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32400000006

第6章 会说话体现的是一种素质(4)

·给人情面,不要咄咄逼人

任何人都是讲究面子的,很多时候面子和自尊是等义的。人性很奇妙,可以吃闷亏,也可以吃明亏,但就是不能吃“没面子”的亏,要在人性丛林里求生存,必须了解到这一点。那些老于世故的聪明人,从不轻易在公开场合说一句批评别人的话,宁可高帽子一顶顶地送,设法保住别人的面子。别人也会如法炮制,给足你的面子,彼此心照不宣,尽兴而散。

老实人常犯的毛病是,自以为有见解,自以为有口才,逮到机会就大发宏论,把别人批评得脸一阵红一阵白,自己则大呼痛快。其实这种举动正是为自己的祸端铺路,总有一天会吃到苦头。事实上,给人面子并不难,也无关乎道德,给人面子基本上就是一种互助。尤其是一些无关紧要的事,你更要学会给人面子。

这么做有什么好处呢?那就是别人保存了面子,你赢得了别人的尊重。

聪明人说话,会把别人的自尊、面子放在第一位,然后才设法将事情导向好的方面。

康熙即位后颁诏天下,令地方官员举荐有才学遗老遗少到朝廷当官。但是,知识分子素来讲气节,没有几个人愿意应召。

这时候,陕西总督推荐了关中著名学者李喁,李喁以有病为由,坚决不肯入京做官。康熙并不介意,对他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和恭敬,派官员们不断看望他,吩咐等他病好后再请入京。

官员们天天来探视,可是李喁卧在床上,十分顽固。这些官员让人把李喁从家里一直抬到西安,督抚亲自到床前劝他进京,李喁竟以绝食相威胁,还趁人不注意要用佩刀自杀。官员们没办法,只好把这些事情上报康熙。康熙再次吩咐官员们不要逼迫他。

有一次,康熙西巡到西安,想亲自前去拜访他,李喁仍称有病无法接驾,康熙并没有大发雷霆,反而和颜悦色地表示没有关系。

其实,李喁内心早已臣服于康熙了,只是被虚名所累,而且以前的姿态摆得太高,一时没办法下来。于是,李喁让儿子带上自己写的几本书去见康熙,实际是向康熙表明态度:他是大明臣民,不能跪拜康熙;而他儿子是大清臣民,可以跪拜康熙。这样既保住了自己的脸面,又回应了康熙给他的面子。

康熙召见李喁的儿子,得知李喁确实有病,也就没有勉强,于是对李喁的儿子说:“你的父亲读书守志可谓完节,朕有亲题‘志操高洁’匾额并手书诗贴以表彰你父亲的志节。”同时还告诉地方官对李喁关照有加。

康熙此举,可谓深得读书人的心。那些表明誓不降清的人,早就没那么顽固了,而那些本已臣服的人,更是乐意为朝廷效力。康熙给足了别人面子,实际上也为自己捞足了面子。

在生活中,当我们头脑冷静时,一般还能注意到维护别人的面子。若是别人犯了错,或做了对自己不利的事,情绪一上来,就只顾自己发泄,而考虑不到别人的脸面了。这正是聪明人应尽力戒免的事。无论遇到任何事,都要保持从容气度,不会伤及他人面子。

宋朝宰相韩琦在军中带兵时,有一天晚上批阅公文到夜深。那位为他举烛的卫兵实在太困了,不小心将韩琦的头发烧掉一绺。韩琦只是摸了摸头发,一言未发,继续批阅公文。过了一会,他抬头一看,卫兵换了人,马上意识到刚才那个卫兵已被卫队长叫出去责罚了,忙走出去,对卫队长说:“他已经知道怎样拿蜡烛了,不要惩罚他。”并好言安慰那位犯错的卫兵。

还有一次,韩琦宴请下级官吏,并拿出一个玉杯请大家欣赏。这对玉杯价值连城,韩琦十分珍视,平日是轻易不肯拿出来的。不料,一位下官喝醉了,不小心将玉杯碰落在地。他吓得酒都醒了,跪在地上瑟瑟发抖,连称“死罪”。谁知韩琦只是淡淡地说:“大凡宝物,该有它时它就来了,不该有它时它就走了。天数如此,这不是你的错。”经此一事,朝中上下无不传颂韩琦气度过人。

在生活中,我们稍加留意,即可发现,越是地位崇高的人,越是谦虚待人,处处照顾别人的面子;越是地位低下的人,越是趾高气扬,不把别人的面子放在心上,甚至不惜践踏别人的尊严。并非地位高了自然会照顾别人的面子,恰恰相反,因为他们善于照顾别人的面子,才可能成就今天的地位。

