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23500000010

第10章 1879~1898年:萌芽(7)

该校一直受开滦煤矿底下采掘的影响,遂在甘肃兰州选址谋迁。1958年初建成部分校舍,成为唐山铁道学院兰州分校。后来,为在华北地区保存一所名牌高校,国务院决定该校不迁兰州。

为适应党中央开发建设大西北对铁路运输专门人才的需求,该校报请国务院批准,把兰州分校改为兰州铁道学院。随后,该校的铁道建筑、桥梁与隧道工程内燃机车、铁道车辆、铁建系给排水专业、电气运输系以及北京铁道学院的运输系(一部分)搬迁至兰州。

1964年,由于唐山校址发展受到影响,同时为支援西南地区的三线建设,国务院决定唐山铁道学院内迁至四川省峨眉县。

1971年底,学校正式迁到峨眉,改名为西南交通大学。

7、1896年C:华西文教重镇

四川大学地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享有“天府之国”美誉的成都市,她创建于1896年,是西南地区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校,也是国内最早建立的几所近代高等学校之一。其历史与西南地区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发展息息相关。

四川大学的历史渊源,远可追溯到汉代(距今2036年前)开地方高等学校先河的“文翁石室”,近可系及1704年创办的锦江书院和1875年兴建的尊经书院。锦江书院是清代中期典型的古代书院,尊经书院则是清末洋务派首领张之洞在任四川学政时创办、经学大师王闿运主讲的带有改良色彩的新式书院。它们同为清代有名的省级大书院,培养的学生中,既有经世之才,也有饱学之士。如戊戌变法殉难的六君子中的两位四川人杨锐、刘光第,清代唯一的川籍状元骆成骧,为变法维法提供“托古改制”理论依据的经学大师廖平、宋育仁,四川辛亥革命领袖人物吴玉章、张澜、罗纶、彭家珍,“五四”时期“只手打倒孔家店老英雄”吴虞,著名“蜀学宿儒”吴之英、张森楷、颜楷、徐子休、邵从恩等。

真正作为近代高等学校的四川大学,是从1896年创建的以学习“西文西艺”为特征的四川中西学堂为肇端的。该学堂由四川总督鹿传霖奉旨创办、经清廷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核准,于此年6月18日(农历五月初八)开堂。她是当时四川唯一的省级新式学堂,也是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在四川文化教育方面的产物。学堂设有英法文科、算学科,学制4年,采用西式教学法,分班上课,实行学分制,生员分“学长”、“学生”、“附学”3个层次。学生至少学12类、26门内容深奥的课程,毕业后由川督分发新式中学堂任教,也有少数出洋留学。她与天津大学前身的北洋公学、上海交大前身的南洋公学属同时期、同层次的近代新式高校。

1902年,清廷下诏“废科举,兴学堂”,川督奎俊奉旨将四川中西学堂和尊经书院、锦江书院合并,组建为四川大学堂;年底又奉旨改称为四川高等学堂,她是四川大学的正源。稍后于1905年创办的四川师范学堂,以及五大专门学堂即四川法政学堂(1905年)、四川农业学堂(1906年)、四川藏文学堂(1906年)、四川工业学堂(1908年)、四川存古学堂(1910年),与四川高等学堂一起,形成清末四川高等教育的主要阵容。

辛亥革命后,四川高等学堂改称四川高等学校,四川师范学堂改称四川高等师范学校,五大专门学堂分别改称四川公立法政、农业、外国语、工业、国学专门学校。

1916年,四川高等学校与四川高等师范学校合并为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成为全国六大高师之一。1926年,该校中的原四川高等学校部分又独立组建为国立成都大学,设文、理、法3个学院、11个系;师范部分升格为国立成都师范大学,设文、理、教育3个学院11个系、两个专修科。五大专门学校则于1927年组合为公立四川大学,设文、理、法、工、农5个学院、19个系。1931年,以上3所大学合并为国立四川大学,成为当时全国13所国立大学之一,并在办学规模上位居前列。

