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31700000005

第5章 社交要读心理学——人们总是在被互相影响着(4)

比如,有两个素不相识的酒鬼因喝醉了酒,同在一辆电车中睡着了。他们一直坐到郊外的终点站。当时又没有返程电车,于是这两个醉鬼之间同病相怜,产生了友情,一起寻找出租汽车,车费两人对半负担。他们愉快地聊着,踏上了归途。这两个酒鬼也许不被别人理解,可是他们之间却同病相怜,惺惺相惜,或者说臭味相投。

其次,相似的人容易组成一个群体。人们试图通过建立相似性的群体,以增强对外界反应的能力,保证反应的正确性。人在一个与自己相似的团体中活动,阻力会比较小,活动更容易进行。

互补定律——交往中的相互学习与补充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不仅特征相似的人会相互吸引,而且彼此之间差异较大的人,也能够建立较为亲密的关系。在需要、兴趣、气质、性格、能力、特长和思想观念等方面,如果存在差异,而双方的需要和满足途径又正好成为互补关系,就可以产生相互吸引的关系。这证明人不仅有认同的需要,也有从对方获得自己所缺乏的东西的需要。

那么互补和相似定律是否矛盾呢?它们并不矛盾,因为差异并不一定都能形成互补。互补性的前提是,交往双方都得到满足,如果不能满足这一要求,那么相反的特性就不能够产生互补,甚至还产生厌恶和排斥。比如高雅和庸俗、庄重和轻浮、真诚和虚伪等等,这些就只能造成"道不同者不相为谋"。

或者说,形成相似的那些条件,往往是大的方面,比如人生观、做人处世原则、人生追求等等。这些如果不同,就难以理解,不容易吸引。而形成互补的,往往是相对较小的方面,比较具体的特征。就像人们常说的:"该相似的地方相似,该互补的地方互补。"

互补一般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交往中的一方能满足另一方的某种需要,或者弥补某种短处,那么前者就会对后者产生吸引力。如能力强、有某种特长、思维活跃的人,对能力差、无特长、思维迟缓的人来说,就具有吸引力;依赖性特别强的人愿意和独立的人在一起;脾气暴躁的人和脾气温和的人能够成为好朋友;支配型的人和服从型的人能够结为秦晋之好,试想,如果两个都是支配型的人结为夫妻,那家中还能有太平吗?

互补的另一种情况是:因为别人的某一特点满足了你的理想,而增加了你对他的喜欢程度。比如一个看重学历的人,自己又没有拿高学历的机会,会很看重高学历的朋友等等。

任何人都与生俱来地具有一些缺点,而且性格不是那么容易改变。为了弥补自己的不足,我们往往在寻求生活伴侣和事业伙伴时,注意寻找能弥补自己缺点的人。

如小张是一个好与人争辩道理且十分任性的人,他找的是一个大大咧咧的老婆。小张之所以喜欢她,是因为她能够让小张从容地依照自己的步调行事,不和他较真,让他很安心。

在事业的合作上,寻找和自己互补的人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比尔·盖茨原来自己经营微软公司,时间长了,逐渐发现自己在管理方面能力的某种欠缺。而且他自己真正的兴趣是在软件开发上,所以逐渐感到分身乏术,力不从心,工作兴趣也下降了。他逐渐认识到管理方面需要有专门的人才来为他打理,后来就找到了大学时的同学鲍尔默。而鲍尔默恰恰是个管理方面的天才。他热情万丈,善于影响别人,善于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对于比尔·盖茨来说烦琐乏味的管理工作,对于他来说则是乐趣无穷。这就形成了很好的互补关系,强强联合,缔造了辉煌的成功。

相互吸引定律——人总是喜欢喜欢自己的人

人大概都有一些自恋,也就是喜欢自己。这个世界上,你最爱的人是谁?恐怕大部分人都会回答是自己。人们都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中心,自己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

这种情况一点也不奇怪,符合人的自我中心的本性。比如,如果别人喜欢我们,就比较容易赢得我们的喜欢,而不管他客观上是怎样的人。当然,我们说的是大多数人的情况,而不是所有人。

