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26500000030

第30章 19世纪法国和意大利歌剧(1)

19世纪的器乐创作以德-奥为中心,19世纪的歌剧创作以意大利和法国为中心。当时的歌剧可大致分为严肃歌剧和喜歌剧两大领域。严肃歌剧类型主要有法国大歌剧、意大利正歌剧和德国瓦格纳乐剧三类;喜歌剧类型主要有法国喜歌剧和意大利喜歌剧两类。除此之外,还有法国的抒情歌剧和意大利的真实主义歌剧。严肃歌剧领域中地位最突出的是法国大歌剧和意大利正歌剧,两者对欧洲各国歌剧发展的影响力皆超过德国瓦格纳乐剧的影响力,它们是19世纪欧洲严肃歌剧发展的主流。喜歌剧领域中地位最突出的是法国喜歌剧,它是19世纪欧洲喜歌剧发展的主流。

$第一节 法国歌剧

19世纪上叶,法国发展成为欧洲的歌剧大国之一。巴黎成为欧洲的歌剧艺术中心。经历法国大革命动荡的巴黎的中产阶级,特别偏爱有着明显的政治倾向和时代特征的“拯救歌剧”(rescue operas)。所谓“拯救歌剧”,即其情节多为遭受迫害的英雄,总能在他濒临生与死边缘时被他那位忠于爱情的情侣拯救出来。意大利作曲家凯鲁比尼(L·Cherubini,1760-1842)的歌剧《两天》、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歌剧《菲德里奥》等的剧情皆如此。

19世纪的法国歌剧包括3种类型:大歌剧、喜歌剧和抒情歌剧。

一、大歌剧

法国大歌剧(Grand opera)出现于19世纪20年代,它与18世纪法国歌剧保持着某些形式上的联系。19世纪的大歌剧作曲家大都喜欢采用法国剧作家斯克里布(E·Scribe,1791—1861)撰写的台本,这些台本的题材多以情节曲折的历史性内容为主。形式通常为四至五幕,布景精致豪华,场面宏大,气势磅礴,剧中表演无说白,音乐由宣叙调、咏叹调、重唱、合唱和管弦乐构成。18世纪法国歌剧喜用芭蕾舞的传统仍旧保持,规模庞大管弦乐队既作为声乐的伴奏,也演奏序曲、场景音乐和芭蕾舞音乐。大歌剧作者十分强调音乐对跌荡起伏的戏剧情节和激动热烈的舞台效果的渲染作用。1830年前后最多产的大歌剧作曲家当属法国作曲家奥柏、梅耶贝尔和阿莱维(J·F·Halévy,1799-1862)。1829 年,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尼的最后一部歌剧《威廉·退尔》属于大歌剧类型。法国大歌剧是19世纪上叶欧洲严肃歌剧的典范,它对19世纪欧洲歌剧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瓦格纳于1850年以前创作的《黎恩济》、《汤豪舍》、《罗恩格林》等歌剧,都不同程度地体现出法国大歌剧的艺术特征。

在大歌剧的历史进程中,法国作曲家奥柏和梅耶贝尔可谓是最突出的人物。

1. 奥柏

奥柏(D·Auber,1782—1871),法国作曲家。生于法国卡昂,法国作曲家凯鲁比尼的学生。青年时期曾在英国伦敦商界从事商业工作。1804年返回法国巴黎,致力于音乐创作,最初创作器乐作品,之后又与剧作家斯克里布合作创作歌剧。其最著名的是1828年完成并上演的五幕歌剧《波尔蒂奇的哑女》,该歌剧被视为19世纪第一部成熟的法国大歌剧,它标志着法国大歌剧时代的开始。奥柏一生中共作有49部歌剧,其他歌剧名作还有《魔鬼兄弟》、《青铜马》、《皇冠上的钻石》等。1842-1870年任巴黎音乐学院院长。1871年在巴黎去世。

