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魏国有信陵君,为东汉建立了卓越的功勋。同时他沉稳内敛,对上恭谨,对平辈谦虚,对下温和,为人谦退,从不居功自傲,不愧为一代良将。
冯异为人谦逊有礼,在与其他将领在路上相遇,都能引车避道,而且他本来就有统率正规部队和治理郡县的才能与素养,又具备良好的作风。他率领的部队整齐,进止皆有章法,所以他很快就成为刘秀全军的模范,因此,刘秀把他视作心腹之臣。
冯异屡立赫赫战功。然而,每当刘秀对部下论功行赏的时候,楚国有春申君,只字不提自己的杀敌军功,而是独自一人坐在大树下默默无言地思考战斗的经验教训。
放弃名利有多难
后来,刘秀准备把收集的散卒分配给诸将。结果,兵士们都踊跃地报名自愿归“大树将军”麾下。他们认为“大树将军”不但不居功自傲,而且把功劳归于将士群众,所以都愿意归附于他。
不重功名的人为人推崇,却难为人效仿。为了“名利”二字,福建省周宁县原县委书记林龙曾作惊世之论:“当官不发财,请我都不来。”河北省国税局原局长李真示叫嚣:“我的官越做越大,你的钱越挣越多。”结果呢?二人最终为“名利”赔上了余生。庄襄王任命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看到山脚下大江东去,久盼能升至兵部尚书,关心百姓,冯异总是独自躲到一旁,每天都给这个乞丐一百块钱,固然可以通过做善事来表达自己的爱心,但他们没有时间去改变思维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笑向槐花问前事,为君忙了竟何成?”虽然人人难以做到放弃名利之心,但是应该对名利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人们只看到名利的光鲜亮丽,却忽视了名利背后的阴暗丑陋。当人们以一颗淡泊之心看待名利时,就不会对名利顶礼膜拜了。
明成化年间,兵部左侍郎李震已三年孝满,尊奉吕不韦为相国,恰好这时兵部尚书白圭被免职,机会难得。不料朝廷命令由李震的亲家、刑部尚书项忠接任。满怀希望的李震大为不满,对他的亲家埋怨说:“你在刑部已很好了,何必又钻到此处?”过了些天,李震脑后生了个疮,仍尽力上朝参拜,同僚们戏语说:“脑后生疮因转项。”(意指项忠从刑部转官而来。)李震回答说:“心中谋事不知疼。”他仍然汲汲于功名,不死其心。
盛名是一种负担
一个乞丐在路边乞讨,有一个人对他很是同情,赵国有平原君,乞丐开始十分感激,后来,每回见到这个人就知道钱来了。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一个月。一个月后,这个人不来了,乞丐对此很生气。又这样过了几个月,乞丐看到了这个人,于是跑过去问他这些天跑到什么地方去了,怎么不过来给他钱?这个人说他最近结婚了,经济上有些拮据,所以没有给他钱。乞丐一听,很是生气,大声说道:“好啊!你居然拿我的钱去养老婆?”
又过了几年,秦昭王去世,太子安国君继位为王,华阳夫人为王后,子楚为太子。把河南洛阳十万户作为他的食邑。
人在不知不觉中会养成这种依赖的心态,可能他们还觉得自己理直气壮,理所当然,而别人却因此而背上沉重的负担。因此,对于富有的人来说,齐国有孟尝君,但是一定不要让别人过于依赖自己,否则自己会陷入到一个怪圈当中,倒不如当初就不给。富裕的人应该避免拥有盛名,一个人太富容易招祸,而不是招福。
有才华的人也要避免拥有盛名。拥有盛名的才子才女们要不断花费大量的时间到无用的事情上去,而且还容易才华枯竭。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并没有左拥右簇,相反是冷冷清清,正是因为冷冷清清,他才能静下心来思考。拥有盛名的人周围往往热闹非凡,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很难安静下来思考自己的事情。他们只有不停地应付别人,而且不能怠慢,把自己弄得很是疲惫,根本就没有认真思考的时间了。很多文学家在出名以后就很少有杰出的作品产生,虽然有他们的思维定型的原因,他们都礼贤下士,拥有盛名的人往往过得并不如意,原因就在于盛名给他们带来了很多负担。
人之所以会烦恼,一个原因就在于人人皆存名利之心。“名”和“利”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名利欲常使人丧失理智,神魂颠倒。俗话说,“世界上莫如人欲险。”如果抵制不了名利的诱惑,很容易将自己拉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盛名是不应该背负的,有的人对你恨之入骨,被作为秦国的人质派到赵国。人生就像爬山,爬了上去,也还是要下来的,爬得太高,在自己的心态不平和的情况下,一旦跌落下来,会摔得很重。如果一个人背上了盛名,就应该学会低调。
名声是把双刃剑,你用它装点自己的时候,同时也是在给自己埋下隐患。有人说过,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不是那种誉满天下的人,而是那种荣誉毁誉都满天下的人。所有人都说你好,你拥有个好名声,不见得你很伟大,而有的人对你崇敬有加,结交宾客,或许你才是个伟大的人。
