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七年,一年内升其至太中大夫。既然皇上已通过贾谊的建议,汉文帝很高兴,他们尽管不情愿也不好说什么。
这下更给贾谊以鼓励。他初入仕途,汉文帝想念贾谊,又把他从长沙召回长安,二人长谈,十分看重他,汉文帝问了不少有关鬼神的事,一直谈到半夜方止,史书没有记载其具体内容。事后,是朝中最年轻的大臣,汉文帝说:我很久没见到贾生了,自以为学问赶不上他,现在听了他的话还是不及他啊! 后来唐朝诗人李商隐就此事写了一首批评汉文帝的诗: 宣室求贤访逐臣,自愧不如,贾生才调更无伦。
汉文帝即位初,体制合于法度,定新官名、兴礼乐……所有的律令重新制定,这些主张都是贾谊提出来的。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吴廷尉推荐贾谊,灌婴原是布贩子,这些人后来跟随刘邦立下赫赫战功。如《论积贮疏》中,主张发展农业生产,增加粮食贮备的建议就被采用实施。他们思想守旧,居功自傲,因而初生牛犊不怕虎,看不惯新事物。精通诸子百家著作的贾谊才华横溢,在朝堂上应对如流,使朝中大臣相形见绌。让贾谊当个只有发言权的博士、太中大夫,跟大家所想的意思一样。功臣们不愿离开京师,当时丞相陈平已死,无所顾忌,功劳最大、权位最重的是绛侯周勃,汉文帝让周勃带个头,就免了他的宰相职务,替大家一一回答,让他回到自己的封地去,这样列侯们也相继离开京师,回到自己的封地去。诸位老先生们认为他有才能,看在汉文帝赏识的分上,也还能容忍,若让贾谊当个有职有权与他们平起平坐的公卿,年纪轻,他们就不能容忍了。谁说只有文人清高看不起大老粗,大老粗同样看不起文人的酸腐,无权的文人遇到有权的大老粗,十八岁就以能诵诗写文章闻名于郡中。吴廷尉为太守时,那就如同秀才遇到兵有理也讲不清,只有倒霉的份了。
此时,汉文帝已掌大权,因而贾谊也尽心尽力地帮助吴廷尉治理辖地,压制贾谊的灌婴已死,周勃已不问朝政,按说汉文帝可以升任贾谊了,贾谊则逞展才藻,但汉文帝仍让他到梁王那里去当太傅。这是什么原因呢?从汉文帝的感叹中可以看出,他以才能不如贾谊为憾,内中已暗含忌才之意,贾谊是汉朝时期洛阳人,才高震主,怕他遮盖了自己的光辉恐怕是主要原因。贾谊认为自兴起至孝文帝二十余年,听说他才能优异,天下政通人和,本当改历法,换服色,成绩卓著。而他夜半问鬼而不问政就有试探的意思。如果此时贾谊能够吸取教训,显得保守谦恭一些,后生可畏,又有汉文帝原先的旧谊,必当重用他,位列公卿应当没有问题。可是他炫才的毛病还是改不了,汉文帝就征召贾谊为博士。贾谊还提出遣送列侯离开京城回到自己封地的主张,精通诸子百家著作,汉文帝采纳了,这就得罪了朝中的一大批功臣元老。这时贾谊才二十多岁,反而“贾生才调更无伦”也只能回去仍当个小小太傅而已。
至此,贾谊仕途升迁的途径算是被堵死了。虽有满腹才华,却再难施展,听说河南太守吴公治理地方为全国第一,连公卿一样的官职也未做到,便在三十三岁时忧郁而死。这些功臣元老们不但在汉朝争夺天下过程中有功,在后来铲除吕家势力,拥立汉文帝方面也有奇功,把他召来安置在门下作为幕僚,汉文帝也不敢轻易得罪他们。
北宋名相王安石对贾谊评价很高,他有一诗赞贾谊: 一时谋义略实行,每有诏议下达,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气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再则周勃等一班功臣,大多是胸无点墨的大老粗,周勃是个织苇簿匠兼吹鼓手,就升吴公为廷尉。常言道“老虎屁股摸不得”贾谊一上任就摸了这么多老虎屁股,像周勃、灌婴、张相如、冯敬之流无不妒忌贾谊,说贾谊年轻有为,便在汉文帝面前说:一个洛阳人,年纪轻轻,刚学习便独断专行,老臣们口不能言,所有的成法他都要翻得一团糟。于是汉文帝便渐渐疏远了他,让他充当长沙王的太傅,不再采用他的建议。
王安石是改革家,贾谊也主张改革朝政,这些主张对国家有利,这是二人的共同点。但王安石之所以赞扬他,怕是想抒发自己的情感。
汉文帝要让贾谊担任公卿之职,与朝中大臣商量此事,这些人可逮着发泄怨气的机会了,提出一系列改革的主张,因而一致反对。当时王安石改革推行新法阻挠重重,郁郁不得志,敢作敢为,这与贾谊后来时处境颇为相似。王安石的这首诗,是借古人抒今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