2. 梅耶贝尔

梅耶贝尔(G·Meyerbeer,1791—1864),旅法德国作曲家,生于柏林。自幼学习钢琴和作曲。1812年创作出其首部歌剧《耶弗他的誓言》,1813年创作出第二部歌剧《阿利梅莱克》。这两部歌剧的公演均告失败,由此使得梅耶贝尔歌剧创作的自信心受到很大的打击。1815年,梅耶贝尔前往意大利的威尼斯等地学习歌剧创作,1817-1824年间,他参照罗西尼的音乐风格,创作出《罗米尔达和康斯坦查》、《塞米拉米德原形毕露》、《十字军战士在埃及》等6部意大利歌剧,每部歌剧的公演均获成功,梅耶贝尔的歌剧作曲家地位也由此奠定。1826年梅耶贝尔前往巴黎,继续他的歌剧事业。在巴黎,他潜心研究法国文学,苦心钻研法国歌剧传统。最终,他把意大利的美声唱法,德意志的配器技巧,法兰西的传统歌调和舞曲熔于一炉,创作出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法国大歌剧。1831年梅耶贝尔采用斯克里布的剧本,创作出他的第一部法国大歌剧《恶魔罗勃》,该剧于当年在巴黎大歌剧院首演并获得巨大成功,该歌剧成为大歌剧创作高峰时期来临的重要标志。在以后的30多年中,梅耶贝尔相继创作出《胡格诺新教徒》、《先知》、《北方的明星》、《非洲女郎》等6部大歌剧。《非洲女郎》是他的最后一部歌剧,创作历时25年。梅耶贝尔于1865年监督该歌剧的演出前排练时突发急病,于5月2日在巴黎去世。

梅耶贝尔的歌剧,音乐风格优雅华丽,和声丰满,转调频繁。歌唱富于技巧性,曲调优美流畅。管弦乐队规模庞大,配器色彩丰富,音响丰满,追求力度强烈起伏的戏剧性效果。

二、喜歌剧

法国最早的喜歌剧出现于18世纪。在著名哲学家卢梭(J·Rousseau,1712-1778) 于1752年创作喜歌剧《乡村占卜者》之后的100多年中,法国喜歌剧一直在不断地向前发展。19世纪上叶,法国喜歌剧在情节方面与以往相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既有逗趣戏谑、夸张怪异的喜剧性,也有温柔细腻、浪漫抒情的正剧性,甚至还有紧张激烈、沉重凄凉的悲剧性。19世纪,法国作曲家创作不少正剧性或悲剧性情节的喜歌剧,其中较著名的有:埃罗尔德(F· Hérold,1791-1833)的《泽姆帕》、《荣誉之地》,布瓦尔迪约(F·A·Boieldieu,1775-1834)的《白衣夫人》,奥柏的《魔鬼兄弟》、比捷《卡门》等。事实上,19世纪法国喜歌剧的认定标准,并不在于剧情内容的“喜”、或“正”、或“悲”,而在于角色是否有说白,即:有说白的歌剧就称作“喜歌剧”。

19世纪中叶,法国喜歌剧发展到历史的高峰,代表人物有奥芬巴赫、比捷等。

1. 奥芬巴赫

奥芬巴赫(J·Offenbach,1819-1880)德裔法国作曲家。生于德国科隆,父亲擅长演奏小提琴、长笛等乐器,他自幼从父亲学习音乐。奥芬巴赫于1833-1837年在巴黎音乐学院学习大提琴演奏,并从学习期间的1834年起任巴黎喜歌剧院乐队大提琴手。在巴黎喜歌剧院工作期间,他拜师法国著名歌剧作曲家阿莱维学习作曲。1849-1855年他任法兰西歌剧院指挥。1855年他辞去法兰西歌剧院指挥工作,转而经营“快乐的巴黎人”喜歌剧院,这项工作一直持续到1861年。奥芬巴赫的喜歌剧创作从1853年开始,他一生中共创作出90多部歌剧,其中,除了《莱茵河的水妖》、《霍夫曼的故事》等几部抒情歌剧外,其余全都是喜歌剧,其最著名的喜歌剧作品有《地狱中的奥菲欧》、《美丽的海伦》、《巴黎人的快乐》、《热罗尔斯坦公爵夫人》等。《霍夫曼的故事》是他最后一部作品,该歌剧自1877年开始创作,但直到1880年仍未完成。1880年10月5日奥芬巴赫在巴黎去世。《霍夫曼的故事》后来由法国作曲家吉罗(Ernest Guiraud 1837-1892)续写完成。