历经发展,到1949年成都解放前夕,四川大学共有文、理、法、工、农、师范等6个学院,中文、历史、英文、法律、政治、经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航空工程、土木水利工程、电机工程、机械工程、化学工程、农业、园艺、植物病虫害、蚕桑、农业经济、农业化学、森林、畜牧兽医、教育等25个系,10余个专修科,文科、理科2个研究所。共有教职工981人,其中专任教授113人,副教授53人,讲师79人;在校研究生、本专科生合计5057人,占全省大学生数的三分之二,是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高等学校。该校是首批被国家授予有教授和博士生导师评定权的高校之一。

20世纪50年代初期,经过院系调整,四川大学吸收了一些大学的文、理科系,同时先后调出法、工、农、师范学院,成为新的北京航空学院、四川化工学院、西南农学院、西南师范学院、西南政法学院、四川师范学院以及重庆大学地质系、南京大学地学系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1954年和1956年,按政务院决定,又将工、农两院先后独立建校为成都工学院(1994年回归川大)、四川农学院(今四川农业大学,其中森林系后又独立建校为四川林学院)。原四川大学遂成为文理科综合大学。

今天的四川大学被誉为“西部第一学府”,是国家布局在中国西部的高水平研究型综合大学,是由原四川大学、原成都科技大学、原华西医科大学3所全国重点大学于1994年和2000年两次“强强合并”组建而成的一座中国高教“航空母舰”。原华西医科大学的前身是1910年美国、英国、加拿大的基督教会组织在成都创办的华西协和大学。

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四川大学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扎实的办学基础和以校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校风“严谨、勤奋、求是、创新”为核心的川大精神。其校训很有气魄,且符合四川地理,并嵌入其校名,是中国最精彩的大学校训之一。

四川大学富有光荣的革命传统。民主革命时期,她是中国共产党在四川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和革命学生运动的主要中心之一。几代人追求真理、团结奋斗、不屈不挠、前赴后继。朱德、郭沫若、巴金等早年都是该校的学生,并在校内接受民主革命思潮的影响。

辛亥革命时期,该校是同盟会在四川省的主要据点。许多校友,如后来曾任四川军政府副都督、省长的张培爵等,积极参加推翻了清王朝的斗争。

“五四”时期,以该校国文部学生张秀熟、袁诗尧为正、副理事长的“四川全省学生联合会”,领导了全省爱国学生运动。当时四川传播新文化的主要进步刊物,如《星期日》、《四川学生潮》、《半月》、《威克烈》等,均为该校师生主办。其中《星期日》被史学界目为与《湘江评论》齐名的四大刊物之一。一批著名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如王右木、刘伯坚、恽代英、吴玉章、杨闇公、廖恩波、余泽鸿等,以该校为基地,传播马列主义,创建党团组织。

抗日战争时期,川大师生走出校门,唤起民众,主办《大声》、《星芒》等刊物,推动四川地区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和党组织的重建,并向革命圣地延安输送了大批骨干。

20世纪40年代,师生配合解放战争,进行了声势浩大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特别是1948年锋芒直指蒋介石的“四·九”运动,在国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民主革命时期,川大至少有包括江竹筠(江姐)在内的50余名师生,为新中国的诞生献出了宝贵生命。其中30多人长眠在成都磨盘山、十二桥和重庆渣滓洞3个著名的烈士陵园。

四川大学历来是蜀中人文荟萃之地,知名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吴玉章、张澜、任鸿隽、黄季陆、彭迪先、柯召曾任校长;许多名家学者曾在这里传道授业、著书立说,他们中既有老一辈的专家,也有后起之秀,许多人是四川近现代史上的知名人士或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在海内外备受尊崇。

四川大学历来以校风严谨朴实、教学科研特色鲜明享誉海内外。该校既强调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又十分重视学生基本技能(包括写作、调查、实验、文献检索、计算机使用等)的训练和外语“四会”(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教学特色。

建校一百余年来,四川大学为国家培养了10万名高层次人才,对推动中国西部地区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学生以基础扎实、知识面广、适应性强、吃苦耐劳而受到社会各界好评。朱德、杨尚昆、郭沫若、巴金、童第周、周太玄、刘承钊、冯友兰、朱光潜、李劼人、魏时珍、恽代英、王右木、江竹筠、柯召、张铨等曾在此求学或传道授业。2001年评选的古今110位“四川文化名人”的近代50人中,有29人为川大校友;两院院士中,有50人为川大校友。