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一定要学会照顾别人的情面,千万不要咄咄逼人。当你咄咄逼人的时候,只不过是在炫耀自己的口才有多好,这种炫耀本身就是让人厌恶的。咄咄逼人很多时候都会让人产生刻薄的印象,试问,又有几个人愿意跟刻薄的人交往?在与人交谈的过程中,要学会不说偏激的话,不要多说批评的话,即使批评也要针对具体的事情,而不要针对过于泛泛的群体,因为这个泛泛的群体很容易就包括了你的谈话对象。其实在谈话的时候,不要过多地表现出自己的喜恶也是必须坚持的原则,因为你所厌恶的东西可能正是别人喜爱的东西,而你所喜爱的东西或许正是别人惟恐避之不及的东西,因此要想不在言语上有所缺憾,不但要学会少言,而且要学会话语的柔和。

·巧装糊涂,给人台阶

人最好不要树敌。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要学会运用巧妙的言语,甚至是看起来很糊涂的言语,给别人台阶下。

古时有一位国王,在领兵跟敌国作战时,遇到顽强抵抗。战争异常残酷,持续了几个月之久。

一次,敌方将领想出一个“擒贼擒王”的计策——派一位武士行刺国王。这位武士骁勇机警、行动敏捷,他躲开岗哨,想从马棚偷偷溜进国王的卧室。不料,国王的马见有异客入侵,便嘶叫起来。这个情况是武士事先没想到的,他拿不准应该杀马灭口、继续冒进,还是脚底抹油、赶紧开溜?

国王听见马鸣声有异,估计出了情况,手持宝剑出来察看,发现了刺客。他一声招呼,卫兵们便蜂拥而来,向刺客扑去。武士知道此番性命难保,想举刀自刎,却已经来不及了,被卫兵们捆得结结实实,扔在地上。

这时,卫士长跑过来,一面向国王自责疏于防范之过,并请示如何处置这名刺客。

国王走到武士身边,厉声问:“你是来偷马的吗?”

武士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含含糊糊答应一声,心里却想:我是来取你性命的,怎么说我偷马呢?

国王回头对侍卫长说:“这家伙一定是来偷马的。现在是战争时期,老百姓都很穷,想偷马卖钱,情有可原。把他放了吧!”

侍卫长急忙说:“不能放!他明明是来行刺的,不是来偷马的,应该将他就地正法。”

国王说:“他明明是个偷马贼,为什么说他是刺客呢?我看他也是一条好汉,一定是迫不得已才干这种小偷小摸的事。把他放了吧!”

侍卫长无奈,只好把刺客给放了。

这件事传出去后,人们都称颂国王心胸宽广、爱惜人才。各地的勇士如潮水般涌来投奔他,他的军队实力大增,很快就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后来,国王统一了北方各部,建立了一个强大的王国。这位国王就是清太祖努尔哈赤。

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量。圣经说:“原谅你的仇敌。”这并非道德说教,而是经验之谈。因为原谅仇敌可能带来很大好处。但是,原谅仇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方面,很难克制自己的仇视心理;一方面,在操作上很难做得恰到好处——带着鄙视、不屑心理予以原谅,反而成为新的仇恨的苗头。只有带着尊重的心理予以原谅,才可能完全收缴对方心中的锐器。

总而言之,“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人在世界上,有一个敌人不算少,有一百个朋友不算多。所以,要尽量让别人对自己有所依赖,或者让自己对别人有所帮助。这样你就有很多朋友而少有敌人。既使与人竞争,也要带着公平竞争心理做事,而不要带着仇视心理,非消灭对手不可。

在现实生活中,需要人们在言语上假装糊涂。假装糊涂是一种大度的表现,这种表现往往能感化别人。

从前,有两个国家打了一场大仗。打完后,胜利的那个国家的军队开始打扫战场。有一个士兵发现敌国的一个士兵躺在地上,嘴里一个劲地说要喝水。这个士兵发了善心,于是找了一壶水过来,递给了这个敌国士兵。

突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这个敌国士兵拿起身边的一根长矛朝着这个递水给他的士兵刺了过去。士兵手臂被刺中了,血流了出来,这个士兵很是生气,十分愤怒地对着敌国士兵喊道:“你这个家伙,本来是想给你一壶水的,现在你居然刺伤我,我只能给你半壶了。”说完,自己就喝了一半,把另一半递给了敌国士兵。敌国士兵顿时感动得眼泪就流了出来。