看看你身边的人,你想过你喜欢的人通常具有哪些特征吗?你喜欢他们,是因为他们漂亮吗?还是因为他们聪明?或者是因为他们有社会地位?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我们通常喜欢的人,是那些也喜欢我们的人。他不一定很漂亮,或很聪明,或者很有社会地位,仅仅是因为他很喜欢我们,我们也就很喜欢他们。这个规律叫做相互吸引定律。

那么,我们为什么会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呢?因为喜欢我们的人使我们体验到了愉快的情绪,一想起他们,就会想起和他们交往时所拥有的快乐,使我们一看到他们,自然就有了好心情。

而且,那些喜欢我们的人使我们受尊重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因为他人对自己的喜欢,是对自己的肯定、赏识,表明自己对他人或者对社会是有价值的。

有一个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什么是好人?——对我好的就是好人。"其实这种观点是很有代表性的。人们大多是以这个标准来衡量周围的人的。

有些人很善于利用这个心理定律赢得别人的好感。那就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就表现出喜欢对方的样子。比如推销员,他每天要面对许多从未谋面的人,他也许并不了解那些人,但是,他必须表现出对对方的喜欢,这是为了让对方也喜欢他、接受他,他的生意才好做。

可以说,这个规律在社交场中很具有实用价值。这是赢得别人好感的捷径。你可以经常表现出对别人的兴趣,这就表明对对方有好感,就很容易赢得对方同样的情感回报。

为什么说这条定律是来源于人的自恋心理呢?因为当人们发现一个人喜欢自己,不管对方客观情况是怎样,是否具有让自己喜欢的特点,就会无条件的比较喜欢对方。人们大概是想象,既然对方喜欢自己,那么一定是他在某些方面和自己相似,认可自己的为人和某些特点,那么自己有什么理由不同样喜欢对方呢?

这种心理规律,在某种程度上,也和人们的自信缺乏有关。

一个人如果自我尊重程度较强,较为自信,那么别人表示出来的对他的喜欢和赞扬,对他的影响就不是很大,人际吸引的相互性原则对他的作用也就不是很大。而那些具有较低自我尊重的人,往往不喜欢那些给他们否定性评价的人,因为他极不自信,所以特别需要别人的肯定,特别看重别人表达的对自己的喜欢。

在实际生活中,严格地讲,没有人是完全自信的,因此大多数人都特别需要别人对自己的肯定。

在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情况,就是两个人的相互喜欢是由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单方面喜欢开始的。比如一个女孩开始时对一个男孩并没有多少好感,但是这个男孩子表现出了对她特别喜欢的态度,使这个女孩久而久之,也对这个男孩动心了,最后接受了他的追求。

当然,这个规律也不是绝对的。有时我们喜欢某个并不喜欢我们的人,相反,我们不喜欢的人有时却很喜欢我们。我们只能说在其他一切方面都相同的情况下,人有一种很强的倾向,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即使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都与我们不同。

攀比效应——人们喜欢模仿和攀比别人

战国时代,越国有一个最出色的美女,名叫西施。她长得非常漂亮,据说有沉鱼落雁之貌。她无论怎样打扮,一举一动都是美丽动人的。西施有个心口疼的毛病,犯病的时候,总是用手按着胸口,皱紧眉头。她这犯病的形态,在别人眼里显得更加妩媚可爱了。

有一天,她在村中的道路上行走,突然,胸口疼痛起来,疼得紧皱眉头,便不知不觉地用手按着胸口处。正巧,迎面走来一位东村的丑姑娘。因为她住在东村,故称东施。东施长得面貌丑得很,她看见西施皱着眉头,用手按着胸口在笑,觉得样子十分好看。于是,东施姑娘就照样模仿起来。丑姑娘东施本来没有胸口疼的毛病,却也用手按住胸口咧嘴笑,把眉头也照样紧皱起来,自以为这样就美丽了。村民们看到她一反常态的样子,莫名其妙地多看了她两眼,丑姑娘东施却以为人家喜欢上她了,于是她更加紧皱眉头咧开大嘴强笑,这一下,把别人都给吓跑了。

东施效颦,其结果不但不美,反而更丑了。这个故事用来比喻不了解对方的长处而胡乱学样、生搬硬套的行为。

东施的行为,在心理学上叫做模仿。模仿是每个人都有的一种心理机制,是指有意和无意的效仿和再现与他人类似行为的活动。模仿是学习的基础,人们学习任何知识和技能,都离不开模仿。而我们这里说的是日常生活中作为社会行为的模仿。

