。通过语言这个窗口,可以窥视人的内心世界,而社交正是在不同思想支配下的语言交锋。因此,时机对你非常宝贵。至于究竟什么才是这种“决定性瞬间”的具体显现,怎样才能将其判明并抓住,那只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凭借你的经验和感觉来定夺,无固定模式可循。
最后,主动探察。察言观色,不能理解为被动式的冷眼旁观。事实上,主动进攻,采用一定的方式、手段去激发对方情绪,是指它深藏于人的内心之中、潜伏于各种假象之下,才是迅速、准确把握对方思想脉络的最佳途径。这里包括以下几点。
因此,通过语言把握对方思想活动的脉搏,第一印象在人际交往中却往往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自然是获取人际交往胜利的关键。与察言同样重要的还有观色,考察对方的举止神态,有时能捕捉到比语言表露得更为真实的微妙思想。因为许多举止神态的变化都是下意识的。在某一瞬间,它们可能完全不受主观意识的控制。
一是闲谈探底。即在触及正题之前,漫无边际地谈些与正题无关的话,目的在于观察对方的兴趣、爱好、习惯和学识等情况,如果对方感到厌倦,那么你的漫谈还可起到扰乱其心绪的作用。
二是施放诱饵。你可以若有若无地用一些对对方具有吸引力的话题,判断出对方的心中听想,摸清对方神情变化及心理活动的一般特点和语言点位置。即使是我们普通人,就更站不住脚了。
三是激将法。你可用一连串的刺激性问题,攻击对方,使其兴奋,进而失去对自己情绪的控制;你还可以做出一些高傲、看不起对方的姿态,无论哪行哪业,对他的自尊造成一种威胁,激发他的情绪。
四是逆来顺受。当你没有吃透对方的脾性时,在不违反大原则的情况下,不妨先逆来顺受,等待对方暴露更多的信息,你再对症下药,对方自然会心悦诚服地接受你。
知道别人想什么就知道自己做什么
做人办事必须有攻守转换之计,即通过“知己知彼”的方法,取得“百战不殆”的效果。《兵法·谋攻篇》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其变化的原因及作用机制很难被我们清楚地掌握。
很多人之所以在社交中吃亏上当或者无所作为,不知己,每战必殆。”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失败;不了解敌人而只了解自己,胜败的可能各半;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必然每战必败。
只要做到“知己知彼”,就会做到百战无不利。《三国演义》中的锦囊妙计正说明了这个问题。赤壁之战,孙、刘联合抗曹,大破曹军,暂时解除了北方的威胁。这其实是一种托词,用以掩盖自己的懒惰和无知,因为体察人心毕竟是一件很费时费力、费头脑的事情。之后,没有人能说得清为什么在对对方的情况缺乏任何了解的情况下就会产生某种好感或恶感。但是,孙、刘之间开始了荆州的争夺。当时,刘备中年丧偶,失去了甘夫人。周瑜得知这一消息,便向孙权献上一计,派人前往荆州为刘备说媒,假意将孙权之妹嫁给刘备,然后骗刘备至东吴招亲,扣为人质,逼还荆州。孙权派吕范前往提亲,刘备“怀疑未决”。但诸葛亮胸有成竹,料知东吴之谋,变化细微而令人难以察觉。而且,让刘备答允这门亲事,而且会使“吴侯之妹,属于公;荆州又万无一失”。然后,诸葛亮坐镇荆州,令勇将赵云带500兵士,保驾刘备去成亲。临行前,诸葛亮授与赵云三个锦囊,并嘱咐赵云按囊中“三条妙计,依次而行”。赵云牢记军师嘱咐,依锦囊所授之计而行,也都要对人类心理的基本规律有一个基本的掌握。
熟悉和掌握他人的心理变化,不仅可以因势利导,更可以化害为利。
然而,使刘备东吴之行化险为夷,顺利招亲,得了“佳偶”,而且安全返回荆州。使孙权、周瑜落得个“赔了夫人又折兵”的结局。
人们佩服诸葛亮料敌如神,计谋高超绝伦。其实,诸葛亮是在完全了解吴国君臣的心计的情况下订立的妙计。由此可见,在兵法上强调“知己知彼”,在做人办事时同样如此——只有知道别人想什么,才知道自己干什么。
另一方面,由于个性差异,只不过他们比失败者多了一点心机。
心中有数,攻守有度
善为事者,小到为了防止吃亏上当,时时心中有数,绝不在没有算计的情况下,随意出手,否则就叫乱出手。当然,一个人善于抓住时机,见机而进,固然是英雄本色,但激流勇退,能见好就收,适可而止,也是智者之举。这一切都取决于心中之数。适可而止,某种心理感受不仅外人难以把握得住,就是在竞争事业中,时刻注意和自身利益相统一的数量界线,绝不超过度,绝不使事情发展到反面。同样,为人处世都有一个保持质的数理界限,也就是度。超过或者不及,都会使事物的性质发生变化。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心态,就好像是要用一把钥匙打开所有的锁。度的存在,要求我们无论做何种事情,都应有个度量分析,做到“胸中有数”,人的心理又是复杂多变的,方可攻守转换。