当拿起长予的时候,敌国士兵本身就抱着必死的决心的,但是没有想到对方居然如此大度,不但不计较,反而还假装糊涂地生气了。这种大度让敌国士兵没有想到,因此十分感动。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难免会树一些敌人。在这个时候,我们如果想化敌为友,最好的办法就是假装糊涂。如果你化敌为友,别人一定会认为你有更大的企图。其实假装糊涂对于我们自己来说并不会损失什么,相反在这装糊涂的过程中,还显示了我们的胸怀,也感动了我们的敌人。

古时候的智者,很多事情都看见了,但是他们假装不知道。很多事情都知道了,但是他们假装不相信。这种假装不是虚伪,而是为了不让别人过于难堪。一个人不但要懂得大度,而且要懂得如何大度,如果一个人只是嚷嚷着要以德报怨,化敌为友,而没有行动,尤其是那种给人情面的行动,那么化敌为友绝对不可能成功。因为人到最后,很多时候都是在争一口气,而并不是争事情的是非结局。所以应该学会给别人情面,给别人台阶。

说话的大智慧:

每个人身上都有几片“逆鳞”存在,唯有小心观察,不触及对方的“逆鳞”,才能保持圆融的人际关系。

5、聪明人以情理服人,老实人以气势服人

在社会中,我们与人交谈,很多时候都是在自我营销,将自己的才华和能力销售出去。我们不要总是想着凭借自己的口才和辩驳将自己的道理说明白,有些时候要适当地从情上面出发,说些能够打动别人、感染别人的话。一个人如果把道理说得太多,就有点木讷。把事实摆得太多,就容易招来别人的反驳。为此以情动人是一种润滑剂,如果你能让人在情感上和你产生共鸣,那么你和别人心理上的距离就拉近了很多。

人是有感情的,在交谈的过程中,你要学会针对别人感情的弱点,与别人产生共鸣,只有这样你的交谈才能产生最大的效果。

聪明人的故事:

1914年,章太炎被袁世凯幽禁在北京龙泉寺。章非常气愤,宣布绝食。

章太炎绝食,震动四方。第二天,他的几个著名入门弟子马寅初、吴承仕等去看望他。从早到晚,弟子们劝他复食,章太炎躺在床上,两眼翻白,一味摇头。

这时,深知先生个性特点的吴承仕灵机一动,想起了三国故事,便说:“先生比祢衡如何?”

章太炎瞪了一眼说:“祢衡怎么能比我?”

吴承仕连忙道:“刘表当年要杀祢衡,自己不愿戴杀士之名,就指使黄祖下手。现在,袁世凯比刘表高明多了,他不用劳驾黄祖这样的角色,叫先生自己杀自己!”

“什么话?”章太炎一听,一骨碌翻身跳下床来。

弟子们一看情形,赶忙趁机拿出了荷包蛋等先生爱吃的食物,让他吃下去。

老实人的故事:

甲和乙总爱在一起争论,为了一点小事情常常争得面红耳赤,加上这两个人都喜欢摆一点小聪明死钻午角尖,总是谁也说服不了谁。

一天,甲问乙:“用铜铸成钟,用木头做成棒捶敲打铜钟,钟就会发出洪亮的声音。你说这声响是由木头引起的呢,还是由铜引起的呢?”

乙想了想说:“这还用问吗?当然是由铜引起的。”

甲说:“何以见得是铜引起的呢?”

乙说:“如果用木棰敲打墙壁,就不会有这铿锵的声响。敲打铜钟就发出这洪亮的声响,可见这声响是由铜发出的。”

甲不同意乙的看法,他说:“我看不是铜引起的声响。”

乙问道:“那你又凭什么说不是铜引起的呢?”

甲说:“你看,如果用这木棰敲堆积着的铜钱,就听不到什么声响。这铜钱不也是铜吗?它怎么就不发出声响呢?”

乙反驳说:“那些铜钱堆积在一起,是实心的,当然没有声响。钟是空的,这声音是从空心的器具中发出的。”

甲又不同意乙的说法,甲说:“如果用泥或木头做成钟,就不会发出声音来。你还能说声音是从空心的器具中发出来的吗?”