奥芬巴赫他的喜歌剧情节幽默、诙谐、机智、风趣,有说白而不唱宣叙调,音乐主题素材来自与法国当代的城市通俗歌曲音调有许多相同特征、民间曲调和生活性舞蹈音乐。其喜歌剧代表作有《地狱中的奥菲欧》、《美丽的海伦》等。奥芬巴赫的喜歌剧成为19世纪下叶欧洲各国的喜歌剧创作的基本类型,这类喜歌剧还有“轻歌剧”、“小歌剧”等别称。奥地利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的《蝙蝠》、《吉普赛男爵》,英国作曲家萨利文(A·Sullivan,1842-1900)的《彭赞斯的海盗》、《日本天皇》,匈牙利作曲家莱哈尔(F· Lehar,1870-1948)的《风流寡妇》,奥地利作曲家苏佩(F· von Suppe,1819-1895)的《轻骑兵》等“轻歌剧”、“小歌剧”均属于此类喜歌剧。

2. 比捷

比捷(G·Bizet,1838-1875),法国作曲家,出生于巴黎。10岁入巴黎音乐学院,师从阿莱维、古诺等,16岁创作出《F大调“夜曲”》,17岁创作出《C大调第一部交响曲》、《序曲》,18岁创作出其第一部歌剧《奇迹博士》。19岁时获得罗马大奖,后到意大利留学。在罗马的3年学习中,他创作出歌剧《唐·普罗科皮奥》,合唱曲《感恩赞》、《瓦斯科·达·加玛》。1861年回到巴黎,他原本打算在歌剧领域求发展,但事与愿违,他的歌剧《采珠人》、《伊凡四世》、《珀斯丽姝》等却屡遭挫折。不过,他在管弦乐、钢琴曲等方面的创作却获得广泛好评,如:管弦乐《罗马的回忆》、《阿莱城的姑娘》,钢琴二重奏《儿童游戏》等。1875年,比捷完成了其著名歌剧《卡门》,该歌剧于当年在巴黎喜歌剧院公演,比捷于当年在巴黎去世。

歌剧《卡门》的台本取材于法国作家梅里美的同名小说,讲述一位吉卜赛女郎卡门的爱情悲剧故事。貌美而放荡不羁的卡门引诱军士唐·约瑟落入情网,之后她又爱上了斗牛士吕卡,致使卡门与约瑟之间爆发了无法调和的爱情危机,最终她命归约瑟之剑。《卡门》的剧情是悲剧性的,不过,由于比捷所采用的是喜歌剧形式进行创作,即:剧中有大量的说白,因此,歌剧《卡门》被列入喜歌剧一类。《卡门》是19世纪下叶法国最著名的歌剧之一,其故事情节、舞台布景、音乐特征均展现出强烈的西班牙风情,音乐配合剧情进程,将角色的性格、戏剧的氛围和音乐的内涵表现得淋漓尽致。迄今为止,《卡门》已成为世界歌剧舞台最常演出的歌剧之一。