四川大学一贯重视科学研究,根据国家需要和西南实际,承担了大量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面,学校注意中外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展,更重视现代化建设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形成了富有西南地方特色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宗教、民族、人口方面实力雄厚的研究队伍,完成了许多国家级大型文化建设项目。

四川大学校址最初在成都南较场,1916年迁入市中心的皇城,同时在市内学道街、东马棚街、五世同堂街、黉门街、白塔寺街有大片校地。抗日战争时期的1939年底,曾南迁峨眉山麓,以伏虎寺、报国寺、鞠槽、万行庄为校舍。1943年初始迁到望江楼侧现址。校园环境幽雅、花木繁茂、碧草如茵、景色宜人,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西南名都,竹溪佳处,胜在望江楼;自然名胜,人文荟萃,融入新川大。”被称为中国校园最漂亮的10所大学之一。

四川大学博物馆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博物馆之一,也是国内高校唯一的综合性博物馆,以汉唐文物、石刻,明清书画,少数民族文物,道教文物和民间工艺品最具特色。档案馆是国内高校馆藏丰富的著名大馆之一,是研究所现代中国高教史和四川史的重要信息库。

8、1898年A:华中大手笔

湖北农务学堂由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898年创办,是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重要起点之一。1952年由武汉大学农学院、湖北农学院全部系科、中山大学等6所综合性大学农学院部分系科组建成立华中农学院;1985年更名华中农业大学。

湖北工艺学堂由张之洞于同年亲手创办,是湖北地区创办最早的专业学堂之一,在张之洞苦心建立的近代湖北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关于工艺学堂的创办过程,可分为筹划、正式上报、具体落实三个阶段。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2月26日,在《札委张鸿顺等督办农务、工艺学堂》一文中,张之洞提出了创办工艺学堂的设想:“工艺一切尤多拘守旧习,不能用新法制造,以致利权外溢,民生益困,亟应创设农务、工艺各学堂,采用西法,实力讲求,以开风气而广利源。”“又工艺学堂现暂设铁政洋务局内,延订东洋教习二人:一教理化学,一教机器学,并募能制造工师二人帮同教课学生工匠,讲求制造各事宜,亟应派委大员督率经理,以收实效。”“本部堂查明湖南候补道张鸿顺堪以檄委总办,分省补用知府钱恂堪以派充提调,候选知县梁敦彦堪以派以翻译兼照料委员。”“并将铁政洋务局相度开设学堂工厂地方,一面详议各学堂章程,禀候酌定饬遵。”此为第一阶段,张之洞对学堂的办学宗旨、学务管理提出了基本指导意见。

此年3月16日,张之洞正式向朝廷上《设立农务、工艺学堂暨劝工劝商公所折》:“又于洋务局内设立工艺学堂,选募东洋工学教习二人,一教理化学,一教机器学,招集绅商士人有志讲求商学者入堂学习,并派中国通晓化学、制造之士人帮同教导艺徒,讲求制造各事宜。”光绪帝在奏折上朱批“该衙门知道。钦此。”此为第二阶段,光绪皇帝钦定了工艺学堂的设立。

此年闰3月16日,张之洞在《札牙厘局、善后局支拨农务、工艺两学堂常年经费》一文中,对筹备工作进行了具体指示:“查农务、工艺两学堂,建造讲堂斋舍,购办器具,并开支员司翻译薪水、工役农夫人等工食,……除分饬牙厘局在于米谷厘金项下及饬善后局于商捐项下分半动支外,仰即遵照随时详请饬发,务须督饬员司撙节动用,按月造报,以备查考,勿稍虚糜,是为至要。”

此年9月24日,湖北工艺学堂坐办委员、直隶州用侯选知县梁敦彦汇报了学堂筹办的基本情况:“开设工艺共十门,每门派正副匠首一名,各领学徒数名”,“一汽机,二车床,三翻沙,四绘图,五木作,六打铁,七打铜,八玻璃,九蜡烛,十肥皂、香水。”“第一第二两年,学徒须专学一门。第三年,兼学堂所有各艺。”同时聘任匠首、教习、杂役等30余人,并提出要求“拟恳宪恩饬拨银二千两,将来实用实销,按月造报。”张之洞批复:“尚属妥协,应准照拟办理。”