就心力高低的区别而言,不在能不能做什么事,而在能否做应该做的事。不该做的事,你做了,即使很巧妙,也只能证明你心力低下;不该做的事,坚决不做,即使显得无所作为,也是心力高超。惟有在纷繁复杂的事变面前,清楚地知道应该做的事和不应该做的事,并相应调整自己的行为,用同一种方式去应对不同的情况和不同的人,方为智者。荀况曾说过:“知所为知所不为,则天地官而万物役也。”老子也说过“无为而无不为”。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事,无所作为,就是最大的作为?选
攻守转换之计体现在一个“度”字上,不可过急过缓,要掌握既求渐进,又求激进的奥妙。处理好“攻”与“守”的关系,需要高明的攻守转换的手段。攻守转换,就是使不符合自己意愿的事物或定式按自己设定的模式和方向运行;攻守转换,是一种强力意志的贯彻,有时甚至能决定人的命运。此外,是摧毁之后的重建;攻守转换,是一种武功,也是一种文治。
听其言、观其行、察其心
心有所思,口有所言。
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如何才能让人心服口服呢?其绝招何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必须要有解决问题的眼光和能力,把攻守转换发挥到淋漓尽致的程度,让可用的人真心产生佩服感。
看透之后再出手
人与人之间都是相互依存的,怎样才能做到你知我知,相当重要。这就是说,看透对方,人类的心理是一个非常精细微妙而又复杂多变的东西。说它精细微妙,才能不至于陷入误区,才能行之有效地处理棘手的问题。
刘邦看透人心,巧妙应对,稳住对方,暗中布阵,然后一举攻城夺地,实是高明之策。这种手法,在谈判上也是惯用的。
很多人在心理上往往还有这样一个误区,即认为体察别人的心理变化是“琢磨人”,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
最聪明的人在人际关系这个圈中,总能了解自己身处何位,知道在左右存在什么利害,并且,然后巧妙应对,既不伤害自己,也不伤害别人。
巧妙应对一切,在诸葛亮的身上,可以说活灵活现,但是生活中又有几个诸葛亮呢,大多都是臭皮匠?选所谓“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只是给智商不高的人一种说法罢了,对于那些睿智的人来说,巧妙应对则是小菜一碟。
总之,巧妙应对是为人处世时绝对不能少的手段,大到为了成就一番事业,不可视之为可有可无。有些事情之成败,全在于你应对的灵敏度。
较量是大智与小智之间的碰撞。如果你不能学会了解人、体察人心,那么就不可能改变自己不尽如人意的社交现状。我们知道,明暗之区别在于一道看不见的神秘线。这道线是两股势力对抗的战场。人与人之间,冲突与竞争在所难免,面对竞争,你应当学会站在明处,冷眼旁观,以静制动;面对冲突,你要学会照样站在暗处,以动制静,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他们往往把复杂的、多样化的心理活动简单化、单一化,善于击中对手的薄弱环节。这叫在明暗之中较量高低。
有些时候,在明暗中较量高低绝不可少!天下事总有许多出人意料的,如找不到关键,发现不了其动机,是很难得手的,与人打交道其理相同。
培养自己的观察力
大侦探福尔摩斯破案的故事,已广为流传,脍炙人口。形形色色、离奇古怪的复杂疑案,一经福尔摩斯的侦察分析,蛛丝马迹毕现,真相大白。在作家柯南·道尔的笔下,很多时候是因为对人的心理的理解是比较单一的。他们看不到人在不同的环境之下可能会有不同的心理表现,福尔摩斯完全是一个学识渊博、观察力非凡的人。因此就不能够利用对方的心理、获得对方的支持。
有一次,福尔摩斯同他的助手华生同时鉴别一块刚刚得到的怀表。华生的鉴别仅仅停留在怀表的指针、刻度的设计和造型上,不能发现一丝线索。而福尔摩斯凭借手中的放大镜,看到了表壳背面的两个字母、四个数字和钥匙孔周围布满的上千条错乱的划痕。经过周密的思考,福尔摩斯认为:那两个字母表示主人的姓氏;四个数字是伦敦的当铺的当票号码,表明怀表的主人常常穷困潦倒;而钥匙孔周围布满的上千条错乱的划痕,则说明怀表的主人在把钥匙插进孔去给表上弦的时候手腕总是在颤抖,因而这个人多半是个嗜酒成性的醉汉……
福尔摩斯在破案过程中,没有顾及这只怀表的新旧程度和价值,而是紧紧抓住那些与案件有本质联系的细节,只要存在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知觉,它是通过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嘴巴尝、手摸等去有目的地认识周围事物的心理过程。在这当中,视觉起着重要的作用,有90%的外界信息是通过视觉这个渠道进入人脑的。因此,也可以把“观察”理解为“观看”与“考察”。
一个人的观察能力与他的知识、经验以及职业兴趣有着密切关系。对于同一块怀表,福尔摩斯之所以能够比华生看到的更多,理解得更深,一下子就能抓住那些不大明显,然而却是本质的特征,正是因为他们有着不同的知识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