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是建设和谐射中的重要内容,是教师的一种智慧,一种职业美德。
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教育事业的发展,学生和教师数量大量增长,学生间、教师间的素质差异拉大,教育遇上了从来没有过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新冲突。这是在改革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不可能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这些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这些问题没有正确的判断,不能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去解决。因此,学会宽容,既是新时期工作所需,也是教师自我境界的升华。
一、宽容是教育的一种智慧
实事求是,敢于承认现实矛盾,才是彻底解决问题的思路。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贫富差异、阶层歧视以及观念冲突等矛盾必然存在,人们的价值取向和思想出现多元化,尊重差异是化解社会矛盾的基本思路。学校是社会的重要细胞,教育是人与人的精神与精神的交流,生命与生命的交流,人格与人格的交流;也是知识、技能、精神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教育对象的本身就存在着千差万别,教师承认教育的差异性,实施“因材施教,分类指导”,这是教育最基本的思想方法。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教育应该是兼收并蓄、兼容并包,倡导思想自由、学术民主,主张有容乃大。作为教育者的教师也是有差异的,这个差异也是教师要充分认识的,我主张用“相互欣赏,彼此成就”的理念,来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教育。如果我们对这种差异缺乏认识,对学生和自己缺乏正确的判断,我们就可能常常会把小事办成大事。对于非原则的小事,甚至是非原则的大事,我们都要学会宽容。
一般说来,青少年学生如果不是在自己的基本利益受到极大的伤害的前提下,不会主动和老师、和学校产生对立。传统文化的影响,使学生处于弱势群体,教师高居于“天地君亲师”位置,教师和学校如果能以理解和宽容为判断事实的基本前提,就能把师生矛盾化解到最低程度。我们倡导和谐教育、和谐校园、和谐射中的前提,其实就包括了容忍和尊重不同选择的意愿;把“尊重、诚信、宽容、合作”作为和谐射中的建构内容,也强调了这个前提条件。我们国家把稳定作为改革发展的前提,就决定了我们处理教育改革发展和学校改革发展中的问题,也要以稳定为前提。
我认为,教师对待学生中的问题,要多与学生及其家长沟通。不能以“师道”压学生,更不能歧视“问题”学生。在对千差万别的学生进行教育时,考分高不高反而不是最重要的问题,对学生实事求是的认定才是最重要的;考不考得上大学反而不是最重要的问题,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判断才是重要的;考不考得上重要大学反而不是最重点的问题,对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的认定才是最重要的。学生千差万别的发展客观存在,关键是教师和学校的教育方式。
二、宽容是教师的一种美德
宽容是教师的一种美德,也是教师的教育艺术。有的时候,学生犯错并不是有意的,未成人毕竟不能像成年人一样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教师就应该从心底宽容学生的过错。学生犯了错,内心都会很自责,都会有心理压力,往往容易放大自己的问题,认为自己犯了错,老师和同学们都不会原谅自己,就会觉得抬不起头来。如果老师再不给学生以宽容,就会使学生感到失望、绝望,或者感到被放弃、被排斥,从此与教师对立起来。如果因为学生犯错而不训斥或惩罚学生,会使学生感到等待的是希望而格外感激,从内心决定改错。如果因为过错而训斥或惩罚学生,这不利于感化和教育学生,老师也因此而失掉了学生的信任和亲近。现在,有些教师往往缺乏宽容的胸襟,当学生犯了错时,要么责怪谩骂,要么讽刺挖苦,要么变相体罚,要么放任自流,干脆撒手不管,这些行为都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和对抗心理,无法使教育产生积极的效果,更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
三、宽容不是教师对学生的放弃
宽容是一种智慧,是人的一种美德,但并不是人对人、人对事物的放弃。智慧,是指人对事物发展提出具有前瞻性的看法,能洞察事物本质和规律,与数据、信息和知识相比,智慧的隐性知识含量更高。这就是射中教师要做智慧型教师的所在,教师智慧内涵的所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随时都遇到一些人说对不起自己的话,或做对不起自己的事,当别人对不起我们时,是以怨报怨、针锋相对呢?还是以德报怨、宽容为怀呢?我们的教育历来强调“和为贵”。但这并不意味着对过失的放弃,更不是主张对“恶行”的放纵。教师对待学生的过失应该体现“严是爱”的教育思想。中国教育是不欣赏损人利己,不会看着弟子变坏的事发生。宽容、理解、原谅的柔中有严、有刚,更能感化学生,更有君子风度。因此,宽容是柔中有刚,刚中有柔,刚柔相济。
四、宽容不等于懦弱和恐惧
懦弱是人们在面对外界压力或暴力时不求上进、只求被动屈从的一种精神状态,懦弱者面对一切都是千篇一律地说“是”,毫无自己的主见。而宽容恰恰相反,它是一种自尊与自信,是一种表面懦弱而内心坚韧强大的表现,是人格的一种主动开放状态,是一种对世界、真理和人的本性深刻洞察后表现出来的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当宽容者面临威胁自身生存的危险时,他会拿起道德乃至法律武器与之抗争。
五、宽容不等于仁慈、怜悯
仁慈是仁爱慈悲之意,它侧重于个人的心性品质和情感方面,主要表现为爱和同情。宽容主要表现为对别人的观点、看法、行为方式、价值态度以及缺点的包容,具有更强的“社会性”和“公共性”色彩。与仁慈相比,宽容带有更多的理性选择色彩。怜悯表现为对别人痛苦的一种恻隐之心,它通常对别人的痛苦根源不予思考,如:是因家庭生活困难而痛苦还是因妒忌别人而痛苦,对于这些,怜悯通常不予反思,对别人的所有痛苦都主动地进行情感投入,“将心比心”是其发生的作用机制。宽容则注重宽容对象的性质,在宽容别人的同时也注意到自己的社会责任与道德义务。它虽然也有一定的移情作用,但它并不希求主动地介入对方的生活空间,它更为注重尊重别人,不干涉别人。
六、宽容不等于漠不关心
漠不关心体现的是“事不关己”的消极的被动,而宽容则包含着主动的积极因素。漠不关心所允许的行为既不是赞同的,也不是不赞同的,既有符合法律以及道德规范的,也有不符合法律以及道德规范的;而宽容允许的行为都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并不是远离公共道德规范的,且出发点是善的。教育宽容就是对教育及其教育过程中的人与事给予一定限度的宽容。它既包括对教育的宽容,也包括对领导、对教师的宽容和对学生的宽容。教育宽容有利于营造自由、民主的氛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展,有利用师生关系的改善,有利于干群关系的改善。理解、尊重、欣赏和对话是实现教育宽容必不可少的策略。
因此,宽容是一种博大而深邃的胸怀,是人类社会的最高美德之一。宽容能对于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思想、不同的言论,甚至不同的宗教信仰予以理解和尊重,但不能把自己认为“对”或“否”的东西强加于人。教师是学生的灵魂工程师,是用精神的力量、人格的力量、知识的力量,给学生以选择、以自由思想和民主生活的本领。教师的工作过程就是关爱学生学习成长的过程,而不应该有放过学生任何发展机会的过失言论和行为。因此,宽容不是教师对学生的放弃,不等于懦弱和恐惧,不等仁慈、怜悯,不等于漠不关心,宽容是一种人文精神,是一种科学精神,是一种世界观和一种方法论。教师学会宽容就具有了一种智慧,掌握了一种艺术,具备了教师的美德。
2007年4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