……

甲和乙就这样没完没了地争个不休,到底声音是从哪里发出来的,他们终究也没理出个头绪来。

·用情理服人,不要以话压人

争论服不了人,但是情理可以服人。在日常生活中,聪明人用情理服人,而不是用话压人。用情理服人往往需要一些时间,因此必须学会生活中很多事情的冷处理。

在我们的生活中,常有太多的矛盾。如夫妻不和、邻里不睦、同事不谐等,这时候,可以用“冷处理”的方法,把正在闪射的“火星”冷却。“冷处理”是避免人际冲突的良方。当对方情绪激动,或存心挑衅时,你与他针锋相对,只会使矛盾激化,造成难以收拾的局面。不如冷静以对,使对方的情绪降温,就能避免一场纠纷。

广东某市人民法院调研科周强调研员在1999年依法执行一宗借款纠纷案时,遭到被执行人黄某的威胁:“你知道死字怎样写不?”周强严正回击:“我们干的这一行,就不怕死。你如果敢乱来,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掷地有声的话语震慑了黄某。见黄某嚣张气焰已被压下,周强又晓之以理,喻之以法,终于使黄某自愿以房产抵偿贷款。

“冷处理”不是不处理。毋庸置疑,对各种不良倾向和错误行为,既不能姑息迁就、包庇护短,也不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是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条件下,根据每个人在性格特点、承受能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和问题发生的严重程度,灵活进行处理。

古时候有一位刺史,跟本州参军关系不好。参军总想找机会给刺史一个难看。

有一天,刺史的家僮骑着马,匆匆从参军身边经过,没有下马请安。这在当时是失礼的行为。参军假装大怒,追上去,将家僮拉下马,用皮鞭一顿猛抽,打得皮开肉绽。然后,他提着马鞭来见刺史,叙述经过后,说:“我打了您的家僮,请让我解职回家吧!”

这等于是给刺史将了一军:如果刺史不同意他解职,就输了一招;同意他解职,又有公报私仇之嫌,反而被他抓住把柄。但这位刺史并非等闲之辈,他淡淡地说:“奴才见了官人不下马,打也可以,不打也可以;官人打了奴才,走也可以,不走也可以。”

参军不知所措。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他默思半晌,说不出一句话,只得躬身告退。自此,他再也不敢找刺史的麻烦了。

“走也可以,不走也可以”,刺史对参军交来的棘手问题不明确表态,将决定权交给对方,等于反将一军。这也是热问题冷处理的一种高明方法。

对一个良知未泯的人来说,做错事往往是一时糊涂。如果对他的错误抓住不放,求全责备,他可能就会自暴自弃。相反,给他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他也可能痛改前非,下定做好人的决心。

三国时有个北海读书人叫王烈,他处事公道,善于化解邻里乡亲们的矛盾,在当地有很高的威望。人们遇到什么事情都愿意告诉他,每次王烈都能以理服人,使矛盾双方心服口服。

同类推荐
  • 女人气场修炼就3招

    女人气场修炼就3招

    本书本着简单实用的原则,结合当今女性的实际情况,用通俗流畅的语言,从外表形象、说话方式 、做事技巧三个大的方面,详细揭示了造就幸福人生的秘密。编者在每一小节前都精心总结出3条知识要 点,冠以“女人3招赢天下”,以便引导读者快速领 会掌握关键内容。《女人气场修炼就3招(人靓嘴甜会来事儿)》提 出了一个又一个成功捷径,为你指点迷津,使你充分发挥自己潜在的价值,助你踏上幸福生活之路。只要 你用心去读这本书,认真领悟并亲身实践,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不断总结,就一定可以“人靓、嘴甜、 会来事儿”,从而魅力四射,左右逢源,大受欢迎。
  • 舍得做人,宽心做事

    舍得做人,宽心做事

    ,我们在平时生活中要做到懂得取舍,首先是要做到宽心,宽心做人,大舍大得,当然也就无法坦然的面对人生的得和失。在宽心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舍”,在适当的“舍”的基础上才会有所“得”。宽心做人,舍得做事是一种境界,以一颗宽容之心来面对人事的纷纷扰扰,不计付出,舍己为人,更能体现出一个人胸怀的宽广;舍得是一种智慧,小舍小得,舍得做事既是一种处世的哲学,体现出明朗大气的做事风格;舍得是一种心态,无争无求,低调淡泊,体现出坦荡洒脱的人生追求。但舍得做事的前提是宽心做人,如果不能宽心做人,心胸就无法放开,也是一种做人做事的艺术
  • 自然规律

    自然规律

    歌德说:“名言集和格言集是社会上最大的财宝——只要懂得在适当的场合把前者带进会话里,在适当的时间唤起对后者的记忆。”我们人类社会那些出类拔萃的名家巨人,在推动人类社会向前不断发展的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他们通过自身的体验和观察研究,还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感悟,他们将其付诸语言表达出来,被称之为名言或格言,其中蕴含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成为世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 素质的打造(优秀人才成长方案)