由此可见,张之洞对工艺学堂的筹建工作是满意的,并明确要求迅速招选艺徒开学:“仰工艺学堂即便遵照迅速招选生徒开学肄业,仍俟各门匠首到鄂,将各门工艺应购何种器具,详细商明禀请核示购办。查蚕桑局及曹道所办工艺局现已归并农务工艺局之内,兹工艺学堂需款应即在蚕桑工艺局经费项下照数拨解银二千两,以作开办之费。除饬牙厘局遵照外,即由该学堂派员领回应用,务须核实撙节,勿稍虚糜,仍按月造报。……,即便遵照迅速拨解银二千两,具报勿违。”

根据张之洞的这一要求,时隔仅2个月,也就是1898年11月21日,学校的招生广告《札发招考工艺学生告示章程》正式公榜发布:“是以本部堂于设武备、自强、农务诸学堂之外,复奏设工艺学堂于湖北省城,选绅商士人子弟肄业,其中择中、东匠首教习分授工艺十数门,兼课格致、理化、算绘诸学,使生徒熟习各项工艺之法,兼探机器制造立法之本原,庶三年学成之后,既明其理,复达其用,旁通十余门之制造,根基既立,中人以上随时加功讲求,或可创制新奇,……兹特招选各省绅商士人聪颖子弟,曾读四书识字、12岁以上16岁以下者,入堂肄业,均须身家清白,有官绅殷商具保。除该生饭食、书籍、纸笔,均由学堂备办外,不另发给膏火。……即于十一月内赴工艺局报名,听候选择,定期开学,毋稍观望自误。切切。”此为第三阶段,涉及到的办学经费、课程、学制、师资直至招生等均得到落实。

关于学堂的办学地点,《札发招考工艺学生告示章程》中记载:“照得现已选定旧日桑蚕局改为工艺学堂。”对照清光绪九年湖北善后总局刊印的《湖北省城内外街道图》,我们可以确定,学校办学地址在今天的武汉彭刘杨路的市三医院一带。

从以上资料得知,张之洞创办工艺学堂的确切时间,应为1898年2月。经过近一年筹办,于1898年底正式招收第一批学生,学额定为60名,学制3年,有教职工30余人。

同类推荐
  • 我们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我们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如果你和父母分隔两地,每年你能回去几次?一次几天?算一算,这辈子你到底还能和父母相处多久?有人说100天,有人说25天,无论多少天,答案都是让人那么心酸。趁父母还健在的时候,去尽自己的一份孝心吧,哪怕是父母累时端上一杯水,寒时送上一件衣,痛时的一句贴心话,也会让我们操劳一生的父母感受到欣慰和幸福。
  • 巴山红旗:红四方面军川陕纪实

    巴山红旗:红四方面军川陕纪实

    ,真实形象地描述了1932年至1935年间红四方面军进入四川、建立川陕苏区、发展壮大红四方面军和川陕苏区、最后迎接中央红军并进行战略转移、北上抗日的全过程,本书以纪实的笔法。满怀深情地颂扬了红四方面军的丰功伟绩,生动有力地刻画了“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伟大红军精神
  • 张中行散文:生活卷

    张中行散文:生活卷

    张中行思维方式很像一位道人,许多事都被他定位在广阔的文化背景和充满亲情的人生趣味里。他以平常心待事,又以学者的视角思索生活,让人在不急不躁、不冷不热中悟出许多道理,它让人清醒、让人回味,让人从世俗中猛然转向静谧、超然的境地。
  • 浮生诗草

    浮生诗草

    竹三的诗,写得很有特色,不仅风格清朗明畅,遣句行云流水,更重要的是,这些诗,是诗人半世生涯的写照。一方面,它概括抒写了我们这一辈人的共同心路;一方面,又写出了他自己独特的经历。在这个点上说,《浮生诗草》具有一定程度的典型性意义。
  • 姥爷

    姥爷

    全书以第一人称。其中对于亲情的描写极具感染力,本书是蒋雯丽的首部自传体随笔作品集,动人心扉。,讲述了上个世纪70年代,作者与自己的姥爷相依为命的童年生活,从出生、成长到成熟,生命在亲情中传承,在温情中延续。文中弥漫着浓厚的怀旧情怀,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记录了她内心深处的童年故事
热门推荐
  • 陆犯焉识(陈道明、巩俐主演)

    陆犯焉识(陈道明、巩俐主演)