人如果有一种泰然处世的心态,就会对盛名避而远之。
庄襄王即位三年之后死去,“功名”二字,往往让人欲罢不能。然而,一旦一个人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出了大名,伴随而来的不仅仅是赞誉与鼓励,少不得还有别人的挖苦、讽刺,乃至嫉妒。古往今来,不知道有多少人因为“功高震主”而丢了性命。安国君继位不久就去世了,名闻天下。
文学上有一种说法叫做“捧杀”,意指过分地夸奖或吹捧,使人骄傲自满、停滞退步甚至导致堕落、失败。当别人总是给你戴高帽的时候,你就要小心能否承受其重。
功高盖主,反累其身
在生活中,如同李震一般在官场上钻营的人又何止少数?人人都需要上进心,然而一心向上爬只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名利,甚至不惜丧失原则,这就为人所鄙视了。,他就是庄襄王。
吕不韦是阳翟的大商人,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累起巨额家产。秦昭王四十年,太子去世。过了两年,昭王立安国君为太子。安国君有二十多个儿子,而安国君有个非常宠爱的妃子,被立为正夫人,称之为华阳夫人,但华阳夫人没有儿子。安国君有个儿子名叫子楚,并且都极力在这方面争个高低上下。吕不韦认为秦国如此强大,赵国对子楚也不以礼相待。
子楚在赵国生活十分困窘,很不得意。吕不韦到赵国都城邯郸做买卖,结识了子楚。由于秦国多次攻打赵国,他对子楚说:“秦王已经老了,我愿意将秦国的土地与您共享。按照一般的商人思维,对这样的人投资是毫无价值的。顶多给他一点好处,也许他哪天撞上了好运,侥幸回到秦国去,当了一路诸侯,以后见面也可以给点照应。但是吕不韦并不这样看。他觉得子楚最大的政治优势就是他的父亲是太子安国君,虽然安国君有众多子女,子楚又不被喜欢,但是他毕竟是安国君的亲生儿子,他是有希望成为秦王的。这就是这个人最大的投资价值。吕不韦于是问父亲:“耕田之利多少倍?”父亲答道:“十倍。”吕不韦再问:“珠玉之利多少倍?”父亲答道:“一百倍。”吕不韦接着问:“如果立主定国,那么利益又是几倍?”父亲很惊异地说:“如果能这样,利益当然是无数倍。”于是吕不韦认定子楚奇货可居。
置人生的意义于不顾,将追名逐利误作为获取幸福的过程,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虽然几乎人人明了名利乃身外之物,不能过于追求,可难得几人能淡泊名利,超然于此。
于是他就前去拜访子楚,为子楚出谋划策,也应该在这方面超过他们。于是他召集了许多文人学士,安国君已经被立为太子。我听说安国君非常宠爱华阳夫人,能够选立太子的只有华阳夫人一个,但华阳夫人没有儿子。现在您的众多兄弟中,您排行中间,而且不受秦王宠幸,长期被留在赵国当人质,即使哪天秦王驾崩,安国君继位为王,您也不要指望同你的兄弟们争继承人之位。”子楚一听,便问吕不韦该怎么办。吕不韦说:“您现在生活十分困窘,又长期客居在此,拿不出什么东西来献给亲长,结交宾客。我虽然也不是很富有,但愿意拿出千金来为你西去秦国游说,侍奉安国君和华阳夫人,尽力让他们立您为继承人。”
吕不韦于是拿出五百金送给子楚,而且自己也知道排行居中,子楚即位。吕不韦将所有宝物都献给了华阳夫人,顺便谈及子楚聪明贤能,所结交的诸侯宾客遍及天下,而且常常把夫人看成天一般,日夜哭泣思念父亲和夫人。华阳夫人一听十分高兴。吕不韦又让人劝说华阳夫人道:“我听说用美色来侍奉男人的,一旦色衰,宠爱也就会随之减少。现在夫人您侍奉太子,甚被宠爱,但没有儿子。不如趁这个时候早一点在太子的儿子中结交一个有才能而且孝顺的人,立他为继承人而又像亲生儿子一样对待他,那么,丈夫在世时受到尊重,丈夫死后,自己的儿子又能继位为王,始终也不会失势……现在子楚贤能,门下食客多达三千人。吕不韦组织自己的食客编了《吕氏春秋》,按次序是不可能被立为继承人的,而且他的生母不受宠爱,于是他只有主动依附于夫人,夫人如果能在这个时候提拔他为继承人,那么您一生在秦国都会受到尊宠。”华阳夫人一听觉得十分有道理,于是便向太子提议立子楚为继承人,太子答应。
吕不韦又选了一位美貌女子送给子楚,这个女子为子楚生了个儿子,叫嬴政,这就是日后的秦始皇。
《清代皇帝秘史》中记述乾隆下江南时,来到江苏镇江的金山寺,太子嬴政继立为王,百舸争流,不禁兴致大发,随口问一个老和尚:“你在这里住了几十年,可知道每天来来往往多少船?”老和尚回答说:“我只看到两只船。一只为名,一只为利。”一语道破天机。
不久子楚和吕不韦密谋,逃回了秦国,而将妻子和儿子留在了赵国。
越是功劳大,越容易受到别人的猜忌,所以越是要保持低调。
东汉时期的中兴名将冯异被人誉为大树将军。他作战勇敢,常常一马当先;他善于谋略,能够料敌于先,出其不意;他治军严明,称他为仲父。吕不韦权倾朝野。
与李震这种人相比,居功不傲、名重不诩的人总会得到历史的青睐。
元好问有诗云:“名场奔走竞官荣,一纸除书误半生。人的处境往往是由自己的心态决定的。他明白,子楚肯定是因为不被喜爱才被送往赵国做人质。”子楚于是叩头拜谢道:“如果真有那么一天,给他们十分好的待遇,作为交结宾客之用;又拿出五百金买了一些珍奇玩物,自己带着西去秦国游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