    素质的打造(优秀人才成长方案)

    有些人将旅行视为生活,有些人的生活就是旅行。生活在京都的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是旅行,每天都在发现。曾几何时,我们都被庸庸碌碌的生活磨损了敏锐的感性,忘记了这世界的许多美好。偶尔沉淀下来,想写下一点什么,才发现很多值得留恋的东西。将每天见到的事物记下,或摄影、或涂鸦,一把茶壶、一扇窗,点滴记下,都是生活。生活的味道就此氤氲地发散。
  • 礼仪常识(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

    礼仪常识(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讲述礼仪常识:社交、日常生活、办公事务、服务业、商务等。
热门推荐
  • 尸心不改

    尸心不改

    控尸门的欢乐二缺弟子江篱炼了一具美得人神共愤引得天雷阵阵的男尸,以为好日子开始了,结果没想到门派惨遭灭门。--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国旗阿妈啦

    国旗阿妈啦

    仁曲珍是一位深深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藏族老人,在四十五年的时间里,这位老共产党员每天执著地将五星红旗在自己的院中挂起来,成为边陲山村一道美丽的风景。胡锦涛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知道老人的事迹后,都给予了关注与关怀。《国旗阿妈啦》的作者杨年华深入老人所在的樟木镇帮村采访、拍摄,对老人的人生故事进行了解,对她几十年如一日的升旗行为进行探寻,最终写成本书。《国旗阿妈啦》以老人一生的坎坷经历,尤其作为旧农奴,在西藏和平解放前后生活、尊严上的翻天覆地变化为核心,以老人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为描写对象,进而将镜头拉远,焦点扩大到老人所在的一个村、一个镇的数十年发展。
  • 职工快乐工作

    职工快乐工作

    这些知识内容具有很强的系统性、指导性和实用性,简明扼要,易学好懂,十分便于操作和实践,是广大企事业单位用以指导职工文化建设与素质修养的良好读物。
  • 神级演技派

    神级演技派

    他和孙洪雷一起演《征服》!他是所有导演最爱的硬汉演技派!他是第一个让大陆影迷彻底爱上硬汉演技派的演员!他,叫邵英雄。
  • 都市龙极高手

    都市龙极高手

    一个夜晚,没有月光,伸手不见五指。有光,是刀光,有影,是剑影,有人,是站着的活人,还有躺在地上的死人。最当中的十几个黑衣人,正手持锋利的武器,向着一老者劈了过来!风起,云动,那个老者就站着,一动也没有动。不,他还是动了,但看不清他的影。嗤嗤嗤嗤……无数道破空之声响起!一阵的剑影之后,紧接着便是无数声闷哼,地上也只留下了十几具死尸,地上鲜血横流,腥气冲天。
  • 绝世青城

    绝世青城

    九州大地,五派为尊;仙魔大战,四宇震颤。 一个扫地的少年阿呆,一个狼性少年,得道于无字仙书,诛仙灭魔,成就一代绝世青城。
  • 网游之江湖梦

    网游之江湖梦

    有人说,人心就是江湖,变幻无常。从游戏到穿越,从里面寻找道路。
  • 长腿叔叔

    长腿叔叔

    每个女孩子在看了《长腿叔叔》后都希望自己变成一个孤儿,羡慕那种无拘无束和自由放任的生活,幻想着也能够遇到自己的白马王子——长腿叔叔。给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亲笔写封信,无论他们远在天涯还是近在咫尺——如果能做到这一点,也就达到了我们出版这本书信体小说的目的了。
  • 白门柳(第一部):夕阳芳草

    白门柳(第一部):夕阳芳草

    《夕阳芳草》为长篇历史小说《白门柳》的第一部。本书描述清军、农民起义军虎视眈眈,内部党争不断,大厦将倾的前一刻,江南士人名流还在为自己的理想、欲望苦苦挣扎。作者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刻画了文人士大夫阶层的面貌,描绘出一幅丰富多彩的历史全景。崇祯十五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清军威逼山海关。而在大后方南京,东林党人与阉党的斗争还在延续,在党争中失利的前礼部右侍郎、东林党前领袖钱谦益与宠妾柳如是商议,为了复官,谋划与内阁首辅周延儒进行利益交换,答应利用其影响力说服多数复社成员在虎丘大会上做出公议,支持阉党余孽阮大铖出山。同时,复社四公子之一冒襄为了将父亲调离前线也私下接受周延儒恩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