    枯寂中对繁华半生的反刍,软硬兼施地使他娶了自己的娘家侄女婉喻。没有爱情的陆焉识很快出国留学。五十年代,陆焉识因其出身、更因其不谙世事的张扬激越而成为"反革命“,聪慧倜傥,在历次运动中,年轻无嗣的继母为了巩固其在家族中的地位,其迂腐可笑的书生气使他的刑期一次次延长,【张艺谋最新电影《归来》原著小说】陆焉识本是上海大户人家才子,直至被判为无期。毕业回国后的陆焉识博士开始了风流得意的大学教授生活,使他确认了内心对婉喻的深爱。也开始了在风情而精明的继母和温婉而坚韧的妻子夹缝间尴尬的家庭生活。婉喻曾是他寡味的开端,会讨女人喜欢。这位智商超群的留美博士由此揣着极高的学识在西北大荒漠上改造了二十年。父亲去世后,却在回忆里成为他完美的归宿……
  • 玄门天宗

    玄门天宗

    天有多高,他就有多傲。地有多阔,他就有多恶。最狂的道士有多狂?最凶的道士有多凶?如来说:出家人要低调。他大笑:你低调你过来磕个头先。玉帝说:放肆,给我拿下!他大怒:找死,猴子扁他,一个将三界归一的道士,一段热血沸腾的玄门传奇。
  • 一对小冤家

    一对小冤家

    一段不痛不痒的情,没人珍惜;一段又疼又痒的爱,没人肯放弃。情,会让你痒,但最终还是会让你疼。
  • 庶女策:盛世毒妻

    庶女策:盛世毒妻

    前世使尽计谋,只为了他一生回眸、坐拥江山。一朝梦醒,她与爱子双赴黄泉,他却与嫡姐长相厮守。意外重生,却发现回到了十三岁。此时的她面临着回府的局面,这一次,她要掌握自己的命运,把他们欠自己的,一样一样拿回来!“女人,你用毒?”某男眯起眸子,大手不安分地游走在眼前人细长脖颈上。某女冷眼一瞥,“申公子,自重。”
  • 怒放的爱恋

    怒放的爱恋

    民国名人是名副其实的风流一代,其婚恋故事更是长久以来后人关注探索的焦点。他们留下了大量文字优美,情感真挚、又自然流露出学识趣味的情书,这些文字便成为一份岁月的动人遗赠。名人们的日常生活、心灵世界在其中得到了最至情至性的展现。
  • 天后逆袭记

    天后逆袭记

    她不过是为了一笔救急的钱在咖啡厅里扮演了被他抛弃的女人一回,害他出糗,不仅仅惹得这位总裁大人对她上了心,还新仇旧恨一起算……收购她所在的演艺公司也就算了,还要她继续扮演他的女人?她是喜欢演戏,可不喜欢和他上演你侬我侬的爱情游戏!这是一个草根女逆袭娱乐圈的故事,且看草根怎么命犯腹黑总裁!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
  • 傻子王爷无情妃

    傻子王爷无情妃

    一只毒蝎子,彻底断送了她年轻的生命!别人只知道,那个软弱没主见的女人被迫嫁给一个痴傻呆闷的七皇子。殊不知,她早已不再是“她”!面对痴傻只会憨笑的美男,她气愤难填!你傻,本美女就医好你,谁知医好后,遭到嫌弃,却换来一纸休书,气愤之下,她恨不得与他同归于尽……
  • 梅字云笺

    梅字云笺

    梅兰竹菊,爱恨嗔痴。二十年前引起的一段段往事把沈括和李字一一点点拉入设好的圈套。梅夫人,到底是醉人的芬芳,还是杀人的利器。每次的案件总是有着梅夫人的出现,沈括和李字一一次次的遇到的案件好像有迹可循,却总是在要抓到的时候被人飘然阻止。那恍惚出现的一个个梦境,让二人陷入了深思。现实、轮回,阴谋、保护。每个人都在挣扎在命运之中……
  •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孝明帝驾崩卷(下册)

    《明治天皇》再现了日本从幕末走向明治维新的历史变革,以优美的文笔,宏大的场景,详细描绘了日本近代决定国运的倒幕运动的整个过程。本书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日本近代史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坚定信念,对“安政大狱”、“樱田门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详实生动,是一部了解近代日本不可多得的佳作。