当我们看到别人有比我们好的条件或东西,我们就倾向于模仿别人。因为"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谁都想变得更好,那么比我们强的人,就成了我们模仿的榜样。

生活中模仿很常见,比如看见别人留长发,自己也留长发;看见别人穿牛仔裤,自己也穿牛仔裤;看见别人家里怎样装修,自己也怎样装修,等等。但是有的模仿因为差距太大,而显得可笑,比如东施对西施的模仿就是如此。

法国剧作家莫里哀曾塑造了一个文学形象——"茹尔丹先生"。这个"茹尔丹先生"是个模仿迷。他得知别人家在举办家庭音乐欣赏会,"那么我家也应该有",于是赶忙去请音乐教师到家里来。服饰穿戴,茹尔丹也处处向"上等人"看齐,却又模仿得很不得体。大白天,他要穿一件据说是"上等人"才有的睡衣;裁缝给他裁错了衣服,编瞎话哄他,他居然也信以为真了。结果,尽管衣服上的"花朵都是头朝下"的,但他只要听说是模仿而致,就说"那么行啦",就这样干。

这个形象或许有点夸张,但他之所以成为文学上的经典形象,正是因为它来源于现实生活,非常有代表性。让我们看看周围的"茹尔丹先生"吧。

有的人看到邻居为女儿买了架钢琴,也想为自己的孩子买一架。听说表弟买了一辆新摩托车,觉得自己也应该买一辆。他们觉得:自己凭什么要比别人差呢?别人有的自己也该有。

就连小孩子都学会了攀比。孩子想买个游戏机的时候,他会说:"妈妈,我想买个游戏机,我们班好多同学都买了。"或者,"我班×××浑身上下都是名牌!"这么一说,父母也不忍心让孩子明显比别的孩子差,就忍痛给孩子买东西。

说到底,我们今天的许多消费,没有多少一定是出于物质上的必需,很大程度倒是出于心理上的攀比。手机一定要那么高级的吗?其实许多功能你很少用,问题是要买个新潮的、高级的,不能比同事的那个差。手上戴着个几千元的戒指,有什么实际用途呢,不过是为了给人看,显示自己的"身价"。

看到别人结婚的排场,自己也不甘于落后,根本不考虑量入为出,即使勒紧裤腰带,甚至举债,也要办得大张旗鼓。

有的女孩子,在择偶方面眼光过高,看到同事或同学的老公"身家"多少多少,自己觉得也不能差了。看到几十万的,觉得还有几百万的,要是幸运,找个几千万的才最理想!就这样等下去,结果一晃就错过了适婚年龄。

完全避免攀比也许办不到,但攀比也应该适度。别人的生活是别人的,也许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当你真正过上了别人的生活,可能也会发现许多不如意之处。所以不要盲目地去模仿、攀比别人,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知道什么能给自己带来最大的幸福。

同类推荐
  • 大智若愚的点滴

    大智若愚的点滴

    一切闪光的人生,有价值的人生,古往今来,都是在顽强拼搏和不懈进取中获得的
  • 想出头,先学会低头

    想出头,先学会低头

    如果把人生比作爬山,那么有的人在山脚下刚刚起步,有的人正向山腰跋涉,有的人已信步顶峰。但不管身处什么位置,都请记住:要“自视甚低”,时时警醒自己。即使“会当凌绝顶”。也要记住低头。因为,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不低头就难免有碰头的时候。社会上有这么一种人:他们能力超群、才华横溢,但也恃才傲物.认为自己不可或缺。因此狂妄自大,不能很好地与周围的人相处。这种人虽然优秀,却总是与成功擦肩而过,因为他们不懂得低头。
  • 世界级精英是这样炼成的

    世界级精英是这样炼成的

    无论是商场,还是政界,都有这些精英们的身影,不论是谁,他们的成功都得益于家庭教育。本书为您精心准备了众多世界级精英的成长故事,向您揭示他们的家庭给予了他们的教育和熏陶,相信阅读此书,一定能让你深感震撼,并在震撼之余,从中汲取营养,从而对你的教子提供有效的帮助。
  • 赢取成功(影响你一生的成功励志书)