三、抒情歌剧

19世纪下半叶法国作曲家创造出一种新的歌剧体裁-抒情歌剧(opera-lyrique),其规模介于大歌剧和喜歌剧之间。抒情歌剧的剧情一般选择情节浪漫、扣人心弦的爱情故事,重视对角色心理刻划和情感渲染,角色的独唱包含咏叹调和宣叙调,无说白。作曲家尤其重视歌剧中的咏叹调写作,特别强调其优美、流畅的抒咏性特征。传统的芭蕾舞是歌剧场面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抒情歌剧的主要流行于19世纪下叶的法国,代表作品有:托马斯(A·Thomas, 1811-1896)的《迷娘》,马斯内(J·Massenet,1842-1912)的《曼侬》、《苔伊斯》,古诺(C·Gounod,1818-1893) 的《浮士德》,圣-桑(C·Saint-Saens,1835-1921)的《参孙与达利拉》。    马斯内

法国是19世纪欧洲歌剧的中心之一。19世纪上叶以大歌剧为主,19世纪下叶以喜歌剧和抒情歌剧为主,其中喜歌剧的地位更加突出。19世纪下叶欧洲喜歌剧创作大都以法国喜歌剧的形式为标准,法国喜歌剧几乎成为19世纪下叶欧洲喜歌剧的代名词。

$第二节 意大利歌剧

歌剧是19世纪意大利音乐家唯一重视的创作体裁。然而,在此之前的两个世纪中,意大利音乐创作所呈现出的是歌剧、清唱剧、康塔塔,协奏曲、交响曲、奏鸣曲、室内乐等全面发展态势。意大利音乐因之被视为巴罗克时期欧洲各国音乐发展的风向标。从18世纪下叶开始,随着意大利民众对歌剧的情有独钟,意大利音乐创作也逐渐集中于歌剧领域。为了顺应国民对歌剧的痴迷,意大利音乐家不约而同地走向以歌剧创作为中心的道路。19世纪意大利的器乐创作数量少、地位低。

一、传统歌剧

19世纪上叶,意大利的歌剧发展基本上按照其18世纪的正歌剧和喜歌剧传统进行,对浪漫乐派的新观念、新技法、新体裁、新风格漠然视之。19世纪意大利歌剧,一方面,坚持18世纪以来的意大利歌剧传统:歌剧以声乐为主,以咏叹调为中心,强调歌唱技巧的展示,采用分曲式结构,重视主旋律的写作等;另一方面,对18世纪以来正歌剧中所存在的弊端逐步予以纠正:重视戏剧的真实性,以常人歌手替换阉人歌手,加强对歌者炫技演唱的控制,提升合唱的地位,发挥管弦乐烘托与渲染舞台气氛作用,注重将音乐与剧情紧密地结合。19世纪意大利歌剧的变革与发展,进一步促使美声唱法走向完善。

19世纪上叶的意大利音乐创作几乎没有受到德-奥浪漫主义音乐的影响,直到19世纪下叶才开始适当地借鉴了一些瓦格纳“乐剧”的浪漫主义音乐的一些技法。19世纪意大利涌现出大量的歌剧作品和优秀作曲家,其中最著名的作曲家为:19世纪上叶的罗西尼,19世纪下叶的威尔第,19世纪末之20世纪上叶的普契尼。三人被合称为19世纪意大利歌剧三杰。

1. 罗西尼

罗西尼(G·A·Rossini ,1792-1868)意大利歌剧作曲家。出生于意大利中部的小城镇佩扎罗。其父朱塞佩·罗西尼是当地屠宰场的一名管理员,同时又在当地政府部门兼任传令司号员(吹奏小号)。其母在当地是一位小有名气的歌手。罗西尼早年曾到肉铺和铁匠铺做过学徒,终因无法胜任那样的职业而退出。罗西尼具有一副天生的优美歌喉和良好的音乐天赋,他非常喜爱唱歌和弹琴,并时常利用课余时间参加教堂和巡回剧团的演出活动。

1806年,罗西尼进入了博洛尼亚音乐学院,先后学习大提琴演奏、作曲与音乐理论。1810年,他创作出了其第一部喜歌剧《结婚证书》,之后的三年中又相继创作出喜歌剧《意大利女郎在阿尔及尔》和他的第一部正歌剧《坦克雷迪》。

1815年,罗西尼与那不勒斯圣卡洛大剧院签约,同年创作出著名歌剧《英国女王伊莉莎白》。在这部作品中,他打破18世纪以来意大利正歌剧演出无需严格依乐谱演唱的舞台演出常规,要求演员必须严格依乐谱进行演唱。1816年,罗西尼以斯泰尔比尼根据博马舍的同名剧改编的二幕脚本,只用了13天时间,创作出著名喜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该歌剧同年在罗马首演。首演时,剧场受到一股罗西尼的诋毁者的骚扰,口哨声、喝倒彩声此起彼伏,舞台演出几度中断。在其后几天的演出中,情况逐渐向正常的方向转变,最终,它获得了剧场观众的满场欢呼与喝彩。《塞尔维亚的理发师》被视为19世纪意大利喜歌剧创作的经典,它是今天世界各地歌剧院上演最频繁的剧目之一。

同类推荐
  • 杂剧艺术下(生命百科)

    杂剧艺术下(生命百科)

    有路在青霄内,又被那浮云塞闭。老兄也百忙里寻不见上天梯。(许达云)仲宣,你看那一林红叶,三径黄花。一林红叶傲风霜,如乱落火龙鳞。
  • 死水(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死水(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死水》采用了象征和反讽的艺术手法,全篇深刻揭露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表现了作者与这个黑暗政府势不两立的决心。...
  • 昆曲

    昆曲

    这本《昆曲》由金开诚主编,吴风华、张海新编著,适合大众阅读: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主要以中州官话为唱说语言。昆曲是发源于14、15世纪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糅合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术等表演艺术。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明朝汉族音乐以戏曲音乐为主。明代人称南戏为《传奇》。明以后,杂剧渐渐衰落,《传奇》音乐独主剧坛,兼收杂剧音乐,改名昆曲。
  • 民间美术

    民间美术

    我们就是要通过彰显我国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保持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与特征,维护中华文化的本土化和多样化,这是具有伟大战略意义的事情。而对于每一个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来说,可以通过本书充分认识中华民族的辉煌文化,学习民族先人的聪明才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加热爱祖国,热爱民族文化,并能够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进行新时代的文化创新和艺术创新。
  • 音乐杂谈(生命百科)

    音乐杂谈(生命百科)

    中国音乐发展音乐杂谈极其古老的艺术——音乐人类的历史,据最近的研究,已有数百万年。我国也是人类的起源地之一,大约距今170万年以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已在这块大地上生息、繁衍。经过世世代代的不懈的奋斗、努力,人类创造了今天我们享有的灿烂文明,创造了各种绚丽多姿的文化艺术。
热门推荐
  • 腹黑王爷的娃娃妃

    腹黑王爷的娃娃妃

    一生一世一双人,本以为青梅竹马的师兄会是她一生的良人。可谁知,郎骑竹马来,用青梅换取千金前途。被欺骗背叛,她决然转身离开。高高至上的王爷对她这个孤女体贴备至,渐渐暖了她那颗早已千疮百孔的心。师兄却在这时找到她说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她。徘徊的心该如何抉择,谁才会是她最终的归宿。本文架空,1对1,偶尔有点小虐,会有阴谋之类的,腹黑,宠溺无限,结局一定会是HE。新书《一宠成瘾:萌妻养娇娇》上架,有存稿,坑品有保证,求支持求推荐!
  • 乔布斯给年轻人的119个忠告

    乔布斯给年轻人的119个忠告

    从痞子到魔鬼精英,从创办苹果公司到遭遇解雇危机,再到王者归来,重掌大权,乔布斯的成功之路如汹涌的大海般波澜起伏,而他也正以超人的魅力迅速感染着全世界。究竟他有什么特别的过人之处让全世界的人着迷?本书全面揭示了乔布斯成功的密码,是年轻人的行动指南,创业者的思想精髓。
  • 刚柔之道