    赢取成功(影响你一生的成功励志书)

    心态决定一切!智慧创造一切!这是一个人人追求成功的时代,心智的力量具有创造成功态势的无穷魔力!即具有成功暗示的随着灵感牵引的成功力。
  • 成功有捷径

    成功有捷径

    只要你读完这本书并完成了书上的要求,你就会发现:成功的潜力其实一直就在你身上。其目的是帮助你认清理想,经过严格的训练任何人都可以掌握它。启示成功是一种习惯,锤炼你的意志,令你在最短的时间内自动转型为“成功模式”。你会发现,平衡你的心态。本书列出了57种简单易的方法,你必将从人群里脱颖而出!,成功原来如此简单!只要留意。坚定你的信念,每个人都渴望成功,但是大多数人却不知该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
热门推荐
  • 嫡女棣王妃

    嫡女棣王妃

    “姨娘,夫人似乎断气了~”“哼!这么一碗药都下去了,难道她还能活着不成?”“那这······”一个年纪稍长的人朝着这位称作姨娘的人示意了一下自己手中的婴儿,似乎有些犹豫,“这好歹是个男孩,现在夫人已经死了,如果姨娘把他占为己有,然后得了这府中的中馈······”“嬷嬷?!”女子也不等她的话说完,就打断了她,“你记住了,我恨死了这个女人,她的儿子,只能随着她去,我就是以后自己生不出儿子,抱养别人的,也不会要她的。把他给我扔马桶里面溺了,对外就说一出生就死了!”猩红的嘴唇,吐出来的话却是格外的渗人。嬷嬷还想说什么,动了动嘴,却是一句话也没有说,转身朝着后面放着马桶的地方走去。却是没有发现旁边地上一个穿着有些破旧的衣服的小女孩此刻正瞪大了眼睛看着她们两。这是什么情况?自己不是被炸死了吗?怎么会······于此同时,脑中不断有记忆闪现出来,她们是自己的母亲和刚出生的弟弟啊?!不行,先救人。转头看见旁边谁绣花留下的针线跟剪刀,想到自己前世的身手,拿起一根绣花针就朝着那个嬷嬷飞了过去,却在半路上掉落下来,暗骂一声,这人是什么破身体。却引得那两个人听见动静看了过来。女人阴狠的盯着她,“你居然没有死?”微微眯起眼睛,自己的前身也是被她们弄死的了,看样子她们谁也不会放过,抓起旁边的剪刀就冲了过去。随着几声惨叫声,从此以后,府中府外都传遍了她的“美名”——凤家大小姐心肠歹毒,刺伤了府中无数的人,宛如一个疯子。
  • 最有效的激励艺术

    最有效的激励艺术

    我们之所以主张公正未必公平,乃是基于最有效的激励精神,在于“有本事就来拿”。拿得到的人当然很高兴,拿不到的人也不应该怪别人,最好反求诸己,再充实自己,以便下一次顺利拿得到。美国人偏重个人主义,采取个别激励方式;日本人重视集体主义,激励团体而不针对个人。那么,中国人呢?中国人喜欢把事情合起来想,而不分开来看。既不是个人主义也不是集体主义,而是两者兼顾并重:个人依赖集体,集体重视个人,可以说在团体中体现个人。激励的目的,不在改变员工的个性,而在促使员工自我调适,产生合理的行为。
  • 你为什么想不到

    你为什么想不到

    《你为什么想不到:打造不可替代的自己》为美国执业心理医师玛德莲·赫克所作。全书分为11章,每一章均以“盲点”和“策略”两部分揭示了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的十大思考及生活盲点,深入剖析了盲点产生的原因并从专业角度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消除盲点的策略。
  • 青春荒唐,我不负你

    青春荒唐,我不负你

    煤矿世家的女儿,注定背负着家族使命。许微澜就是其中之一,迫于无奈,她不得不去寻找自己的亲生妹妹。可没想到原本平常的寻亲之举,竟能牵扯出各个幕后势力。不知在青梅竹马的帮助下,她可否化险为夷。--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情殇鬼恋