    刚柔之道

    中国家电企业用不到30年的时间完成了别人要花100年才能完成的飞跃,其残酷程度、淘汰速度、变革力度不言而喻。美的和格力一个“刚强霸道”,一个“柔情似水”,究竟何种模式才是当今商界王道?本书全方位、深层次解读两位家电领军人物的传奇故事,为你揭开中国式商道管理的神秘面纱。
  • 我的唐宋兄弟:穿越千年的诗词人生

    我的唐宋兄弟:穿越千年的诗词人生

    读一句诗容易,读一个人却难,更何况是三十二位多思的诗人。在作者心里,唐诗是一个赤诚率性的白衣少年,迎风放舟,击剑长歌,有心怀天下的壮阔,有舍我其谁的激昂。宋词则是一个冲淡含蓄的青衫客,月下徘徊,倚栏望断,有晓风残月的天涯,有灯火阑珊的醒悟。唐诗是一曲高亢入云的羯鼓,宋词是一首呜咽低徊的埙曲;唐诗是黄河远上白云间的正午,宋词是疏影横斜水清浅的黄昏。就算相隔千年,那些阴阳平仄、长短错落的字句,无论是千般豪迈还是万种柔情,永远是人世间最美的语言。
  • 武霸天下

    武霸天下

    杨决出生将军世家,后遭到奸臣陷害,家破人亡,隐居在萧家村埋头修炼武技。十几年后,金军入侵。为了正义,杨决一人独闯江湖,展开了一个小市民与整个军队抗争的故事。也由此引发了无数爱恨情仇!
  • 小猪弗莱迪:空中大历险

    小猪弗莱迪:空中大历险

    《小猪弗莱迪》系列童话故事书每册都是一个精彩独立的故事。或是迷案重重、悬疑跌宕的侦探故事,或是意外横生、步步惊心的冒险故事;或是斗智斗勇、充满惊险的间谍之战;或是想像奇特、笑料十足的太空旅行……
  •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东宫有本难念的经

    宝庆十九年春,大佑国皇太子大婚,大将军之女入主东宫。一个不是淑女的将门千金遭遇一个不是文韬武略的中庸太子,到底是佳偶天成,还是冤家路窄?成婚一年不足,太子忽然休妻。迷影重重,生死茫茫,这样一来,还是不是大团圆结局?
  • 小子,我喜欢你

    小子,我喜欢你

    她遇见他注定倒霉,他注定是她命中的恶魔,第一次见面就撞飞了她心爱的花儿,第二次见面他就亲吻了她的脸颊,第三次见面他们竟然同居了,这下可好,两个冤家住在同一屋檐下,他以捉弄她为乐,她却以报复他为目标,世界大战就是这么爆发滴……但是,此时的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心已经开始萌动。然而这一切随着神秘人的出现打破了……
  • 亲历梦中缘

    亲历梦中缘

    心灰意冷如她,为摆脱失去挚爱之痛,毅然赴死,却不料一朝穿越,反而陷入另一场爱情漩涡。运筹帷幄如他,一向冷静自持,肩负君主重任,朝堂后宫不曾乱过一丝分寸,却唯独在她面前步步意外。她不爱他,他知道。他想要她,她知道。两颗游离徘徊的真心,到底是否能够殊途同归?
  • 在大佬掌心里撒个娇

    在大佬掌心里撒个娇

    男友劈腿渣姐,她喝醉酒,误惹权势大佬。霸总大佬追上门让她赔偿十亿违约金,结果她把自己赔进去了。帮她工作抢项目,帮她报复渣男友,帮她一路开挂赢得漂亮,用尽一切办法宠到她没办法离开他。霸总非要宠着我该怎么办呢?当然要撒个娇就同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