    情殇鬼恋

    老式的塔楼,嘎吱作响的木质梯子,忽明忽暗的灯光,永远脸色苍白的女人。为了省下一点点可怜的血汗钱,不得不租下这样的房子,却没想到这正是噩梦的开始。忽隐忽现的白色影子,耳边的呢喃,就在她觉得自己快要崩溃的时候,却发现自己陷入了另一段恐惧中……
  • 画坛大隐李琼久

    画坛大隐李琼久

    中国画史自隋、唐至宋、元,历代大师巨擘辈出,到明、清却每况愈下。二十世纪以来,人们在批判自审中,苦苦探索、寻找出路,创新浪潮袭来,终于为中国画的复兴带来历史机遇,但“穷途末路论”、“笔墨等于零论”等的出炉,又似乎宣告了中国画百年改革的失败。然而请记住: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个单薄而巨大的身影从蜀地走来,以他的奇才演绎的峨眉神话,一夜间震动了巴山蜀水,尔后名震京师,享誉大江南北,以他的杰出才华表明了中国画生生不息,与时俱新,可以自立于世界艺术之林这样一个事实,像一块磁铁般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 菲鹰女神

    菲鹰女神

    公元3500年,M星球上,一个名为“XE001”的机器人横空出世,其表现形态为十八岁的可爱少女,谁也想不到她具有令人极其恐怖的力量。幕后操纵人马克身为总理,却不满足自己的现状,于是换上了另一个身份——博士来制造力量强大的机器人,耗时十年,终于制造出“XE001”,打算利用其刺杀总统,登上权力高峰,从而一步步实现自己的邪恶计划。同时马克想进一步控制文东,因此设计出一个“催眠洗脑”计划,但因与文东失散多年后重逢的弟弟文豪的参与,从而使计划破产,文东因此也与马克只见产生了隔阂。
  •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们三个都是穿越来的

    我是因为看了很多的穿越小说,也很想穿越。谁想我想想就能穿越,穿越就穿越吧,居然穿成怀孕九月的待产产妇,开玩笑嘛!人家在二十一世纪还是黄花一枚呢。这也可以接受,可是明明是丞相之女,堂堂四皇子的正牌王妃怎么会居住在这么一个几十平米得破落小院子里,她怎么混的,亏她还一身绝世武功,再是医毒双绝。哎。没关系,既然让我继承了这么多优越条件,一个王爷算得了什么?生下一对龙凤胎,居然都是穿过来的,神啊,你对我太好了吧?且看我们母子三人在古代风生水起笑料百出的古代生活吧。片段一在我走出大门时,突然转身对着轩辕心安说道:“王爷,若是哪天不幸你爱上了我,我定会让你生不如死的。”然后魅惑地一笑,潇洒地走了出去。片段二当我对着铜镜里的美人自恋地哼出不着调地歌时。“别哼了,难听死了。”一个清脆的声音响起。~~~接着一声尖叫紧跟着另一声尖叫。我用上轻功躲进了被子里.~~~"我和你一样是二十一世纪来的。”“你好,娘亲,哥哥,以后要多多指教。”来自两个婴儿的嘴里,我摸摸额头,没高烧啊。片段三“小鱼儿,我可是你孩子的爹,况且我没有写休书,你还是我的王妃。我会对你好的。”安王爷霸道地说道。“你们认识他吗?他说是你们的爹?”我问着脚边的两个孩子。“不认识,”女孩说道。“我们的爹不是埋在土里了吗?怎么他一点也不脏?”男孩问道。那个男人满头黑线。“对不起,我们不认识你。”说完拉着孩子转身就走。片段四“爹爹,这是我娘,你看漂亮吧?”南宫心乐拉着一个白衣帅哥进来问道。我无语中。“爹爹,你看我娘亲厉害吧?“南宫心馨拉着另外一个妖精似地男人走了进来。我想晕。“这才是我们的爹。”“才不是呢,这个才是”两人开始吵起来了。“我才是你们的爹。”安王爷气急地吼道。“滚一边去。”两个小孩同时说道。屋里顿时混乱之中。转头,回屋睡觉去了。推荐完结文《别哭黛玉》完结文《穿越之无泪潇湘》新文,《极品花痴》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管人真经

    管人真经

    立足于解决这一系列“怎么办”,并且在一步一步地解说中引导我们的领导水平走向卓越。也许一切正如作者所言:“我们不仅仅应当胜任,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卓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